第753章 怯懦昂扬
推荐阅读:暖妻成瘾、暴发户的前妻重生了[年代]、夫人的娘家实在过于强大、被男神算计的恋爱、一胎双宝:神秘妈咪头条见、饕餮太子妃、蒸汽朋克之城[基建]、朕的阿姐是皇后(GL)、网游之生死劫、冷王赖上俏王妃、
战争从来都是充满了各种意外。
大魏镇北将军桓范趁着吴军战略空当插入柴桑以南,却如蝴蝶翅膀一般,十余日后影响到了濡须坞内一名关键将领的决策。
刚才只有太史享一人皱眉,现在另外四人也都惊慌起来了。
太史享此刻的踌蹰,远远不是‘临阵怯战’几字能概括的,人性远非如此简单教条。
若论此刻魏蜀吴三国的军队谁的军制更差,吴国军队的人身依附性是最强的,部曲制度就是吴国与魏、蜀两国最大的区别之一。
孙权此前裁撤部曲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时督濡须的全琮半推半就,授意自己麾下各将能留数名亲信将官随在身边,其余军队再进行换防。
理由也很简单。
士卒换了无所谓,但若一个亲信军官都不给留,将领做事没有妥帖得力之人,作战又岂能指望得上?因此,许田等四人就是全琮昔日默许太史享留下的军官了。
吴国建国日短,许多君臣名份都是在孙权正式建国称吴王之后才明确下来的,总计也就十年的时间,还不足以抹平诸将在汉朝未灭之时错综复杂的背景。
而太史享之父太史慈与孙氏诸将均为不同。
当年太史慈随刘繇败走之后,曾有一段短暂自立为丹阳太守的经历,而这段经历是无法遮盖的。
太史慈昔日北海救孔融、请援于刘备之义举自不必多说,后来太史慈与孙策于神亭战败,名义上孙策将太史慈比为臂助,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并不重用。
孙策是这样做的:他将汉时豫章郡的海昏、建昌两县于建安四年分隔开来,同样的地盘,分为了海昏、永修、西安、建昌、新吴、宜丰六县,由太史慈为建昌都尉领此六县之地。
海昏、建昌是什么地方?是豫章郡西北的偏僻之地,桓范行军经过海昏都未作停留,而建昌则在更西的山区之中。
名义上是抵御刘表将领刘磐,但若是重用太史慈,沿江的柴桑、豫章郡治南昌两个重地就在太史慈管辖区域的旁边,为何不将柴桑、南昌一同与了太史慈?以两县变六县近乎诈骗,孙坚、孙策父子素来骁勇,但寡恩之举也没少做。
而孙权接任之后,太史慈的辖区没有半点变化。攻荆州、攻黄祖等大战没有太史慈的事情,平定山越的肥差也与太史慈无关。太史慈素来忠勇仁孝不缺,死时‘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的哀叹,也是其发自肺腑之言。
昔日汉光武委任冯异经略关中之时,以七尺具剑赐予冯异。
太史慈被孙策、孙权兄弟二人边缘化,太史享渐渐成年晓事之后,胸中也常有不平之气。加之后来部曲又被孙权褫夺,两千石的校尉又做了多年,更是不满。
况且,太史享母亲已逝,建昌家中又只有一个女儿在,并无多少跟脚在吴地。身旁的司马许田,都伯许利、何游、赵方三人也俱是豫章乡党,可以说他们四人的利益都与太史享是一致的。
而且魏军素来对降将恩厚,自己祖坟也在青州东莱,从根子里与这些吴人不是一路的!
许田一时大急:“校尉,眼下当要如何?朝廷援军不至,而城中局势日坏……校尉还请提点我们几句,如今魏军渡了江,建业又难保,我等该如何是好?”
太史享深吸一口气:“你等欲作叛臣么?”
许田先是双眼圆睁,意识到太史享不会给自己下套之后,随即摇了摇头:“自是不愿。”
身后几人也是如此说法。
太史享又问:“那愿死在此地否?”
许田苦笑一声:“家乡已被魏人占据,此处城又将破,朝廷前途不明,若真死在此处,怕只是会沦为路边白骨,无人收殓,只待鸟兽分食了!”
太史享点了点头:“既然如此,我如何想的你们不必多问。许田,你本部千人待我唤你之时随我行动。许利,你是我亲随,不必多言。何游、赵方,你二人在何司马部中,到时我着人唤你,你二人自来寻我就是,不许带旁人。”
四人当即俯身朝着太史享下拜,口称遵命。太史享的话里虽未挑明,可也足以让这四人安心了。
与此同时,荆州,汉水以北,安陆城南。
最早出兵的三路军队之中,平南将军夏侯儒部的次序排在第二。两万军队之中,一万较弱的外军,一万州郡兵,绝非满宠麾下那么多强兵,也无皖城贾逵、桓范锤炼多年的外军那般稳妥,还没有中军半分支援,算是大魏六路军队中最弱的一路。
按照黄初年间三路伐吴时候的故智,当时文聘在江夏威胁武昌,使得武昌左近戍卫之军不得动弹半点。
出兵之前,夏侯儒对自己的定位也与当年的文聘类似,即陈兵于沔口以北,南窥夏口、武昌,若有出兵的机会可以南渡袭扰,若没有出兵机会则可以吸引吴军兵力。
但事与愿违,全琮领着吴国最能打的三万中军来了。孙权即使苛责任何人,都不会在自己身家性命根基一般的中军上亏欠半分。
五万吴军对上两万魏军,旬日之间,战线就从沔口向西北推进了两百多里。
夏侯儒两万军队之中,也在全琮七日前的一次大规模进击中折了八千多。余下一万出头的兵力难以抵挡,沿着涢水徐徐后撤,直到退到了出兵的初始之地安陆。待入了安陆城后,夏侯儒的军队只剩下不满一万了。
文聘在此经营多年,加上此处兵马守卫故土,故而吴军试探攻了安陆一日,却并未攻下。
对于全琮来说,以五万军队达成歼敌一万的效果,已经算是难得的大胜。而全琮自认为他领中军出兵的效果已经达到,在判断短期内难以攻下安陆后,也十分果决的做出了反应。
“臣见过殿下。”全琮从外走入孙奂的中军帐中,在内见到了太子孙登。
“卫将军。”孙登站起身来拱手还礼:“若卫将军不来,孤也要去寻卫将军呢,接下来的战事该怎么打?”
全琮道:“臣今日来此,是要向殿下请辞的。如今大吴四处临敌,武昌此处达成这般模样,已经超过臣的期待。臣建议殿下与右将军退兵回夏口,江夏魏军已经无力再战,应由右将军率军向上游援救江陵大将军所部,臣即日挥军东下,去柴桑左近支援陛下!”
孙登似乎并不意外,可孙登却一时未应,反倒沉默了起来。
全琮有些焦急:“臣不知殿下有何考虑?”
过了好一会,孙登这才说道:“卫将军支援陛下是对的,江夏这里既然救了急,也不该再打了。但孤乃是大吴太子,坐镇武昌可以安武昌人心,坐镇南郡也可以安南郡人心!”
“卫将军,”孙登的面孔也严肃了起来:“孤欲亲领一万三千士卒沿江而上,支援大将军,保全大吴疆土!卫将军可有异议?”
全琮本想开口说这般安排不妥的,可当全琮想到了孙权拖着病体也要在柴桑领万余军队留着、在彼处亲自与魏军桓范所部对峙的时候,心头一叹,也瞬间松了口,躬身一礼:
“殿下如此豪迈,臣岂有异议?还望殿下珍重!”
孙登点头应下。(本章完)
大魏镇北将军桓范趁着吴军战略空当插入柴桑以南,却如蝴蝶翅膀一般,十余日后影响到了濡须坞内一名关键将领的决策。
刚才只有太史享一人皱眉,现在另外四人也都惊慌起来了。
太史享此刻的踌蹰,远远不是‘临阵怯战’几字能概括的,人性远非如此简单教条。
若论此刻魏蜀吴三国的军队谁的军制更差,吴国军队的人身依附性是最强的,部曲制度就是吴国与魏、蜀两国最大的区别之一。
孙权此前裁撤部曲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时督濡须的全琮半推半就,授意自己麾下各将能留数名亲信将官随在身边,其余军队再进行换防。
理由也很简单。
士卒换了无所谓,但若一个亲信军官都不给留,将领做事没有妥帖得力之人,作战又岂能指望得上?因此,许田等四人就是全琮昔日默许太史享留下的军官了。
吴国建国日短,许多君臣名份都是在孙权正式建国称吴王之后才明确下来的,总计也就十年的时间,还不足以抹平诸将在汉朝未灭之时错综复杂的背景。
而太史享之父太史慈与孙氏诸将均为不同。
当年太史慈随刘繇败走之后,曾有一段短暂自立为丹阳太守的经历,而这段经历是无法遮盖的。
太史慈昔日北海救孔融、请援于刘备之义举自不必多说,后来太史慈与孙策于神亭战败,名义上孙策将太史慈比为臂助,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并不重用。
孙策是这样做的:他将汉时豫章郡的海昏、建昌两县于建安四年分隔开来,同样的地盘,分为了海昏、永修、西安、建昌、新吴、宜丰六县,由太史慈为建昌都尉领此六县之地。
海昏、建昌是什么地方?是豫章郡西北的偏僻之地,桓范行军经过海昏都未作停留,而建昌则在更西的山区之中。
名义上是抵御刘表将领刘磐,但若是重用太史慈,沿江的柴桑、豫章郡治南昌两个重地就在太史慈管辖区域的旁边,为何不将柴桑、南昌一同与了太史慈?以两县变六县近乎诈骗,孙坚、孙策父子素来骁勇,但寡恩之举也没少做。
而孙权接任之后,太史慈的辖区没有半点变化。攻荆州、攻黄祖等大战没有太史慈的事情,平定山越的肥差也与太史慈无关。太史慈素来忠勇仁孝不缺,死时‘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的哀叹,也是其发自肺腑之言。
昔日汉光武委任冯异经略关中之时,以七尺具剑赐予冯异。
太史慈被孙策、孙权兄弟二人边缘化,太史享渐渐成年晓事之后,胸中也常有不平之气。加之后来部曲又被孙权褫夺,两千石的校尉又做了多年,更是不满。
况且,太史享母亲已逝,建昌家中又只有一个女儿在,并无多少跟脚在吴地。身旁的司马许田,都伯许利、何游、赵方三人也俱是豫章乡党,可以说他们四人的利益都与太史享是一致的。
而且魏军素来对降将恩厚,自己祖坟也在青州东莱,从根子里与这些吴人不是一路的!
许田一时大急:“校尉,眼下当要如何?朝廷援军不至,而城中局势日坏……校尉还请提点我们几句,如今魏军渡了江,建业又难保,我等该如何是好?”
太史享深吸一口气:“你等欲作叛臣么?”
许田先是双眼圆睁,意识到太史享不会给自己下套之后,随即摇了摇头:“自是不愿。”
身后几人也是如此说法。
太史享又问:“那愿死在此地否?”
许田苦笑一声:“家乡已被魏人占据,此处城又将破,朝廷前途不明,若真死在此处,怕只是会沦为路边白骨,无人收殓,只待鸟兽分食了!”
太史享点了点头:“既然如此,我如何想的你们不必多问。许田,你本部千人待我唤你之时随我行动。许利,你是我亲随,不必多言。何游、赵方,你二人在何司马部中,到时我着人唤你,你二人自来寻我就是,不许带旁人。”
四人当即俯身朝着太史享下拜,口称遵命。太史享的话里虽未挑明,可也足以让这四人安心了。
与此同时,荆州,汉水以北,安陆城南。
最早出兵的三路军队之中,平南将军夏侯儒部的次序排在第二。两万军队之中,一万较弱的外军,一万州郡兵,绝非满宠麾下那么多强兵,也无皖城贾逵、桓范锤炼多年的外军那般稳妥,还没有中军半分支援,算是大魏六路军队中最弱的一路。
按照黄初年间三路伐吴时候的故智,当时文聘在江夏威胁武昌,使得武昌左近戍卫之军不得动弹半点。
出兵之前,夏侯儒对自己的定位也与当年的文聘类似,即陈兵于沔口以北,南窥夏口、武昌,若有出兵的机会可以南渡袭扰,若没有出兵机会则可以吸引吴军兵力。
但事与愿违,全琮领着吴国最能打的三万中军来了。孙权即使苛责任何人,都不会在自己身家性命根基一般的中军上亏欠半分。
五万吴军对上两万魏军,旬日之间,战线就从沔口向西北推进了两百多里。
夏侯儒两万军队之中,也在全琮七日前的一次大规模进击中折了八千多。余下一万出头的兵力难以抵挡,沿着涢水徐徐后撤,直到退到了出兵的初始之地安陆。待入了安陆城后,夏侯儒的军队只剩下不满一万了。
文聘在此经营多年,加上此处兵马守卫故土,故而吴军试探攻了安陆一日,却并未攻下。
对于全琮来说,以五万军队达成歼敌一万的效果,已经算是难得的大胜。而全琮自认为他领中军出兵的效果已经达到,在判断短期内难以攻下安陆后,也十分果决的做出了反应。
“臣见过殿下。”全琮从外走入孙奂的中军帐中,在内见到了太子孙登。
“卫将军。”孙登站起身来拱手还礼:“若卫将军不来,孤也要去寻卫将军呢,接下来的战事该怎么打?”
全琮道:“臣今日来此,是要向殿下请辞的。如今大吴四处临敌,武昌此处达成这般模样,已经超过臣的期待。臣建议殿下与右将军退兵回夏口,江夏魏军已经无力再战,应由右将军率军向上游援救江陵大将军所部,臣即日挥军东下,去柴桑左近支援陛下!”
孙登似乎并不意外,可孙登却一时未应,反倒沉默了起来。
全琮有些焦急:“臣不知殿下有何考虑?”
过了好一会,孙登这才说道:“卫将军支援陛下是对的,江夏这里既然救了急,也不该再打了。但孤乃是大吴太子,坐镇武昌可以安武昌人心,坐镇南郡也可以安南郡人心!”
“卫将军,”孙登的面孔也严肃了起来:“孤欲亲领一万三千士卒沿江而上,支援大将军,保全大吴疆土!卫将军可有异议?”
全琮本想开口说这般安排不妥的,可当全琮想到了孙权拖着病体也要在柴桑领万余军队留着、在彼处亲自与魏军桓范所部对峙的时候,心头一叹,也瞬间松了口,躬身一礼:
“殿下如此豪迈,臣岂有异议?还望殿下珍重!”
孙登点头应下。(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0855/5972271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