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泰顺明鑑,景寧考较
推荐阅读:开局成杀神,陛下为何造反?、四合如意、异族犯边,刚成状元的我领兵出征、龙头至尊、美漫:蝙蝠侠能有什么坏心思?、我的系统狂霸又酷炫!、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一升气能跑多远?我一生气不跑了、无敌,无敌,这个道士强了亿点、快穿成反派大佬的女儿后我躺贏了、
第272章 泰顺明鑑,景寧考较
辰牌时分,畅春园澹寧居之中,泰顺帝正准备用早膳。
此刻的膳桌上已摆上了一应器皿,皆系官窑精品,几样清粥小菜並几样细点。对一位皇帝而言,这样的早膳並不奢侈。
忽有太监悄步近前,向泰顺帝低声稟报:“圣上,皇四子求见。”
泰顺帝微微一顿,便道:“叫他进来。”
不多时,袁易身著郡公朝服,步履沉稳,躬身趋入殿內,至御前適当距离,即撩袍跪倒,行大礼参拜:“儿臣恭请父皇圣安!”
泰顺帝抬了抬手,语气平和:“起来罢。”
袁易谢恩起身,目光扫过了膳桌,又躬身道:“儿臣冒昧,扰了父皇用膳的清静,实是罪过。”
泰顺帝未显不悦,反而唇角微扬,露出一丝真切的笑意,问道:“无妨。你今日过来,所为何事?”
袁易垂首道:“回父皇的话。昨日儿臣之妻贾氏,蒙父皇天恩,册封郡公夫人。儿臣感戴莫名,今日特携她入园,一则叩谢父皇隆恩,二则亦想藉此机会,向皇祖父、皇祖母並母后娘娘请安,略尽孝心。”
泰顺帝听罢,心中受用,和顏道:“你有这份心,便是好的。谢恩之事,心意朕已知道,倒也不必非要贾氏当面来叩谢了。至於向你皇祖父、皇祖母、母后请安,乃是人子本分,应当去的。”
袁易再拜称是,略一停顿,復又奏道:“父皇,另有一件小事,儿臣意欲请示圣裁。”
“讲。”泰顺帝道。
袁易遂將府上太监顾宝安向外客肆意索取门敬之事陈述一遍。
言毕,他態度愈发恭谨:“父皇明鑑,这顾宝安胆大妄为,坏我府邸声誉。然则,顾宝安源出天子部曲,其名籍、俸禄、考绩乃至生杀予夺之权,皆握於內务府之手,非儿臣所敢专擅。故虽系微末小事,儿臣亦不敢自专,特来请示父皇圣意。以此琐事烦扰圣听,实是儿臣之罪。”
他这一番话,说得很有分寸。既陈其恶,显己之明察;又强调其乃“天子之人”,示己之不敢逾越;更自承“以小事扰父皇”之罪,態度恭顺谨慎。
就在昨日,忠怡亲王向泰顺帝稟明偶然造访袁易郡公府之事,泰顺帝因袁易府邸正堂与內书房命名、改建校场勤习武事,而对袁易心生嘉许。
此刻泰顺帝又见袁易如此恪守规矩,孝敬谨慎,喜爱之情便又添了几分。兼之他素来对太监管理严厉,恶太监倚势妄为。於是,他沉声道:“此等刁奴,仗著些许微末权柄,便敢狐假虎威,勒索外客,败坏门风,可恨!你將那顾宝安索拿,直接交到总管內务府大臣和庄亲王手上。传朕的口諭:著和庄亲王严查此事,从重惩处,以儆效尤!”
袁易心中一定,再次跪倒:“儿臣遵旨!谢父皇恩准!”
其实,袁易何尝不知,区区一个自己府上的太监索取门敬,於日理万机的泰顺帝而言,简直微不足道。
他之所以特特將此小事面奏请旨,实有三层深意:
其一,顾宝安根子在內务府,是“皇帝的人”,自己新归宗不久,若擅自整治,恐显不知进退。而今请示之后再做,则显孝敬谨慎之心。
其二,若自己直接將顾宝安送交內务府,凭这等“惯例”之事,再凭顾宝安多年经营的人情,內务府未必会严惩。
其三,如今由泰顺帝亲口下旨,命总管內务府大臣和庄亲王严查严惩,顾宝安便是撞在了刀口上,绝无幸理。如此不仅除了一害,更可藉此雷霆手段,狠狠震慑府中那一干新来的典仪、护卫、太监、宫女、护军,让他们深知郡公府法度之严,新归宗的袁易绝非可欺之主,真真是杀一儆百!
请示了惩处太监顾宝安之事,袁易正欲告退,却听泰顺帝道:“待朕用过了早膳,便要去给太上皇、皇太后请安。你既来了,就在此候著,待会儿隨朕一同过去便是。”
袁易躬身应道:“儿臣遵旨。谢父皇恩典。”
泰顺帝不再多言,执箸用他的早膳。
他並未吩咐袁易退至外间等候,袁易便也不敢擅动,只依旧垂手躬身,肃立於御案之侧不远不近处,屏息静气,眼观鼻,鼻观心,不敢怠惰。
殿內一时寂然,唯闻御筷轻触器皿的细微声响。
泰顺帝用了两口粥,忽又停下,目光转向躬身侍立的袁易,见其仪態恭谨,虽静立无言,却自有一股沉稳之气。他似是隨口问道:“你今日一早入园,可用过早饭了?”
袁易闻问,微微欠身,道:“回父皇的话,因今日需入园谢恩请安,儿臣夫妇凌晨便起身,略用了些清粥小菜,不敢多食,以免御前失仪。”
泰顺帝听罢,唇角缓缓漾开一丝带著温情的笑意,道:“如此说来,眼下腹中可觉飢饿?若饿了,便与朕一同用些罢。”
这话问得寻常,於天家父子之间,却透著几分不寻常的关切,何况袁易是新归宗的皇子。
袁易心中一动,抬起眼迎上泰顺帝的目光,坦然中带著几分孺慕,微微一笑:“父皇垂询,儿臣不敢隱瞒。经这一番折腾,眼下肚內確有些空落落了。儿臣谢父皇赐膳!”
泰顺帝的笑意又深了一分,朝旁边侍膳的大太监微一頷首。
大太监即刻会意,指挥著太监们迅速抬来一张紫檀木小炕桌,设於御案下方侧首,再放上一张杌子。又有太监用朱漆托盘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碧粳米粥,並一碟醋荷藕,一碟火腿鲜笋,一碟拌鸡丝,外加一碟小巧的鹅油卷酥。
袁易再次谢恩,这才依礼斜签著身子在杌子上坐了。
他姿態依旧恭谨,並无半分逾矩,执匙举箸,吃得斯文,却也不显过分拘谨扭捏。
一时间,澹寧居內景象颇为殊异。
御案之上,泰顺帝用膳;御案之下,袁易亦在用膳。虽是君臣分席,尊卑有序,但在这寂静的晨光中,在淡淡的食物香气里,竟氤氳出一股寻常百姓家父子同桌而食般的温情与寧謐。
泰顺帝不再言语,偶尔抬眼,瞥一眼下方安静进食的袁易,心中不由一动。自袁易进京,他虽知是自家骨血,亦欣赏其才干孝心,但一直以来,天家父子之情,难免疏淡於礼法规矩之后。此刻,这般共用早饭的场景,驀然触动了他心內那根属於“父亲”的心弦。
无需言语,只是这般同处一室,各自安安静静地吃著早饭,便有一种脉脉的温情流淌开来,冲淡了帝王威仪的森严,添上了几分人世间的烟火气与父子情。
这份温情,於泰顺帝这位日理万机、惯见风云的帝王而言,实是难得的。
也让泰顺帝不由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皇四子袁歷,袁歷也曾这般与他一同用早饭,只是如今再不能了。眼前与他一同用早饭的虽依然是玉牒上齿序的皇四子,却已是袁易。
袁易虽安静用膳,却感受到了泰顺帝偶尔落於自己身上的目光,也察觉到这目光中少了平日的审视与威严,多了柔和。他心下沉静,知此乃泰顺帝难得的恩遇与亲近,举止沉稳得体。
一餐早膳,时光短暂,却於无声处,將一对天家父子的心,拉近了些许。
直至泰顺帝搁下箸,袁易亦立刻停止,起身垂手侍立。泰顺帝看了他一眼,目光温和,隨即对太监道:“更衣,去清溪书屋。”
太监们忙上前伺候。
袁易肃立一旁,心知这是要去给太上皇、皇太后请安了。
泰顺帝更了常服,便命起驾往太上皇所居之清溪书屋问安。
一顶明黄亮轿乘舆早已备妥,泰顺帝登舆而坐,袁易则恭谨隨行於舆驾之侧。
一行人仪仗简从,出了澹寧居,逶迤而行,一路穿度柳,渐至畅春园东北一隅的清溪书屋。
舆驾在门前停下,泰顺帝下了乘舆,早有景寧帝近侍太监入內通传。不多时,便引著泰顺帝与袁易入內。
书屋之內,窗明几净,陈设古雅。
景寧帝正临窗而坐,身著常服,手持一卷古书,闻得动静,方抬起头来,见是泰顺帝携袁易前来,脸上露出温和笑意。
泰顺帝与袁易忙上前行大礼请安。
景寧帝放下书卷,笑道:“起来罢。今日倒是一同来了。”
得知了袁易今日入园的来意后,景寧帝忽然问泰顺帝:“朕记得,皇帝予此子取名『易』,可是取自《周易》之『易』字?”
他手中方才所阅,正是一卷宋版《周易》。
泰顺帝回道:“父皇记得正是。儿臣正是取自《周易》之『易』,寓含变易、不易、简易之理,望其能通晓天地之道,明达人事之理。”又补充道,“袁易於《周易》倒也用心读了,曾能背诵全篇。”
景寧帝頷首,显出颇感兴趣之色,对袁易笑道:“於《周易》能背诵全篇,已属难得。然则《周易》之道,贵在灵活运用,洞察几微。今日既遇此道,朕便考你一考,你可愿意?”
袁易神色恭谨,垂首道:“能得皇祖父垂询考较,乃孙臣莫大荣幸。孙臣学识浅陋,若有错漏之处,万望皇祖父与父皇训示。”
一旁泰顺帝亦含笑,他素喜《周易》,於此道钻研颇深,此刻倒想看看袁易究竟领会几分,便颇有兴致地听著。
景寧帝略一沉吟,问道:“《繫辞上传》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此言天地自然之位。然则,於人之修身,此语当作何解?何以定己之位,明己之分?”
此问由天地尊卑引申至个人修身立命,颇具深意。
袁易凝神思索了一会儿,便从容奏对:“回皇祖父。孙臣愚见,此语启示世人,当知天地有常,尊卑有序。於人而言,便当明察自身所处之位,恪守本分。如为君者当仁,为臣者当忠,为子者当孝。知其位,守其分,不僭越,不退缩,如此则身心安寧,德行可立。正如《易》之所言『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守其卑位,亦可修其尊德。”
景寧帝听罢,笑著頷首,看向泰顺帝。泰顺帝亦面露讚赏之色,显然对袁易此答讚许。
此答既紧扣经文,又阐发其修身之义,且落脚於德行,正合儒家正道。
景寧帝兴致更高,又出一题,此次更涉宏大:“《革卦·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此论变革之道。然则,治国平天下,当如何把握这『革』之时与『不革』之常?如何方能谓之『顺天应人』?”
此问直指治国核心,关乎变革与守成的平衡,极为考验见识与智慧。
袁易心知此问分量,沉思片刻,方谨慎答道:“孙臣冒昧奏对。孙臣以为,『革』之为义,非为变而变,乃因时制宜也。犹如四时运行,非天地有意变革,乃气机流转之必然。治国亦然,当察天道之变,观人心之向。法度若歷时已久,弊病丛生,悖离天道民心,则当勇於鼎革,除旧布新,此即『顺乎天而应乎人』,如汤武之革命。然『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適』,亦非谓常法可废。日常治国,尤重『不易』之理,当持守仁政根本,敬天爱民,此乃万古不易之常经。故『革』与『不革』,皆需揆诸天理,验於人心,顺势而为,而非妄动。总以『崇德广业』,天下安寧为要。”
这一番奏对,既阐发《易》理,又融合治国之道,指出变革需顺应时势与民心,守成需秉持仁政根本,见解颇为透彻。
景寧帝听毕,不禁笑道:“好,好!非徒记诵,確有所悟,能发其微,更能务其本!皇帝,此子於《易》,颇有些心得矣。”
泰顺帝见景寧帝龙心大悦,袁易对答如此得体,心中亦是欣慰,躬身道:“父皇过奖了。他还年轻,需学之处尚多。”言虽如此,其欣慰之情已溢於言表。
袁易忙跪下行礼:“孙臣浅见,妄议大道,实是班门弄斧。蒙皇祖父不弃,谆谆垂训,孙臣感激不尽,定当潜心研读,以求精进。”
(本章完)
辰牌时分,畅春园澹寧居之中,泰顺帝正准备用早膳。
此刻的膳桌上已摆上了一应器皿,皆系官窑精品,几样清粥小菜並几样细点。对一位皇帝而言,这样的早膳並不奢侈。
忽有太监悄步近前,向泰顺帝低声稟报:“圣上,皇四子求见。”
泰顺帝微微一顿,便道:“叫他进来。”
不多时,袁易身著郡公朝服,步履沉稳,躬身趋入殿內,至御前適当距离,即撩袍跪倒,行大礼参拜:“儿臣恭请父皇圣安!”
泰顺帝抬了抬手,语气平和:“起来罢。”
袁易谢恩起身,目光扫过了膳桌,又躬身道:“儿臣冒昧,扰了父皇用膳的清静,实是罪过。”
泰顺帝未显不悦,反而唇角微扬,露出一丝真切的笑意,问道:“无妨。你今日过来,所为何事?”
袁易垂首道:“回父皇的话。昨日儿臣之妻贾氏,蒙父皇天恩,册封郡公夫人。儿臣感戴莫名,今日特携她入园,一则叩谢父皇隆恩,二则亦想藉此机会,向皇祖父、皇祖母並母后娘娘请安,略尽孝心。”
泰顺帝听罢,心中受用,和顏道:“你有这份心,便是好的。谢恩之事,心意朕已知道,倒也不必非要贾氏当面来叩谢了。至於向你皇祖父、皇祖母、母后请安,乃是人子本分,应当去的。”
袁易再拜称是,略一停顿,復又奏道:“父皇,另有一件小事,儿臣意欲请示圣裁。”
“讲。”泰顺帝道。
袁易遂將府上太监顾宝安向外客肆意索取门敬之事陈述一遍。
言毕,他態度愈发恭谨:“父皇明鑑,这顾宝安胆大妄为,坏我府邸声誉。然则,顾宝安源出天子部曲,其名籍、俸禄、考绩乃至生杀予夺之权,皆握於內务府之手,非儿臣所敢专擅。故虽系微末小事,儿臣亦不敢自专,特来请示父皇圣意。以此琐事烦扰圣听,实是儿臣之罪。”
他这一番话,说得很有分寸。既陈其恶,显己之明察;又强调其乃“天子之人”,示己之不敢逾越;更自承“以小事扰父皇”之罪,態度恭顺谨慎。
就在昨日,忠怡亲王向泰顺帝稟明偶然造访袁易郡公府之事,泰顺帝因袁易府邸正堂与內书房命名、改建校场勤习武事,而对袁易心生嘉许。
此刻泰顺帝又见袁易如此恪守规矩,孝敬谨慎,喜爱之情便又添了几分。兼之他素来对太监管理严厉,恶太监倚势妄为。於是,他沉声道:“此等刁奴,仗著些许微末权柄,便敢狐假虎威,勒索外客,败坏门风,可恨!你將那顾宝安索拿,直接交到总管內务府大臣和庄亲王手上。传朕的口諭:著和庄亲王严查此事,从重惩处,以儆效尤!”
袁易心中一定,再次跪倒:“儿臣遵旨!谢父皇恩准!”
其实,袁易何尝不知,区区一个自己府上的太监索取门敬,於日理万机的泰顺帝而言,简直微不足道。
他之所以特特將此小事面奏请旨,实有三层深意:
其一,顾宝安根子在內务府,是“皇帝的人”,自己新归宗不久,若擅自整治,恐显不知进退。而今请示之后再做,则显孝敬谨慎之心。
其二,若自己直接將顾宝安送交內务府,凭这等“惯例”之事,再凭顾宝安多年经营的人情,內务府未必会严惩。
其三,如今由泰顺帝亲口下旨,命总管內务府大臣和庄亲王严查严惩,顾宝安便是撞在了刀口上,绝无幸理。如此不仅除了一害,更可藉此雷霆手段,狠狠震慑府中那一干新来的典仪、护卫、太监、宫女、护军,让他们深知郡公府法度之严,新归宗的袁易绝非可欺之主,真真是杀一儆百!
请示了惩处太监顾宝安之事,袁易正欲告退,却听泰顺帝道:“待朕用过了早膳,便要去给太上皇、皇太后请安。你既来了,就在此候著,待会儿隨朕一同过去便是。”
袁易躬身应道:“儿臣遵旨。谢父皇恩典。”
泰顺帝不再多言,执箸用他的早膳。
他並未吩咐袁易退至外间等候,袁易便也不敢擅动,只依旧垂手躬身,肃立於御案之侧不远不近处,屏息静气,眼观鼻,鼻观心,不敢怠惰。
殿內一时寂然,唯闻御筷轻触器皿的细微声响。
泰顺帝用了两口粥,忽又停下,目光转向躬身侍立的袁易,见其仪態恭谨,虽静立无言,却自有一股沉稳之气。他似是隨口问道:“你今日一早入园,可用过早饭了?”
袁易闻问,微微欠身,道:“回父皇的话,因今日需入园谢恩请安,儿臣夫妇凌晨便起身,略用了些清粥小菜,不敢多食,以免御前失仪。”
泰顺帝听罢,唇角缓缓漾开一丝带著温情的笑意,道:“如此说来,眼下腹中可觉飢饿?若饿了,便与朕一同用些罢。”
这话问得寻常,於天家父子之间,却透著几分不寻常的关切,何况袁易是新归宗的皇子。
袁易心中一动,抬起眼迎上泰顺帝的目光,坦然中带著几分孺慕,微微一笑:“父皇垂询,儿臣不敢隱瞒。经这一番折腾,眼下肚內確有些空落落了。儿臣谢父皇赐膳!”
泰顺帝的笑意又深了一分,朝旁边侍膳的大太监微一頷首。
大太监即刻会意,指挥著太监们迅速抬来一张紫檀木小炕桌,设於御案下方侧首,再放上一张杌子。又有太监用朱漆托盘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碧粳米粥,並一碟醋荷藕,一碟火腿鲜笋,一碟拌鸡丝,外加一碟小巧的鹅油卷酥。
袁易再次谢恩,这才依礼斜签著身子在杌子上坐了。
他姿態依旧恭谨,並无半分逾矩,执匙举箸,吃得斯文,却也不显过分拘谨扭捏。
一时间,澹寧居內景象颇为殊异。
御案之上,泰顺帝用膳;御案之下,袁易亦在用膳。虽是君臣分席,尊卑有序,但在这寂静的晨光中,在淡淡的食物香气里,竟氤氳出一股寻常百姓家父子同桌而食般的温情与寧謐。
泰顺帝不再言语,偶尔抬眼,瞥一眼下方安静进食的袁易,心中不由一动。自袁易进京,他虽知是自家骨血,亦欣赏其才干孝心,但一直以来,天家父子之情,难免疏淡於礼法规矩之后。此刻,这般共用早饭的场景,驀然触动了他心內那根属於“父亲”的心弦。
无需言语,只是这般同处一室,各自安安静静地吃著早饭,便有一种脉脉的温情流淌开来,冲淡了帝王威仪的森严,添上了几分人世间的烟火气与父子情。
这份温情,於泰顺帝这位日理万机、惯见风云的帝王而言,实是难得的。
也让泰顺帝不由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皇四子袁歷,袁歷也曾这般与他一同用早饭,只是如今再不能了。眼前与他一同用早饭的虽依然是玉牒上齿序的皇四子,却已是袁易。
袁易虽安静用膳,却感受到了泰顺帝偶尔落於自己身上的目光,也察觉到这目光中少了平日的审视与威严,多了柔和。他心下沉静,知此乃泰顺帝难得的恩遇与亲近,举止沉稳得体。
一餐早膳,时光短暂,却於无声处,將一对天家父子的心,拉近了些许。
直至泰顺帝搁下箸,袁易亦立刻停止,起身垂手侍立。泰顺帝看了他一眼,目光温和,隨即对太监道:“更衣,去清溪书屋。”
太监们忙上前伺候。
袁易肃立一旁,心知这是要去给太上皇、皇太后请安了。
泰顺帝更了常服,便命起驾往太上皇所居之清溪书屋问安。
一顶明黄亮轿乘舆早已备妥,泰顺帝登舆而坐,袁易则恭谨隨行於舆驾之侧。
一行人仪仗简从,出了澹寧居,逶迤而行,一路穿度柳,渐至畅春园东北一隅的清溪书屋。
舆驾在门前停下,泰顺帝下了乘舆,早有景寧帝近侍太监入內通传。不多时,便引著泰顺帝与袁易入內。
书屋之內,窗明几净,陈设古雅。
景寧帝正临窗而坐,身著常服,手持一卷古书,闻得动静,方抬起头来,见是泰顺帝携袁易前来,脸上露出温和笑意。
泰顺帝与袁易忙上前行大礼请安。
景寧帝放下书卷,笑道:“起来罢。今日倒是一同来了。”
得知了袁易今日入园的来意后,景寧帝忽然问泰顺帝:“朕记得,皇帝予此子取名『易』,可是取自《周易》之『易』字?”
他手中方才所阅,正是一卷宋版《周易》。
泰顺帝回道:“父皇记得正是。儿臣正是取自《周易》之『易』,寓含变易、不易、简易之理,望其能通晓天地之道,明达人事之理。”又补充道,“袁易於《周易》倒也用心读了,曾能背诵全篇。”
景寧帝頷首,显出颇感兴趣之色,对袁易笑道:“於《周易》能背诵全篇,已属难得。然则《周易》之道,贵在灵活运用,洞察几微。今日既遇此道,朕便考你一考,你可愿意?”
袁易神色恭谨,垂首道:“能得皇祖父垂询考较,乃孙臣莫大荣幸。孙臣学识浅陋,若有错漏之处,万望皇祖父与父皇训示。”
一旁泰顺帝亦含笑,他素喜《周易》,於此道钻研颇深,此刻倒想看看袁易究竟领会几分,便颇有兴致地听著。
景寧帝略一沉吟,问道:“《繫辞上传》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此言天地自然之位。然则,於人之修身,此语当作何解?何以定己之位,明己之分?”
此问由天地尊卑引申至个人修身立命,颇具深意。
袁易凝神思索了一会儿,便从容奏对:“回皇祖父。孙臣愚见,此语启示世人,当知天地有常,尊卑有序。於人而言,便当明察自身所处之位,恪守本分。如为君者当仁,为臣者当忠,为子者当孝。知其位,守其分,不僭越,不退缩,如此则身心安寧,德行可立。正如《易》之所言『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守其卑位,亦可修其尊德。”
景寧帝听罢,笑著頷首,看向泰顺帝。泰顺帝亦面露讚赏之色,显然对袁易此答讚许。
此答既紧扣经文,又阐发其修身之义,且落脚於德行,正合儒家正道。
景寧帝兴致更高,又出一题,此次更涉宏大:“《革卦·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此论变革之道。然则,治国平天下,当如何把握这『革』之时与『不革』之常?如何方能谓之『顺天应人』?”
此问直指治国核心,关乎变革与守成的平衡,极为考验见识与智慧。
袁易心知此问分量,沉思片刻,方谨慎答道:“孙臣冒昧奏对。孙臣以为,『革』之为义,非为变而变,乃因时制宜也。犹如四时运行,非天地有意变革,乃气机流转之必然。治国亦然,当察天道之变,观人心之向。法度若歷时已久,弊病丛生,悖离天道民心,则当勇於鼎革,除旧布新,此即『顺乎天而应乎人』,如汤武之革命。然『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適』,亦非谓常法可废。日常治国,尤重『不易』之理,当持守仁政根本,敬天爱民,此乃万古不易之常经。故『革』与『不革』,皆需揆诸天理,验於人心,顺势而为,而非妄动。总以『崇德广业』,天下安寧为要。”
这一番奏对,既阐发《易》理,又融合治国之道,指出变革需顺应时势与民心,守成需秉持仁政根本,见解颇为透彻。
景寧帝听毕,不禁笑道:“好,好!非徒记诵,確有所悟,能发其微,更能务其本!皇帝,此子於《易》,颇有些心得矣。”
泰顺帝见景寧帝龙心大悦,袁易对答如此得体,心中亦是欣慰,躬身道:“父皇过奖了。他还年轻,需学之处尚多。”言虽如此,其欣慰之情已溢於言表。
袁易忙跪下行礼:“孙臣浅见,妄议大道,实是班门弄斧。蒙皇祖父不弃,谆谆垂训,孙臣感激不尽,定当潜心研读,以求精进。”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7909/639181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