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三王世家:封王还是封侯?
推荐阅读:仙人就该是这样、阵问长生、万灵仙族、两界:别叫我邪魔!、我的模拟长生路、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泼刀行、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山海提灯、
霍去病这道上疏,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
很快,丞相庄青翟、御史大夫张汤,还有太常赵充、大行令李息、太子少傅任安等一帮大臣,联名上奏。他们引经据典,说什么“古者裂地立国,並建诸侯以承天子,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意思就是按照老祖宗的规矩,就该封皇子为王,这样才能尊崇宗庙,重视社稷。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好像他们真的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然后,他们还说霍去病上疏是不忘职责,宣扬皇恩,陛下您就该趁著这盛夏吉时,封皇子刘閎、刘旦、刘胥为诸侯王,还让陛下赶紧定好封国的名字。
汉武帝一看这奏疏,心里估计在想:“你们这些大臣,还真会来事儿,我还没表態呢,你们就这么积极。”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书,说:“我听说周朝封了八百诸侯,姬姓诸侯並列,有的是子爵、男爵,还有附庸。按照礼,庶子是不能祭祀祖先的。说什么並建诸侯是为了重视社稷,我可没听说过。而且,上天不是为了君主才生出百姓的。我德行不够,天下还没治理好,就把没教导好的皇子封为连城之君,那股肱大臣还怎么劝勉呢?你们再重新商议,看看封侯行不行。”
这意思很明显了,汉武帝不想封王,想封侯。
他这理由找得也挺巧妙,先说自己德行不够,还没把天下治理好,这是谦虚;又说皇子没教导好,不能封王,这是为皇子好;最后说封王对股肱大臣不好,好像他真的是在为整个朝廷考虑。
其实,他心里大概率还是忌惮诸侯王的势力,毕竟“七国之乱”的阴影还在呢。
大臣们一看,皇帝不同意封王,那就再上奏唄。
过了一天,丞相庄青翟和御史大夫张汤又上奏了,这次他们拉上了列侯臣婴齐、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諫大夫博士臣安等一帮人。
他们说,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康叔、伯禽这些人都被封了国,诸侯们各守其职,国家就安稳了。现在陛下您开圣绪,尊贤显功,已经封了很多诸侯,要是皇子只封侯,那尊卑就乱套了,列位失序,这可不能传给万世啊,所以还是得封王。
汉武帝还是不同意,又下詔说:“康叔亲属有十个人,只有他尊贵,是因为褒奖有德之人。周公祭祀天命郊,所以鲁国有白牡、騂刚之牲。群公就没有这样的待遇,这是贤与不肖的差別。我很仰慕这种做法,所以还是觉得皇子现在还没成气候,封侯就行了。”
这一来一回,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双方都在使劲儿,谁也不肯让步。
大臣们一心想封王,汉武帝却坚持封侯,这背后的原因可不少。
大臣们呢,可能是真的觉得按照祖宗规矩就该封王,也有可能是想討好皇子,以后好有个靠山。
汉武帝呢,一方面是担心诸侯王势力太大,威胁到中央政权;另一方面,说不定他心里对这几个皇子还不太满意,觉得他们还不够格封王。
过了几天,丞相庄青翟和御史大夫张汤不死心,又上奏了,这次还拉上了列侯、吏二千石、諫大夫、博士臣庆等一帮人。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1???.???】
他们把之前的理由又说了一遍,还夸汉武帝躬亲仁义,体行圣德,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四方来朝,现在诸侯支子都封到诸侯王了,皇子却只封侯,这实在说不过去,还是得封王。
这次,汉武帝乾脆不回復了,把奏疏留在宫中,既不批准,也不驳回,就这么晾著。
这可把大臣们搞懵了,他们不知道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默认了呢,还是在酝酿什么大招?
大臣们心里肯定在犯嘀咕:“这皇帝的心思还真是难猜啊,我们都上了这么多次奏疏了,他就不能给个痛快话吗?”
其实,汉武帝这一招“留中不下”还挺高明的。
他不表態,就让大臣们摸不著头脑,也不敢轻举妄动。他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看看大臣们的反应,也可以再思考思考自己的决定。
而且,他这么做也给了自己一个缓衝的时间,万一以后想改变主意,也不会显得太突兀。
不过,大臣们也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又过了一段时间,丞相庄青翟、太僕公孙贺(当时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赵充、太子少傅任安等一帮人,再次上奏。
他们说之前上奏请封皇子为王,陛下您推辞了,我们和列侯臣寿成等二十七人又商议了,还是觉得尊卑失序,皇子应该封王。
这次,汉武帝终於鬆口了,批示了一个“可”字。这一个字,可把大臣们高兴坏了,他们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总算是有了结果。
不过,汉武帝虽然同意封王,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他还下了一道詔书,详细地规定了封王的策文,对三个皇子进行了一番告诫,什么要遵守法度啦,要爱护百姓啦,要恭敬谦逊啦,一大堆要求。
从霍去病上疏,到汉武帝同意封王,这中间经歷了四次上奏,一场君臣之间的博弈终於落下帷幕。
这过程中,每个人的心思都不一样,汉武帝有他的政治考量,大臣们有他们的目的,而这三个皇子,还不知道自己即將迎来怎样的命运。
很快,丞相庄青翟、御史大夫张汤,还有太常赵充、大行令李息、太子少傅任安等一帮大臣,联名上奏。他们引经据典,说什么“古者裂地立国,並建诸侯以承天子,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意思就是按照老祖宗的规矩,就该封皇子为王,这样才能尊崇宗庙,重视社稷。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好像他们真的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然后,他们还说霍去病上疏是不忘职责,宣扬皇恩,陛下您就该趁著这盛夏吉时,封皇子刘閎、刘旦、刘胥为诸侯王,还让陛下赶紧定好封国的名字。
汉武帝一看这奏疏,心里估计在想:“你们这些大臣,还真会来事儿,我还没表態呢,你们就这么积极。”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书,说:“我听说周朝封了八百诸侯,姬姓诸侯並列,有的是子爵、男爵,还有附庸。按照礼,庶子是不能祭祀祖先的。说什么並建诸侯是为了重视社稷,我可没听说过。而且,上天不是为了君主才生出百姓的。我德行不够,天下还没治理好,就把没教导好的皇子封为连城之君,那股肱大臣还怎么劝勉呢?你们再重新商议,看看封侯行不行。”
这意思很明显了,汉武帝不想封王,想封侯。
他这理由找得也挺巧妙,先说自己德行不够,还没把天下治理好,这是谦虚;又说皇子没教导好,不能封王,这是为皇子好;最后说封王对股肱大臣不好,好像他真的是在为整个朝廷考虑。
其实,他心里大概率还是忌惮诸侯王的势力,毕竟“七国之乱”的阴影还在呢。
大臣们一看,皇帝不同意封王,那就再上奏唄。
过了一天,丞相庄青翟和御史大夫张汤又上奏了,这次他们拉上了列侯臣婴齐、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諫大夫博士臣安等一帮人。
他们说,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康叔、伯禽这些人都被封了国,诸侯们各守其职,国家就安稳了。现在陛下您开圣绪,尊贤显功,已经封了很多诸侯,要是皇子只封侯,那尊卑就乱套了,列位失序,这可不能传给万世啊,所以还是得封王。
汉武帝还是不同意,又下詔说:“康叔亲属有十个人,只有他尊贵,是因为褒奖有德之人。周公祭祀天命郊,所以鲁国有白牡、騂刚之牲。群公就没有这样的待遇,这是贤与不肖的差別。我很仰慕这种做法,所以还是觉得皇子现在还没成气候,封侯就行了。”
这一来一回,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双方都在使劲儿,谁也不肯让步。
大臣们一心想封王,汉武帝却坚持封侯,这背后的原因可不少。
大臣们呢,可能是真的觉得按照祖宗规矩就该封王,也有可能是想討好皇子,以后好有个靠山。
汉武帝呢,一方面是担心诸侯王势力太大,威胁到中央政权;另一方面,说不定他心里对这几个皇子还不太满意,觉得他们还不够格封王。
过了几天,丞相庄青翟和御史大夫张汤不死心,又上奏了,这次还拉上了列侯、吏二千石、諫大夫、博士臣庆等一帮人。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1???.???】
他们把之前的理由又说了一遍,还夸汉武帝躬亲仁义,体行圣德,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四方来朝,现在诸侯支子都封到诸侯王了,皇子却只封侯,这实在说不过去,还是得封王。
这次,汉武帝乾脆不回復了,把奏疏留在宫中,既不批准,也不驳回,就这么晾著。
这可把大臣们搞懵了,他们不知道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默认了呢,还是在酝酿什么大招?
大臣们心里肯定在犯嘀咕:“这皇帝的心思还真是难猜啊,我们都上了这么多次奏疏了,他就不能给个痛快话吗?”
其实,汉武帝这一招“留中不下”还挺高明的。
他不表態,就让大臣们摸不著头脑,也不敢轻举妄动。他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看看大臣们的反应,也可以再思考思考自己的决定。
而且,他这么做也给了自己一个缓衝的时间,万一以后想改变主意,也不会显得太突兀。
不过,大臣们也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又过了一段时间,丞相庄青翟、太僕公孙贺(当时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赵充、太子少傅任安等一帮人,再次上奏。
他们说之前上奏请封皇子为王,陛下您推辞了,我们和列侯臣寿成等二十七人又商议了,还是觉得尊卑失序,皇子应该封王。
这次,汉武帝终於鬆口了,批示了一个“可”字。这一个字,可把大臣们高兴坏了,他们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总算是有了结果。
不过,汉武帝虽然同意封王,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他还下了一道詔书,详细地规定了封王的策文,对三个皇子进行了一番告诫,什么要遵守法度啦,要爱护百姓啦,要恭敬谦逊啦,一大堆要求。
从霍去病上疏,到汉武帝同意封王,这中间经歷了四次上奏,一场君臣之间的博弈终於落下帷幕。
这过程中,每个人的心思都不一样,汉武帝有他的政治考量,大臣们有他们的目的,而这三个皇子,还不知道自己即將迎来怎样的命运。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11563/6096125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