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流言升级,刘备先被嚇住了(求票)
推荐阅读:仙人就该是这样、阵问长生、万灵仙族、两界:别叫我邪魔!、我的模拟长生路、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泼刀行、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山海提灯、
小阁。
面对吴懿苦口婆心的规劝,刘禪“懊恼”不已:
“都亭侯,孤昨夜是第一次饮酒,不曾想竟会酒后失言;如今燕王心存芥蒂,孤也不知该如何善后了。”
吴懿献策道:“燕王素有器量,太子可再单独宴请燕王,避免再有小人趁机生乱。”
然而。
吴懿预想中刘禪同意的画面並没有到来,取而代之的是刘禪那有些“玩味”的眼神和语气:“都亭侯的意思,是要孤单独宴请燕王?”
吴懿没听出刘禪的“深意”,点头道:“我方才先去见了燕王,燕王亦不愿与太子生嫌隙,只要太子宴请燕王,这误会就能消除了,”
刘禪轻轻敲著桌子,语气中多了几分不愉快:“燕王既然不愿与孤生嫌隙,为何不是燕王单独宴请孤?反而还让孤单独宴请燕王?孤,才是太子!”
吴懿顿时愣住。
什么情况?
现在是太子酒后失言引起了燕王的不安,为何还要反过来让燕王宴请太子?
莫非传闻是真的?
太子虽然表面敬重燕王,但实际上对燕王多有忌惮?
想到这里。
吴懿感到一阵心慌。
下意识的。
吴懿想到了曹丕和曹彰。
倘若太子和燕王真的不和內鬨,那这大汉內部就得掀起一阵腥风血雨了。
“太子和燕王虽有君臣尊卑,但也有兄弟情谊,万不可因小失误而坏了国家大计,倘若太子这个时候与燕王生嫌隙,前线战事必生变故。太子三思啊。”吴懿硬著头皮苦劝。
熟料。
刘禪今日似乎不想“隱忍”了,语气也加重了三分:“都亭侯,你觉得孤能带多少兵?”
吴懿头更大了。
怎么又是这个问题。
自吴皇后口中,吴懿也了解到了昨夜刘封和刘禪的爭执核心:刘封认为统兵打仗的事不需刘禪劳心,刘禪却想节制天下兵马我上我也行。
“圣人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太子为储君,当理国事,无需亲临前线。”吴懿编了个理由,欲用圣人学说来劝諫刘禪。
刘禪哂笑一声:“昔日曹操时常亲临前线,积攒军威,以其统兵作战之能扫灭群雄,才夺走大汉半壁江山;其子曹丕虽然继承了曹操的基业,但缺少军中威望,才有如今的节节败退。
父皇也是打了半辈子仗,才打出大汉中兴的机遇;昔日光武帝亦是亲自策马上阵令眾將敬服,才中兴大汉。
而如今,孤为太子,岂能不效仿父皇和光武常临战场?若不能积攒军威,如何能节制天下兵马?
燕王虽然驍勇善战,但大汉不能只有燕王,更还有太子!”
吴懿听出了刘禪语气中的“怨气”,头开始疼了:“太子不可轻信了流言。
更何况燕王昨日在大殿上声称『合肥之捷,全赖太子调度三十万匹蜀锦为后援』,又让孙虑献了江东诸郡户籍名册。
平江东、取合肥的功劳,燕王都让给了太子,燕王並未居功,也未恃功而骄。”
只是这话一出,仿佛“踩中”了刘禪的尾巴似的,刘禪噌的一声拍案而起:“都亭侯,你好大的胆子!
你也认为平江东、取合肥的功劳,是燕王让给孤的吗?孤为太子,何须燕王让功?
哼!孤就知道,流言不会空穴来风,公卿眾臣表面恭诚,实际上也都认为孤论文论武都不如燕王,
倘若孤文武皆胜於燕王,这江陵城又岂会满城流言?真以为孤不知是眾臣在推波助澜欲让孤趁机责难燕王吗?
孤是不服,不是傻!
这江陵城中,若真的因为偽魏细作几句流言就能满城风云,那这天下也就別爭了,拱手让给偽魏岂不是正好?”
刘禪这惟妙惟肖、又能逻辑自洽的表演,成功的將吴懿带到“太子知道流言是有人刻意散布,但就是不服刘封屡立军功,想亲上前线”的沟里去了。
未等吴懿开口,刘禪又提高了声音:“你乃母后胞兄,乃是孤最亲近之人,怎能只帮燕王不帮孤?
孤是太子,是储君,是父皇的亲子!孤不会如曹丕和眾臣之意去责难燕王,孤也不会向燕王低声下气的赔笑。
燕王能取合肥进围寿春,孤难道就不能取鲁阳进围许县?
孤欲亲临宛城,与燕王一较高低!都亭侯可隨孤出征!”
吴懿大惊失色。
我只是来劝和的,怎么太子又想到亲征了?还要跟燕王一较高低?
“太子不可啊!”
吴懿感觉要疯了。
若刘禪因为“赌气”而有个闪失,吴懿十个脑袋都不够赔的。
刘禪冷哼:“都亭侯还是认为,孤不能统兵吗?”
吴懿有些慌乱。
这送命题无法回答啊!
就在吴懿苦思冥想的想劝諫词时,一个粗嗓门自吴懿后方响起:“吴懿,你现在怎如此胆怯?太子让你隨军出征,是念及与你亲戚之情,你怎能推三阻四?”
吴懿惊愕回头,却见来者正是司隶校尉张飞!
身为司隶校尉的张飞,职责是纠上检下,按道理来讲是早应该平息江陵城的流言的。
只因年前张飞受刘备相召去了趟长安,等回来的时候发现江陵已经流言满城。
张飞虽然粗莽,但不喝酒的时候也颇为细致。
很快就觉察到了江陵城內必有公卿大臣在推波助澜,才让流言愈演愈烈。
张飞没有去纠察推波助澜的公卿大臣,而是假装去纠察各县,偽装出一副“睁只眼闭只眼”的態度,只为等刘封返回后再商议处理。
得知刘封回到了江陵城,张飞连夜返回。
结果今日一早去寻刘封时,刘封直接闭门不见,直接让张飞吃了个闭门羹,这可將张飞气得不轻。
无奈之下,张飞只能先来见刘禪,又恰巧听到了吴懿与刘禪的对话。
张飞刚想去问个明白,又听得刘禪高呼“燕王能取合肥进围寿春,孤难道就不能取鲁阳进围许县?”,顿时又止了步。
这一琢磨,张飞內心又生了小心思。
由於刘备、关羽和诸葛亮都去了长安,江陵城必须得有能镇得住场子的人协助刘禪监国。
故而张飞和黄忠都留在了江陵城,黄忠负责皇城南北军保护刘禪的安全,张飞负责纠上检下避免刘禪被蛊惑。
然而。
就內心上来讲,张飞是不想呆在江陵的。
张飞也想进步!
可没有军功就无法进步!
就如同赵云虽然有武勇又久隨刘备,但要保护刘备的家眷和震慑后方,一直都没有太多的立功机会,若非这两年刘备將赵云外放立了功劳,赵云也升不了后將军当不了南阳太守。
小心思一起,张飞就自动忘记了来的目的,直接就选择了支持刘禪出兵。
至於吴懿苦口婆心的劝諫,张飞也当耳边风了,一切阻拦刘禪出兵的话,都不是好话。
听到张飞的声音,刘禪的嘴角泛起细微的笑意: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兄长说得没错,若三叔得知我要亲征,必不会阻止。
在刘封的计划中,张飞同样是很关键的一环。
昨日没见到张飞在江陵城,刘封就感到奇怪,江陵城出了这么大的事,身为司隶校尉的张飞竟然不在城中?
就算张飞去了趟长安,那么回来之后也应该雷厉风行的將流言给掐断,而不是跑去纠察各县。
虽然不明白张飞具体在想什么,但刘封最擅长的就是根据现有条件来制定战略战术。
只要张飞有进步的心,就绝对会忍不住去咬刘封放出来的诱饵。
刘封对刘禪说要连自己人都骗,不是一句虚言。
对刘封而言,穿越者最大的福利就在於识人,將书本上看到的理论跟现实中具体接触进行结合,基本上就能將对方的欲望猜个七七八八。
就比如张飞的欲望,绝对不是待在江陵城当司隶校尉,而一定是要出兵伐魏。
不论张飞是早来还是晚来,刘禪都在等著张飞来咬鉤。
吴懿此刻更是焦急。
说服刘禪就已经很难了,现在又蹦出个张飞?
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
这不是故意给我製造困难吗?
“张司隶,太子乃是储君,太子的安危乃是一国之本。岂可因一时意气而置大局於险地?陛下如今不在江陵,江陵岂能无人操持国事?太子若有个闪失,我等如何向陛下交代?”吴懿据理力爭,希望张飞能一併劝諫刘禪。
然而张飞好不容易等到了“光明正大”的出兵机会,此刻哪里肯听吴懿的劝,冷笑一声:“迂腐之言!太子若亲临前线,三军士气大振,岂不胜过在宫中看文书?
太子若不在江陵,江陵就无人操持国事了,那还要公卿百官作甚?太子只是去宛城督军,又不是身先士卒与魏贼廝杀,岂会有闪失?”
几句反问,让吴懿一时之间竟有一种无言以对的感觉。
见张飞这反应,吴懿也终於猜明白了。
与其说是张飞支持刘禪出兵,倒不如说是张飞自个儿想出兵。
想到这里。
吴懿的口吻也变得直接了:“张司隶既掌纠察之权,当知陛下留张司隶镇守江陵的深意!
如今江陵流言四起,公卿士民人心不稳,太子当务之急乃是与燕王共稳朝局,而非与燕王意气之爭。”
话音刚落,张飞就斜著眼睛瞥向吴懿:“燕王给了你多少好处,让你如此积极的为燕王说话?”
我收好处?
吴懿差点一口气没接上来,有些气急败坏,呼问道:“张司隶,我何时收了燕王的好处?你怎能冤枉我?”
张飞呵呵一笑:“吴懿,你也別不服气。若你未收燕王的好处,又怎事事都偏向燕王?
我不过去了趟长安,江陵城就流言四起,看似偽魏的细作在散布流言,实则是江陵的公卿百官欺负太子年幼无威。
你身为皇后的胞兄,太子的亲近之人,不为太子谋立威望,却一直想著让太子忍让,何其愚也?只要太子有了威望,不论是燕王还是公卿百官,谁敢暗生事端?
你也是善谋之人,岂能看不清太子如今的处境?除了你收受燕王好处,我想不到你会积极为燕王说话的理由。”
刘禪此刻,心中已经乐开了。
本还想著,要更大的精力来辩驳吴懿,没想到张飞一来,直接就合乎了心意。
现在的情况就变成了:曹丕只是用了个流言计,结果在刘封將计就计下,流言计变成了阳谋计。
一个哪怕刘禪明知道曹丕在故意使坏都会因此上当中计的流言计,继而让刘禪生出要亲自去宛城督军与刘封爭功的想法和行动。
虽然与曹丕最起初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同样也起到了离间的效果。
这就是刘封浑水摸鱼效果。
不直接破掉曹丕的流言计,就只將水搅浑,让曹丕觉得流言计虽然没能完全达到想要的效果但又有新的便宜可占。
只要曹丕贪,曹丕就得上鉤。
而眼下。
曹丕还没咬鉤,张飞先咬鉤了。
出兵机会,不容错过,必须珍惜。
至於刘禪与刘封“相爭”,张飞已经自动拋之脑后。
就如方才那句“只要太子有了威望,不论是燕王还是公卿百官,谁敢暗生事端?”,只要威望足够,还怕震慑不了旁人?
吴懿此刻已经无法辩驳了,只能抬出吴皇后,道:“张司隶,我是奉皇后之命来劝太子的。”
张飞直接反驳道:“皇后可有说过,不让太子出兵?”
吴懿语气一僵:“.没有。”
隨后。
吴懿颓丧的低下头。
皇后是不能干涉军国大事的,张飞这么问就一个意思:若吴懿说皇后有说过,那皇后就是在干政。
涉及到皇后干政了,那这性质就变了。
刘禪趁机抚掌:“有三叔在,小侄无忧了。”
听到刘禪这声“三叔”,张飞的心头如抹了蜜儿一般,不由哈哈大笑:“太子放心,此战我听你指挥,一定要让你胜过燕王,让公卿眾臣都不敢小覷你。
这次就不要带尚书令了,免得又有人閒言碎语称太子是靠尚书令才立了军功。”
吴懿咬著牙,又劝:“张司隶,若无尚书令出谋划策,谁能为太子参军助太子调兵遣將?”
张飞嘁了一声:“又不是只有尚书令才能出谋划策!更何况,太子亦有调兵遣將的本事,何须尚书令前往?
且太子去了宛城,江陵还需尚书令统理百官,太子心中自有计较,你无需担心。”
吴懿无奈。
只能起身离去。
待得吴懿离开,张飞的脸色又变得冷峻:“太子,你和燕王到底怎么回事?”
张飞只是想进步,不是傻。
支持刘禪出兵和询问刘禪刘封的关係,是两码事。
一码归一码。
刘禪拍案“忿忿”:“孤为太子,岂能不如燕王!”
张飞头皮一麻,还装呢。
“太子,吴懿已经离开了,你都唤我三叔了,难道还要连我一起骗?”张飞示意刘禪说真话。
刘禪没忘记刘封的叮嘱,坚决不承认在骗张飞,反问道:“竟连三叔也不信小侄?
小侄知道,父皇一直都很喜欢燕王,若不是怕立燕王为太子会离散人心,小侄肯定是当不了太子的。
小侄不过一庶出,养在母后膝下才勉强占了个嫡子位,燕王又不想坏了父皇中兴汉室的大计,故而放弃了与小侄爭执太子位。
父皇在时,燕王不会覬覦太子位;可一旦父皇仙逝,燕王又岂会没有想法?以前燕王只是將,也没有封国。
如今不同,父皇不仅將新城郡划给了燕王暂代为封国,更是以燕王为扬州刺史、江淮都督,孙权的那几万大军及麾下文武都归燕王调遣。
换而言之:如今的燕王,已经实际上取代孙权成了新的吴王,新的江东之主!而小侄只是个没有军威的监国太子!
假以时日,燕王破了寿春,又北上徐州,就有了西楚霸王的基业,强盛之势,无可匹敌,今后再横扫北方,北方士民是奉燕王为尊还是奉小侄为尊?
今后燕王若有骄矜之举,小侄是惩戒还是不惩戒?若是惩戒,小侄就是刻薄寡恩忘了燕王的功劳;若是不惩戒,又与歷朝以来外戚专权有什么区別?
三叔,这一次,小侄必须立下大功,而且一定要抢在燕王夺取寿春之前,先一步拿下鲁阳和许县!
只要小侄有了威望,就能镇得住燕王和公卿百官!”
刘禪“斩钉截铁”,说得仿佛跟真的似的!
虽然是有意骗张飞,但刘禪这话也是刘封教的。
君王一定要有威望,这一直都是刘封坚持的观点,故而才会想方设法的助刘禪提高威望。
让刘禪带著诸葛亮等人北伐陇右如此,这次让刘禪去宛城也是如此,目的都是为了协助刘禪提高军威。
刘封虽然也要权,但更侧重於名。
故而刘封会一心致力於军爭,力求能早日灭掉曹魏中兴汉室。
然而刘封毕竟也是个人。
是人就可能有意外。
或许刘封的气运会让刘封儘可能的规避意外,但谁也说不准刘封会不会忽然阵亡或病逝。
万一中道崩殂而大业未成,刘禪又没有足够的威望震慑文武,又让某个叫譙周的对刘禪贴脸输出“仇国论”。
到了最后,又是三家归一晋,让世家门阀摘取了最后的胜利果实,刘封这些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狡兔尚且三窟。
一向多狡诈的刘封自然也不会例外。
若刘封的气运能让刘封活到统一,自然是最好的;若活不到,刘封也是需要继承人的。
毕竟。
刘封也快四十了。
张飞听得將信將疑,又见刘禪一脸的“真”,不由暗暗疑惑:难道,真是我多心了?
另一边。
吴懿再次来到燕王府,將刘禪欲亲临宛城且张飞也支持出兵一事告知刘封,希望刘封能单独宴请刘禪。
吴懿还没放弃劝和的心思。
却不料。
刘封却是勃然变色:“孤在前线捨身忘死,后方却有人冤枉孤有异心,太子酒后醉言孤本不欲计较,你现在还想让孤单独宴请太子?
你的意思,孤还得向太子赔罪?吴懿,你是在羞辱孤吗?”
吴懿脸色大变,连忙解释道:“燕王殿下,我不是这个意思。”
刘封却是听也不听,甩袖转身:“孙虑,送客!”
孙虑按著剑柄,向吴懿一请手:“都亭侯,请吧!”
看著背过去的刘封,吴懿“唉”了一声,顿足而去。
孙虑隨即將大门关紧,又小跑回来,脸上充斥了疑惑:“殿下,太子要亲临宛城,你不劝吗?”
刘封回身来到石桌坐下,轻笑:“为何要劝?太子想去宛城,就让他去好了。”
隨后,刘封又自怀中取出帛书递给孙虑,吩咐道:“按照孤的话术,你安排些人手,去城內散布消息。三日之內,孤要让帛书的內容,满城皆知!”
孙虑疑惑的打开帛书,扫了一眼內容,惊道:“若是这样传,殿下与太子不和的流言岂不是更猛烈了?”
刘封呵呵一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太子不服孤,决定亲临宛城,进討鲁阳!瞧,多么美妙的『內訌』啊!”
孙虑似懂非懂。
挠了挠脑袋,遂领命去安排人手。
隨著刘封的推波助澜,一时之间,江陵城的流言升级,就连刘禪在皇后的夜宴中酒后失言的话,都被“无心”泄露。
而这个时候。
又有人发现本该被遣返回蜀地的李邈,竟然还在城外。
根据李邈的僕人称:李邈只是在城外度假躲避风头,风头过了依旧会受到刘禪器重,未来前途无量,官运亨通。
这又加剧了刘封和刘禪不和的流言。
隨后又有人传出:张飞在大殿上“舌战群儒”,力挺刘禪亲临宛城,进討鲁阳。
刘禪也力排眾议,不顾公卿大臣的劝阻,决定以尚书令法正镇守江陵,张飞黄忠为大將,费禕、董允为参军,李严督运粮草,引荆州三万大军入宛城。
同时又令关兴关平为偏军牵制平春义阳的于禁司马懿。
伴隨著“太子欲与燕王一较高低”的消息在江陵城扩散,刘禪在江陵城外祭天,誓师北伐,一副“不胜不返”的汹涌之势。
长安。
得知消息的刘备,骇然而起。(本章完)
面对吴懿苦口婆心的规劝,刘禪“懊恼”不已:
“都亭侯,孤昨夜是第一次饮酒,不曾想竟会酒后失言;如今燕王心存芥蒂,孤也不知该如何善后了。”
吴懿献策道:“燕王素有器量,太子可再单独宴请燕王,避免再有小人趁机生乱。”
然而。
吴懿预想中刘禪同意的画面並没有到来,取而代之的是刘禪那有些“玩味”的眼神和语气:“都亭侯的意思,是要孤单独宴请燕王?”
吴懿没听出刘禪的“深意”,点头道:“我方才先去见了燕王,燕王亦不愿与太子生嫌隙,只要太子宴请燕王,这误会就能消除了,”
刘禪轻轻敲著桌子,语气中多了几分不愉快:“燕王既然不愿与孤生嫌隙,为何不是燕王单独宴请孤?反而还让孤单独宴请燕王?孤,才是太子!”
吴懿顿时愣住。
什么情况?
现在是太子酒后失言引起了燕王的不安,为何还要反过来让燕王宴请太子?
莫非传闻是真的?
太子虽然表面敬重燕王,但实际上对燕王多有忌惮?
想到这里。
吴懿感到一阵心慌。
下意识的。
吴懿想到了曹丕和曹彰。
倘若太子和燕王真的不和內鬨,那这大汉內部就得掀起一阵腥风血雨了。
“太子和燕王虽有君臣尊卑,但也有兄弟情谊,万不可因小失误而坏了国家大计,倘若太子这个时候与燕王生嫌隙,前线战事必生变故。太子三思啊。”吴懿硬著头皮苦劝。
熟料。
刘禪今日似乎不想“隱忍”了,语气也加重了三分:“都亭侯,你觉得孤能带多少兵?”
吴懿头更大了。
怎么又是这个问题。
自吴皇后口中,吴懿也了解到了昨夜刘封和刘禪的爭执核心:刘封认为统兵打仗的事不需刘禪劳心,刘禪却想节制天下兵马我上我也行。
“圣人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太子为储君,当理国事,无需亲临前线。”吴懿编了个理由,欲用圣人学说来劝諫刘禪。
刘禪哂笑一声:“昔日曹操时常亲临前线,积攒军威,以其统兵作战之能扫灭群雄,才夺走大汉半壁江山;其子曹丕虽然继承了曹操的基业,但缺少军中威望,才有如今的节节败退。
父皇也是打了半辈子仗,才打出大汉中兴的机遇;昔日光武帝亦是亲自策马上阵令眾將敬服,才中兴大汉。
而如今,孤为太子,岂能不效仿父皇和光武常临战场?若不能积攒军威,如何能节制天下兵马?
燕王虽然驍勇善战,但大汉不能只有燕王,更还有太子!”
吴懿听出了刘禪语气中的“怨气”,头开始疼了:“太子不可轻信了流言。
更何况燕王昨日在大殿上声称『合肥之捷,全赖太子调度三十万匹蜀锦为后援』,又让孙虑献了江东诸郡户籍名册。
平江东、取合肥的功劳,燕王都让给了太子,燕王並未居功,也未恃功而骄。”
只是这话一出,仿佛“踩中”了刘禪的尾巴似的,刘禪噌的一声拍案而起:“都亭侯,你好大的胆子!
你也认为平江东、取合肥的功劳,是燕王让给孤的吗?孤为太子,何须燕王让功?
哼!孤就知道,流言不会空穴来风,公卿眾臣表面恭诚,实际上也都认为孤论文论武都不如燕王,
倘若孤文武皆胜於燕王,这江陵城又岂会满城流言?真以为孤不知是眾臣在推波助澜欲让孤趁机责难燕王吗?
孤是不服,不是傻!
这江陵城中,若真的因为偽魏细作几句流言就能满城风云,那这天下也就別爭了,拱手让给偽魏岂不是正好?”
刘禪这惟妙惟肖、又能逻辑自洽的表演,成功的將吴懿带到“太子知道流言是有人刻意散布,但就是不服刘封屡立军功,想亲上前线”的沟里去了。
未等吴懿开口,刘禪又提高了声音:“你乃母后胞兄,乃是孤最亲近之人,怎能只帮燕王不帮孤?
孤是太子,是储君,是父皇的亲子!孤不会如曹丕和眾臣之意去责难燕王,孤也不会向燕王低声下气的赔笑。
燕王能取合肥进围寿春,孤难道就不能取鲁阳进围许县?
孤欲亲临宛城,与燕王一较高低!都亭侯可隨孤出征!”
吴懿大惊失色。
我只是来劝和的,怎么太子又想到亲征了?还要跟燕王一较高低?
“太子不可啊!”
吴懿感觉要疯了。
若刘禪因为“赌气”而有个闪失,吴懿十个脑袋都不够赔的。
刘禪冷哼:“都亭侯还是认为,孤不能统兵吗?”
吴懿有些慌乱。
这送命题无法回答啊!
就在吴懿苦思冥想的想劝諫词时,一个粗嗓门自吴懿后方响起:“吴懿,你现在怎如此胆怯?太子让你隨军出征,是念及与你亲戚之情,你怎能推三阻四?”
吴懿惊愕回头,却见来者正是司隶校尉张飞!
身为司隶校尉的张飞,职责是纠上检下,按道理来讲是早应该平息江陵城的流言的。
只因年前张飞受刘备相召去了趟长安,等回来的时候发现江陵已经流言满城。
张飞虽然粗莽,但不喝酒的时候也颇为细致。
很快就觉察到了江陵城內必有公卿大臣在推波助澜,才让流言愈演愈烈。
张飞没有去纠察推波助澜的公卿大臣,而是假装去纠察各县,偽装出一副“睁只眼闭只眼”的態度,只为等刘封返回后再商议处理。
得知刘封回到了江陵城,张飞连夜返回。
结果今日一早去寻刘封时,刘封直接闭门不见,直接让张飞吃了个闭门羹,这可將张飞气得不轻。
无奈之下,张飞只能先来见刘禪,又恰巧听到了吴懿与刘禪的对话。
张飞刚想去问个明白,又听得刘禪高呼“燕王能取合肥进围寿春,孤难道就不能取鲁阳进围许县?”,顿时又止了步。
这一琢磨,张飞內心又生了小心思。
由於刘备、关羽和诸葛亮都去了长安,江陵城必须得有能镇得住场子的人协助刘禪监国。
故而张飞和黄忠都留在了江陵城,黄忠负责皇城南北军保护刘禪的安全,张飞负责纠上检下避免刘禪被蛊惑。
然而。
就內心上来讲,张飞是不想呆在江陵的。
张飞也想进步!
可没有军功就无法进步!
就如同赵云虽然有武勇又久隨刘备,但要保护刘备的家眷和震慑后方,一直都没有太多的立功机会,若非这两年刘备將赵云外放立了功劳,赵云也升不了后將军当不了南阳太守。
小心思一起,张飞就自动忘记了来的目的,直接就选择了支持刘禪出兵。
至於吴懿苦口婆心的劝諫,张飞也当耳边风了,一切阻拦刘禪出兵的话,都不是好话。
听到张飞的声音,刘禪的嘴角泛起细微的笑意: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兄长说得没错,若三叔得知我要亲征,必不会阻止。
在刘封的计划中,张飞同样是很关键的一环。
昨日没见到张飞在江陵城,刘封就感到奇怪,江陵城出了这么大的事,身为司隶校尉的张飞竟然不在城中?
就算张飞去了趟长安,那么回来之后也应该雷厉风行的將流言给掐断,而不是跑去纠察各县。
虽然不明白张飞具体在想什么,但刘封最擅长的就是根据现有条件来制定战略战术。
只要张飞有进步的心,就绝对会忍不住去咬刘封放出来的诱饵。
刘封对刘禪说要连自己人都骗,不是一句虚言。
对刘封而言,穿越者最大的福利就在於识人,將书本上看到的理论跟现实中具体接触进行结合,基本上就能將对方的欲望猜个七七八八。
就比如张飞的欲望,绝对不是待在江陵城当司隶校尉,而一定是要出兵伐魏。
不论张飞是早来还是晚来,刘禪都在等著张飞来咬鉤。
吴懿此刻更是焦急。
说服刘禪就已经很难了,现在又蹦出个张飞?
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
这不是故意给我製造困难吗?
“张司隶,太子乃是储君,太子的安危乃是一国之本。岂可因一时意气而置大局於险地?陛下如今不在江陵,江陵岂能无人操持国事?太子若有个闪失,我等如何向陛下交代?”吴懿据理力爭,希望张飞能一併劝諫刘禪。
然而张飞好不容易等到了“光明正大”的出兵机会,此刻哪里肯听吴懿的劝,冷笑一声:“迂腐之言!太子若亲临前线,三军士气大振,岂不胜过在宫中看文书?
太子若不在江陵,江陵就无人操持国事了,那还要公卿百官作甚?太子只是去宛城督军,又不是身先士卒与魏贼廝杀,岂会有闪失?”
几句反问,让吴懿一时之间竟有一种无言以对的感觉。
见张飞这反应,吴懿也终於猜明白了。
与其说是张飞支持刘禪出兵,倒不如说是张飞自个儿想出兵。
想到这里。
吴懿的口吻也变得直接了:“张司隶既掌纠察之权,当知陛下留张司隶镇守江陵的深意!
如今江陵流言四起,公卿士民人心不稳,太子当务之急乃是与燕王共稳朝局,而非与燕王意气之爭。”
话音刚落,张飞就斜著眼睛瞥向吴懿:“燕王给了你多少好处,让你如此积极的为燕王说话?”
我收好处?
吴懿差点一口气没接上来,有些气急败坏,呼问道:“张司隶,我何时收了燕王的好处?你怎能冤枉我?”
张飞呵呵一笑:“吴懿,你也別不服气。若你未收燕王的好处,又怎事事都偏向燕王?
我不过去了趟长安,江陵城就流言四起,看似偽魏的细作在散布流言,实则是江陵的公卿百官欺负太子年幼无威。
你身为皇后的胞兄,太子的亲近之人,不为太子谋立威望,却一直想著让太子忍让,何其愚也?只要太子有了威望,不论是燕王还是公卿百官,谁敢暗生事端?
你也是善谋之人,岂能看不清太子如今的处境?除了你收受燕王好处,我想不到你会积极为燕王说话的理由。”
刘禪此刻,心中已经乐开了。
本还想著,要更大的精力来辩驳吴懿,没想到张飞一来,直接就合乎了心意。
现在的情况就变成了:曹丕只是用了个流言计,结果在刘封將计就计下,流言计变成了阳谋计。
一个哪怕刘禪明知道曹丕在故意使坏都会因此上当中计的流言计,继而让刘禪生出要亲自去宛城督军与刘封爭功的想法和行动。
虽然与曹丕最起初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同样也起到了离间的效果。
这就是刘封浑水摸鱼效果。
不直接破掉曹丕的流言计,就只將水搅浑,让曹丕觉得流言计虽然没能完全达到想要的效果但又有新的便宜可占。
只要曹丕贪,曹丕就得上鉤。
而眼下。
曹丕还没咬鉤,张飞先咬鉤了。
出兵机会,不容错过,必须珍惜。
至於刘禪与刘封“相爭”,张飞已经自动拋之脑后。
就如方才那句“只要太子有了威望,不论是燕王还是公卿百官,谁敢暗生事端?”,只要威望足够,还怕震慑不了旁人?
吴懿此刻已经无法辩驳了,只能抬出吴皇后,道:“张司隶,我是奉皇后之命来劝太子的。”
张飞直接反驳道:“皇后可有说过,不让太子出兵?”
吴懿语气一僵:“.没有。”
隨后。
吴懿颓丧的低下头。
皇后是不能干涉军国大事的,张飞这么问就一个意思:若吴懿说皇后有说过,那皇后就是在干政。
涉及到皇后干政了,那这性质就变了。
刘禪趁机抚掌:“有三叔在,小侄无忧了。”
听到刘禪这声“三叔”,张飞的心头如抹了蜜儿一般,不由哈哈大笑:“太子放心,此战我听你指挥,一定要让你胜过燕王,让公卿眾臣都不敢小覷你。
这次就不要带尚书令了,免得又有人閒言碎语称太子是靠尚书令才立了军功。”
吴懿咬著牙,又劝:“张司隶,若无尚书令出谋划策,谁能为太子参军助太子调兵遣將?”
张飞嘁了一声:“又不是只有尚书令才能出谋划策!更何况,太子亦有调兵遣將的本事,何须尚书令前往?
且太子去了宛城,江陵还需尚书令统理百官,太子心中自有计较,你无需担心。”
吴懿无奈。
只能起身离去。
待得吴懿离开,张飞的脸色又变得冷峻:“太子,你和燕王到底怎么回事?”
张飞只是想进步,不是傻。
支持刘禪出兵和询问刘禪刘封的关係,是两码事。
一码归一码。
刘禪拍案“忿忿”:“孤为太子,岂能不如燕王!”
张飞头皮一麻,还装呢。
“太子,吴懿已经离开了,你都唤我三叔了,难道还要连我一起骗?”张飞示意刘禪说真话。
刘禪没忘记刘封的叮嘱,坚决不承认在骗张飞,反问道:“竟连三叔也不信小侄?
小侄知道,父皇一直都很喜欢燕王,若不是怕立燕王为太子会离散人心,小侄肯定是当不了太子的。
小侄不过一庶出,养在母后膝下才勉强占了个嫡子位,燕王又不想坏了父皇中兴汉室的大计,故而放弃了与小侄爭执太子位。
父皇在时,燕王不会覬覦太子位;可一旦父皇仙逝,燕王又岂会没有想法?以前燕王只是將,也没有封国。
如今不同,父皇不仅將新城郡划给了燕王暂代为封国,更是以燕王为扬州刺史、江淮都督,孙权的那几万大军及麾下文武都归燕王调遣。
换而言之:如今的燕王,已经实际上取代孙权成了新的吴王,新的江东之主!而小侄只是个没有军威的监国太子!
假以时日,燕王破了寿春,又北上徐州,就有了西楚霸王的基业,强盛之势,无可匹敌,今后再横扫北方,北方士民是奉燕王为尊还是奉小侄为尊?
今后燕王若有骄矜之举,小侄是惩戒还是不惩戒?若是惩戒,小侄就是刻薄寡恩忘了燕王的功劳;若是不惩戒,又与歷朝以来外戚专权有什么区別?
三叔,这一次,小侄必须立下大功,而且一定要抢在燕王夺取寿春之前,先一步拿下鲁阳和许县!
只要小侄有了威望,就能镇得住燕王和公卿百官!”
刘禪“斩钉截铁”,说得仿佛跟真的似的!
虽然是有意骗张飞,但刘禪这话也是刘封教的。
君王一定要有威望,这一直都是刘封坚持的观点,故而才会想方设法的助刘禪提高威望。
让刘禪带著诸葛亮等人北伐陇右如此,这次让刘禪去宛城也是如此,目的都是为了协助刘禪提高军威。
刘封虽然也要权,但更侧重於名。
故而刘封会一心致力於军爭,力求能早日灭掉曹魏中兴汉室。
然而刘封毕竟也是个人。
是人就可能有意外。
或许刘封的气运会让刘封儘可能的规避意外,但谁也说不准刘封会不会忽然阵亡或病逝。
万一中道崩殂而大业未成,刘禪又没有足够的威望震慑文武,又让某个叫譙周的对刘禪贴脸输出“仇国论”。
到了最后,又是三家归一晋,让世家门阀摘取了最后的胜利果实,刘封这些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狡兔尚且三窟。
一向多狡诈的刘封自然也不会例外。
若刘封的气运能让刘封活到统一,自然是最好的;若活不到,刘封也是需要继承人的。
毕竟。
刘封也快四十了。
张飞听得將信將疑,又见刘禪一脸的“真”,不由暗暗疑惑:难道,真是我多心了?
另一边。
吴懿再次来到燕王府,將刘禪欲亲临宛城且张飞也支持出兵一事告知刘封,希望刘封能单独宴请刘禪。
吴懿还没放弃劝和的心思。
却不料。
刘封却是勃然变色:“孤在前线捨身忘死,后方却有人冤枉孤有异心,太子酒后醉言孤本不欲计较,你现在还想让孤单独宴请太子?
你的意思,孤还得向太子赔罪?吴懿,你是在羞辱孤吗?”
吴懿脸色大变,连忙解释道:“燕王殿下,我不是这个意思。”
刘封却是听也不听,甩袖转身:“孙虑,送客!”
孙虑按著剑柄,向吴懿一请手:“都亭侯,请吧!”
看著背过去的刘封,吴懿“唉”了一声,顿足而去。
孙虑隨即將大门关紧,又小跑回来,脸上充斥了疑惑:“殿下,太子要亲临宛城,你不劝吗?”
刘封回身来到石桌坐下,轻笑:“为何要劝?太子想去宛城,就让他去好了。”
隨后,刘封又自怀中取出帛书递给孙虑,吩咐道:“按照孤的话术,你安排些人手,去城內散布消息。三日之內,孤要让帛书的內容,满城皆知!”
孙虑疑惑的打开帛书,扫了一眼內容,惊道:“若是这样传,殿下与太子不和的流言岂不是更猛烈了?”
刘封呵呵一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太子不服孤,决定亲临宛城,进討鲁阳!瞧,多么美妙的『內訌』啊!”
孙虑似懂非懂。
挠了挠脑袋,遂领命去安排人手。
隨著刘封的推波助澜,一时之间,江陵城的流言升级,就连刘禪在皇后的夜宴中酒后失言的话,都被“无心”泄露。
而这个时候。
又有人发现本该被遣返回蜀地的李邈,竟然还在城外。
根据李邈的僕人称:李邈只是在城外度假躲避风头,风头过了依旧会受到刘禪器重,未来前途无量,官运亨通。
这又加剧了刘封和刘禪不和的流言。
隨后又有人传出:张飞在大殿上“舌战群儒”,力挺刘禪亲临宛城,进討鲁阳。
刘禪也力排眾议,不顾公卿大臣的劝阻,决定以尚书令法正镇守江陵,张飞黄忠为大將,费禕、董允为参军,李严督运粮草,引荆州三万大军入宛城。
同时又令关兴关平为偏军牵制平春义阳的于禁司马懿。
伴隨著“太子欲与燕王一较高低”的消息在江陵城扩散,刘禪在江陵城外祭天,誓师北伐,一副“不胜不返”的汹涌之势。
长安。
得知消息的刘备,骇然而起。(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3416/608946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