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宠冠六宫
推荐阅读:你也是我老婆的梦男吗(NPH)、拯救退环境傲娇男主、发情期(兄妹abo)、魔性美人(良寂系列三)、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强制np】人生存盘失效后、另类童话(1v1h 破镜重圆)、我教日月竞风流【nph】、清香木(1v1校园)、淫荡黑童话(高h)、
第115章 宠冠六宫
去年圣驾东巡,诸皇子年壮者都相随东来,忠王乃是当今圣人第三子,且已纳妃出阁,自然也从驾至此。
洛阳城中并无诸皇子宅邸,太子从驾于禁宫侧苑,庆王、忠王等并各自家眷则安置于皇城西侧的上阳宫中。
近日六宫妇人在武惠妃的带领下育蚕于宫室,诸王命妇也都在列,忠王妃韦氏也因此入宫育蚕。恰逢其兄韦坚因罪外贬,不日便要离都,忠王妃便乞于大内相见告别,这才有了张岱入宫看到的这几幕人事。
在与兄长话别之后,眼见亲人将要流贬远方自己却无力相助,忠王妃在返回大内时心正伤感,行至此处忽然受武惠妃宫奴所召,她也不敢怠慢,匆匆往武惠妃所在的宏徽殿而来。
张岱乃是外臣,入宫来看他大姨也就罢了,却不方便随意观望其他内宫命妇,所以早在忠王妃到来前便退入殿侧一处房屋中坐定下来,听得到外间动静,却看不到具体情形。
“妾拜见惠妃。”
登殿之后,忠王妃便向武惠妃见礼道。
她心内还有些紧张,因为内宫中针对惠妃还有许多传言,首先自然是说惠妃宠冠后宫、很有可能会在来年就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另外还有说惠妃当年曾受武太后所传驭人术,另有其他种种神异之法,甚至就连子息之夭都与武太后旧年依稀相似。
总之真真假假分辨不清,也让武惠妃身上笼罩着一层非常神秘又让人敬畏的色彩,让人不敢触之忤之。
武惠妃坐在殿上居高临下望着忠王妃,口中沉声道:“诸命妇宫人都在前苑专心育蚕,忠王妃入此何事?”
“启禀惠妃,妾、妾之家兄新获外职,不日便要外出,妾兄妹情深,故邀入此相见。前苑育蚕事,妾亦不敢误,匆匆话别后便即刻返回。”
惠妃闻言后便冷哼一声,继而便明知故问道:“你所言的兄长,是日前官居吏部员外郎的韦坚?”
忠王妃听到惠妃对她家事这么了解,便也连忙点头应是。
“你兄韦坚事迹,我有听闻。他判事于选司,却处事不公,违规授燕公孙卑官、意图加害,并鼓噪选人喧闹诸司、要害人前程,有没有这类事?”
忠王妃自听出武惠妃语气不善,脸色都隐隐有些泛白,只能垂首轻声道:“妾入侍大王以来,家事便少有问,朝廷事更加不敢多问。惠妃所言,妾也不知……”
“奸猾!你若不知,那你兄入宫与你言何事?你不知,我今日便告你,燕公这位贤孙,是我同宗长姊之子。你兄自谓名族皇亲、放胆欺之,今遭朝议共逐,亦其罪有应得!”
武惠妃凤眼一瞪,毫不客气的指着忠王妃喝问道:“外朝事,内宫妇人不宜多问,但内宫事总可问得。你今凄怨于形,是忿朝廷处置不公?”
忠王妃乃是养尊处优的名族少女,即便入侍名王也是阅历仍浅,惠妃又凶名在外更加让她敬畏,此时听到这诘问几乎都要哭出来,直接顿首于地泣声道:“妾不敢、妾不敢……只是伤于分别,不敢怀怨、”
“最好是如你所言!哪怕是心藏怨忿,你也好好收住、不要外露!宗家择你作妇,欣赏的是一份谨慎娴静的教养能宜我家室,若因外间的亲属有失管教、作乱人情,受害的只是你自己!”
惠妃瞪眼训人自有几分威严,怪不得宫人要将其拟于武太后,她又沉声说道:“听说忠王处有宫人将为宗家添息,你不要以不是自己肠腹事便不加关注,回上阳宫候着,不得我命,休再入宫!”
“是、是,妾这便告退,请惠妃息怒。”
忠王妃叩首告退,两眼已是泪眼朦胧,退出殿堂后也不敢停留,当即便洒泪而去。
刚刚做了一番恶婆婆的武惠妃让人将张岱召入,望着他露齿笑道:“解气吗?”
张待听到这话后自有些哭笑不得,他只是将此跟武惠妃稍作分享,却没想到他这大姨在内宫这地界上战斗力强的可怕,直接叫来忠王妃就一顿输出。
不过这本来就是他跟韦坚之间的矛盾,真要能把韦坚一把摁死,那他自然很乐意。但今把人妹子给教训哭了,也实在没啥意思。
他大姨总归是帮自己出气,张岱也不好说什么。总不能觉得惠妃是借题发挥、给自己结怨忠王吧?且不说忠王现在还不是太子,张岱自己也是能量有限啊,不值得惠妃预谋长远的算计。
这件事也让张岱认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别管未来如何,现阶段的惠妃那是强势的很。有这样一个大姨给自己撑腰,在一干皇亲国戚当中,他也是能横着走两步的。
他自己之前则是被那种“武惠妃不可能做成皇后”的先知想法所限制,因此对武惠妃的人脉价值开发有限,现在看来,也是需要重视起来的。
归根到底,未来充满着不确定,皇帝自己的真实意图又讳莫如深,且不断的给人误导性的暗示,当下的时流谁又敢笃言武惠妃就一定做不成皇后?李林甫是不是聪明人?照样被搞到这条船上下不来!
张岱甚至都不需要再费心费力的结交,他跟武惠妃之间天然就有着一层亲密关系。而且皇帝还在借飞钱事拱火加强,那不得让这老登感受一下什么叫引狼入室?
武惠妃敲打了一番忠王妃,感觉是很过瘾,便又对张岱说道:“时间已经不早,宫事仍繁,我还要巡查一下诸宫育蚕事,六郎你便先归,有事再使人来告。”
张岱这里刚刚想到一个主意帮他大姨造势,而且效果必然要比这自欺欺人的六宫育蚕要好,若能运作得宜,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意外之喜。
听到武惠妃这么有事业心,他便又开口说道:“闻姨母言育蚕事,我心有所感,有一计欲进。男以耕、女以织,天下百姓谋生,无不以此为计。
日前天降暴雨、大河决堤,河南河北受灾者众,落难百姓无不嚎啕乞恩。姨母今领六宫妇人育蚕宫室,亦求天悯人,但若事不付礼,终究是空,不如退求其次、先恩于人……”
事关自己切身利益,武惠妃瞪大双眼听得很认真。
而在听完张岱的讲述之后,她顿时便也流露出了极大的兴趣,却又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六郎你所述诸事,仓促间我还不能尽数领会,但能听得出这是益国益人的妙计。
你能不能先留禁中,我为你请见圣人,借你口将此计进白于上?”
张岱当然不会拒绝,闻言后便连忙点头应是。
于是武惠妃便先留他于此,自己则匆匆去寻访圣人所在。她虽然宠冠后宫,与圣人感情和睦,但终究不能作寻常夫妻那般相处,即便是要引见何人,也要先行请示,不能贸然引见。
张岱在这里一等就从白天等到了黑夜,才又总算获得接见,被两名内官引领在内宫中一顿穿行,这才来到一处华丽的殿堂。
他也不知道身之所在,只在登殿之后见到圣人与惠妃并坐殿中,连忙俯身作拜。
“惠妃进言张氏子有益国益人的妙计欲献,朕也想听听张岱何计献来。”
圣人摆手示意他免礼赐座,然后便笑语问道。
张岱斜眼暗窥圣人发现较之日前所见清瘦不少,不知是伤于手足去世,还是被天灾搞得焦头烂额,又或者兼而有之。
他也不敢卖关子,当即便说道:“臣闻惠妃承命领宫人育蚕,亦感圣人欲致阴阳和谐、耕织有序。日前天灾摧人,河南河北万众失业,民若失救,国恐不安。耕织俱废、逃亡无算。
向者赈济救灾,直给口粮之外,无非以工以贷诸策而已。前人智不谓短,但却仍然未足尽善。搜丁括户,营救未足。
人皆有母,士皆有妻,丁男虽得工贷,妻女难能得食。是故灾后户多浮逃,难以约束,隐于籍外,莫能括之。
今六宫育蚕,事美礼尽。民妇失业,将何救之?是故臣谏惠妃请出脂粉钱十万贯,缘河设置织机、纺车诸事,弄造义坊,聚诸民妇于此续业,积功得布,民给半以食,坊得半为本。”
皇帝听到这话后,神情也顿时变得认真起来。
近日天灾的确搞得他焦头烂额,并且下诏内外百官上封事,即密奏言政。这些上书有的还在进行人事斗争,有的则劝应当敬天礼贤,当然有关赈灾的内容是最多的。
尽管皇帝已经看了诸多赈灾的计略,但张岱所言设置织坊以纳百姓妻女做工却仍是其余人所未涉及的领域,或有言及,但也没有具体妥善的安置策略。
通常赈灾着眼在对丁力的控制以及快速回复生产,控制住了民丁就能尽量避免骚乱的滋生与扩大,恢复生产则是尽量的挽回损失。
无论以工赈灾还是以贷赈灾,官府所针对的都是户主丁男,他们既是主要劳动力,同时也是需要重点控制的对象。
但张岱却指出户中妻女赈济不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灾祸发生后哪怕官府及时进行赈灾措施,但百姓仍然大量浮逃于外的重要原因。
诸如张均那种货色,遇到灾祸抛妻弃子的自谋生机那是肯定的。
但大部分人还是关心家庭,妻女不得赈济,他们便也不愿服从官府的管理,还是希望能够带着妻女家人逃往其他地方寻觅活路,成为籍外的流人。
皇帝在经过一番沉吟后,对此建议也是深以为然,但是很快又注意到了另一个问题,当即便皱眉道:“惠妃出脂粉钱十万贯?惠妃哪来如此丰财?”
(本章完)
去年圣驾东巡,诸皇子年壮者都相随东来,忠王乃是当今圣人第三子,且已纳妃出阁,自然也从驾至此。
洛阳城中并无诸皇子宅邸,太子从驾于禁宫侧苑,庆王、忠王等并各自家眷则安置于皇城西侧的上阳宫中。
近日六宫妇人在武惠妃的带领下育蚕于宫室,诸王命妇也都在列,忠王妃韦氏也因此入宫育蚕。恰逢其兄韦坚因罪外贬,不日便要离都,忠王妃便乞于大内相见告别,这才有了张岱入宫看到的这几幕人事。
在与兄长话别之后,眼见亲人将要流贬远方自己却无力相助,忠王妃在返回大内时心正伤感,行至此处忽然受武惠妃宫奴所召,她也不敢怠慢,匆匆往武惠妃所在的宏徽殿而来。
张岱乃是外臣,入宫来看他大姨也就罢了,却不方便随意观望其他内宫命妇,所以早在忠王妃到来前便退入殿侧一处房屋中坐定下来,听得到外间动静,却看不到具体情形。
“妾拜见惠妃。”
登殿之后,忠王妃便向武惠妃见礼道。
她心内还有些紧张,因为内宫中针对惠妃还有许多传言,首先自然是说惠妃宠冠后宫、很有可能会在来年就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另外还有说惠妃当年曾受武太后所传驭人术,另有其他种种神异之法,甚至就连子息之夭都与武太后旧年依稀相似。
总之真真假假分辨不清,也让武惠妃身上笼罩着一层非常神秘又让人敬畏的色彩,让人不敢触之忤之。
武惠妃坐在殿上居高临下望着忠王妃,口中沉声道:“诸命妇宫人都在前苑专心育蚕,忠王妃入此何事?”
“启禀惠妃,妾、妾之家兄新获外职,不日便要外出,妾兄妹情深,故邀入此相见。前苑育蚕事,妾亦不敢误,匆匆话别后便即刻返回。”
惠妃闻言后便冷哼一声,继而便明知故问道:“你所言的兄长,是日前官居吏部员外郎的韦坚?”
忠王妃听到惠妃对她家事这么了解,便也连忙点头应是。
“你兄韦坚事迹,我有听闻。他判事于选司,却处事不公,违规授燕公孙卑官、意图加害,并鼓噪选人喧闹诸司、要害人前程,有没有这类事?”
忠王妃自听出武惠妃语气不善,脸色都隐隐有些泛白,只能垂首轻声道:“妾入侍大王以来,家事便少有问,朝廷事更加不敢多问。惠妃所言,妾也不知……”
“奸猾!你若不知,那你兄入宫与你言何事?你不知,我今日便告你,燕公这位贤孙,是我同宗长姊之子。你兄自谓名族皇亲、放胆欺之,今遭朝议共逐,亦其罪有应得!”
武惠妃凤眼一瞪,毫不客气的指着忠王妃喝问道:“外朝事,内宫妇人不宜多问,但内宫事总可问得。你今凄怨于形,是忿朝廷处置不公?”
忠王妃乃是养尊处优的名族少女,即便入侍名王也是阅历仍浅,惠妃又凶名在外更加让她敬畏,此时听到这诘问几乎都要哭出来,直接顿首于地泣声道:“妾不敢、妾不敢……只是伤于分别,不敢怀怨、”
“最好是如你所言!哪怕是心藏怨忿,你也好好收住、不要外露!宗家择你作妇,欣赏的是一份谨慎娴静的教养能宜我家室,若因外间的亲属有失管教、作乱人情,受害的只是你自己!”
惠妃瞪眼训人自有几分威严,怪不得宫人要将其拟于武太后,她又沉声说道:“听说忠王处有宫人将为宗家添息,你不要以不是自己肠腹事便不加关注,回上阳宫候着,不得我命,休再入宫!”
“是、是,妾这便告退,请惠妃息怒。”
忠王妃叩首告退,两眼已是泪眼朦胧,退出殿堂后也不敢停留,当即便洒泪而去。
刚刚做了一番恶婆婆的武惠妃让人将张岱召入,望着他露齿笑道:“解气吗?”
张待听到这话后自有些哭笑不得,他只是将此跟武惠妃稍作分享,却没想到他这大姨在内宫这地界上战斗力强的可怕,直接叫来忠王妃就一顿输出。
不过这本来就是他跟韦坚之间的矛盾,真要能把韦坚一把摁死,那他自然很乐意。但今把人妹子给教训哭了,也实在没啥意思。
他大姨总归是帮自己出气,张岱也不好说什么。总不能觉得惠妃是借题发挥、给自己结怨忠王吧?且不说忠王现在还不是太子,张岱自己也是能量有限啊,不值得惠妃预谋长远的算计。
这件事也让张岱认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别管未来如何,现阶段的惠妃那是强势的很。有这样一个大姨给自己撑腰,在一干皇亲国戚当中,他也是能横着走两步的。
他自己之前则是被那种“武惠妃不可能做成皇后”的先知想法所限制,因此对武惠妃的人脉价值开发有限,现在看来,也是需要重视起来的。
归根到底,未来充满着不确定,皇帝自己的真实意图又讳莫如深,且不断的给人误导性的暗示,当下的时流谁又敢笃言武惠妃就一定做不成皇后?李林甫是不是聪明人?照样被搞到这条船上下不来!
张岱甚至都不需要再费心费力的结交,他跟武惠妃之间天然就有着一层亲密关系。而且皇帝还在借飞钱事拱火加强,那不得让这老登感受一下什么叫引狼入室?
武惠妃敲打了一番忠王妃,感觉是很过瘾,便又对张岱说道:“时间已经不早,宫事仍繁,我还要巡查一下诸宫育蚕事,六郎你便先归,有事再使人来告。”
张岱这里刚刚想到一个主意帮他大姨造势,而且效果必然要比这自欺欺人的六宫育蚕要好,若能运作得宜,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意外之喜。
听到武惠妃这么有事业心,他便又开口说道:“闻姨母言育蚕事,我心有所感,有一计欲进。男以耕、女以织,天下百姓谋生,无不以此为计。
日前天降暴雨、大河决堤,河南河北受灾者众,落难百姓无不嚎啕乞恩。姨母今领六宫妇人育蚕宫室,亦求天悯人,但若事不付礼,终究是空,不如退求其次、先恩于人……”
事关自己切身利益,武惠妃瞪大双眼听得很认真。
而在听完张岱的讲述之后,她顿时便也流露出了极大的兴趣,却又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六郎你所述诸事,仓促间我还不能尽数领会,但能听得出这是益国益人的妙计。
你能不能先留禁中,我为你请见圣人,借你口将此计进白于上?”
张岱当然不会拒绝,闻言后便连忙点头应是。
于是武惠妃便先留他于此,自己则匆匆去寻访圣人所在。她虽然宠冠后宫,与圣人感情和睦,但终究不能作寻常夫妻那般相处,即便是要引见何人,也要先行请示,不能贸然引见。
张岱在这里一等就从白天等到了黑夜,才又总算获得接见,被两名内官引领在内宫中一顿穿行,这才来到一处华丽的殿堂。
他也不知道身之所在,只在登殿之后见到圣人与惠妃并坐殿中,连忙俯身作拜。
“惠妃进言张氏子有益国益人的妙计欲献,朕也想听听张岱何计献来。”
圣人摆手示意他免礼赐座,然后便笑语问道。
张岱斜眼暗窥圣人发现较之日前所见清瘦不少,不知是伤于手足去世,还是被天灾搞得焦头烂额,又或者兼而有之。
他也不敢卖关子,当即便说道:“臣闻惠妃承命领宫人育蚕,亦感圣人欲致阴阳和谐、耕织有序。日前天灾摧人,河南河北万众失业,民若失救,国恐不安。耕织俱废、逃亡无算。
向者赈济救灾,直给口粮之外,无非以工以贷诸策而已。前人智不谓短,但却仍然未足尽善。搜丁括户,营救未足。
人皆有母,士皆有妻,丁男虽得工贷,妻女难能得食。是故灾后户多浮逃,难以约束,隐于籍外,莫能括之。
今六宫育蚕,事美礼尽。民妇失业,将何救之?是故臣谏惠妃请出脂粉钱十万贯,缘河设置织机、纺车诸事,弄造义坊,聚诸民妇于此续业,积功得布,民给半以食,坊得半为本。”
皇帝听到这话后,神情也顿时变得认真起来。
近日天灾的确搞得他焦头烂额,并且下诏内外百官上封事,即密奏言政。这些上书有的还在进行人事斗争,有的则劝应当敬天礼贤,当然有关赈灾的内容是最多的。
尽管皇帝已经看了诸多赈灾的计略,但张岱所言设置织坊以纳百姓妻女做工却仍是其余人所未涉及的领域,或有言及,但也没有具体妥善的安置策略。
通常赈灾着眼在对丁力的控制以及快速回复生产,控制住了民丁就能尽量避免骚乱的滋生与扩大,恢复生产则是尽量的挽回损失。
无论以工赈灾还是以贷赈灾,官府所针对的都是户主丁男,他们既是主要劳动力,同时也是需要重点控制的对象。
但张岱却指出户中妻女赈济不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灾祸发生后哪怕官府及时进行赈灾措施,但百姓仍然大量浮逃于外的重要原因。
诸如张均那种货色,遇到灾祸抛妻弃子的自谋生机那是肯定的。
但大部分人还是关心家庭,妻女不得赈济,他们便也不愿服从官府的管理,还是希望能够带着妻女家人逃往其他地方寻觅活路,成为籍外的流人。
皇帝在经过一番沉吟后,对此建议也是深以为然,但是很快又注意到了另一个问题,当即便皱眉道:“惠妃出脂粉钱十万贯?惠妃哪来如此丰财?”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7877/5549232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