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进取濡须(下)
推荐阅读:天价婚宠:权少赖上瘾、赫先生,医见钟情、侯门贵妾、影后家的美人鱼 完结+番外、穿成80年代的凤凰男、海贼王之究极复制、修罗邪神、满分甜、逃荒到草原后、不辞青山、
丁奉走了,胡综又来。
待胡综亲自到了濡须西坞朱然的面前时,还未等胡综拱手见礼,朱然开口的第一句就直接问道:“伟则,全子璜的三万中军何时能到濡须?”
胡综有些莫名其妙,微微有些愣神,而后答道:“我前日从柴桑离去之时,全子璜的军队应该还在江夏吧。”
朱然心头一沉:“你说全子璜前日在江夏哪里?魏江夏还是吴江夏?”
胡综答道:“全子璜连日大胜,当然是在魏江夏郡里了。如所料不差,大约会在安陆。”
完了!全完了!
如果说全琮的军队已经顺江而下,有了胡综这支万人左右的生力军作为补充,朱然还有信心能够在濡须再坚守一两日,待孙权和全琮大军一到便可在江北依托濡须坞、濡须中洲维持一个五万人规模的战团,保持足够的兵力密度与魏军相持。
但这已经没有可能。
须知,此时魏吴两国之间的战局是沿着大江东西铺开的。身为一个合格的将领,必须掌握在脑中计算各军速度及位置的本领,计算时间也是名将必备的一项技能。
今日已是二十四日,若是攻克丹徒贺达部的那支魏国水军沿途没有耽搁的话,则魏国水军昨日就应该溯江而上抵达濡须了。但朱然并没有观察到这支魏军的动向,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魏国水军在建业、在丹徒左近了时间向南运兵。而这支魏国水军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濡须口东方的江面上。
如果胡综不来,自己所部一万人能再在濡须坞中坚守数日,就算全军尽墨,也要拼死狠狠咬下魏军一口,大不了一死便是,捐躯为国,又有何难?
如果胡综领着数万军队来,那吴军也可以凭着兵力控制江面,不需担忧被魏国水军断绝南退之路。
可是胡综领着一万人来了。
对于此刻的吴国,一万人的机动兵力和一万困守濡须的守军相比,自然是机动兵力珍贵百倍。换而言之,胡综领一万人来,朱然反倒不敢领着胡综死在此处了!
这也就是朱然方才令丁奉唤胡综来此的用意所在。胡综既然持节,那他这个车骑将军和持节重将胡综一起,就可以讨论讨论南撤的事情了。
朱然叹了一声:“伟则,有些话多说无益,眼见为凭,你且先与我在西坞中四处看看,而后对此刻的战局就应明白了。”
“那好。我既为援军,那就客随主便。”胡综点头相应。
此刻的濡须西坞份外嘈杂,这种紧张的氛围已经持续三日了。几乎每隔几个呼吸就会有城外魏军的石弹划着抛物线轰到城内和城墙之上。
城内的区域也重新做了分划,房屋几乎尽数被拆,要么是在城墙的遮挡下、在墙根处搭建绵延的掩体,以防止石弹直接抛到屋上。要么在少数的几个房子左近竖起立柱张网和布幔,对来袭的石弹起着掩护的作用。
胡综越看越心惊。
石弹散落在城中各地,除了必经道路有士卒时常清理外,城内房屋小半都成了废墟。堆放起的石弹数十步就有一大堆,宛如小山一般。
士卒们虽然方才欢呼过了一阵,但头上魏军的石弹仍未停歇,欢呼之后就是麻木般的神色。许多被直接或间接砸中的士卒都被集中到了城内东北角一处,要么已经死了,要么将死未死、也没有抢救价值了。
而偏将军朱才临时停放的棺椁,就位于这一处场地中间棚子内的正中。
就在胡综停在朱才棺椁前,垂首哀悼,默默无语之时,朱然此刻终于开口。
“伟则,撤军吧。”
“撤军?”胡综本能般的反问,当他看到朱然发红的双眼和憔悴至极的面孔时,又是长长一叹。
方才,就在朱才灵前,该说的军略之事朱然已经与胡综尽数说了。若再不撤退,濡须此处的两万军队,准确说只剩一万九千左右,恐怕就会被魏国水军阻断在江北,而城池又不得守,等待他们的结局只能是被歼灭。
胡综就这样立在原地,久久不言,内里也是百转千折。国事、君王、仕途、军力、保全……
直到一枚石弹破空而来,砸在距离胡综十丈左右的地方后,胡综这才喟然一叹:
“此地不足守,当走!义封,且战且走,军队能撤出多少就是多少!”
朱然脸上也尽是悲戚之意:“这三日已经折了近千了,估计这一撤,能撤走七千左右就算不错了,又要折损兵力。谁能料到镇守近二十年的濡须,今日竟落得这般地步!”
朱然一时难忍,身形都有些摇晃了起来。这并不是矫揉造作或者作伪卖好,吴国上下从无一人怀疑过朱然的忠诚。这是一名自诩守城名将的中年将领面对无法坚守的境地,从内而外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身后几名随侍的卫士连忙扶住了朱然,朱然左手扶额:“无妨,你们且退后些,我与胡侍中在说正事。”
“遵令。”卫士领命退下。
朱然勉力说道:“伟则,如今魏国船队未至,先以大小船只相连成路,弃了粮草军资,将士卒极速运至濡须中洲,而后船运至江南的春谷,再沿江北上去芜湖如何?春谷城小无以为守,不如依托芜湖布防,方能保全军队,等待陛下大军到来。”
“好。”胡综用手搀住朱然,面上尽是落寞,只说了一个字出口。
朱然是在为这两万军队担忧,而胡综久随孙权身前,对全局的担忧之感此时更甚了。
朱然连依托濡须坞都挡不住,就算全子璜的三万兵来了,在这里东拼西凑凑到五万左右,就能打得过魏军了?早就有过测算,魏军攻伐扬州的军队至少在十万之数!这五万军队的下场,会不会与濡须坞的结果一样?
此话胡综是万万不能说出口的。如今撤军是眼下最重要的事,胡综与朱然达成一致意见后,给了朱然半个时辰的时间作准备,随后便撤,能撤多少是多少!如果能撤出六千人以上,就算胜利!
胡综走后,朱然召集濡须西坞众校尉、司马宣布了这一军令。而众人听后纷纷表态将军英明,夸赞之声发自肺腑无比真诚,能有活路,谁又愿意死在城中呢?
半个时辰,待消息传到濡须东坞的时候,就只有三刻半了。东坞和西坞两处本来不大,传讯也容易,突然撤走魏军必定反应不过来。
可当太史享从张承口中听到要撤退的这一消息,以及胡综与朱然沟通的大体细情后,脑中宛如遭遇雷击一般,一时不知所言。
“元复,元复?”张承唤着太史享的表字。
“将军。”太史享定了定神:“还有三刻半就要撤,东坞之内尚有四千多人,粮草军资无算,该怎么撤才是?”
张承面露难色:“按照朱车骑和胡侍中的说法,粮草军资全弃了,待离城后尽量焚毁,只将士卒带到南岸春谷去,随后再去芜湖。”
“实在……实在太过可惜了。”太史享摇了摇头。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张承也叹气了起来:“朱车骑说的明白,若是再不撤,恐怕魏军水军就要截断大江,到时再想南归就麻烦了,濡须此处一时并无援军可至,卫将军的军队此时应该还在江夏!”
太史享本就动摇,如今听闻胡综万人来援,朱然却趁机要将士卒尽数撤走,以及如此颓唐的局势,心头几分惆怅几分感伤,还有多半对吴国前途渺茫的担忧,本能的应了一句:“属下明白了,那我去召集军中各司马都伯,告知此事。”
随即转身欲走。
“元复稍待。”张承拦住了太史享,而后拍了拍太史享的肩头:“既是撤军,总要有先有后。元复所部素来精锐,可愿为东坞大军断后?”
太史享表情有些呆住了,但他的牙齿已经咬住了嘴唇内壁,开始暗恨了起来。努力深呼吸几次平复了心情之后,一口浊气呼出,太史享朝着张承拱手道:
“总要有人后撤的!既然如此,就由属下来为将军断后!我部集在城北,将军引本部三千众到城西南水门处就好!”
张承面露从容之色:“辛苦元复了。待得胜回军之后,我来为元复请功!”
太史享没有说话,匆匆点头,而后转身北走。
刚开始的几步还有些不太稳,胸膛中的心脏砰砰跳的厉害,令人不适。随着太史享离城北愈加靠近的时候,不知怎地,脚步也变得愈加轻快了起来,腹中浊气尽出,脑中也如释重负般的清明了起来。
投魏一念起,霎时天地宽!
朱然与胡综约定的时间很快便至,西坞、东坞两坞本就是建在水旁的坞堡,城池坚固之余,仍然保有靠近水的便门和水门。
不得不说,吴兵速识水性和舟船,胡综所领的本就是吴国中军精锐,而濡须作为吴军永久性的要塞,中洲上各项物资和大小船只也都不缺。濡须水左右绕过中洲入江,东面宽五六十步,西面宽近百步,竟在半个时辰内由各船首尾相连,硬生生的被胡综所部造出了两个形制古怪,但算勉强能用的浮桥来!
东坞、西坞内的吴军鱼贯而出,朝着浮桥涌去。
路已铺好,东坞的张承、西坞的朱然都在第一波出濡须坞的军队之中。按照军令,士卒们需要各持兵刃带好自己的革囊用具。
可真正执行起来,除了张承和朱然亲自所领的第一波出逃的军队外,后面的军队纷纷弃了盔甲、长兵,弃了腰间环首刀的也有不少。本来有纪律和前后次序的撤退,在张承、朱然率先到达濡须中洲后,秩序渐渐失控,吴军士卒争抢着挤上浮桥,被挤到水中的吴军士卒根本没人看顾,而他们自己也不争辩或者呼救,对自己的同袍都有足够了解,心知他们定不会救,区区近百步宽,各自奋力朝着中洲游去,场面一时壮观。
“后将军所部走了多少了?”濡须东坞北门处的太史享发问。
都伯许利答道:“应该走了一千多了,尚有一半在后。”
太史享点头:“我对张承也好,对吴国也罢,仁至义尽了。看来吴国将亡,魏国素来宽厚,诸君随我投魏共享富贵吧。”
“打开城门!”(本章完)
待胡综亲自到了濡须西坞朱然的面前时,还未等胡综拱手见礼,朱然开口的第一句就直接问道:“伟则,全子璜的三万中军何时能到濡须?”
胡综有些莫名其妙,微微有些愣神,而后答道:“我前日从柴桑离去之时,全子璜的军队应该还在江夏吧。”
朱然心头一沉:“你说全子璜前日在江夏哪里?魏江夏还是吴江夏?”
胡综答道:“全子璜连日大胜,当然是在魏江夏郡里了。如所料不差,大约会在安陆。”
完了!全完了!
如果说全琮的军队已经顺江而下,有了胡综这支万人左右的生力军作为补充,朱然还有信心能够在濡须再坚守一两日,待孙权和全琮大军一到便可在江北依托濡须坞、濡须中洲维持一个五万人规模的战团,保持足够的兵力密度与魏军相持。
但这已经没有可能。
须知,此时魏吴两国之间的战局是沿着大江东西铺开的。身为一个合格的将领,必须掌握在脑中计算各军速度及位置的本领,计算时间也是名将必备的一项技能。
今日已是二十四日,若是攻克丹徒贺达部的那支魏国水军沿途没有耽搁的话,则魏国水军昨日就应该溯江而上抵达濡须了。但朱然并没有观察到这支魏军的动向,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魏国水军在建业、在丹徒左近了时间向南运兵。而这支魏国水军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濡须口东方的江面上。
如果胡综不来,自己所部一万人能再在濡须坞中坚守数日,就算全军尽墨,也要拼死狠狠咬下魏军一口,大不了一死便是,捐躯为国,又有何难?
如果胡综领着数万军队来,那吴军也可以凭着兵力控制江面,不需担忧被魏国水军断绝南退之路。
可是胡综领着一万人来了。
对于此刻的吴国,一万人的机动兵力和一万困守濡须的守军相比,自然是机动兵力珍贵百倍。换而言之,胡综领一万人来,朱然反倒不敢领着胡综死在此处了!
这也就是朱然方才令丁奉唤胡综来此的用意所在。胡综既然持节,那他这个车骑将军和持节重将胡综一起,就可以讨论讨论南撤的事情了。
朱然叹了一声:“伟则,有些话多说无益,眼见为凭,你且先与我在西坞中四处看看,而后对此刻的战局就应明白了。”
“那好。我既为援军,那就客随主便。”胡综点头相应。
此刻的濡须西坞份外嘈杂,这种紧张的氛围已经持续三日了。几乎每隔几个呼吸就会有城外魏军的石弹划着抛物线轰到城内和城墙之上。
城内的区域也重新做了分划,房屋几乎尽数被拆,要么是在城墙的遮挡下、在墙根处搭建绵延的掩体,以防止石弹直接抛到屋上。要么在少数的几个房子左近竖起立柱张网和布幔,对来袭的石弹起着掩护的作用。
胡综越看越心惊。
石弹散落在城中各地,除了必经道路有士卒时常清理外,城内房屋小半都成了废墟。堆放起的石弹数十步就有一大堆,宛如小山一般。
士卒们虽然方才欢呼过了一阵,但头上魏军的石弹仍未停歇,欢呼之后就是麻木般的神色。许多被直接或间接砸中的士卒都被集中到了城内东北角一处,要么已经死了,要么将死未死、也没有抢救价值了。
而偏将军朱才临时停放的棺椁,就位于这一处场地中间棚子内的正中。
就在胡综停在朱才棺椁前,垂首哀悼,默默无语之时,朱然此刻终于开口。
“伟则,撤军吧。”
“撤军?”胡综本能般的反问,当他看到朱然发红的双眼和憔悴至极的面孔时,又是长长一叹。
方才,就在朱才灵前,该说的军略之事朱然已经与胡综尽数说了。若再不撤退,濡须此处的两万军队,准确说只剩一万九千左右,恐怕就会被魏国水军阻断在江北,而城池又不得守,等待他们的结局只能是被歼灭。
胡综就这样立在原地,久久不言,内里也是百转千折。国事、君王、仕途、军力、保全……
直到一枚石弹破空而来,砸在距离胡综十丈左右的地方后,胡综这才喟然一叹:
“此地不足守,当走!义封,且战且走,军队能撤出多少就是多少!”
朱然脸上也尽是悲戚之意:“这三日已经折了近千了,估计这一撤,能撤走七千左右就算不错了,又要折损兵力。谁能料到镇守近二十年的濡须,今日竟落得这般地步!”
朱然一时难忍,身形都有些摇晃了起来。这并不是矫揉造作或者作伪卖好,吴国上下从无一人怀疑过朱然的忠诚。这是一名自诩守城名将的中年将领面对无法坚守的境地,从内而外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身后几名随侍的卫士连忙扶住了朱然,朱然左手扶额:“无妨,你们且退后些,我与胡侍中在说正事。”
“遵令。”卫士领命退下。
朱然勉力说道:“伟则,如今魏国船队未至,先以大小船只相连成路,弃了粮草军资,将士卒极速运至濡须中洲,而后船运至江南的春谷,再沿江北上去芜湖如何?春谷城小无以为守,不如依托芜湖布防,方能保全军队,等待陛下大军到来。”
“好。”胡综用手搀住朱然,面上尽是落寞,只说了一个字出口。
朱然是在为这两万军队担忧,而胡综久随孙权身前,对全局的担忧之感此时更甚了。
朱然连依托濡须坞都挡不住,就算全子璜的三万兵来了,在这里东拼西凑凑到五万左右,就能打得过魏军了?早就有过测算,魏军攻伐扬州的军队至少在十万之数!这五万军队的下场,会不会与濡须坞的结果一样?
此话胡综是万万不能说出口的。如今撤军是眼下最重要的事,胡综与朱然达成一致意见后,给了朱然半个时辰的时间作准备,随后便撤,能撤多少是多少!如果能撤出六千人以上,就算胜利!
胡综走后,朱然召集濡须西坞众校尉、司马宣布了这一军令。而众人听后纷纷表态将军英明,夸赞之声发自肺腑无比真诚,能有活路,谁又愿意死在城中呢?
半个时辰,待消息传到濡须东坞的时候,就只有三刻半了。东坞和西坞两处本来不大,传讯也容易,突然撤走魏军必定反应不过来。
可当太史享从张承口中听到要撤退的这一消息,以及胡综与朱然沟通的大体细情后,脑中宛如遭遇雷击一般,一时不知所言。
“元复,元复?”张承唤着太史享的表字。
“将军。”太史享定了定神:“还有三刻半就要撤,东坞之内尚有四千多人,粮草军资无算,该怎么撤才是?”
张承面露难色:“按照朱车骑和胡侍中的说法,粮草军资全弃了,待离城后尽量焚毁,只将士卒带到南岸春谷去,随后再去芜湖。”
“实在……实在太过可惜了。”太史享摇了摇头。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张承也叹气了起来:“朱车骑说的明白,若是再不撤,恐怕魏军水军就要截断大江,到时再想南归就麻烦了,濡须此处一时并无援军可至,卫将军的军队此时应该还在江夏!”
太史享本就动摇,如今听闻胡综万人来援,朱然却趁机要将士卒尽数撤走,以及如此颓唐的局势,心头几分惆怅几分感伤,还有多半对吴国前途渺茫的担忧,本能的应了一句:“属下明白了,那我去召集军中各司马都伯,告知此事。”
随即转身欲走。
“元复稍待。”张承拦住了太史享,而后拍了拍太史享的肩头:“既是撤军,总要有先有后。元复所部素来精锐,可愿为东坞大军断后?”
太史享表情有些呆住了,但他的牙齿已经咬住了嘴唇内壁,开始暗恨了起来。努力深呼吸几次平复了心情之后,一口浊气呼出,太史享朝着张承拱手道:
“总要有人后撤的!既然如此,就由属下来为将军断后!我部集在城北,将军引本部三千众到城西南水门处就好!”
张承面露从容之色:“辛苦元复了。待得胜回军之后,我来为元复请功!”
太史享没有说话,匆匆点头,而后转身北走。
刚开始的几步还有些不太稳,胸膛中的心脏砰砰跳的厉害,令人不适。随着太史享离城北愈加靠近的时候,不知怎地,脚步也变得愈加轻快了起来,腹中浊气尽出,脑中也如释重负般的清明了起来。
投魏一念起,霎时天地宽!
朱然与胡综约定的时间很快便至,西坞、东坞两坞本就是建在水旁的坞堡,城池坚固之余,仍然保有靠近水的便门和水门。
不得不说,吴兵速识水性和舟船,胡综所领的本就是吴国中军精锐,而濡须作为吴军永久性的要塞,中洲上各项物资和大小船只也都不缺。濡须水左右绕过中洲入江,东面宽五六十步,西面宽近百步,竟在半个时辰内由各船首尾相连,硬生生的被胡综所部造出了两个形制古怪,但算勉强能用的浮桥来!
东坞、西坞内的吴军鱼贯而出,朝着浮桥涌去。
路已铺好,东坞的张承、西坞的朱然都在第一波出濡须坞的军队之中。按照军令,士卒们需要各持兵刃带好自己的革囊用具。
可真正执行起来,除了张承和朱然亲自所领的第一波出逃的军队外,后面的军队纷纷弃了盔甲、长兵,弃了腰间环首刀的也有不少。本来有纪律和前后次序的撤退,在张承、朱然率先到达濡须中洲后,秩序渐渐失控,吴军士卒争抢着挤上浮桥,被挤到水中的吴军士卒根本没人看顾,而他们自己也不争辩或者呼救,对自己的同袍都有足够了解,心知他们定不会救,区区近百步宽,各自奋力朝着中洲游去,场面一时壮观。
“后将军所部走了多少了?”濡须东坞北门处的太史享发问。
都伯许利答道:“应该走了一千多了,尚有一半在后。”
太史享点头:“我对张承也好,对吴国也罢,仁至义尽了。看来吴国将亡,魏国素来宽厚,诸君随我投魏共享富贵吧。”
“打开城门!”(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0855/597227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