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最好的证明
推荐阅读:修仙:我真没想当舔狗!、从影视世界学习技能、诸天影视从小欢喜乔卫东开始、小祖宗腰软心野,薄爷沦陷了!、斗罗之钓取诸天万物系统、一万个我纵横诸天、高武:儿子別怕,爹真无敌了!、(推荐)S国宇宙-你是我的云-云璟玉 缪缪拉、五角游戏、他的掌心(1v1h)、
平心而论,刘羡並非一位依赖群议的人。
毕竟自十八岁以来,他歷经大小战事三十余次。从刀与火的切身体验中,在张轨、孟观等前辈的言传身教中,又见证了郝散、齐万年、司马冏等对手的下场,他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决胜的关键不在於谋略的高低,而在於决断的胆魄。
《六韜》有言:“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这是在说,无论一个谋略有多么高超,不能立刻推行下去,那恐怕还不如一个易於推行的平庸计划。因此,身为三军將领,虽然可以用群议的方式来倾听意见,抑或是用群议的方式来鼓舞人心,但最终还是要敢於个人承担责任,个人来做最终的决策。
可如今的刘羡,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將领了。他之前了十多年,將自己从一名事事爭先的斗將,逐步改造成谋定而后动的主帅。但现在,他所要负责的不仅仅是军队与士兵,还有数十万跟隨自己的臣民百姓,他已经是一位领袖与君主了。
虽然在这一方面,刘羡的经验还比较青涩。但他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对待臣民百姓,是不能用治军的方式来治理的。尤其在事关民生的大事上,他必须要聆听民眾的声音,在確认民眾的意愿后,才能进行实行。否则强行逆民心而动,並不是说一定不能成功,但至少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故而在听到卢志的提议之后,刘羡可以说是极为心动,但他並不敢冒然做出决定。他明白,这个提议將会切实影响到跟隨自己的每一个人,他最好先徵得大部分人的同意以后,再將其推行下去。
在第一日,刘羡是与安邑的幕僚隨从们谈论此事,他首先想知道身边人的態度。
这段时间,由於刘羡下达了扩军的军令,大部分幕僚都在著手清点户籍,准备扩军。而在得知卢志的提议后,他们虽然有些诧异,但对河东並没有太多故土之情,故而更多地是从政策的可行性上去来思考问题。
李盛分析道:“主公,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若要著手迁民,首先要说服百姓,这就需要不少的时间,而到了正式迁民,怎么走,走哪条路,要多长时间,最后在哪里落脚,都需要经过慎重的考虑。”
陆云富有民治经验,他思考以后,提出了一个可行的策略:如今夏阳和龙门渡在河东军手中,那可以从这里过河,然后走当年齐万年藏身的黄龙山,绕行到雍州刺史刘沈所在的北地郡,沿著陇山的山脚,一直到陈仓,再由陈仓道进入汉中。
“只要做到三点,就能够保证迁民的顺利进行。”陆云竖起三根手指,一一说道:“一,招揽雍州刺史刘沈;二,夺取陈仓城;三,拉拢仇池杨茂搜。”
有刘沈的支持,不仅在北地畅通无阻,也能抵御陇上的西军;有了陈仓城,便掌握了关中入蜀的枢纽;有了杨茂搜的援助,进入汉中也就有了落脚之地。而对於这三点,李矩思考一番后,对刘羡道:“兄长,如今西军主力多在弘农,只要谋划得当,这三个皆不是难题。”
刘羡微微頷首,他现在只关心最关键的问题:“若这么走,保守估计,需要多少时间?”
傅畅熟悉地理,很快就得到了一个粗略的答案:“若不算劝民的时间,只算正式迁民的话,从夏阳到陈仓,大概有八百里道路,从陈仓道抵达汉中,又是八百里道路。普通百姓拖家带口,一天差不多走三十里,山路还要少些。如果没有任何意外天气的话,差不多要两个月时间。”
“两个月……”刘羡低头沉吟片刻后,说道:“那我们就不妨算得更充裕一点,三个月!给三个月时间,应该怎么都足够用了吧?”
三个月,若不算准备时间,直接算要牵制西军的时间,最起码要牵制三个月。这並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不能做到。须知当年齐万年纵横关中,就曾经在半年之內绕得西军不知所以。只是当时齐万年的对手是孙秀,但此时自己的对手却要强得多。
可不管怎么说,经过如此一番分析以后,一眾幕僚的意见都变得统一:若真有两百万斛粮食作为根本,只要在军事上完成牵制,这確实有著实现的可能。但最具体的难点在於,百姓们愿不愿意离去。
迁移毕竟是一件极为辛苦的事情,先汉时民间就曾有言:“民之於徙,甚於伏法。”,毕竟伏法不过家中死了一个人。可一旦踏上了迁徙之路,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路上亡失財货,远移后没有土地,又不习当地风俗,不便当地水土,许多人都会在迁徙中走入灭亡。
就算这一路,刘羡將一切都安排好了,但又有一句古话,叫“故土难离”。故土是人们生养成长的地方,人们对其已经有一种无法割捨的眷念,极难將其割捨。更別说未来还有一千六百里的辛苦路程,这是很多人都没有走过的道路。
於是接下来的三日,刘羡令使者將此事通报於河东乃至於夏阳的旧部及遗民之中,想知道他们的意见。
这顿时在河东遗民中颳起了一阵颶风。事实上,蜀汉已经灭亡了四十年,现在当家主政的人中,对蜀汉还留有记忆的人,已经非常少了。他们愿意相信刘羡,虽说確实有老人们言传身教的影响,但更多的原因,还是亲眼目睹了这么多年来刘羡的所作所为,对他的能力有一定的认可,认可他能取得胜利。
可这並不意味著他们愿意离开河东,正如刘羡担忧的那样,四十年的岁月,已足以更叠两代人,大部分人都对河东產生了感情,而对蜀中全无记忆,甚至刘羡自己都是如此。因此,许多人並不愿如此简单离去。
哪怕是一直支持刘羡的河东薛氏,在家中都產生了一定的爭吵,如薛兴的二兄薛雕就反对远走,他在家中同病重的父亲薛懿爭辩说:“您身子弱成这样,怎经得起顛簸呢?我们家產业就在这里,难道要尽数拋弃吗?”
这说明了一个很尷尬的现状,那些仅存的渴望返乡的老人们,即使有返乡的意愿,可身体已经经受不起返乡的波折。而那些能够返乡的年轻人们,却多半捨不得积攒的家业,对巴蜀的情感也不多。
薛懿自然是不甘心,他原本躺在床榻上,此时捂著腰坐了起来,和许多老朋友一样,对儿子们说服道:“乱世已经到来了,能够保全性命就已经不容易,怎么能奢望保全家业呢?钱財没了可以再攒,房屋没了可以再挣,但人没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可这一路难道风险不大么?莫非不会有人丟掉性命么?”面对相同的话语,如射康就这么反驳父亲射纯,他们是蜀汉军议中郎將射援的后代。
“当然会有风险,可世间万事,无不有风险,我们看中了主公,不就是相信他能带领我们走出风波吗?”前蜀汉太傅许靖曾孙许光如此谈论道。
河东遗民谁也无法说服谁,最后只能化作雪般的信件,向刘羡陈述自己的想法態度,反对方的数量多於刘羡的估计,让他破天荒地对於推行此计產生了许多犹豫。
但在看完所有的来信后,有三封来信坚定了刘羡的信念,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第一封是夏阳来的信件,夏阳令郤安告诉刘羡,夏阳人都感念刘羡的恩德,无论他打算去哪儿,百姓们都愿生死相隨。写罢,在信件后面附了一张黄纸,密密麻麻地摁满了血指印。
这不难理解,在刘羡到来之前,夏阳不过是一座濒临消亡的县城。但刘羡到来后,在县中励精图治,吸纳了上万名无家可归的流民,为他们谋生路,分配土地,劝农通商,最终將夏阳变为了关中有数的大县。在夏阳人眼中,刘羡几乎有再生之恩。因此,他们愿同生共死,无论何地。
第二封则是卢志追加的一封信件。他在派出卢諶后进行反思,认为只有粮食,可能尚不足以说动刘羡,所以追加了一封信件寄来,表示愿意再向刘羡提供两千张劲弩、五千匹战马、八千套甲冑、三十万支箭矢,以及三百副骑甲。而作为交换条件,刘羡仅需写一封对成都王的称藩表。
这算是解了刘羡的燃眉之急。自从西垒之战后,刘羡最缺的其实並不是兵力,而是足够的甲仗。尤其是松滋营的骑士们,虽然多有经验,却缺少最重要的马甲,那就无法发挥出本来的威力。若能等到这一批甲仗送达,那刘羡实行计划的把握,顿时便高了两成。
最后一封信件是最重要的,这封信出自诸葛显,他对刘羡透露道:诸葛氏的家主诸葛京,此时已返回河东,他同意刘羡的提议,將竭力说服河东士族,隨刘羡一同入蜀。
诸葛京乃是真正的诸葛瞻之子,诸葛亮之孙。自亡国以后,司马炎看重诸葛京诸葛嫡流的身份,对其破格提拔,先是令其担任郿县令,然后又令其担任豫章太守、天门太守等职,颇有资歷。刘羡在洛阳的时候,也时常会听到一些人议论他的名字。这么多年下来,虽然刘羡颇想与他见上一面,但始终没有机会,后来隨著江南大乱,就更不知详情了。
实际上,在去年九月的时候,诸葛京就已辞去官职,返回了河东郡。只是一直深居简出,常人並不知晓罢了。即使是刘羡抵达,他也没有现身。直到此时,他竟破天荒地对子孙表態道:
“我家本是徐州人,是歷经战乱,后来才到了荆州、益州,然后又到了河东。”
“四代人,换了四个地方,我们都是无根之人啊!如果不能有所改变,找回自己的根,恐怕一代一代,我们都將这么飘零下去,没有真正的归宿。”
诸葛京也是年近六十的老人了,即使他垂垂老矣,才能、声望都远不如祖父,可所有人都不得不重视他的表態。因为他到底是诸葛亮的孙子,祖父的积望使他成为天然的精神领袖。而他的支持,也无疑是这些河东遗民们的精神支柱。
刘羡对此感慨良久,对妻子说:“我相信,诸葛丞相的遗志,依旧留在我们心中,无人胆敢辱没。”
至此,他对卢諶回復道:“我同意卢长史的提议,还请子谅转告卢长史,我对他仰慕非常。无论何时,只要他想来,我这里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
卢諶自是笑笑,並不把这句话当回事,既达到了事先的目的,便如来时一般匆匆离去了。
但刘羡却明白,下了这个决心以后,自己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一件极为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並非是这件事有多么难以成功,而是他想到了歷史,继而產生了一种名为使命感的衝动。
这使得刘羡再一次召集那些河东的遗民们,在一眾忐忑、激动与茫然的面孔前,对他们缓缓阐述道:
“诸位,我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打算率领诸位,拋下河东的一切,前去巴蜀。我知道大家不满,可这是一个乱世,想在乱世中生存,就必须要付出代价,我也不想付出这个代价,谁不想活在治世呢?我也一样,可未来总不是等来的,想要获得胜利,我们必须要敢於捨弃,勇往直前。”
“我知道,迁家之苦,苦不堪言,可这並不是我们今日才遇到的。大约在一百年前,四海鼎沸,民填沟壑,尸无覆土,当时的情形与今日何其相似!可纵使光景如此惨澹,荆北的百姓也没有放弃先主,而是与先主同舟共济,櫛风沐雨,然后又从荆州来到了益州。”
“刘羡不才,虽是先主子孙,却不敢自比先主。但刘羡也知道,在座的诸位里,有不少人的祖籍便在荆州,所以才產生了一种缘分,使我们能相遇於此。可以说,没有祖辈们的那场远徙,就不会有三兴大汉,也不会有今天的你我。虽然世人常说,汉运已衰,可我看到诸位,就难免想到大汉,想到那场远徙。”
“有人说,难道我们所要做的事情,不是困难到不能做到的吗?”
“我不相信,诸位,我们还站在这里,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说到这,刘羡一手握住腰间的长剑,继而露出空前庄严的神情,一字一顿地说道:“在九十六年前,我们的祖先渡过大江,现在,我要带领诸位翻越秦岭了。”(本章完)
毕竟自十八岁以来,他歷经大小战事三十余次。从刀与火的切身体验中,在张轨、孟观等前辈的言传身教中,又见证了郝散、齐万年、司马冏等对手的下场,他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决胜的关键不在於谋略的高低,而在於决断的胆魄。
《六韜》有言:“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这是在说,无论一个谋略有多么高超,不能立刻推行下去,那恐怕还不如一个易於推行的平庸计划。因此,身为三军將领,虽然可以用群议的方式来倾听意见,抑或是用群议的方式来鼓舞人心,但最终还是要敢於个人承担责任,个人来做最终的决策。
可如今的刘羡,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將领了。他之前了十多年,將自己从一名事事爭先的斗將,逐步改造成谋定而后动的主帅。但现在,他所要负责的不仅仅是军队与士兵,还有数十万跟隨自己的臣民百姓,他已经是一位领袖与君主了。
虽然在这一方面,刘羡的经验还比较青涩。但他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对待臣民百姓,是不能用治军的方式来治理的。尤其在事关民生的大事上,他必须要聆听民眾的声音,在確认民眾的意愿后,才能进行实行。否则强行逆民心而动,並不是说一定不能成功,但至少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故而在听到卢志的提议之后,刘羡可以说是极为心动,但他並不敢冒然做出决定。他明白,这个提议將会切实影响到跟隨自己的每一个人,他最好先徵得大部分人的同意以后,再將其推行下去。
在第一日,刘羡是与安邑的幕僚隨从们谈论此事,他首先想知道身边人的態度。
这段时间,由於刘羡下达了扩军的军令,大部分幕僚都在著手清点户籍,准备扩军。而在得知卢志的提议后,他们虽然有些诧异,但对河东並没有太多故土之情,故而更多地是从政策的可行性上去来思考问题。
李盛分析道:“主公,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若要著手迁民,首先要说服百姓,这就需要不少的时间,而到了正式迁民,怎么走,走哪条路,要多长时间,最后在哪里落脚,都需要经过慎重的考虑。”
陆云富有民治经验,他思考以后,提出了一个可行的策略:如今夏阳和龙门渡在河东军手中,那可以从这里过河,然后走当年齐万年藏身的黄龙山,绕行到雍州刺史刘沈所在的北地郡,沿著陇山的山脚,一直到陈仓,再由陈仓道进入汉中。
“只要做到三点,就能够保证迁民的顺利进行。”陆云竖起三根手指,一一说道:“一,招揽雍州刺史刘沈;二,夺取陈仓城;三,拉拢仇池杨茂搜。”
有刘沈的支持,不仅在北地畅通无阻,也能抵御陇上的西军;有了陈仓城,便掌握了关中入蜀的枢纽;有了杨茂搜的援助,进入汉中也就有了落脚之地。而对於这三点,李矩思考一番后,对刘羡道:“兄长,如今西军主力多在弘农,只要谋划得当,这三个皆不是难题。”
刘羡微微頷首,他现在只关心最关键的问题:“若这么走,保守估计,需要多少时间?”
傅畅熟悉地理,很快就得到了一个粗略的答案:“若不算劝民的时间,只算正式迁民的话,从夏阳到陈仓,大概有八百里道路,从陈仓道抵达汉中,又是八百里道路。普通百姓拖家带口,一天差不多走三十里,山路还要少些。如果没有任何意外天气的话,差不多要两个月时间。”
“两个月……”刘羡低头沉吟片刻后,说道:“那我们就不妨算得更充裕一点,三个月!给三个月时间,应该怎么都足够用了吧?”
三个月,若不算准备时间,直接算要牵制西军的时间,最起码要牵制三个月。这並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不能做到。须知当年齐万年纵横关中,就曾经在半年之內绕得西军不知所以。只是当时齐万年的对手是孙秀,但此时自己的对手却要强得多。
可不管怎么说,经过如此一番分析以后,一眾幕僚的意见都变得统一:若真有两百万斛粮食作为根本,只要在军事上完成牵制,这確实有著实现的可能。但最具体的难点在於,百姓们愿不愿意离去。
迁移毕竟是一件极为辛苦的事情,先汉时民间就曾有言:“民之於徙,甚於伏法。”,毕竟伏法不过家中死了一个人。可一旦踏上了迁徙之路,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路上亡失財货,远移后没有土地,又不习当地风俗,不便当地水土,许多人都会在迁徙中走入灭亡。
就算这一路,刘羡將一切都安排好了,但又有一句古话,叫“故土难离”。故土是人们生养成长的地方,人们对其已经有一种无法割捨的眷念,极难將其割捨。更別说未来还有一千六百里的辛苦路程,这是很多人都没有走过的道路。
於是接下来的三日,刘羡令使者將此事通报於河东乃至於夏阳的旧部及遗民之中,想知道他们的意见。
这顿时在河东遗民中颳起了一阵颶风。事实上,蜀汉已经灭亡了四十年,现在当家主政的人中,对蜀汉还留有记忆的人,已经非常少了。他们愿意相信刘羡,虽说確实有老人们言传身教的影响,但更多的原因,还是亲眼目睹了这么多年来刘羡的所作所为,对他的能力有一定的认可,认可他能取得胜利。
可这並不意味著他们愿意离开河东,正如刘羡担忧的那样,四十年的岁月,已足以更叠两代人,大部分人都对河东產生了感情,而对蜀中全无记忆,甚至刘羡自己都是如此。因此,许多人並不愿如此简单离去。
哪怕是一直支持刘羡的河东薛氏,在家中都產生了一定的爭吵,如薛兴的二兄薛雕就反对远走,他在家中同病重的父亲薛懿爭辩说:“您身子弱成这样,怎经得起顛簸呢?我们家產业就在这里,难道要尽数拋弃吗?”
这说明了一个很尷尬的现状,那些仅存的渴望返乡的老人们,即使有返乡的意愿,可身体已经经受不起返乡的波折。而那些能够返乡的年轻人们,却多半捨不得积攒的家业,对巴蜀的情感也不多。
薛懿自然是不甘心,他原本躺在床榻上,此时捂著腰坐了起来,和许多老朋友一样,对儿子们说服道:“乱世已经到来了,能够保全性命就已经不容易,怎么能奢望保全家业呢?钱財没了可以再攒,房屋没了可以再挣,但人没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可这一路难道风险不大么?莫非不会有人丟掉性命么?”面对相同的话语,如射康就这么反驳父亲射纯,他们是蜀汉军议中郎將射援的后代。
“当然会有风险,可世间万事,无不有风险,我们看中了主公,不就是相信他能带领我们走出风波吗?”前蜀汉太傅许靖曾孙许光如此谈论道。
河东遗民谁也无法说服谁,最后只能化作雪般的信件,向刘羡陈述自己的想法態度,反对方的数量多於刘羡的估计,让他破天荒地对於推行此计產生了许多犹豫。
但在看完所有的来信后,有三封来信坚定了刘羡的信念,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第一封是夏阳来的信件,夏阳令郤安告诉刘羡,夏阳人都感念刘羡的恩德,无论他打算去哪儿,百姓们都愿生死相隨。写罢,在信件后面附了一张黄纸,密密麻麻地摁满了血指印。
这不难理解,在刘羡到来之前,夏阳不过是一座濒临消亡的县城。但刘羡到来后,在县中励精图治,吸纳了上万名无家可归的流民,为他们谋生路,分配土地,劝农通商,最终將夏阳变为了关中有数的大县。在夏阳人眼中,刘羡几乎有再生之恩。因此,他们愿同生共死,无论何地。
第二封则是卢志追加的一封信件。他在派出卢諶后进行反思,认为只有粮食,可能尚不足以说动刘羡,所以追加了一封信件寄来,表示愿意再向刘羡提供两千张劲弩、五千匹战马、八千套甲冑、三十万支箭矢,以及三百副骑甲。而作为交换条件,刘羡仅需写一封对成都王的称藩表。
这算是解了刘羡的燃眉之急。自从西垒之战后,刘羡最缺的其实並不是兵力,而是足够的甲仗。尤其是松滋营的骑士们,虽然多有经验,却缺少最重要的马甲,那就无法发挥出本来的威力。若能等到这一批甲仗送达,那刘羡实行计划的把握,顿时便高了两成。
最后一封信件是最重要的,这封信出自诸葛显,他对刘羡透露道:诸葛氏的家主诸葛京,此时已返回河东,他同意刘羡的提议,將竭力说服河东士族,隨刘羡一同入蜀。
诸葛京乃是真正的诸葛瞻之子,诸葛亮之孙。自亡国以后,司马炎看重诸葛京诸葛嫡流的身份,对其破格提拔,先是令其担任郿县令,然后又令其担任豫章太守、天门太守等职,颇有资歷。刘羡在洛阳的时候,也时常会听到一些人议论他的名字。这么多年下来,虽然刘羡颇想与他见上一面,但始终没有机会,后来隨著江南大乱,就更不知详情了。
实际上,在去年九月的时候,诸葛京就已辞去官职,返回了河东郡。只是一直深居简出,常人並不知晓罢了。即使是刘羡抵达,他也没有现身。直到此时,他竟破天荒地对子孙表態道:
“我家本是徐州人,是歷经战乱,后来才到了荆州、益州,然后又到了河东。”
“四代人,换了四个地方,我们都是无根之人啊!如果不能有所改变,找回自己的根,恐怕一代一代,我们都將这么飘零下去,没有真正的归宿。”
诸葛京也是年近六十的老人了,即使他垂垂老矣,才能、声望都远不如祖父,可所有人都不得不重视他的表態。因为他到底是诸葛亮的孙子,祖父的积望使他成为天然的精神领袖。而他的支持,也无疑是这些河东遗民们的精神支柱。
刘羡对此感慨良久,对妻子说:“我相信,诸葛丞相的遗志,依旧留在我们心中,无人胆敢辱没。”
至此,他对卢諶回復道:“我同意卢长史的提议,还请子谅转告卢长史,我对他仰慕非常。无论何时,只要他想来,我这里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
卢諶自是笑笑,並不把这句话当回事,既达到了事先的目的,便如来时一般匆匆离去了。
但刘羡却明白,下了这个决心以后,自己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一件极为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並非是这件事有多么难以成功,而是他想到了歷史,继而產生了一种名为使命感的衝动。
这使得刘羡再一次召集那些河东的遗民们,在一眾忐忑、激动与茫然的面孔前,对他们缓缓阐述道:
“诸位,我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打算率领诸位,拋下河东的一切,前去巴蜀。我知道大家不满,可这是一个乱世,想在乱世中生存,就必须要付出代价,我也不想付出这个代价,谁不想活在治世呢?我也一样,可未来总不是等来的,想要获得胜利,我们必须要敢於捨弃,勇往直前。”
“我知道,迁家之苦,苦不堪言,可这並不是我们今日才遇到的。大约在一百年前,四海鼎沸,民填沟壑,尸无覆土,当时的情形与今日何其相似!可纵使光景如此惨澹,荆北的百姓也没有放弃先主,而是与先主同舟共济,櫛风沐雨,然后又从荆州来到了益州。”
“刘羡不才,虽是先主子孙,却不敢自比先主。但刘羡也知道,在座的诸位里,有不少人的祖籍便在荆州,所以才產生了一种缘分,使我们能相遇於此。可以说,没有祖辈们的那场远徙,就不会有三兴大汉,也不会有今天的你我。虽然世人常说,汉运已衰,可我看到诸位,就难免想到大汉,想到那场远徙。”
“有人说,难道我们所要做的事情,不是困难到不能做到的吗?”
“我不相信,诸位,我们还站在这里,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说到这,刘羡一手握住腰间的长剑,继而露出空前庄严的神情,一字一顿地说道:“在九十六年前,我们的祖先渡过大江,现在,我要带领诸位翻越秦岭了。”(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4128/6399771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