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都市小说 > 红楼帝业 > 第273章 二圣大讚,袁易储君?

第273章 二圣大讚,袁易储君?

推荐阅读:龙头至尊直播科普:开局获得响雷果实洪荒:三清也得乖乖叫我一声二叔万人迷向导:S级哨兵们的菟丝花戒糖指南靠着马甲成为了世界之主话痨小夫郎陛下今天火葬场了吗/无情眼我们魔教,全员卧底我的系统狂霸又酷炫!

    第273章 二圣大讚,袁易储君?
    泰顺帝携了袁易,告退出清溪书屋,復乘明黄亮轿乘舆,仪仗逶迤,往凝春堂向皇太后请安而去。
    书屋之內,顷刻间復归一片寂静,唯余窗外风拂竹叶之颯颯,与溪流淙淙之清响。
    景寧帝並未即刻重拾案头的那捲宋版《周易》,只缓缓端起身旁一盏温热的茶水,以盖轻拨浮叶,徐徐呷了一口。
    清茶入喉,唇齿留香,他的心神,却不在茶味之上,而是沉浸於方才那场临时起意的考较之中,细细回味著袁易的两番奏对。
    这位御极六十一载、歷经风雨、学识渊博的一代雄主,虽已是颐养天年之身,其目光之锐利、思虑之深邃,却非常人可及。
    適才他看似隨口问出的两个问题,实则皆经深思熟虑,暗藏机锋,皆是检验一个皇子心性、格局、智慧的试金石。
    第一个问题,他引用《繫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借天地喻人世,真正问的是:人如何通过理解天地秩序,来確立自身的社会身份与道德责任?
    袁易在奏对中,强调天地秩序不可逾越,人需承认並遵守社会中的尊卑分工(如君仁、臣忠、子孝),本质是儒家“正名”思想。他既反对逾越本分,也反对消极逃避责任,呼应《中庸》“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理念。他又引用《周易》“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说明即使身处低位,也可通过俭德修炼尊荣,揭示了儒家重要的悖论:外在地位有高下,但道德尊严可通过自我完善超越世俗等级。
    袁易的奏对符合儒家正统,强调了“守卑位”並非被动屈服,而是主动修德以成圣贤,又指出君主需有“仁”的约束,也为弱者提供了精神出路。
    这番奏对,完美符合了“经筵奏对”的理想標准。
    第二个问题,景寧帝引用《周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问:治理国家,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选择“变革”,什么时候选择“不革”?怎样才能像汤武那样,让一场变革被称为“顺天应人”?
    这个问题確实分量极重,回答得好,是“明君圣主”;回答不好,就可能被视为“离经叛道”或“顽固不化”。
    袁易的奏对非常谨慎、周密、深刻。
    他首先否定了激进、盲动的变革思想,將变革置於客观规律之下。
    他提出了“革”的必要条件:当察天道之变,观人心之向。
    他又强调“守常”的同等重要性,日常治国尤重“不易”之理,不能只谈变革,而忽视了常態治理中需坚守的根本原则。无论制度如何微调,爱护百姓、敬畏规律这个核心是不能变的。
    他总结了方法论:揆诸天理,验於人心,顺势而为。
    他指出了终极目標:崇德广业,天下安寧!
    袁易的奏对,可以概括为:治国之道,要在守常与变革之间取得平衡。常態下要坚守仁爱百姓的核心原则;只有当旧制度腐朽、违背天理人心时,才应果断变革。而无论变与不变,其判断標准都是客观规律和民心,最终目的是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
    这番奏对,准確地抓住了“变”与“不变”这对核心矛盾,並给出了一个系统的、辩证的框架,证明了他具备从宏观层面思考国家命运的能力。整个论述牢牢建立在儒家经典《周易》和儒家核心思想之上,思想既不失锐气,又完全在正统的治国理政话语体系之內。
    这番奏对,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没有落入任何极端,周全的思辨能力,远超出一个普通皇孙的水平,更像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思考,也契合帝王心术,暗合帝王心態。
    总而言之,袁易的两番奏对,皆沉稳周全,析理透彻,既恪守经义根本,又不拘泥於章句,更能引申发挥,切中肯綮。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今年才十七岁。年纪轻轻,奏对之时又毫无轻浮骄矜之气,態度始终恭谨谦逊,尤其是最后那番“浅见”、“妄议”、“班门弄斧”的自谦之词,说得诚恳真切。
    这般表现,落在景寧帝这等识人无数的一代雄主眼中,岂是寻常?
    这已非仅仅是一个聪慧好学皇孙的才识展现,其沉稳的气度、辩证的思维、仁德的底色、担当的魄力,隱隱然竟已透出……储君之资!
    “储君之资……”
    景寧帝於心中默默咀嚼著这四个字。
    遴选社稷继承人,学识固然要紧,然心性、格局、智慧乃至仁德,更为重中之重。
    今日袁易於这临时考较中所展露的一切,竟与此標准若合符节。
    景寧帝仿佛看到了一株已然茁壮、枝干挺拔、根基深厚的嘉木,假以时日,能亭亭如盖,荫庇苍生!
    想到此处,景寧帝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难得的激赏与喜悦,手中的青玉茶盅竟微微一颤,盏中清碧的茶汤连同舒捲的茶叶隨之轻轻荡漾起来。
    他心內不由暗嘆:“此子……真乃天纵奇材!就朕目下所观,其才其德其识,竟已堪当大任……”
    然而,这念头方才升起,另一重冰冷的现实便如寒潮般骤然袭来,將喜悦悄然浸没。
    景寧帝的目光黯淡了几分,心中喟嘆:“可惜,可惜啊!此子终究是流落民间多年,新近方才归宗。皇子自民间寻回,已是旷古奇闻,史册罕有。若再立其为储君,承继大统……其间牵扯之千丝万缕,关乎国本,关乎礼法,关乎朝局安稳……届时不知要掀起何等滔天波澜!只怕……只怕非国家之福,反酿成大乱……”
    这重重顾虑,如无形枷锁,束缚著这位太上皇的心神,令那刚刚燃起的激赏之火,不得不压抑下去。
    无独有偶,此刻正坐於明黄亮轿乘舆之中,前往凝春堂途中的泰顺帝,亦在默默回味著方才清溪书屋內的对答。袁易那沉稳睿智的声音,剖析《易》理时闪烁的智慧光芒,同样在他心中激盪起波澜。
    他亦清晰地看到了这个儿子身上所蕴含的非凡潜质,那绝非寻常年轻皇子可比。一个念头同样不可抑制地在他脑中浮现:此子,实乃储君之选!
    然而,几乎是同时,“民间归宗”的隱忧亦如影隨形,浮上心头。
    泰顺帝不由自主地侧首,目光望向正恭谨隨行於侧的袁易,见其步履沉稳,仪態端方,眉宇间自有一般朗朗清气。
    如此英才,却因身世之故,恐难膺承大统……
    思及此,泰顺帝不禁於心底发出一声无声的嘆息,惋惜之情,溢於胸臆。
    然则,泰顺帝终究是当今圣上,正值鼎盛之年,执掌乾坤,惋惜之情旋即便被一股铁腕帝王的决断力所取代!
    他目光微凝,心中暗忖:“易儿未必一定不能当储君!祖宗家法虽重,然朕乃一国之君,乾纲独断。若將来朕认定此子確为最贤,执意要立他,这煌煌天威之下,这芸芸朝臣之中,又有何人真能阻拦朕之决意?”
    此念一生,泰顺帝心中顿觉豁然开朗,因袁易身世之忧而生的阴霾仿佛也被驱散了些许。
    他收回目光,端坐舆中,继续前行,只是眼神之中,已多了一份更深沉的思量……
    前程漫漫,变数犹多!
    ……
    ……
    袁易隨泰顺帝来到了凝春堂,皇太后、皇后皆在堂內敘话。
    袁易入內,整肃衣冠,向皇太后、皇后行了大礼请安,言辞恭谨,仪態端方。皇太后、皇后皆含笑頷首,皇太后又温言问了几句,袁易一一应对。
    得知元春正在候著,皇太后便允准將元春领来。
    待元春来了凝春堂,袁易便適时告退,元春则依计留下,柔声稟明欲多陪侍皇太后、皇后说话解闷,皇太后自然允准。
    於是,袁易独乘郡公车驾,离了畅春园。
    马车行驶在西郊官道之上,车外天色阴沉晦暗,道旁杨柳枝条无力低垂,远处山色空濛,估摸著一场夏季的大雨將至。
    车內,袁易倚著软垫,闭目凝神,细细回味著今日畅春园中经歷。
    向几位至尊请安问好,略尽孝道,刷了存在感,自是题中应有之义;请示父皇严惩顾宝安之事,已得明旨,可谓目的已达。
    出乎他意料之外的,乃是皇祖父景寧帝临时起意的考较。
    两个源自《周易》的问题,看似寻常,实则深涉修身治国之要,若非平日勤学苦读,確有所悟,断难应对得当。
    思及自己的两番奏对,既恪守经义,又阐发己见,沉稳而不失锋芒,谦逊而內含崢嶸,自觉颇为满意。而皇祖父与父皇当时的神色,皆讚赏之情溢於言表,这实是今日意外之喜,非寻常恩遇可比。
    念及此处,袁易心中畅快,竟不觉窗外之阴霾。
    他微微一笑,掀起窗帘,望了望灰濛濛的天色,车內的心境与车外的天气,真真是云泥之別,朗朗晴空自在胸中!
    车驾一路疾行,巳牌时分,回到了寧荣街郡公府,在袁易的命令下,停於府內正院。
    袁易的脚刚踏上车夫放下的踏凳,步下马车,站定於正院,酝酿已久的大雨,便如同天河倾泻般,“哗啦”一声骤然而降,顷刻间雨幕如织,水汽氤氳。
    若这大雨早上片刻,在路上倾盆而下,纵有车驾护持,也难免狼狈。如今恰在袁易回府之时落下,倒似专为他洗尘一般。
    此刻,掌府上守门、传唤之事的太监顾宝安,正站在正院。他见袁易下车,雨势忽狂,忙不迭自己先撑起一把伞,牢牢遮住自身,生怕雨水沾湿了他那身簇新的太监袍服,对於正立於雨中的郡公爷袁易,反倒似未见一般,並未即刻上前为主子遮雨,其態显得怠慢不恭。
    站在顾宝安身后的年轻太监田奉,也慌忙撑起自己的伞,低著头,偷眼覷著场面。
    顾宝安不即刻为袁易撑伞,自然有人忙不迭为袁易撑起了伞。
    袁易接过了伞,自己撑伞立於雨中,目光冷冽,扫过顾宝安那副只顾自身的模样,连日来的不满与今日请得的圣旨化作一股凛然之气。
    他忽然大步上前,眾人还未反应过来,便飞起一脚,踹在顾宝安身上!
    顾宝安“哎哟”一声惨叫,全无防备,手中雨伞飞脱,整个人跌倒在湿漉漉、溅起水的地面,泥水瞬间污了簇新的太监袍服,狼狈不堪。他惊骇莫名,抬头望著巍然立於雨中的袁易,颤声道:“郡公爷?您……您这是为何……”
    袁易立於滂沱大雨之中,身形挺拔如松,声音穿透雨幕,高昂威严:“你这刁奴!仗著些许守门传唤的微末权柄,便敢狐假虎威,肆意勒索登门宾客,贪得无厌,败坏我郡公府门风,將我的训诫视同无物!今奉圣上明旨:將你这刁奴索拿,交总管內务府大臣和庄亲王严查严惩!来人!给我拿下!”
    这一番呵斥,震得在场典仪、护卫、护军、太监纷纷目瞪口呆。
    蒙雄反应最快,当即第一个猛扑上前,一把將刚从泥水中挣扎欲起的顾宝安死死按住。
    其余护卫、护军见状,如梦初醒,纷纷抢上前来,不由分说,用绳索將杀猪般叫嚷挣扎的顾宝安捆了个结结实实,按跪在雨水之中。
    一旁的年轻太监田奉,早已嚇得面无人色,手中的伞也掉落在地,任由大雨浇头。他眼睁睁看著平日里作威作福、自以为根基深厚的“顾爷”转眼间成了阶下囚,心中骇极,暗道:“我的老天爷!怎会如此?郡公爷竟……竟请动了圣旨来整治顾爷?这……这日后可如何是好?”
    一股彻骨寒意,瞬间浸透了他的四肢百骸。
    雨势愈疾,冲刷著郡公府的正院,也冲刷著正院中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
    袁易仍自己撑著伞,目光冷峻地看著被缚的顾宝安。
    现场一片肃杀,哗哗的雨声不断,夹杂著顾宝安的哀嚎和求饶……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7909/6391813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