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刘封升官,大將军兼徐州牧(求票)
推荐阅读:仙人就该是这样、阵问长生、万灵仙族、两界:别叫我邪魔!、我的模拟长生路、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泼刀行、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山海提灯、
骗人先骗己。
只有將己方人一起骗,才能让对手捉摸不透。
虽然將己方人一起骗有概率造成己方人信以为真后为对手所趁,但相对於成功的诱惑,这点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没有任何的计策是不冒风险的。
与人斗,不仅需要高明的计策,还需要敢赌的心態。
刘封不赌钱也不擅长赌钱,却敢赌命擅长赌命。
成了,刘封名震中原。
不成,刘封愿赌服输。
刘封开的这一盘赌局,让长安的刘备如吴懿、张飞一般成了“受害者”。
从理智上来判断:刘备断定是俩熊孩子在这假打玩闹。
从感情上来判断:刘备又担心俩熊孩子真受流言蛊惑。
从情报上来判断:江陵城有法正、张飞、黄忠、费禕、李严、董允、马良、蒋琬等等公卿大臣在,结果依旧让流言满城,连刘封都被迫自合肥返回江城,再加上刘禪都出兵了,这要是没点儿矛盾,刘备心头是不信的。
下意识的,刘备想到了袁绍,想到了刘表,想到了曹操。
“权力会让人的心態发生扭转,朕之二子,应该不会走前人旧路吧。”刘备忽然有些不自信了。
倒不是刘备失去了理智。
而是远在长安的刘备,自在长安祭祖后,其实已经很少理军国大事了,自然对远在荆扬的二子在信息上了解不够及时。
用刘备的话来讲:打了一辈子仗,也该在长安享受享受了。
朝野的权力基本都在向刘禪过渡。
刘备虽然也想如刘邦刘秀一般快速统一,但现如今的情况毕竟是跟刘邦刘秀时期截然不同的。
刘邦是群雄灭暴秦然后横扫群雄,刘秀是群雄灭新莽然后横扫群雄,都是前期各路诸侯打著一致的旗號去推翻原有政权后再群雄逐鹿。
不需要有道德压力,更不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谁能打谁能聚民心,谁就是贏家。
而刘备有能力逐鹿的时候,面对的已经是曹孙两个庞然大物。
如今能在六十六岁之龄看到孙权势力彻底覆灭,已经可以自傲了。
年龄太大,如果还要事事都操心,指不定哪天就去见高祖了。
相反。
在长安接著奏乐接著舞,將心態放宽,將权力过渡,没准还能多活几年。
再加上有刘封这个善战的长子,刘备也能安心的在长安城中享受享受这难得的悠閒。
“速召丞相来见朕。”
刘备没有在这內耗猜测,而是直接派人召诸葛亮入內商议。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在荆扬信息的了解上,诸葛亮比刘备更详细。
刘备可以享受,身为丞相的诸葛亮目前还不能享受。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诸葛亮只是看了一眼由吴懿直送给刘备的密报,就拱手向刘备祝贺。
“嗯?”
刘备眉头一挑:“丞相,如今二子相爭,流言四起,朕又能有何喜?”
刘备也想欢喜,奈何吴懿在密信中都快將这事定性为“国之危”了,实在是欢喜不起来。
诸葛亮一本正经:“太子有锐意进取之心,此为一喜;太子识破流言將计就计,此为二喜;太子武德充沛,此为三喜。有此三喜,陛下何谓无喜?”
刘备一愣,隨即扶额:“丞相,太子哪有这般手段。倘若真如丞相所言三喜,必是燕王暗中教太子如此。”
诸葛亮顺势而言:“太子燕王兄弟不疑,联手用计,此为四喜。”
听到诸葛亮说的第四喜,刘备的脸上也浮现了不加掩饰的骄傲。
瞧!
朕的二子,远胜於袁绍刘表曹操之流的儿子们。
刘备本就对吴懿的密信没有尽信,理智上也相信刘封刘禪不会相爭到流言四起的程度,此刻有诸葛亮“四喜”理由,这心底也塌实了不少。
“燕王和太子既然联手瞒朕,必有所图,丞相以为,朕应该如何配合?”跟聪明人说话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弯弯绕绕,往往一提点就能会意,不需要再分析过来分析过去的。
刘备言简意賅,直接询问“如何配合”,配合好了,才能让刘封刘禪兄弟的图谋更有概率达成。
诸葛亮只是略微一想,就有了答案:“臣以为,陛下应该表现得昏聵一些。”
“昏聵?”刘备一愣,没想到诸葛亮竟然会是这样的答案。
低头认真思考了一阵。
刘备明白了诸葛亮的用意。
诸葛亮还有两个字没说,那就是昏聵的前面再加上“年迈”二字。
年迈昏憒,这是个不错的藉口。
强如汉武帝,晚年也会有玩崩了引起太子谋反自杀的昏聵之举。
这种昏聵之举,並非是智力衰退,而是体现在政治平衡术的失控。
又如曹操。
在立曹丕为世子后,又默许曹植势力的存在,导致鄴城政治集团持续分裂,虽然体现了平衡的政治权谋,但客观上也加剧了曹魏內部的派系爭斗。
曹操能犯的错误,刘备同样能犯。
天下英雄唯你我,年迈了昏聵点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只是这如何昏聵,也是有讲究的。
既要昏聵到让曹魏君臣相信刘备真的“昏聵”了,又不能真的让大汉政治集团分裂。
这其中的度是需要把控的。
思索片刻,刘备直接询问:“朕应该如何昏聵?”
在刘备思考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有了计较,遂道:“陛下可正式下詔,封燕王之子刘林为吴侯,赐婚孙权之女孙鲁育为刘林之妻,念刘林和孙鲁育年幼,可暂將孙鲁育养於皇后宫中,待成年后即可奉詔成婚。
再论燕王平江东、取合肥之功劳,加封燕王为大將军、兼徐州牧、假节鉞都督徐扬诸军政,享『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之权。
燕王麾下周魴,可擢升为扬州刺史;陆逊,可擢升为平北將军兼庐江太守。
其余文武,由燕王自行委任呈请。”
刘备一听,眼皮子都忍不住直跳。
诸葛亮这是要搞大事啊!
虽说刘封平江东、取合肥是得封赏,但由刘备直接封赏刘封为大將军其实是不合適的。
正常而言。
应该是刘备死后,由刘禪来加封刘封为大將军,这叫君恩。
可刘备直接让刘封为大將军,等刘禪继位后就封无可封了。
换个正常的皇帝,都不会让刘封在这个时候当大將军,这哪里是封赏刘封,分明是在故意挑起刘封刘禪的对立。
话说回来。
不少帝王又都喜欢这么玩,尤其是本身有本事的帝王,都喜欢拿一个儿子当另一个儿子的磨刀石。
帝王多寡恩。
这基本上都是共识了。
似刘备父子这般重感情的是很少见的。
诸葛亮让刘备昏聵,其实是让刘备用“常见的皇帝思维”来表现出昏聵。
“会不会太冒险了?”
刘备思考许久,有些担忧。
用得好,那叫奇计;用不好,那叫昏招。
诸葛亮凝声道:“陛下的担忧,臣也清楚。然而,不论陛下是否昏聵,朝野內外的明爭暗斗都不会因此而停息。
流言计只是一介小计,若无公卿大臣的推波助澜,又如何能让流言在江陵城肆虐?
眼下还没有与偽魏决战,且大汉甚至都还没入主中原,针对燕王的暗流就已经涌动如斯。
陛下在时,尚能制衡;若陛下仙去,以燕王的性格,又岂能容忍?届时燕王与太子,不论怎么做都是错。
倒不如趁此机会,让暗流都涌到明面上来,同时也向天下人证明:太子与燕王即便面对满城流言也依旧是兄弟不疑,反而会藉机联手对付偽魏。
今后再有流言计时,就算太子和燕王真的闹了矛盾,天下人也只会以为太子和燕王又在玩诈。
如此,朝野可安!”
诸葛亮抽丝剥茧的將刘封的意图逐一分析。
要用流言计是吧?
好!
陪著。
曹魏用一次,刘封和刘禪就明面闹一次矛盾,然后暗地里联手对付一次曹魏。
一次可能不会引起怀疑。
二次,三次,次数多了,再傻的人也能看出端倪。
不论是曹魏一方还是大汉一方想走偏门晋升的公卿大臣们,都得变得兴致索然。
好傢伙!
搁这儿演我们是吧?
主角儿你兄弟当,我们都是丑角儿?
刘备起身踱步,细细思考。
良久。
刘备斩钉截铁地道:“就依丞相之意。即日起,詔告诸郡!至於太子亲临宛城一事,可再去一詔命,称『太子既已监国,自当独立决断军务,朕已年迈,太子当勉励之』。”
说完。
刘备和诸葛亮相视一笑。
一君一臣,开始商討具体的细节。
隨后。
刘备令侍中郭攸之星夜兼程前往江陵宣布詔命。
詔命一出。
再次震惊了江陵的公卿大臣,以及城內士民、曹魏细作等等。
且不提刘林为吴侯以及赐婚孙权之女,单就迁刘封为“大將军、兼徐州牧、假节鉞都督徐扬诸军政,享『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之权。”就足以惊骇眾人。
而对太子刘禪詔命称“太子既已监国,自当独立决断军务,朕已年迈,太子当勉励之。”更是差点没直白的说:你都是大汉的准皇帝了,国之大事,自己看著办。
“陛下这是要干什么?怎会忽然下达这样的詔命?这不是在刻意挑起太子和燕王之间的爭执吗?”
“燕王虽有平江东、夺合肥的军功,但太子出力不少,直接迁燕王为大將军,未免太过了。”
“燕王之子为吴侯,燕王的亲信周魴又是扬州刺史,燕王又自领徐州牧,若等燕王拿下寿春,再取寿春,以徐扬二州之力,比之昔日西楚霸王亦不遑多让啊。”
“陛下到底是何意?是怕太子继位后对燕王不利,不肯以燕王为大將军,所以才提前给燕王加上诸多大权吗?”
“陛下竟然不反对太子出兵,难道是对太子有不满?还是另有深意?”
“听闻前太常博士李邈,被任命为太子的行军参军了,看来传闻没错,太子只是在假意惩罚李邈。”
“.”
一时之间。
江陵城人心惶惶。
而曹魏的细作,也迅速的走各种渠道將消息传到了洛阳。
“刘备这老兵子,终究还是年迈昏聵了,即便再宠爱刘封也不应该如此厚赏,现在就已是大將军了,等刘禪继位后还如何封赏刘封?
这是觉得亏欠了刘封,所以想將徐扬二州都封给刘封吗?卖履老兵子,果然不懂人心。
朕之计,成了!”
皇宫內。
曹丕开怀大笑。
流言计的效果超出预期,这是自得知合肥被刘封攻破后,曹丕听到的最好消息。
殿前。
曹休摩拳擦掌,请命道:“陛下,臣愿戴罪立功入鲁阳,虽不敢狂言能生擒刘禪,但定能將刘禪大败。
只要击败了刘禪,刘禪就无法提升军威来震慑刘封,主弱臣强,必生內乱!”
蒋济谨慎而劝:“刘封一向多诈,倘若是刘禪故意吸引大军入鲁阳,实则是掩护刘封强取寿春,又当如何?”
曹休大笑:“蒋尚书的意思,是刘禪甘愿当刘封的陪衬?一心为了给刘封树立威望,以便於刘封將刘禪取而代之?
哈哈哈!虽然刘禪素来以谦逊至孝闻名,但他是刘备的亲儿子、是偽汉的太子、是偽汉未来的皇帝,岂会將帝位拱手让给刘封?
即便刘禪真有这个想法,那群偽汉的公卿大臣,会让刘封將刘禪取而代之吗?
陛下不过是用了一个小小的流言计,就让江陵满城人心惶惶,流言四起,若无人推波助澜,蒋尚书认为可能吗?
即便真如蒋尚书猜测,寿春城高水深,又有满宠等人镇守,刘封纵有十万大军也破不了。
当务之急。
是调集精锐之士,將刘禪这一路的兵马击溃以挫刘禪锐气,之后就可休兵养民,静待偽汉內乱了。”
曹休得意洋洋,一通分析,势猛如虎。
在曹休看来。
刘禪不可能为了刘封而甘愿当绿叶的。
即便要当绿叶,那也是刘封给刘禪当绿叶。
帝王家中无亲情。
看曹丕就知道了。
曹休的反驳,让蒋济无言以对。
蒋济是基於刘封在军事上善诈来判断的,而曹休是基於刘封刘禪的立场来判断的。
虽然都有依据,但明显曹休的判断更符合“人之常情”。(本章完)
只有將己方人一起骗,才能让对手捉摸不透。
虽然將己方人一起骗有概率造成己方人信以为真后为对手所趁,但相对於成功的诱惑,这点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没有任何的计策是不冒风险的。
与人斗,不仅需要高明的计策,还需要敢赌的心態。
刘封不赌钱也不擅长赌钱,却敢赌命擅长赌命。
成了,刘封名震中原。
不成,刘封愿赌服输。
刘封开的这一盘赌局,让长安的刘备如吴懿、张飞一般成了“受害者”。
从理智上来判断:刘备断定是俩熊孩子在这假打玩闹。
从感情上来判断:刘备又担心俩熊孩子真受流言蛊惑。
从情报上来判断:江陵城有法正、张飞、黄忠、费禕、李严、董允、马良、蒋琬等等公卿大臣在,结果依旧让流言满城,连刘封都被迫自合肥返回江城,再加上刘禪都出兵了,这要是没点儿矛盾,刘备心头是不信的。
下意识的,刘备想到了袁绍,想到了刘表,想到了曹操。
“权力会让人的心態发生扭转,朕之二子,应该不会走前人旧路吧。”刘备忽然有些不自信了。
倒不是刘备失去了理智。
而是远在长安的刘备,自在长安祭祖后,其实已经很少理军国大事了,自然对远在荆扬的二子在信息上了解不够及时。
用刘备的话来讲:打了一辈子仗,也该在长安享受享受了。
朝野的权力基本都在向刘禪过渡。
刘备虽然也想如刘邦刘秀一般快速统一,但现如今的情况毕竟是跟刘邦刘秀时期截然不同的。
刘邦是群雄灭暴秦然后横扫群雄,刘秀是群雄灭新莽然后横扫群雄,都是前期各路诸侯打著一致的旗號去推翻原有政权后再群雄逐鹿。
不需要有道德压力,更不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谁能打谁能聚民心,谁就是贏家。
而刘备有能力逐鹿的时候,面对的已经是曹孙两个庞然大物。
如今能在六十六岁之龄看到孙权势力彻底覆灭,已经可以自傲了。
年龄太大,如果还要事事都操心,指不定哪天就去见高祖了。
相反。
在长安接著奏乐接著舞,將心態放宽,將权力过渡,没准还能多活几年。
再加上有刘封这个善战的长子,刘备也能安心的在长安城中享受享受这难得的悠閒。
“速召丞相来见朕。”
刘备没有在这內耗猜测,而是直接派人召诸葛亮入內商议。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在荆扬信息的了解上,诸葛亮比刘备更详细。
刘备可以享受,身为丞相的诸葛亮目前还不能享受。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诸葛亮只是看了一眼由吴懿直送给刘备的密报,就拱手向刘备祝贺。
“嗯?”
刘备眉头一挑:“丞相,如今二子相爭,流言四起,朕又能有何喜?”
刘备也想欢喜,奈何吴懿在密信中都快將这事定性为“国之危”了,实在是欢喜不起来。
诸葛亮一本正经:“太子有锐意进取之心,此为一喜;太子识破流言將计就计,此为二喜;太子武德充沛,此为三喜。有此三喜,陛下何谓无喜?”
刘备一愣,隨即扶额:“丞相,太子哪有这般手段。倘若真如丞相所言三喜,必是燕王暗中教太子如此。”
诸葛亮顺势而言:“太子燕王兄弟不疑,联手用计,此为四喜。”
听到诸葛亮说的第四喜,刘备的脸上也浮现了不加掩饰的骄傲。
瞧!
朕的二子,远胜於袁绍刘表曹操之流的儿子们。
刘备本就对吴懿的密信没有尽信,理智上也相信刘封刘禪不会相爭到流言四起的程度,此刻有诸葛亮“四喜”理由,这心底也塌实了不少。
“燕王和太子既然联手瞒朕,必有所图,丞相以为,朕应该如何配合?”跟聪明人说话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弯弯绕绕,往往一提点就能会意,不需要再分析过来分析过去的。
刘备言简意賅,直接询问“如何配合”,配合好了,才能让刘封刘禪兄弟的图谋更有概率达成。
诸葛亮只是略微一想,就有了答案:“臣以为,陛下应该表现得昏聵一些。”
“昏聵?”刘备一愣,没想到诸葛亮竟然会是这样的答案。
低头认真思考了一阵。
刘备明白了诸葛亮的用意。
诸葛亮还有两个字没说,那就是昏聵的前面再加上“年迈”二字。
年迈昏憒,这是个不错的藉口。
强如汉武帝,晚年也会有玩崩了引起太子谋反自杀的昏聵之举。
这种昏聵之举,並非是智力衰退,而是体现在政治平衡术的失控。
又如曹操。
在立曹丕为世子后,又默许曹植势力的存在,导致鄴城政治集团持续分裂,虽然体现了平衡的政治权谋,但客观上也加剧了曹魏內部的派系爭斗。
曹操能犯的错误,刘备同样能犯。
天下英雄唯你我,年迈了昏聵点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只是这如何昏聵,也是有讲究的。
既要昏聵到让曹魏君臣相信刘备真的“昏聵”了,又不能真的让大汉政治集团分裂。
这其中的度是需要把控的。
思索片刻,刘备直接询问:“朕应该如何昏聵?”
在刘备思考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有了计较,遂道:“陛下可正式下詔,封燕王之子刘林为吴侯,赐婚孙权之女孙鲁育为刘林之妻,念刘林和孙鲁育年幼,可暂將孙鲁育养於皇后宫中,待成年后即可奉詔成婚。
再论燕王平江东、取合肥之功劳,加封燕王为大將军、兼徐州牧、假节鉞都督徐扬诸军政,享『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之权。
燕王麾下周魴,可擢升为扬州刺史;陆逊,可擢升为平北將军兼庐江太守。
其余文武,由燕王自行委任呈请。”
刘备一听,眼皮子都忍不住直跳。
诸葛亮这是要搞大事啊!
虽说刘封平江东、取合肥是得封赏,但由刘备直接封赏刘封为大將军其实是不合適的。
正常而言。
应该是刘备死后,由刘禪来加封刘封为大將军,这叫君恩。
可刘备直接让刘封为大將军,等刘禪继位后就封无可封了。
换个正常的皇帝,都不会让刘封在这个时候当大將军,这哪里是封赏刘封,分明是在故意挑起刘封刘禪的对立。
话说回来。
不少帝王又都喜欢这么玩,尤其是本身有本事的帝王,都喜欢拿一个儿子当另一个儿子的磨刀石。
帝王多寡恩。
这基本上都是共识了。
似刘备父子这般重感情的是很少见的。
诸葛亮让刘备昏聵,其实是让刘备用“常见的皇帝思维”来表现出昏聵。
“会不会太冒险了?”
刘备思考许久,有些担忧。
用得好,那叫奇计;用不好,那叫昏招。
诸葛亮凝声道:“陛下的担忧,臣也清楚。然而,不论陛下是否昏聵,朝野內外的明爭暗斗都不会因此而停息。
流言计只是一介小计,若无公卿大臣的推波助澜,又如何能让流言在江陵城肆虐?
眼下还没有与偽魏决战,且大汉甚至都还没入主中原,针对燕王的暗流就已经涌动如斯。
陛下在时,尚能制衡;若陛下仙去,以燕王的性格,又岂能容忍?届时燕王与太子,不论怎么做都是错。
倒不如趁此机会,让暗流都涌到明面上来,同时也向天下人证明:太子与燕王即便面对满城流言也依旧是兄弟不疑,反而会藉机联手对付偽魏。
今后再有流言计时,就算太子和燕王真的闹了矛盾,天下人也只会以为太子和燕王又在玩诈。
如此,朝野可安!”
诸葛亮抽丝剥茧的將刘封的意图逐一分析。
要用流言计是吧?
好!
陪著。
曹魏用一次,刘封和刘禪就明面闹一次矛盾,然后暗地里联手对付一次曹魏。
一次可能不会引起怀疑。
二次,三次,次数多了,再傻的人也能看出端倪。
不论是曹魏一方还是大汉一方想走偏门晋升的公卿大臣们,都得变得兴致索然。
好傢伙!
搁这儿演我们是吧?
主角儿你兄弟当,我们都是丑角儿?
刘备起身踱步,细细思考。
良久。
刘备斩钉截铁地道:“就依丞相之意。即日起,詔告诸郡!至於太子亲临宛城一事,可再去一詔命,称『太子既已监国,自当独立决断军务,朕已年迈,太子当勉励之』。”
说完。
刘备和诸葛亮相视一笑。
一君一臣,开始商討具体的细节。
隨后。
刘备令侍中郭攸之星夜兼程前往江陵宣布詔命。
詔命一出。
再次震惊了江陵的公卿大臣,以及城內士民、曹魏细作等等。
且不提刘林为吴侯以及赐婚孙权之女,单就迁刘封为“大將军、兼徐州牧、假节鉞都督徐扬诸军政,享『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之权。”就足以惊骇眾人。
而对太子刘禪詔命称“太子既已监国,自当独立决断军务,朕已年迈,太子当勉励之。”更是差点没直白的说:你都是大汉的准皇帝了,国之大事,自己看著办。
“陛下这是要干什么?怎会忽然下达这样的詔命?这不是在刻意挑起太子和燕王之间的爭执吗?”
“燕王虽有平江东、夺合肥的军功,但太子出力不少,直接迁燕王为大將军,未免太过了。”
“燕王之子为吴侯,燕王的亲信周魴又是扬州刺史,燕王又自领徐州牧,若等燕王拿下寿春,再取寿春,以徐扬二州之力,比之昔日西楚霸王亦不遑多让啊。”
“陛下到底是何意?是怕太子继位后对燕王不利,不肯以燕王为大將军,所以才提前给燕王加上诸多大权吗?”
“陛下竟然不反对太子出兵,难道是对太子有不满?还是另有深意?”
“听闻前太常博士李邈,被任命为太子的行军参军了,看来传闻没错,太子只是在假意惩罚李邈。”
“.”
一时之间。
江陵城人心惶惶。
而曹魏的细作,也迅速的走各种渠道將消息传到了洛阳。
“刘备这老兵子,终究还是年迈昏聵了,即便再宠爱刘封也不应该如此厚赏,现在就已是大將军了,等刘禪继位后还如何封赏刘封?
这是觉得亏欠了刘封,所以想將徐扬二州都封给刘封吗?卖履老兵子,果然不懂人心。
朕之计,成了!”
皇宫內。
曹丕开怀大笑。
流言计的效果超出预期,这是自得知合肥被刘封攻破后,曹丕听到的最好消息。
殿前。
曹休摩拳擦掌,请命道:“陛下,臣愿戴罪立功入鲁阳,虽不敢狂言能生擒刘禪,但定能將刘禪大败。
只要击败了刘禪,刘禪就无法提升军威来震慑刘封,主弱臣强,必生內乱!”
蒋济谨慎而劝:“刘封一向多诈,倘若是刘禪故意吸引大军入鲁阳,实则是掩护刘封强取寿春,又当如何?”
曹休大笑:“蒋尚书的意思,是刘禪甘愿当刘封的陪衬?一心为了给刘封树立威望,以便於刘封將刘禪取而代之?
哈哈哈!虽然刘禪素来以谦逊至孝闻名,但他是刘备的亲儿子、是偽汉的太子、是偽汉未来的皇帝,岂会將帝位拱手让给刘封?
即便刘禪真有这个想法,那群偽汉的公卿大臣,会让刘封將刘禪取而代之吗?
陛下不过是用了一个小小的流言计,就让江陵满城人心惶惶,流言四起,若无人推波助澜,蒋尚书认为可能吗?
即便真如蒋尚书猜测,寿春城高水深,又有满宠等人镇守,刘封纵有十万大军也破不了。
当务之急。
是调集精锐之士,將刘禪这一路的兵马击溃以挫刘禪锐气,之后就可休兵养民,静待偽汉內乱了。”
曹休得意洋洋,一通分析,势猛如虎。
在曹休看来。
刘禪不可能为了刘封而甘愿当绿叶的。
即便要当绿叶,那也是刘封给刘禪当绿叶。
帝王家中无亲情。
看曹丕就知道了。
曹休的反驳,让蒋济无言以对。
蒋济是基於刘封在军事上善诈来判断的,而曹休是基於刘封刘禪的立场来判断的。
虽然都有依据,但明显曹休的判断更符合“人之常情”。(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3416/6089463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