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帝国的隐患
推荐阅读:你也是我老婆的梦男吗(NPH)、拯救退环境傲娇男主、发情期(兄妹abo)、魔性美人(良寂系列三)、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强制np】人生存盘失效后、另类童话(1v1h 破镜重圆)、我教日月竞风流【nph】、清香木(1v1校园)、淫荡黑童话(高h)、
第116章 帝国的隐患
武惠妃自幼入住深宫,虽然也是衣食无忧,但却鲜少有什么资产。圣人固然会赐给各种奉御之物,偶尔也有钱帛的奖赏,但却绝没有十万贯这么夸张。
即便是其所拥有的各种珍物价值更高,但毕竟也需要变卖成为钱帛才能核计。如此大宗宫物变卖,也不可能瞒得住皇帝。
张岱等得便是这句话,他当即便又起身作拜道:“臣之前暗存私心,于惠文丧事中……”
他快速的将飞钱事宜讲述一番,然后便又说道:“臣为惠妃代持分利,只要将日前所纳柜钱典兑付给,便可得利巨万,用于兴造织坊想是绰绰有余。”
“这飞钱得利还真惊人!”
皇帝听到这里后,也是略感讶异,没想到日前才刚刚听高力士言及此事,区区几个月时间过去后,这柜坊竟然已经吸纳足足几百万贯钱帛,发展势头当真迅猛。
开元年间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也让民间财富的积累进入了一个快车道,给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的盘剥聚敛奠定了一个比较深厚的物质基础。
所以天宝年间政府所掌握的财富总量达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水平,许多数据拿出来看都是异常的夸张,简直不像是封建时期能够达成的数据。
这就是行政和官方聚敛的操作滞后于时代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倒挂现象,随着聚敛技术的进步,将之前几十年社会发展所积累的财富给挖掘攫取出来,造成一种表面的畸形繁荣,实际上却加剧了矛盾和隐患的累积。
飞钱的出现,毫无疑问是符合唐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事物,所以在产生伊始便展现出了非常惊人的潜力,甚至就连皇帝都为此而感到惊奇。
张岱倒不担心飞钱的出现会刺激皇帝的奢靡之心,推动聚敛之臣幸进的速度,这是一种比较狭隘的想法。
首先皇帝作为天子,理论上来说整个天下都是他的,无论财富以任何形式存在,他都拥有绝对的支配权。你不把他本人弄了,再防范又能防个屁!
其次天宝政局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向前推动的过程,并不单纯在于皇帝一人骄奢之心。
话说回来,但凡是一个实力尚可的政权,统治者单纯的骄奢淫逸并不是政权覆亡的直接原因,必然是由此衍生出其他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权力分配的矛盾无从调和,最终迎来了一个集中爆发。
皇帝如果单纯的为了自我享受,眼下所拥有的还不能撑死他?至于其他的热衷边功、防范儿子等等更根本性的问题,跟飞钱也没有直接关系。
至于说聚敛之臣的幸进,这更不是张岱能阻止的。宇文融那么大旗帜已经竖起来了,张岱要想获得快速成长,那还得用实力证明我比他们更妖艳!
聚敛不是问题,问题是聚敛来的财富怎么用。如果使用得宜,那么聚敛就是资源的合理调度与运用。
开元十四年这一场灾害,是发生在刚刚完成封禅的背景下,受灾的州县又主要集中在东巡封禅的路线上。
这些州县本身应对灾害等突发状况的能力已经被透支,甚至灾情开始不久就要动用东都度支内的物资,单纯官府赈济必然力有不逮,尽可能给灾民们创造一个自救的渠道也是迫在眉睫。
武惠妃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名声和事迹不要只局限在深宫中,想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被更多人所传颂,所以对于张岱这一提议也是十分的上心。
而且她自幼入宫,少在坊间生活,对于钱财的数额和作用都缺乏一个直观的概念,也并不觉得十万贯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财富而舍不得给付。
这会儿她便又开口说道:“既然是要出钱救灾,又何必惜物!义坊置备织机之后,得物尽给民食有何不可?我今衣食足使,却贪灾民人力作业佣之,夺她们口中食,与我却是无用之物,要受天下耻笑!”
“事哪有你想的这样简单,勿为儿辈笑料!”
圣人听到这话后,当即便摆手说道。
张岱听到他大姨有些天真的发言,也不由得感叹人确实鲜少有一无是处,他这大姨贪权贪位却不贪财,从一开始自己讲起飞钱这营生时,她兴趣便不是很大,听到是皇帝的意思才愿意加入。
如今听到张岱已经打算好将她还未见到的收益作何使用,她也全无异议,反而还觉得借赈灾救民而牟利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同样都是天真的愚蠢,他老子张均是别管实际有用没用,只要我感觉对我有用,那就搂过来。而武惠妃则是我只要对我有用的,没用的则无所谓。
当然这也反应出起码到目前为止,武惠妃对于组建自己的班底、切实谋求和推动进取皇后之位根本就没有具体的计划。
圣人或许考虑的是这件事推动起来后中长期维护运营的人事成本,而张岱对于这一笔利钱则另有使用的计划。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皆前贤故事。惠妃节操高尚、首倡义举,自因承沐天恩而不愿受小民之利。但今受灾者众,难因一人之力而尽得救。
其余纵有同揣义念者,或许便要止步不前。仗义而受利,本非恶行。行善而拒赏,何以扬善摒恶?”
张岱又开口说道:“惠妃若必不肯受这些义坊回利,也可以此钱本植桑造林,更益织造。”
自唐代以来,黄河水患灾害就逐渐变得频繁起来,究其根本,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北方整体上的耕牧过度,造成持续性的水土流失。特别在大的气候变迁背景下,这一因素又会被进一步放大。
河套朔方地区且牧且屯,六州九姓群胡的活动给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中原地区过度耕垦的情况则更甚,农业用水激增,加上没有一个整体性的水土保持计划,都让黄河与其他地表径流隐患增加。
这些问题就算意识到了,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边防与民生是回避不了的根本需求,社会的长期稳定与人口的自然增长都迫使必须持续加大农业生产的规模。
甚至每每到了这种灾害发生的时候,生产秩序的混乱会进一步加剧土地兼并的情况,失业的百姓浮逃于外,为了吸引他们归附,又开放山泽林野进一步的破坏生态。
在中古时代讲环境、讲生态似乎很可笑,但地表径流的缩小退化、土地的盐碱化等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出现在传统农耕地区。
张岱建议拿义坊收益植桑造林,倒还没有太长远的构想计划。况且这十万贯哪怕尽数用来造林,能够覆及的区域也有限,更何况黄河沿岸基本上都是熟耕高产的良田,谁又舍得拿来植桑造林?
他是想给灾后的重建提供另一个思路选择,并且给接下来的救灾进行一个人事上的铺垫。
因为开元十四年这一场天灾只是一个开始,明年还有更猛的一波。
连续两年核心粮食产区遭到重大打击,继而产生连锁性的反应,给盛唐之后的局势发展埋下一条显著的线索,即边镇节度使们权力持续增加。
开元初期大唐在军事上基本沿袭不幸边功的思路,诸边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也是作为强敌的突厥、吐蕃等都不约而同进入一个动荡修复期,所谓时无强寇。
趁着这一段难得的休养时间,大唐也完成了内外一系列的军政改革。随着封禅结束之后,军事上的元素忽然又变得活跃起来。
譬如今年上半年河北五州置军,以武则天时期河北团结兵为基础,于幽州等军镇之下设置防备突厥的第二道防线。
日后这些河北军队有些加入到了对安史之乱的抵抗中,有的则成为乱军的补充力量,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未来河朔三镇的武装割据力量。
而在西面,以河西节度使王君为代表的边将们,又展开了新一轮与吐蕃的激烈战事,彼此间也是互有胜负。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为后世所诟病的节度使身兼诸使职也开始有规模的成为标配,河西、朔方等镇节度使都陆续身兼数职,在国内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用以统筹当地人力物力,发起对外战争。
很多人讲论盛唐历史,往往会将某一年称为什么分界点,对这一年的人事进行深度乃至有些夸大的阐述。
但其实每一年发生的事都很重要,既有前辙,也有后迹,这些人和事共同组成了盛唐一路发展到顶峰、又轰然倒塌的一个轨迹。
所以对张岱而言,他的时间真的是既充裕又紧迫。
从他个人来说,他的年龄才只十几岁,还有大好的年华可以从容发展。凭他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和人事的了解,以及当下所掌握的各种资源,未来即便不能位极人臣,也可一世荣华。
但若着眼于整个时代,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些流毒甚烈的时代元素也已经涌现出来,如果不做一些未雨绸缪的准备,实在很难抵消心中的压力与焦灼。
当皇帝听到张岱建议用那些义坊钱本造桑林,不由得叹息道:“张岱才或称异,但终究还是短于世务。大灾当年,复耕为先,植桑造业却短年难成,失于实际了。”
“臣近日于家中读书,览大父前进言幽州置屯旧表,浅有拙见,今并启于圣人,乞得斧正。”
大臣奏章只要不事涉机要,是可以留存副簿,张说、张九龄的文集当中都保留了不少本人上传下达的文书,而张岱所说的则是张说早年担任幽州都督时所进奏章。
在被姚崇排挤出朝之后,张说长期在河北等地任官,在担任幽州都督时对军政事宜都提出了丰富的看法,幽州置屯充实边防、纵横两蕃以制突厥等等。
只不过当时执政宰相宋璟同样秉持姚崇不幸边功、专于休养的思路,所以当时的一些构想并未付诸实现。
张说入朝之后,身份有所不同,又与朔方王晙、出任定州刺史并知北平军事的张嘉贞多有不睦,而其本身又热衷于推动封禅诸事,对于边事的规划有失热心。
皇帝认为植桑造林没有几年不能成,对于赈灾是远水难救近渴,实际意义不大。
但这造林更大的意义是给人提供一层心理的慰藉,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生产组织保留下来,而不是让百姓在愁困之下浮逃于外、自谋生机。
这些百姓妻女们可以依靠义坊、桑林所提供的生产机会来换取基本的生活物资,而那些男丁除了组织修复河堤、恢复农田之外,还可以组织发往幽州等地直接投入生产,也是异地安置、分散赈灾压力的一种思路。
等到这一场持续两年多的灾害过去之后,朝廷又可以发募内州流人实边替垦,原本那些赴边的流人则可重返故地、恢复原本的生产组织和家庭生活。
因为有那些义坊、桑林的存在,可以保住这些受灾家眷们的生活与社会组织,避免“流人尽去、桑梓俱荒”的情况,等到回来再恢复生产时,能够大大降低在行政层面所遭遇的阻碍。
所以新造的桑林,象征意义还要大过了实际的使用价值。或者可以这么说,张岱要让这些屯丁们哪怕身在边疆,也要牢牢记住有一位洛下张公子舍钱植桑,给他们妻女提供一份生机保障。
至于这样做会不会有收买人心之嫌而被皇帝所猜忌?
他一介白身,又不是什么宰辅高官,也不是皇族子弟,有什么被猜忌的资格?州县考绩上等、深受士民爱戴的官员,难不成人人都在图谋皇帝江山?
顶着武惠妃的名头行事,就足以让皇帝把注意力集中在惠妃身上,方便自己建老鼠仓。
“燕公历转内外、秉政多年,而今足不出户,尚能有此老成计谋,诚是可贵啊!”
圣人先是感叹一声,旋即又将视线一转,望着张岱说道:“是否燕公心忧国困,无途以进,所以才遣你入拜惠妃,进计于朕?”
张岱听到这话自有些无语,妈的好好的讲着国计,你这家伙突然又拐弯到猜忌老臣与后妃暗通款曲上来了,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臣今日入拜惠妃,是拜谢还赐先母遗产。因见育蚕事,遂有联想。但因短见薄识,偷大父计来补益拙见,卖弄才智于御前,不意竟为圣人识得计出何人,惭愧惭愧!”
他只能顺着这家伙的意思半真半假说下去,偷他爷爷计略可以承认,但有预谋的暗通则绝对没有。
圣人闻听此言后便也笑起来,那造弄义坊收恤难民的计策可能是少年灵光一闪,但之后的构想就颇为宏大了,没有足够的阅历和处事经验,是很难凭空想便琢磨出来的。
“闻此计略,甚忆燕公。着尔小子归告尔亲,明日朝后入宫来见!”
略加沉吟后,圣人便又开口说道。
张岱闻言后自是一喜,便又叩首道谢,但在道谢完毕后又抬头问道:“那臣为惠妃规划善计,请问圣人是否可行?”
“你姨甥不爱私己、善心悯人,只要能益事、不扰人,自去作弄。州县各有受命,切记不要假惠妃名誉扰及官府!”
感情是出钱可以,但是不能借此敲锣打鼓的宣扬武惠妃在这事情当中的存在感,就像率领六宫妇人育蚕一样,内宫之中可以做一做,但若想主持真正的亲蚕礼,那你还得等!
(本章完)
武惠妃自幼入住深宫,虽然也是衣食无忧,但却鲜少有什么资产。圣人固然会赐给各种奉御之物,偶尔也有钱帛的奖赏,但却绝没有十万贯这么夸张。
即便是其所拥有的各种珍物价值更高,但毕竟也需要变卖成为钱帛才能核计。如此大宗宫物变卖,也不可能瞒得住皇帝。
张岱等得便是这句话,他当即便又起身作拜道:“臣之前暗存私心,于惠文丧事中……”
他快速的将飞钱事宜讲述一番,然后便又说道:“臣为惠妃代持分利,只要将日前所纳柜钱典兑付给,便可得利巨万,用于兴造织坊想是绰绰有余。”
“这飞钱得利还真惊人!”
皇帝听到这里后,也是略感讶异,没想到日前才刚刚听高力士言及此事,区区几个月时间过去后,这柜坊竟然已经吸纳足足几百万贯钱帛,发展势头当真迅猛。
开元年间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也让民间财富的积累进入了一个快车道,给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的盘剥聚敛奠定了一个比较深厚的物质基础。
所以天宝年间政府所掌握的财富总量达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水平,许多数据拿出来看都是异常的夸张,简直不像是封建时期能够达成的数据。
这就是行政和官方聚敛的操作滞后于时代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倒挂现象,随着聚敛技术的进步,将之前几十年社会发展所积累的财富给挖掘攫取出来,造成一种表面的畸形繁荣,实际上却加剧了矛盾和隐患的累积。
飞钱的出现,毫无疑问是符合唐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事物,所以在产生伊始便展现出了非常惊人的潜力,甚至就连皇帝都为此而感到惊奇。
张岱倒不担心飞钱的出现会刺激皇帝的奢靡之心,推动聚敛之臣幸进的速度,这是一种比较狭隘的想法。
首先皇帝作为天子,理论上来说整个天下都是他的,无论财富以任何形式存在,他都拥有绝对的支配权。你不把他本人弄了,再防范又能防个屁!
其次天宝政局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向前推动的过程,并不单纯在于皇帝一人骄奢之心。
话说回来,但凡是一个实力尚可的政权,统治者单纯的骄奢淫逸并不是政权覆亡的直接原因,必然是由此衍生出其他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权力分配的矛盾无从调和,最终迎来了一个集中爆发。
皇帝如果单纯的为了自我享受,眼下所拥有的还不能撑死他?至于其他的热衷边功、防范儿子等等更根本性的问题,跟飞钱也没有直接关系。
至于说聚敛之臣的幸进,这更不是张岱能阻止的。宇文融那么大旗帜已经竖起来了,张岱要想获得快速成长,那还得用实力证明我比他们更妖艳!
聚敛不是问题,问题是聚敛来的财富怎么用。如果使用得宜,那么聚敛就是资源的合理调度与运用。
开元十四年这一场灾害,是发生在刚刚完成封禅的背景下,受灾的州县又主要集中在东巡封禅的路线上。
这些州县本身应对灾害等突发状况的能力已经被透支,甚至灾情开始不久就要动用东都度支内的物资,单纯官府赈济必然力有不逮,尽可能给灾民们创造一个自救的渠道也是迫在眉睫。
武惠妃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名声和事迹不要只局限在深宫中,想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被更多人所传颂,所以对于张岱这一提议也是十分的上心。
而且她自幼入宫,少在坊间生活,对于钱财的数额和作用都缺乏一个直观的概念,也并不觉得十万贯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财富而舍不得给付。
这会儿她便又开口说道:“既然是要出钱救灾,又何必惜物!义坊置备织机之后,得物尽给民食有何不可?我今衣食足使,却贪灾民人力作业佣之,夺她们口中食,与我却是无用之物,要受天下耻笑!”
“事哪有你想的这样简单,勿为儿辈笑料!”
圣人听到这话后,当即便摆手说道。
张岱听到他大姨有些天真的发言,也不由得感叹人确实鲜少有一无是处,他这大姨贪权贪位却不贪财,从一开始自己讲起飞钱这营生时,她兴趣便不是很大,听到是皇帝的意思才愿意加入。
如今听到张岱已经打算好将她还未见到的收益作何使用,她也全无异议,反而还觉得借赈灾救民而牟利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同样都是天真的愚蠢,他老子张均是别管实际有用没用,只要我感觉对我有用,那就搂过来。而武惠妃则是我只要对我有用的,没用的则无所谓。
当然这也反应出起码到目前为止,武惠妃对于组建自己的班底、切实谋求和推动进取皇后之位根本就没有具体的计划。
圣人或许考虑的是这件事推动起来后中长期维护运营的人事成本,而张岱对于这一笔利钱则另有使用的计划。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皆前贤故事。惠妃节操高尚、首倡义举,自因承沐天恩而不愿受小民之利。但今受灾者众,难因一人之力而尽得救。
其余纵有同揣义念者,或许便要止步不前。仗义而受利,本非恶行。行善而拒赏,何以扬善摒恶?”
张岱又开口说道:“惠妃若必不肯受这些义坊回利,也可以此钱本植桑造林,更益织造。”
自唐代以来,黄河水患灾害就逐渐变得频繁起来,究其根本,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北方整体上的耕牧过度,造成持续性的水土流失。特别在大的气候变迁背景下,这一因素又会被进一步放大。
河套朔方地区且牧且屯,六州九姓群胡的活动给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中原地区过度耕垦的情况则更甚,农业用水激增,加上没有一个整体性的水土保持计划,都让黄河与其他地表径流隐患增加。
这些问题就算意识到了,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边防与民生是回避不了的根本需求,社会的长期稳定与人口的自然增长都迫使必须持续加大农业生产的规模。
甚至每每到了这种灾害发生的时候,生产秩序的混乱会进一步加剧土地兼并的情况,失业的百姓浮逃于外,为了吸引他们归附,又开放山泽林野进一步的破坏生态。
在中古时代讲环境、讲生态似乎很可笑,但地表径流的缩小退化、土地的盐碱化等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出现在传统农耕地区。
张岱建议拿义坊收益植桑造林,倒还没有太长远的构想计划。况且这十万贯哪怕尽数用来造林,能够覆及的区域也有限,更何况黄河沿岸基本上都是熟耕高产的良田,谁又舍得拿来植桑造林?
他是想给灾后的重建提供另一个思路选择,并且给接下来的救灾进行一个人事上的铺垫。
因为开元十四年这一场天灾只是一个开始,明年还有更猛的一波。
连续两年核心粮食产区遭到重大打击,继而产生连锁性的反应,给盛唐之后的局势发展埋下一条显著的线索,即边镇节度使们权力持续增加。
开元初期大唐在军事上基本沿袭不幸边功的思路,诸边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也是作为强敌的突厥、吐蕃等都不约而同进入一个动荡修复期,所谓时无强寇。
趁着这一段难得的休养时间,大唐也完成了内外一系列的军政改革。随着封禅结束之后,军事上的元素忽然又变得活跃起来。
譬如今年上半年河北五州置军,以武则天时期河北团结兵为基础,于幽州等军镇之下设置防备突厥的第二道防线。
日后这些河北军队有些加入到了对安史之乱的抵抗中,有的则成为乱军的补充力量,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未来河朔三镇的武装割据力量。
而在西面,以河西节度使王君为代表的边将们,又展开了新一轮与吐蕃的激烈战事,彼此间也是互有胜负。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为后世所诟病的节度使身兼诸使职也开始有规模的成为标配,河西、朔方等镇节度使都陆续身兼数职,在国内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用以统筹当地人力物力,发起对外战争。
很多人讲论盛唐历史,往往会将某一年称为什么分界点,对这一年的人事进行深度乃至有些夸大的阐述。
但其实每一年发生的事都很重要,既有前辙,也有后迹,这些人和事共同组成了盛唐一路发展到顶峰、又轰然倒塌的一个轨迹。
所以对张岱而言,他的时间真的是既充裕又紧迫。
从他个人来说,他的年龄才只十几岁,还有大好的年华可以从容发展。凭他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和人事的了解,以及当下所掌握的各种资源,未来即便不能位极人臣,也可一世荣华。
但若着眼于整个时代,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些流毒甚烈的时代元素也已经涌现出来,如果不做一些未雨绸缪的准备,实在很难抵消心中的压力与焦灼。
当皇帝听到张岱建议用那些义坊钱本造桑林,不由得叹息道:“张岱才或称异,但终究还是短于世务。大灾当年,复耕为先,植桑造业却短年难成,失于实际了。”
“臣近日于家中读书,览大父前进言幽州置屯旧表,浅有拙见,今并启于圣人,乞得斧正。”
大臣奏章只要不事涉机要,是可以留存副簿,张说、张九龄的文集当中都保留了不少本人上传下达的文书,而张岱所说的则是张说早年担任幽州都督时所进奏章。
在被姚崇排挤出朝之后,张说长期在河北等地任官,在担任幽州都督时对军政事宜都提出了丰富的看法,幽州置屯充实边防、纵横两蕃以制突厥等等。
只不过当时执政宰相宋璟同样秉持姚崇不幸边功、专于休养的思路,所以当时的一些构想并未付诸实现。
张说入朝之后,身份有所不同,又与朔方王晙、出任定州刺史并知北平军事的张嘉贞多有不睦,而其本身又热衷于推动封禅诸事,对于边事的规划有失热心。
皇帝认为植桑造林没有几年不能成,对于赈灾是远水难救近渴,实际意义不大。
但这造林更大的意义是给人提供一层心理的慰藉,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生产组织保留下来,而不是让百姓在愁困之下浮逃于外、自谋生机。
这些百姓妻女们可以依靠义坊、桑林所提供的生产机会来换取基本的生活物资,而那些男丁除了组织修复河堤、恢复农田之外,还可以组织发往幽州等地直接投入生产,也是异地安置、分散赈灾压力的一种思路。
等到这一场持续两年多的灾害过去之后,朝廷又可以发募内州流人实边替垦,原本那些赴边的流人则可重返故地、恢复原本的生产组织和家庭生活。
因为有那些义坊、桑林的存在,可以保住这些受灾家眷们的生活与社会组织,避免“流人尽去、桑梓俱荒”的情况,等到回来再恢复生产时,能够大大降低在行政层面所遭遇的阻碍。
所以新造的桑林,象征意义还要大过了实际的使用价值。或者可以这么说,张岱要让这些屯丁们哪怕身在边疆,也要牢牢记住有一位洛下张公子舍钱植桑,给他们妻女提供一份生机保障。
至于这样做会不会有收买人心之嫌而被皇帝所猜忌?
他一介白身,又不是什么宰辅高官,也不是皇族子弟,有什么被猜忌的资格?州县考绩上等、深受士民爱戴的官员,难不成人人都在图谋皇帝江山?
顶着武惠妃的名头行事,就足以让皇帝把注意力集中在惠妃身上,方便自己建老鼠仓。
“燕公历转内外、秉政多年,而今足不出户,尚能有此老成计谋,诚是可贵啊!”
圣人先是感叹一声,旋即又将视线一转,望着张岱说道:“是否燕公心忧国困,无途以进,所以才遣你入拜惠妃,进计于朕?”
张岱听到这话自有些无语,妈的好好的讲着国计,你这家伙突然又拐弯到猜忌老臣与后妃暗通款曲上来了,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臣今日入拜惠妃,是拜谢还赐先母遗产。因见育蚕事,遂有联想。但因短见薄识,偷大父计来补益拙见,卖弄才智于御前,不意竟为圣人识得计出何人,惭愧惭愧!”
他只能顺着这家伙的意思半真半假说下去,偷他爷爷计略可以承认,但有预谋的暗通则绝对没有。
圣人闻听此言后便也笑起来,那造弄义坊收恤难民的计策可能是少年灵光一闪,但之后的构想就颇为宏大了,没有足够的阅历和处事经验,是很难凭空想便琢磨出来的。
“闻此计略,甚忆燕公。着尔小子归告尔亲,明日朝后入宫来见!”
略加沉吟后,圣人便又开口说道。
张岱闻言后自是一喜,便又叩首道谢,但在道谢完毕后又抬头问道:“那臣为惠妃规划善计,请问圣人是否可行?”
“你姨甥不爱私己、善心悯人,只要能益事、不扰人,自去作弄。州县各有受命,切记不要假惠妃名誉扰及官府!”
感情是出钱可以,但是不能借此敲锣打鼓的宣扬武惠妃在这事情当中的存在感,就像率领六宫妇人育蚕一样,内宫之中可以做一做,但若想主持真正的亲蚕礼,那你还得等!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7877/5549232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