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张衡

推荐阅读:纷争之心(nph,西幻)同类你看,上天都不要我们断侥幸(骨科)[秦时+天九]忘机(H)槐边野记(大肚 孕 甜甜 肉文 )强宠(军装强制爱)群鸟沉默时朋友妻溶寂之庭(NPH)

    第551章 张衡
    “当真是盛世之景!”
    永元七年,
    年仅十七,正式驾驭天下的刘肇用三年的时光,將朝局抚平,內外梳理。
    宇內承平,四海昌盛。
    而洛阳这座位於天下之中的都城,也隨著九州的繁华,从而更进一步,处处张灯结彩。
    这让刚刚来到洛阳求学的张衡发出惊嘆,目光打量著周边人物,只觉眼繚乱,不可一日看尽。
    好在他如今才十七岁,太学读书的生涯刚刚开始,还有的是时间。
    整顿好后,
    张衡便拿著结识的友人书信,前去拜访自己心中嚮往多年的偶像王景——
    他是南阳郡人,其故乡虽距离黄河主干遥远,却因水流交织,也多生水患。
    而在黄河恢復平静后,
    王景的才能得到了毫无疑问的彰显,秉持著“人才必须得到任用”的原则,明帝便屡拜其为地方长官,让他去各地发光发热。
    除去在家为祖母养老、送终、守孝的那几年,王景基本上没有在洛阳停留过多久。
    黄河以南,那因气候而多生水热之灾的江淮地区,也凭此承受了王景的许多恩泽。
    张衡因此自幼听闻过王景的事跡,也见过后者路过南阳时,隨手指点当地官吏修缮出来的水利。
    坚固又好用,
    哪怕偶尔旱涝,也没有出过一点问题。
    受到这样的影响,
    张衡在诵读诸子经典之外,也跟著研究起了算数、周易这些东西。
    自然而然的,
    这些受到鬼神祝福的知识,也会让张衡受到鬼神的注意。
    毕竟知识逐人。
    “……我就知道,时隔这么多年,这傢伙也不会放过我!”
    已然年近七十的王景得到后生拜访的消息,又见过张衡手里的书信,便忍不住发出一声嘆息。
    张衡顿时好奇起来。
    他迟疑的问道:
    “您跟何生那边,有什么恩怨吗?”
    看年纪,
    张衡不觉得自己结识的友人,会同为官多年,被明、章二帝视为上好牛马的王景存在什么交集。
    相差实在太大了。
    所以当声称自己近来承受“丧子之痛”,要去很远的地方为之收敛尸骨的何博將书信交给他时,
    张衡只当这是对方长辈与王景有故交。
    如今看前辈的反应,
    倒像是直接针对那位友人的。
    这可真是奇怪。
    王景也不跟他解释。
    反正等面前的小子死后,自然会知道自己的意思。
    他只是含糊的回道:
    “我就是因为那姓何的,才沦落至此的!”
    说罢,
    王景伸出老手,揉了揉自己的老腰。
    他本意不想为官,
    奈何才华过於出眾,根本无法在人群中躲藏,这才被明帝抓娃娃似的提溜了出来。
    偏偏在性格上,又有些將事情圆满完成的认真固执,以至於为大汉当牛做马了多年,前几年才利用竇氏引起的风波,找到藉口辞官,在洛阳老宅中享受平静清閒的晚年时光。
    唉,
    要是当年黄河没有决堤还多好?
    要是当年王延世直接把大河治成了该多好?
    要是自己没有在登上齐鲁之地上,对著泛滥的洪水发出感慨,从而引得那纠缠之缘降临该多好?
    感受著常年劳累导致的腰痛,王景心中的怨念缓缓浮现在了脸上。
    张衡心中的疑惑仍旧没有解开,甚至还因为前辈的话语,变得更加浓郁。
    但他的理智让他不要多嘴,赶紧转移话题。
    於是张衡从包裹中取出两本厚重的书册,將之堆到了王景面前,並对他说道:
    “这是何生托我给你带来的礼物,他说你见到这书,心里一定会感到欢喜的!”
    王景接过来一看,发现一本叫做《天工开物》,一本叫做《明物》。
    他翻了翻,便又知道前者记录的是从古至今的匠造之物,用不同的章目,以时间的顺序將之排列齐整,辅以图画,令人一见便能知其脉络,明其形態作用。
    至於后者,
    则取韩非子思想中的“明法”之意,以为明確万物运行道理之书,正好与《天工开物》互相佐证。
    所谓“明法”,明確法度並使民知之、总结律令以使民用之。
    而王景眼中的《明物》,自然也是如此。
    “他还算有些用处,知道编修这样的书出来惠泽民眾和国家。”
    又念叨起了张衡不怎么明白的话,王老头取出一副眼镜,开始看书。
    注意到张衡好奇的目光,王景就指著眼镜说,“这是你口中的何生送我的礼物。”
    “我年纪大了,看东西有些不清楚,所以需要它。”
    “如果你看过墨家的经典或者这本《明物》,就能明了其中缘由。”
    两片目镜是使唤了他多年的明帝、章帝亲手磨成的,
    镜框则是王延世搓制的。
    至於何博?
    他负责监工,並將製作眼镜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
    张衡瞭然的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家的藏书还是蛮多的,人也不愚钝。
    只是第一次见到“眼镜”,难免会多盯两眼。
    隨后,他脑海中又想起友人先前拿来跟他一块摆弄研究的各种器物,思绪便忍不住飘远。
    直到王景摘了眼镜,將书合拢,开口说道:
    “是好东西,我当年的心血交给他,还是没有被浪费的。”
    王景精通许多知识,也喜欢在为官劳累时,將心里的想法、总结出的经验写成文字,以为放鬆。
    只是过分的忙碌,让他没空將那些零零散散的笔记,整理成书册。
    好在何博对此伸出了援手,表示王景没空,他可以帮忙。
    反正他一直很閒。
    正好,
    在上帝心里,也一直有著將当今之世的技术总结起来,再阐明其中道理的想法。
    阴间的死鬼们固然能够满足上帝的要求,但涉及科技这种与现实紧密联繫的事,总不好像先前的《杂说》,如今的《世说新语》一样,凭空冒出来。
    故事是可以编的,
    思想是可以清灵飘忽的,
    但做的事总要有痕跡,再精妙的科技也总要有积累。
    哪有一点根基都没有,突然於荒山野岭之间,刷新出一片高科技成果的?
    火力连铜都烧不融,转头就能大炼钢铁?
    所谓空中楼阁,镜中水月,不外如是。
    更何况理论学派,可以因一人而成,技术却不能如此。
    上帝既然没有庇护天地四方,令其享有绝对的风调雨顺,將天下万民视为襁褓中嗷嗷待哺,不可以离开大人的婴儿,自然也不会把这些需要时间积累,需要用心验证改进,需要先人后辈传承的智慧结晶,直接扔到人群中。
    不然这拿来主义也太“拿来”了点。
    所以类似的书籍,
    阴间早已有无聊的死鬼编修了出来,上帝却没有任由其流传。
    顶多允许其將各地为人掩藏,视为禁臠,以及那些的確存在过、的確是世人开动下脑筋就可以研究出的技术,推广到更多需要它们的地方去。
    你想要,你就自己来拿!
    维氏贤人的这句话,难道还不够真理吗?
    所以,
    当王景看完手里厚重的书册,见到自己多年格物致知的成果,与先贤、同辈,一起匯成结果时,心里对何博这位上帝,对王延世这个“拉水鬼找替身”的前辈,总算少了些怨气。
    ……
    “我应该將这些书呈递到陛下面前,然后再令民间得以习从。”
    诸夏若以一个文明的身份来说,如今正步入青壮不久。
    他的四肢发达,头脑灵活,目光明亮且没有太多蒙昧遮蔽。
    会被后世卫道士批判的“奇技淫巧”、“旁门左道”,在此时虽不能得到大力的推广,以为显盛光大之学,却也能得到朝廷的重视——
    春秋之时,
    诸夏的土地上还夹杂著些许的蛮夷,伊洛之戎还在成周的身边快乐的跑来跑去。
    战国之时,
    诸夏才基本將蛮夷驱逐出中原这片广阔富饶的土地。
    四夷润了又润,一路从中原润到岭南、辽东,乃至於北方塞外,这才逃过诸夏君子们那双隨时隨地就能伸过来的教化的大手。
    等卷出来大一统的秦汉,
    昔年的艰苦奋斗还没有被完全遗忘,具有智慧的上位者仍旧清楚务实可靠的重要性。
    所以秦朝时,会安排官吏向百姓普及律法,教导他们认识一些文字、学习一些数算。
    典型的例子便是后世鼎鼎大名的,戍卒黑夫给家里写的书信,还有推广出去的九九歌诀。
    而前汉编成的,记录了各地先进耕耘经验和相关技术的《农典》,更早在上位者的催促下,官吏们的努力下,成为了中低层的朝廷人员最为认可和熟悉的经典。
    甚至有一些地方吏员,没有读诸子文章,辨解义礼的天赋,却能凭藉对《农典》的运用,升迁到中枢,在司空署中任职。
    只是人有晚年的苍老,文明也有晚年的固执和僵化,
    过去的瀟洒肆意、自信开朗,终究会伴隨著千百年的风霜而消去。
    张衡自然明白王景的用意,但是他还有些担心:
    “《天工开物》有类《农典》,得到朝廷认可推广,是很容易的。”
    “可《明物》中的东西对今世之人来说,实在有些惊诧,一些常理、物化之道的提出者,还是嬴秦之人……”
    西秦昌盛时,
    国土广大却不像中原那样往来通畅,物资丰富。
    所以为了儘可能的追赶上汉朝这个老对手,弥补水土上的劣势,西秦对匠造的扶持力度,是很强大的。
    甚至有学者將罗马数字与算筹结合起来,再杂糅其他文明的智慧,弄出来了一些简单易写的字符,以为数算之便,测定之利,让西秦能够凭藉丝路中间商的身份,吃的更加爽快雍容。
    在这点上,
    精研理论的新夏学者都略逊一筹。
    毕竟新夏那边搞格物致知,是出於爱好和上帝指示,
    西秦搞这些,却是美好生活的必需,动力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
    “你这小子,明明是年轻气盛的年纪,怎么想的比我这个老头子还要狭隘?”
    王景瞪著老眼说道,“嬴秦不是诸夏的一份子吗?”
    “当年我大汉能赠送他们《农典》,能与之一同编修典籍史论,如今怎么就不能拿他的东西用呢?”
    “何况天子年少有为,可没有老朽者的顽固鄙视!”
    “年轻”,对人的性格行事来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为年轻,
    不出意外的话,寿数必然悠长。
    因为年轻,
    不出意外的话,身体必然康健。
    有力的心臟,奔流的血液,敏锐的耳目……会给人带来属於年轻一代的自信和锐气。
    他们不会畏惧他人所畏惧的,也善於接受他人所抵抗的。
    而只比张衡大了一岁的皇帝,正是早上辰时的太阳。
    明亮耀眼,
    却不至於晒得人气喘吁吁,脸上满是为大汉奋斗的汗水。
    这是註定要延续先祖事业,缔造隆盛之世的君主。
    “那怎么把书献给陛下呢?”张衡眨了眨眼,隨后又问。
    王景已经致仕数年,
    而朝堂上经歷了竇氏擅权又倒台的动盪后,一些臣子也跟著退出了政治舞台。
    他的人脉也跟著受损了一些。
    何况永元五年时,
    地方听闻了天子白虎观夺权的事,心里惊嘆皇帝的少年英才,担心这位的手段,恐怕比明帝还要厉害,连以恭贺其亲政为理由,上供了八十多件“祥瑞”来討好他。
    结果皇帝把祥瑞都退了回去,还把地方官员骂了一顿,让他们实心用事,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这些玄妙清谈的东西上。
    上一个利用祥瑞来提升名望,巩固统治的,还是王莽呢!
    其后,
    皇帝又明发数道旨意,限制地方、民间以献宝为理由来骚扰自己。
    王景不以为意,只抚摸著自己的鬍鬚说,“又不是急事,老夫总有办法的。”
    急急忙忙,
    他一时自然摸不著门路。
    但日子还长,又住在洛阳,还怕不能找到机会吗?
    “走!”
    “难得有你这么个晚辈来一趟,我带你去看看我的藏书和匠造成果!”
    交流完了感情,王景又邀请张衡去自己读书钻研的院落中,想要向他显摆自己的这位老前辈的智慧精华。
    张衡自然没有推辞。
    一老一少便抬步走过去。
    张衡不断发出惊嘆,
    王景则摆出一副在旁边侍弄架上藏书的姿態,心中暗暗得意。
    “我最新版的《世说新语》哪里去了?”
    天色渐昏,
    王景挽留张衡在家中用饭,
    酒足饭饱后,老头忽然询问起自己的老妻。
    偶尔的时候,
    他的妻子会去帮他打理那间院子的器具,晒一晒诸多的书册。
    老妻便说,“我借出去了。”
    “你借它干什么?我还没有看完呢!”
    “可你先前不是说,这书尽录世人讥讽之事,毫无圣贤教化之理吗?”
    “正好,我跟几个朋友就喜欢看这些东西!”
    王景在后辈面前板著脸说,“你一个老妇人懂什么?”
    “我那是批判性的看!”
    “噗!”
    张衡没有憋住,发出声音打扰到了老夫妻的爭吵。
    他连忙端起一杯水,用手遮住了脸,解释的说:
    “我突然想起了悲伤的事!”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4023/6363955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