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都市小说 > 泰昌大明 > 第763章 细化政策

第763章 细化政策

推荐阅读:试婚群鸟沉默时照无眠(亲叔侄1v1)天道第一情(主攻np)這個將軍有點忙一觉醒来成为世界唯一一位alpha(GB+NP)腐蚀剂[Np强制]娇惯(校园1v1)和前夫穿进限制文后!【NPH】怒晴湘西之青囊书院

    第763章 细化政策
    高时明认真地听完了汪应蛟的话,沉默了片刻,右手指尖无意识地在左手手背上轻轻叩击。“承蒙汪部堂坦言,您的意思我明白了.”他先冲汪应蛟点了下头,目光随后转向沈光祚,“顺天府的难处我也知道了。不过,这么大的事情,我一个小小的七品支行长说了是不算的.”
    他端起茶盏,看着水中浮沉的茶叶,“这样吧,火耗的事情,我回去之后,立刻具文上报总行,上报司礼监”他的视线再次上移,目光在汪应蛟和沈光祚之间流转,“汪部堂和沈大赞府也无妨将自己的主张题奏皇上,或者直接面奏直陈。二位以为如何?”
    汪应蛟原本就没指望高时明当场拍板,立刻拿出一个协济的方案。“也好,有劳高公公。”他捋着胡须,微微颔首,“户部这边随后就给皇上提奏。”
    高时明将目光转向沈光祚。沈光祚也点了点头,疲惫的脸上挤出一丝笑意:“高公公能体谅顺天府的难处就好。”说罢,他朝赵时用投去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仿佛是在感谢对方主动把这个棘手的问题挑了出来。
    赵时用先是一怔,随后眨着眼睛笑了笑,手指无意识地在官袍上划着圈,一脸若有所思。
    这时候,先前那个衙役去而复返了。他端着一个红木茶盘,上面放着四盏新沏的热茶。衙役小心翼翼地走进厅内,先是走到身边茶几空着的赵时用身旁,为他奉上了第一盏茶。随后又依次为沈光祚和汪应蛟各换上了一盏热气腾腾的新茶。
    当那衙役端着最后两盏旧茶和一盏新茶走到高时明身边,正要伸手换下那盏几乎未曾动过的旧茶时,高时明却抬手轻轻一拦,笑着说道:“我这茶才刚喝两口,味儿正醇着呢。换了新的,又得等它凉下。”
    那衙役的手顿时僵在半空,脸上露出些许窘迫。他不过是听命行事,哪曾想过客人会不愿换茶。在这等场合,他自然不敢多言,一时间,他换也不是,不换也不是,只得求助似的望向主位上的汪应蛟。
    “高公公既如此说,便依高公公。”汪应蛟见状,呵呵一笑:“不过,左右还有些事情要谈,再等会儿也无妨吧?”
    高时明眼睛一转,从善如流地笑道:“既然如此,那我就觍着脸再喝户部一盏茶了。”说罢,高时明便端起自己那杯半温的茶,大大地呷了一口,然后主动将空了大半的茶盏放到了衙役端着的托盘上。
    那衙役如释重负,连忙放下那盏给高时明的新茶,道了声“公公请用”。随后便端着换下的三只旧茶盏,躬身退了出去。
    衙役的脚步声远去后,会客厅内一时陷入了沉寂。高时明捧着底托端起新茶,轻轻地吹了吹气,抬眼望向汪应蛟,主动询问道:“不知汪部堂还有什么指教?”
    汪应蛟没有接话,只是笑了笑,随即将目光转向一旁的沈光祚,用眼神将话茬递了过去。
    沈光祚会意,拱手接茬道:“高公公,我想请教您。除了京师四门行,贵行还在哪些地方开办了支行?”
    “地方支行.”高时明望向汪应蛟。“汪部堂。我之前跟您说过,我行目前就只有京师分行,就连行山东分行也是暂挂在京师分行下的?”
    “高公公是说过贵行只有京师分行,”汪应蛟点点头,又摇摇头:“但您没说贵行具体在哪些地方开办了支行。尤其没说顺天府下辖的五州二十二县中,都有哪些地方设有支行。”汪应蛟看向沈光祚,将高时明的视线引导过去。“若不知道这些事情,顺天府这边将会很难推行政策。”
    “好吧,我明白您的意思了”高时明眯起眼睛,边想边说:“通州、涿州、霸州、蓟州、昌平州,这五个州治所都已规划了支行。其中,通州、蓟州,还有昌平三州的支行已经派员开起来了。至于县一级.顺天府府直属的良乡、大兴、宛平、香河四县,都已经划定了支行并派出了人手。另外,啧.”高时明到底不是京师分行的总管,平日里也没有刻意把心思放在地方支行的开设上。
    “通州下属的漷县、武清,蓟州下属的玉田、丰润,以及昌平州下属的怀柔、密云等地,也规划了支行,不过这几个县是否已经派出人手准备开办.我这边也不是很确定。”他眨了眨眼,收回思绪,“要是没记错的话,目前情况大概就是这样了。”
    “涿州和霸州呢?”沈光祚问道,“高公公还没说贵行在这两个州的布置。”
    “是不是还没有确定?”接话的人竟然是汪应蛟。他望向高时明,“我记得我之前上门拜访的时候,高公公曾经说过,惠公公述职之后就南下出差了。”
    “亏汪部堂还记得在下的话”高时明咧嘴笑笑,随后又转向沈光祚,“沈大赞府,事情就是这样。总行很早就确定了要在顺天五州设立支行,但具体设在哪里,下辖的县域还要不要再设置都还需要考察。目前,惠公公已经将北三州巡完了,南二州正在考察。”
    “也就是说。”沈光祚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并不是所有县都有贵行的支行?比如通州的三河、宝坻,昌平的顺义等。”
    “没错。”高时明肯定道,“有些县份,距其所属的州治太近,或者干脆就是地僻民贫,单独设立支行,其业务收益可能连人员的开支都敷不平。”
    “如果是这样的话,”沈光祚眉头微蹙,“这些地方的百姓恐怕就没办法用银票纳税了。”
    “沈大赞府多虑了,怎么会没办法呢?”高时明立刻接口,“即便本县没有支行,那些地方的百姓也可以去邻近州县的支行兑换银票,支付税款嘛。待日后银票流通渐广,信誉日著,各地的钱庄、票号自然也会承揽银票的兑换业务。就像现在百姓用钱买银一样。”
    “流通渐广,信誉日著。那也是日后的事情了。”沈光祚却缓缓摇头,“高公公。子曰‘欲速,则不达’,税银改票,牵涉甚广,很难一蹴而就。我以为,与其急于求成,在地方上搞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怨怼,不如以稳妥为先,取循序渐进之道,待支行遍设、渠道畅通,再逐步推及四方得好。”
    “请问,所谓循序渐进之道,当如何实行?”高时明身体微微前倾,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姿态,“还请沈大赞府不吝赐教。”
    “我的思路是,一条路分两步走。其一,在地域上,先京师,后畿县;其二,在税目上,先商税杂课,后夏税秋”沈光祚揉了揉因疲惫而微微抽痛的太阳穴,解释道:
    “所谓‘先京师,后畿县’,就是首先在京城推行税银改票,待京城运转顺畅,再逐步推及顺天府下辖的五州二十二县。而‘先商税杂课,后夏税秋粮’,则是先从商税杂课这些可以直接征收的税目入手,试行改征,待商民渐习,再推到夏秋正赋上。”
    “先京师后畿县.先商税杂课后夏税秋粮”高时明喃喃点点头,“您的思路我明白了,可落到细处又该如何执行呢?”
    沈光祚捧起茶盏,呷了一口温热的茶水,润了润有些干涩的喉咙,才继续说道:“比方说,最早自下月起,顺天府署就可以开始在京城内征收银票,但范围只限于丁徭银、门摊税、铺行银、钞关税、盐课这些商税、杂课。顺天府下辖的州县,则暂时不动,仍许当地官府征收现银。”
    “待贵行下属的各州县支行铺设完毕,业务稳固之后,我顺天府再令各州县衙门,仿京师之例,推行仅限于商税、杂课的改票。假以时日,百姓商贾渐习银票便利,市面流通亦无窒碍,再将税银改票政策,推及到夏秋正赋上。”
    高时明沉吟片刻,捉出一个词:“假以时日。敢问沈大赞府,您这个时日准备假到什么时候?有定数吗?”
    高时明那仿佛带了些逼问意味的口气,让身心俱疲的沈光祚略有些不快。他的声音略沉了些:“秋粮。如果贵行能在征收秋粮之前,完成各州县支行的设置,确保兑付无虞,那么顺天府这边也可以开始配合着,尝试将今年秋粮正赋,改成票税。”
    “秋粮.”高时明略一沉吟说,“也就是说,今年的夏税仍征现银?”
    “不是仍征,各州县今年的夏税已经收上来了。只是尚未起运解京而已。”沈光祚呼出一口浊气,摇头道,“此时再言改票,不过是徒增纷扰。”
    高时明想了想,忽然眼睛一亮:“沈大赞府,我这边有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
    “高公公请讲。”沈光祚忍不住微微皱眉,但面上仍维持着基本的客气。
    “地方衙门既然已经收了夏税,自然不可能退回去让百姓重缴。”高时明娓娓道来,“但税银解运到部之前也无妨先拉到银行换成银票吧?”
    沈光祚闻言一怔,反问道:“高公公的意思,是让各州县衙门,将已征得的夏税现银,运至当地或邻近州县的支行,兑换成银票,然后将银票解送至顺天府署?府署收到各州县的银票后,再将其上解到部?”
    “不错!我就是这个意思。”高时明笑着点了点头。随后,他又像是想到了什么,补充说:“另外,像涿州和霸州这些还没有支行的地方,也可以是府署代劳,把收到的铸银兑换成银票,然后上解到部。如此一来,户部收到的便全是崭新的银票.”说着,他转头望向汪应蛟,“正好可用来给京官发俸。”
    汪应蛟没有像高时明期待的那样开口帮腔,只是微微一笑,未置可否。
    “呵。照高公公的意思往下延展.”沈光祚轻哼一声,反问道:“我顺天府署乃至各州县衙门,往后是不是仍可照旧征收现银,只需在最后上解到部之前,将收到的现银兑换成银票?再往下延展,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是不是都照此例办理?”
    “这”高时明被沈光祚这一下反问给噎住了。他方才的建议本来就只是急于求成,向上表功的权宜之计。沈光祚两次延展给他推成全国的先例,他还真没法应声。
    说到底,总行那边只是让他代表银行协调税收改票政策。再往上看,皇帝给银行的旨意也只是简简单单“税银改票”四个字。具体怎么改,皇帝没有给总行旨意,总行也没有给他指示。
    但即便高时明不知道圣意如何,也能肯定沈光祚的延展是有问题的。因为这几乎等同于默许地方仍以现银为本位进行征收,仅在最末的环节进行置换。这绝不是皇帝的初衷。
    高时明不能顺着沈光祚的话往下说,也不想就此放弃“夏税改票”这个能让他现眼的功劳。于是就愣在那里,半晌无言。
    汪应蛟用余光观察了高时明好一会儿,见他面露窘色,言辞踌躇,心中已大致明了——银行这边,恐怕也还没有准备好一套完整周密的方略。
    “咳。”汪应蛟清了清嗓子,打破了略显尴尬的沉默,“税银改票,关乎国计,非同小可。如此大事,绝非一两次磋商便能定案。来日方长,就算是夏税也要到月中才会开始解京。今日便暂且议到这里吧。”
    他先看向沈光祚,“延甫回去后,不妨召集全署官员,依今日所议,拟一个详尽的、循序渐进的推行条陈出来。”接着,他又将目光转向高时明,“银行那边,也请高公公督促各支行,仔细核查银两、银票之储备,务必确保足敷兑换之需。另外,还望高公公能尽快协调一份详实的、关于顺天府辖区内已设、拟设支行的明确规划与日程,送交户部与顺天府参考,以便协同安排。”说完这句,他收回视线,捧起了手边的茶盏,“户部这边,则会就方才所议火耗协济之事,具本上奏,请旨定夺。二位以为如何?”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6662/6413536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