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留侯世家:幕后的谋略大师
推荐阅读:仙人就该是这样、阵问长生、万灵仙族、两界:别叫我邪魔!、我的模拟长生路、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泼刀行、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山海提灯、
鸿门宴之后,刘邦和项羽的楚汉相爭正式拉开帷幕,这是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就像两个巨人在角力,谁也不肯轻易认输。
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爭中,张良就像刘邦手中的一把利剑,为他出谋划策,一次次帮助刘邦化解危机,扭转战局。
彭城之战,刘邦集结了五十六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项羽的老巢彭城。他本以为能轻鬆拿下彭城,给项羽致命一击,可没想到项羽就像一头愤怒的狮子,带著三万精锐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回来。
这一战,刘邦被打得丟盔弃甲,狼狈逃窜,军队死伤无数,他自己也差点丟了性命,连父亲和妻子都被项羽俘虏了。彭城的惨败,让刘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的信心被彻底击垮,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刘邦逃到下邑后,望著身边寥寥无几的残兵败將,满心都是绝望,他实在想不明白,自己怎么会输得这么惨。
他召集眾臣,满脸沮丧地问道:“现在形势这么严峻,军心也不稳,谁能帮我打败项羽,挽回局面呢?只要能帮我成功,我愿意把整个关东地区都封赏给他!”
大臣们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面露难色,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大家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落在了张良身上。
张良沉思片刻,冷静地分析道:“大王,现在的形势確实很严峻。您率军出关后,好不容易聚集了反楚的诸侯,可彭城一战,形势急转直下,齐、赵、魏等国又相继背叛。汉军已经退到滎阳了,如果再退,就只能退回关中。要是失去滎阳以西的险要地形,以后再想出关可就难如登天了。不过,大王您也別灰心,楚军看似强大,但也並非不可战胜。赵国的陈余、齐国的田横、魏国的魏豹虽然背叛了,但他们只是想割据称王,並不是真心拥护项羽,我们还是有机会把他们爭取回来的。至於能帮我们力挽狂澜的人,我觉得只有英布、彭越和韩信三人。英布是项羽的部將,但他们之间已经產生了裂痕;彭越对项羽也早就不满了,这两人都是有勇有谋的豪杰,在关键时刻都可以为我们所用。而在汉军之中,只有韩信有能力独当一面。只要您能重用这三个人,就一定能打败楚军。”
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谋”。
刘邦听了张良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心里又燃起了希望。他立刻按照张良的建议,派隨何去策反九江王英布,让他背叛项羽;派酈食其去劝说彭越,让他出兵骚扰楚军的后方;同时,把韩信召回,让他独当一面,开闢北方战场。
隨何到了淮南后,凭藉著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了英布。
英布背叛项羽后,项羽气得暴跳如雷,派龙且去攻打英布。
英布虽然打不过龙且,但他的反叛还是给项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分散了项羽的兵力。
彭越这边也很给力,他本来就对项羽心怀不满,再加上酈食其的劝说,就答应出兵骚扰楚军的后方。
彭越带著他的军队,在楚军的后方四处出击,烧粮草,毁营寨,让项羽头疼不已。
项羽为了对付彭越,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围剿他,这就使得项羽在正面战场上的兵力受到了削弱。
韩信更是厉害,他率领著汉军,在北方战场一路势如破竹,先后平定了魏、代、赵、燕等地,又占领了齐国。韩信的节节胜利,让刘邦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让项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项羽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自己迟早会被刘邦打败,於是他决定集中兵力,先对付刘邦。
公元前 204年,项羽率领大军把刘邦围困在了滎阳。滎阳是关中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滎阳失守,关中就危在旦夕。
刘邦被困在滎阳,內无粮草,外无援兵,形势十分危急。
就在刘邦焦头烂额的时候,谋士酈食其给他出了个主意,说:“项羽现在倾国而来,士气正盛,我们不能和他硬拼。不如大王您分封六国的后代为王,让他们感激您的恩德,这样他们就会拥护您,一起对抗项羽。项羽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失去支持,我们就可以不战而胜了。”
刘邦听了,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准备照做。他马上让人刻制印璽,打算派酈食其去分封六国的后代。就在这个时候,张良从外面回来了。刘邦正在吃饭,他一边吃,一边把酈食其的建议告诉了张良,还问张良这个主意怎么样。
张良一听,大惊失色,连忙说道:“大王,这是谁给您出的餿主意啊?如果您真这么做,那我们之前的努力可就全都白费了!”
刘邦听了,一脸疑惑,放下手中的筷子,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给我讲讲。”
张良说:“从前商汤討伐夏桀,把夏朝的后代封在杞国,那是因为他有把握能置夏桀於死地;周武王討伐商紂,把商朝的后代封在宋国,那是因为他有把握能得到商紂的头颅。可现在大王您能置项羽於死地吗?能得到项羽的人头吗?”
刘邦想了想,说:“不能。”
张良接著说:“周武王灭商后,打开巨桥粮仓的粮食,发放鹿台府库的钱財,賑济贫苦百姓。现在大王您能做到吗?”
刘邦说:“现在我们连军粮都不够,哪有钱粮去賑济百姓呢?”
张良又问了刘邦几个问题,比如能不能停止战爭、能不能让战马休息、能不能把武器收藏起来等等,刘邦都回答不能。
张良最后总结道:“如果您分封六国的后代为王,他们肯定会去追隨更强大的项羽,而不是您。这样一来,您身边的人才都会离开,去投奔他们的旧主,您还怎么和项羽爭夺天下呢?”
刘邦听了张良的分析,恍然大悟,气得把嘴里的食物吐了出来,大骂道:“这个愚蠢的腐儒,差点坏了我的大事!”
他立刻下令销毁那些已经刻好的印璽,放弃了分封六国后代的想法。
在滎阳被围的日子里,刘邦过得提心弔胆,时刻担心项羽会攻破城池。
为了摆脱困境,刘邦听从了陈平的建议,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係。项羽本来就多疑,再加上陈平的挑拨,他果然对范增產生了怀疑,逐渐疏远了范增。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他的离开让项羽失去了左膀右臂,实力大打折扣。
虽然刘邦用反间计除掉了范增,但他在滎阳的处境依然没有得到改善。项羽的军队把滎阳围得水泄不通,刘邦根本无法突围。
就在刘邦走投无路的时候,將军纪信站了出来,他对刘邦说:“大王,现在情况危急,为了您的安全,我愿意假扮成您,引开楚军,您趁机逃走。”
刘邦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看著纪信,说:“纪將军,你这一去,必死无疑,我怎么能让你去送死呢?”
纪信坚定地说:“大王,为了您,为了大汉的未来,我死不足惜!”
刘邦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纪信的请求。
於是,纪信穿上刘邦的衣服,坐上刘邦的车,带著两千名妇女,从滎阳东门出城,大声喊道:“城中粮食已尽,汉王投降!”
楚军一听,以为刘邦真的投降了,都欢呼起来,纷纷跑到东门去看。
刘邦则趁机带著张良、夏侯婴等人,从西门逃出了滎阳。
项羽发现自己被骗后,气得暴跳如雷,他下令把纪信烧死。纪信虽然死了,但他的英勇行为却被人们铭记在了心中,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刘邦贏得了宝贵的逃生机会。
刘邦逃出滎阳后,来到了韩信的军营。他担心韩信拥兵自重,不听自己的指挥,於是就趁韩信还在睡觉的时候,突然闯进他的营帐,夺走了他的兵权。
韩信醒来后,发现兵权被夺,虽然心里很不高兴,但也不敢违抗刘邦的命令。
刘邦得到韩信的兵权后,实力大增。他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让韩信继续在北方作战,攻打齐国;让彭越在梁地骚扰楚军的后方;自己则率领大军,在正面与项羽对峙。
同时,他还派人去联络英布,让他出兵攻打项羽。
韩信接到命令后,率领大军攻打齐国。齐国是一个大国,实力不容小覷。但韩信凭藉著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齐国的大部分领土。
齐王田广见大势已去,只好向项羽求救。项羽派龙且率领二十万大军去救援齐国。龙且是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將,他一向瞧不起韩信,认为韩信只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书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龙且率领大军来到齐国后,与韩信的军队在潍水两岸对峙。韩信知道龙且的军队人数眾多,正面交锋自己肯定不是对手,於是他就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人在潍水上游用沙袋堵住河水,然后带领一部分军队渡过潍水,向龙且挑战。
龙且见韩信主动出击,以为他是自不量力,於是就率领大军渡过潍水,追击韩信。韩信见龙且上鉤,就假装战败,向后撤退。龙且以为韩信害怕了,就更加肆无忌惮地追击。
当龙且的军队追到河中央时,韩信下令上游的士兵搬开沙袋,河水顿时汹涌而下,把龙且的军队一分为二。韩信趁机回师反击,將龙且的军队打得落流水,龙且也在这场战斗中被杀。
龙且战死的消息传到项羽那里,项羽大惊失色,他没想到韩信竟然如此厉害,连龙且都不是他的对手。
此时的项羽,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他的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后方又被彭越骚扰,粮草供应也出现了问题。项羽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了,於是他决定与刘邦议和。
公元前 203年,项羽和刘邦签订了“鸿沟之约”,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东边归楚,西边归汉。项羽以为签订了这个和约,就可以结束战爭,他带著军队东归彭城。刘邦也打算遵守和约,撤兵西归。
就在刘邦准备撤兵的时候,张良和陈平却站了出来,他们对刘邦说:“大王,现在是消灭项羽的最佳时机,您千万不能错过!项羽现在兵疲粮尽,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您放他回去,就等於放虎归山,將来肯定会后悔的。”
刘邦听了,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於是就改变了主意,决定违背和约,追击项羽。
刘邦率领大军追击项羽,同时派人通知韩信和彭越,让他们一起出兵,合围项羽。韩信和彭越接到命令后,却迟迟没有出兵。
刘邦心里很著急,他问张良:“韩信和彭越为什么还不来呢?这可怎么办啊?”张良说:“大王,韩信和彭越之所以不来,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得到您的分封,没有自己的封地。他们担心打败项羽后,得不到应有的奖赏,所以才按兵不动。您只要答应给他们分封土地,他们肯定会立刻出兵的。”
刘邦听了,觉得张良说得很有道理,於是他就按照张良的建议,把陈地以东到海边的土地封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封给彭越。
韩信和彭越得到分封后,果然很高兴,他们立刻率领大军前来与刘邦会合。
公元前 202年,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大军在垓下会师,对项羽形成了合围之势。
项羽的军队被围困在垓下,兵少食尽,陷入了绝境。
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爭中,张良始终站在刘邦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他的智谋和远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刘邦前进的道路。
他提出的“下邑之谋”,帮助刘邦扭转了战局,建立了反楚联盟;他阻止刘邦分封六国后代,避免了刘邦的重大失误;他建议刘邦追击项羽,最终成就了刘邦的帝业。
可以说,没有张良,就没有刘邦的大汉天下。
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爭中,张良就像刘邦手中的一把利剑,为他出谋划策,一次次帮助刘邦化解危机,扭转战局。
彭城之战,刘邦集结了五十六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项羽的老巢彭城。他本以为能轻鬆拿下彭城,给项羽致命一击,可没想到项羽就像一头愤怒的狮子,带著三万精锐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回来。
这一战,刘邦被打得丟盔弃甲,狼狈逃窜,军队死伤无数,他自己也差点丟了性命,连父亲和妻子都被项羽俘虏了。彭城的惨败,让刘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的信心被彻底击垮,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刘邦逃到下邑后,望著身边寥寥无几的残兵败將,满心都是绝望,他实在想不明白,自己怎么会输得这么惨。
他召集眾臣,满脸沮丧地问道:“现在形势这么严峻,军心也不稳,谁能帮我打败项羽,挽回局面呢?只要能帮我成功,我愿意把整个关东地区都封赏给他!”
大臣们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面露难色,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大家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落在了张良身上。
张良沉思片刻,冷静地分析道:“大王,现在的形势確实很严峻。您率军出关后,好不容易聚集了反楚的诸侯,可彭城一战,形势急转直下,齐、赵、魏等国又相继背叛。汉军已经退到滎阳了,如果再退,就只能退回关中。要是失去滎阳以西的险要地形,以后再想出关可就难如登天了。不过,大王您也別灰心,楚军看似强大,但也並非不可战胜。赵国的陈余、齐国的田横、魏国的魏豹虽然背叛了,但他们只是想割据称王,並不是真心拥护项羽,我们还是有机会把他们爭取回来的。至於能帮我们力挽狂澜的人,我觉得只有英布、彭越和韩信三人。英布是项羽的部將,但他们之间已经產生了裂痕;彭越对项羽也早就不满了,这两人都是有勇有谋的豪杰,在关键时刻都可以为我们所用。而在汉军之中,只有韩信有能力独当一面。只要您能重用这三个人,就一定能打败楚军。”
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下邑之谋”。
刘邦听了张良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心里又燃起了希望。他立刻按照张良的建议,派隨何去策反九江王英布,让他背叛项羽;派酈食其去劝说彭越,让他出兵骚扰楚军的后方;同时,把韩信召回,让他独当一面,开闢北方战场。
隨何到了淮南后,凭藉著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了英布。
英布背叛项羽后,项羽气得暴跳如雷,派龙且去攻打英布。
英布虽然打不过龙且,但他的反叛还是给项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分散了项羽的兵力。
彭越这边也很给力,他本来就对项羽心怀不满,再加上酈食其的劝说,就答应出兵骚扰楚军的后方。
彭越带著他的军队,在楚军的后方四处出击,烧粮草,毁营寨,让项羽头疼不已。
项羽为了对付彭越,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围剿他,这就使得项羽在正面战场上的兵力受到了削弱。
韩信更是厉害,他率领著汉军,在北方战场一路势如破竹,先后平定了魏、代、赵、燕等地,又占领了齐国。韩信的节节胜利,让刘邦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让项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项羽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自己迟早会被刘邦打败,於是他决定集中兵力,先对付刘邦。
公元前 204年,项羽率领大军把刘邦围困在了滎阳。滎阳是关中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滎阳失守,关中就危在旦夕。
刘邦被困在滎阳,內无粮草,外无援兵,形势十分危急。
就在刘邦焦头烂额的时候,谋士酈食其给他出了个主意,说:“项羽现在倾国而来,士气正盛,我们不能和他硬拼。不如大王您分封六国的后代为王,让他们感激您的恩德,这样他们就会拥护您,一起对抗项羽。项羽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失去支持,我们就可以不战而胜了。”
刘邦听了,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准备照做。他马上让人刻制印璽,打算派酈食其去分封六国的后代。就在这个时候,张良从外面回来了。刘邦正在吃饭,他一边吃,一边把酈食其的建议告诉了张良,还问张良这个主意怎么样。
张良一听,大惊失色,连忙说道:“大王,这是谁给您出的餿主意啊?如果您真这么做,那我们之前的努力可就全都白费了!”
刘邦听了,一脸疑惑,放下手中的筷子,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给我讲讲。”
张良说:“从前商汤討伐夏桀,把夏朝的后代封在杞国,那是因为他有把握能置夏桀於死地;周武王討伐商紂,把商朝的后代封在宋国,那是因为他有把握能得到商紂的头颅。可现在大王您能置项羽於死地吗?能得到项羽的人头吗?”
刘邦想了想,说:“不能。”
张良接著说:“周武王灭商后,打开巨桥粮仓的粮食,发放鹿台府库的钱財,賑济贫苦百姓。现在大王您能做到吗?”
刘邦说:“现在我们连军粮都不够,哪有钱粮去賑济百姓呢?”
张良又问了刘邦几个问题,比如能不能停止战爭、能不能让战马休息、能不能把武器收藏起来等等,刘邦都回答不能。
张良最后总结道:“如果您分封六国的后代为王,他们肯定会去追隨更强大的项羽,而不是您。这样一来,您身边的人才都会离开,去投奔他们的旧主,您还怎么和项羽爭夺天下呢?”
刘邦听了张良的分析,恍然大悟,气得把嘴里的食物吐了出来,大骂道:“这个愚蠢的腐儒,差点坏了我的大事!”
他立刻下令销毁那些已经刻好的印璽,放弃了分封六国后代的想法。
在滎阳被围的日子里,刘邦过得提心弔胆,时刻担心项羽会攻破城池。
为了摆脱困境,刘邦听从了陈平的建议,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係。项羽本来就多疑,再加上陈平的挑拨,他果然对范增產生了怀疑,逐渐疏远了范增。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他的离开让项羽失去了左膀右臂,实力大打折扣。
虽然刘邦用反间计除掉了范增,但他在滎阳的处境依然没有得到改善。项羽的军队把滎阳围得水泄不通,刘邦根本无法突围。
就在刘邦走投无路的时候,將军纪信站了出来,他对刘邦说:“大王,现在情况危急,为了您的安全,我愿意假扮成您,引开楚军,您趁机逃走。”
刘邦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看著纪信,说:“纪將军,你这一去,必死无疑,我怎么能让你去送死呢?”
纪信坚定地说:“大王,为了您,为了大汉的未来,我死不足惜!”
刘邦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纪信的请求。
於是,纪信穿上刘邦的衣服,坐上刘邦的车,带著两千名妇女,从滎阳东门出城,大声喊道:“城中粮食已尽,汉王投降!”
楚军一听,以为刘邦真的投降了,都欢呼起来,纷纷跑到东门去看。
刘邦则趁机带著张良、夏侯婴等人,从西门逃出了滎阳。
项羽发现自己被骗后,气得暴跳如雷,他下令把纪信烧死。纪信虽然死了,但他的英勇行为却被人们铭记在了心中,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刘邦贏得了宝贵的逃生机会。
刘邦逃出滎阳后,来到了韩信的军营。他担心韩信拥兵自重,不听自己的指挥,於是就趁韩信还在睡觉的时候,突然闯进他的营帐,夺走了他的兵权。
韩信醒来后,发现兵权被夺,虽然心里很不高兴,但也不敢违抗刘邦的命令。
刘邦得到韩信的兵权后,实力大增。他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让韩信继续在北方作战,攻打齐国;让彭越在梁地骚扰楚军的后方;自己则率领大军,在正面与项羽对峙。
同时,他还派人去联络英布,让他出兵攻打项羽。
韩信接到命令后,率领大军攻打齐国。齐国是一个大国,实力不容小覷。但韩信凭藉著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齐国的大部分领土。
齐王田广见大势已去,只好向项羽求救。项羽派龙且率领二十万大军去救援齐国。龙且是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將,他一向瞧不起韩信,认为韩信只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书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龙且率领大军来到齐国后,与韩信的军队在潍水两岸对峙。韩信知道龙且的军队人数眾多,正面交锋自己肯定不是对手,於是他就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人在潍水上游用沙袋堵住河水,然后带领一部分军队渡过潍水,向龙且挑战。
龙且见韩信主动出击,以为他是自不量力,於是就率领大军渡过潍水,追击韩信。韩信见龙且上鉤,就假装战败,向后撤退。龙且以为韩信害怕了,就更加肆无忌惮地追击。
当龙且的军队追到河中央时,韩信下令上游的士兵搬开沙袋,河水顿时汹涌而下,把龙且的军队一分为二。韩信趁机回师反击,將龙且的军队打得落流水,龙且也在这场战斗中被杀。
龙且战死的消息传到项羽那里,项羽大惊失色,他没想到韩信竟然如此厉害,连龙且都不是他的对手。
此时的项羽,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他的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后方又被彭越骚扰,粮草供应也出现了问题。项羽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了,於是他决定与刘邦议和。
公元前 203年,项羽和刘邦签订了“鸿沟之约”,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东边归楚,西边归汉。项羽以为签订了这个和约,就可以结束战爭,他带著军队东归彭城。刘邦也打算遵守和约,撤兵西归。
就在刘邦准备撤兵的时候,张良和陈平却站了出来,他们对刘邦说:“大王,现在是消灭项羽的最佳时机,您千万不能错过!项羽现在兵疲粮尽,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您放他回去,就等於放虎归山,將来肯定会后悔的。”
刘邦听了,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於是就改变了主意,决定违背和约,追击项羽。
刘邦率领大军追击项羽,同时派人通知韩信和彭越,让他们一起出兵,合围项羽。韩信和彭越接到命令后,却迟迟没有出兵。
刘邦心里很著急,他问张良:“韩信和彭越为什么还不来呢?这可怎么办啊?”张良说:“大王,韩信和彭越之所以不来,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得到您的分封,没有自己的封地。他们担心打败项羽后,得不到应有的奖赏,所以才按兵不动。您只要答应给他们分封土地,他们肯定会立刻出兵的。”
刘邦听了,觉得张良说得很有道理,於是他就按照张良的建议,把陈地以东到海边的土地封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封给彭越。
韩信和彭越得到分封后,果然很高兴,他们立刻率领大军前来与刘邦会合。
公元前 202年,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大军在垓下会师,对项羽形成了合围之势。
项羽的军队被围困在垓下,兵少食尽,陷入了绝境。
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爭中,张良始终站在刘邦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他的智谋和远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刘邦前进的道路。
他提出的“下邑之谋”,帮助刘邦扭转了战局,建立了反楚联盟;他阻止刘邦分封六国后代,避免了刘邦的重大失误;他建议刘邦追击项羽,最终成就了刘邦的帝业。
可以说,没有张良,就没有刘邦的大汉天下。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11563/6096119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