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丧钟葬旧日炭火映新途
推荐阅读:纷争之心(nph,西幻)、同类、你看,上天都不要我们断、侥幸(骨科)、[秦时+天九]忘机(H)、槐边野记(大肚 孕 甜甜 肉文 )、强宠(军装强制爱)、群鸟沉默时、朋友妻、溶寂之庭(NPH)、
民国二十一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晨
漫长的停灵期终于接近尾声。风水先生择定的吉日就在眼前,什锦花园上下为此已筹备月余。
天色未明,铅灰色的云层已低低压在北平城头,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土腥气。辰时刚过,冰冷的雨水便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及至巳时出殡吉辰,雨势不减反增,化为一场笼罩天地的绵密寒雨。雨水敲打着吴公馆的屋瓦庭树,冲刷着满园触目惊心的素白,在青石地面积起片片水洼。天地间一片灰蒙,肃杀之气弥漫。
尽管天公不作美,出殡的仪仗却早已按最高规制陈设完毕。府门内外,一切井然有序,显露出大家族治丧的严谨与底蕴。素彩牌楼在雨中静默矗立,垂下的巨幅白色挽联虽被雨水浸透,墨迹却愈发森然刺目。无数白纸灯笼在风雨中摇曳,发出惨淡的光晕。为应对大雨,仪仗队伍备足了油布、雨伞,杠夫们亦在孝服外罩上了蓑衣,确保仪式庄重进行,不因天气而潦草。
府门外,早已是人山人海,车马塞途。前来送殡的各方人士,无论身份尊卑,皆冒雨而立,黑压压一片肃穆的身影。雨水顺着帽檐、伞沿流淌,却无人喧哗躁动,唯有哀乐低回,混合着雨声,更添悲凉。
吉时将至,灵堂内烛火通明,香烟缭绕。
吴家主母张佩如身穿最重的“斩衰”孝服,由两名贴身嬷嬷一左一右稳稳搀扶着。连日悲恸与守灵已耗尽她的心力,面容枯槁,眼神空洞地望着夫君的棺椁,仿佛魂魄已随之而去大半。雨水敲打窗棂的急促声响,如同砸在她的心上,加剧着那份无处宣泄的凄楚与绝望。
长子吴道时,身为承重孙,亦服“斩衰”。他一身粗麻重孝,腰系麻绳,头戴麻冠,脚着草鞋,挺直如松地立于灵柩侧前。雨水带来的寒意涌入灵堂,他恍若未觉,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深不见底,将所有翻涌的情绪死死压住,冷静地掌控着全局。他是今日这场盛大葬礼的主心骨,不容有一丝一毫的差池。
长女吴灼,服“齐衰”孝服,麻布略细,缝边整齐。她脸色苍白,大病初愈的身体在湿冷空气中微微颤抖,一身缟素更显其身形纤弱。但她的眼神却异常坚定,紧抿的嘴唇透着一股与柔美外表不符的倔强。林婉清紧紧陪在她身侧,为其撑伞,并随时准备搀扶。
年仅十岁的吴树穿着合身的“齐衰”孝服,小脸紧绷,努力模仿着大哥的沉稳姿态,紧挨着母亲张佩如。他眼中除了悲伤,更多了一丝被这场严肃宏大场面催生出的紧张与超越年龄的懂事。
府门外,前来送殡的队伍绵延不绝。北洋旧部与挚友中,众多鬓发斑白的老者聚集在前,许多人老泪纵横,不顾雨水泥泞,坚持要送玉帅最后一程。他们的存在,是那个时代最后的背影。
二十九军军长宋元哲亲自率领高级将领代表团前来。他臂缠黑纱,神情肃穆庄重,与副军长佟麟阁、秦德纯等一同在灵前郑重行礼。佟麟阁目光如炬,举止间流露出职业军人的刚毅。他们的亲自到场,不仅是对一位军事前辈的告别,也体现了在华北局势紧张之际,中国军人对时局共同的忧患意识。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作为特使,率领一众官员前来,表情官方而凝重。此举意在安抚北方人心,也彰显中央权威。
宋夫人带着次子宋华卓、叁子宋华铮等家眷前来。宋华卓一身深色西装,面容沉痛,目光在与吴灼交汇时,流露出深深的担忧。吴灼微微垂眸,避开了他的视线。
贝满女中校长、教务长以及顾兰因前来致哀。顾兰因看着自己得意的学生遭受如此打击,眼中满是痛惜。林婉清、苏静文等吴灼的挚友也早早到来,林婉清更是寸步不离地陪在吴灼身边。
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及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也派来了代表,献上巨大的花圈。他们的出现,如同在一片素白中投入的浓重黑影。吴道时面对他们时,礼仪周全,面无表情,但眼底深处一闪而过的寒光,却冷过这冬日的雨水。
巳时正,杠头一声高亢而拖长的“起——灵——”号子响起,盖过了雨声。 六十四名杠夫同时发力,巨大的金丝楠木棺椁被稳稳抬起,在油布棺罩的庇护下,缓缓移出灵堂,通过临时雨棚通道,走向府门。
吴道时手持哭丧棒,迈出府门,率先踏入雨幕之中。他每一步都踏得极稳,雨水瞬间打湿了他的麻冠和厚重孝服,使其更显沉重,但他挺拔的身姿在雨中纹丝不动,如同定海神针。
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宛如一条在灰暗雨水中缓缓流动的白色长河。??尽管大雨滂沱,路祭依然如期进行。吴家早已派人在主要的路祭点搭起了坚固的雨棚,祭桌得以保持干燥,祭品摆放整齐。吊唁者可在棚内从容行礼,仪式一丝不苟。不少百姓自发冒雨驻足街道两旁,默默注视着这悲壮的送行队伍。
雨水冰冷刺骨,不断打在送葬人们的脸上、身上。 吴灼和林婉清一左一右,紧紧搀扶着几乎全靠本能移动的张佩如。小树则由吴碌紧紧牵着,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中。女眷们的哭声被压抑着,化作令人心碎的呜咽,消散在雨声里。
墓地选在西山一处僻静之所。当灵柩缓缓降至墓穴底部时,雨势骤然增大,如瓢泼一般。??一直强撑着的张佩如,在看到泥土即将掩埋棺木的最后一刻,积压数日的悲恸如山洪暴发。她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嚎,猛地挣脱搀扶,扑向墓穴。
吴灼和两位嬷嬷惊骇之下,急忙冲上前,几人合力才将几乎瘫软在泥水中的张佩如死死拉住、搀扶起来。她浑身泥泞,哭声由尖利转为绝望的抽噎。
而吴道时,自始至终挺直地站在墓穴前方,任由雨水冲刷。他朝着墓穴,深深地、郑重地叁叩首。??当他抬起头时,泥水混合着雨水从他额前流下。他的眼神在那一刻,穿透雨幕,变得无比锐利和冰冷,仿佛将眼前的悲恸与这冰冷的雨水一同冻结,化为更坚硬的什么东西。
小树看着大哥的动作,也学着样子,在泥泞中用力地磕头,小小的脸上满是雨水、泥点和泪水,却紧咬着嘴唇,不再发出大的哭声,只是肩膀剧烈地耸动着。
哀乐在暴雨中显得微弱而遥远。泥土开始掩埋棺椁,葬礼在极度压抑和混乱的情感爆发中走向终结。
大雨依旧没有停歇的迹象。
墓园里的人渐渐散去,黑色的汽车一辆接一辆驶离泥泞的道路,留下深深的车辙。宋元哲临走前,用力拍了拍吴道时的肩膀,什么也没说,但那沉重的力道已传递了千言万语。佟麟阁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眼神如磐石般坚定。褚民谊的安慰官样而疏离,很快也消失在雨幕中。
张佩如几乎是被嬷嬷和小树半搀半扶着离开的。她的哭声已经嘶哑,整个人像被抽走了筋骨,倚靠在小儿子单薄却努力支撑的肩膀上。小树回头望了哥哥姐姐一眼,那眼神里带着超越年龄的担忧和一丝茫然的无助,随即也转身,陪着母亲走向等待的汽车。
最后一批北洋旧部蹒跚着离去,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一步叁回头,雨水混着老泪纵横。偌大的墓园,转眼间就只剩下那座新垒的坟冢,以及坟前两个几乎被雨水浸透的身影。
哀乐早已停止,世界只剩下雨声。密集的雨点打在黑色的伞面上,发出单调而压抑的噼啪声,顺着伞骨汇成细流,不断滴落。脚下的新泥迅速变得泥泞不堪,浸湿了他们的鞋袜,寒意从脚底直往上窜。
墓前只剩下两道身影。
吴道时站在新垒的坟茔前,如同一尊被雨水冲刷的石像,久久未动。寒雨打在他挺直的脊背上,粗麻孝服早已湿透,紧贴肌肤,颜色深暗,沉重得仿佛要将人压垮。雨水顺着他瘦削的脸颊不断滑落,分不清是雨是泪,唯有那双眼,在雨幕中凝望着那片新土,深不见底,似有暗流汹涌,却又被一种可怕的意志力死死封存。
吴灼撑着油纸伞,默默陪在他身侧。她将伞面更多地倾向哥哥,自己的半边肩膀很快便被冰冷的雨水浸透,寒意刺骨,她却浑然不觉。她的目光始终落在吴道时紧绷的侧脸上,看着他下颌线如刀削般冷硬,看着他紧抿的、毫无血色的嘴唇,看着他湿透的肩线,看着他垂在身侧指节发白的手。一种巨大的、无声的悲伤像这漫天雨水一样包裹着她,沉重得让她几乎无法呼吸。
“哥……”她张了张嘴,声音沙哑得厉害,像被砂纸磨过。
吴道时没有回头,也没有应声。他只是极轻微地摇了一下头,动作小到几乎看不见。此刻,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安慰徒劳,倾诉无力,唯有这沉默的陪伴,是他们对父亲最后的告别,也是他们彼此之间唯一的支撑。
时间在雨水中仿佛凝固了。天地间一片灰蒙,远处的西山轮廓模糊,近处的松柏在雨中低垂着头。整个世界似乎都在这场无尽的雨中一同哀悼。
他的难过就像眼前这场下不完的雨,表面上沉默无声,只是冰冷地、持续地落下,浸透一切,无处可逃。外人只见他军统站长的冷峻与刚强,只见他操持葬礼的井井有条,唯有她,此刻离得这样近,才能感受到那无声雨幕下,弥漫在他周身、几乎令人窒息的悲恸与孤寂。这难过,不似母亲那般可以嚎啕宣泄,而是深沉内敛,渗入骨髓,化为一片无边无际、永无止境的潮湿与阴冷,将他整个人从头到脚都笼罩其中,看不到放晴的尽头。
雨水彻底打湿了他们的孝服,寒冷彻骨。但比雨水更冷的,是失去至亲后那弥漫在心底的无边孤寂,以及在这孤寂中,因仇恨和责任而悄然滋生的、更为冷硬的东西。
他们的悲伤,是一场更为漫长、更为寂静、也更为绝望的??雨殤??。
她仿佛能看见,他正独自站在他那片无边无际的雨幕中央,任由悲伤的雨水冲刷,却也将这雨水,一点点凝结成冰,铸成铠甲。
良久,久到吴灼几乎以为哥哥会永远站成一座雨中的碑时,他终于极缓极缓地转过身来。雨水顺着他额前湿透的发丝滴落,他看向她,目光穿过雨帘,异常平静,平静得仿佛刚才那几乎凝滞的悲伤从未存在过。
“走吧。”他开口,声音低沉,带着一丝被雨水浸泡过的沙哑,却异常清晰。
他伸出手,稳稳地扶住了她的手臂,传递过来一股支撑的力量。
吴灼点了点头,借着他的力道,迈动了几乎冻僵的双腿。
兄妹二人共撑着一把黑伞,缓缓转身,离开了那座新坟。
雨依旧在下,没有丝毫停歇的意思。它浸透了泥土,浸透了衣衫,也浸透了往后每一个没有父亲的日子。而这雨中的沉默,诉说着离别,也预示着,从此以后,风雨同舟的,只剩下他们彼此。
******
葬礼的喧嚣终于散去,什锦花园十一号吴公馆重归沉寂,只余下雨水敲打屋檐的单调声响和空气中挥之不去的香烛余味。宾客的车马俱已离去,唯有宋元哲一家的座驾还静静停在门廊下。
书房内,炉火驱散了些许寒意,但气氛依旧凝重得化不开。吴道时已换下湿透的孝服,穿着一件深色的长衫,双眼布满血丝,却强撑着精神。张佩如由吴灼和一位老嬷嬷搀扶着,坐在一张扶手椅里,面色惨白,眼神空洞,仿佛仍未从巨大的打击中回过神来。吴灼换上了一身素净的棉袍,默默立在母亲身侧,低垂着眼帘,脸色比身上的衣服还要白上几分。
宋元哲与夫人坐在对面,副军长佟麟阁静立一旁。宋华卓、宋华铮两兄弟则恭敬地站在父母身后。宋华卓的目光不时担忧地望向吴灼,却碍于场合,无法上前。
仆人奉上热茶,白瓷杯盏中的热气袅袅升起,却驱不散满室的悲凉。
宋元哲轻轻放下茶杯,打破了沉默。他看向吴道时和张佩如,声音低沉而充满诚意,带着军人特有的直率与厚重:“道时世侄,佩如夫人,请节哀,万万保重身体。”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憔悴的吴灼,继续道,““今日玉帅仙逝,山河同悲。我宋元哲与玉帅虽曾各为其主,但玉帅的为人风骨,哲元素来敬重。如今府上遭此大难,我心甚痛。”
他语气一转,切入正题,态度庄重而体贴:“今日留下,除表达哀思之外,还有一事需与世侄和夫人商议。原定于新年元日的订婚之喜,眼下府上孝期在身,人伦为大,礼不可废。我与内子的意思是,此事暂且延后,待玉帅丧期满后,再择佳期,不知世侄与夫人意下如何?”
他特意强调“延后”而非其他,语气诚恳,毫无犹豫或试探之意,充分表达了对吴家的尊重和对婚约的重视。
吴道时闻言,立即起身,向宋元哲深深一揖。他虽年轻,但此刻作为吴家新任家主,举止沉稳有度,言辞得体:
“宋军长、夫人深明大义,体恤晚辈家门不幸,道时代母亲及舍妹,感激不尽。”他直起身,目光坚定,“先父新丧,为人子女,守孝尽哀乃天经地义。灼灼与云笙的婚事,承蒙军长与夫人不弃,待叁年守制期满,道时必当遵循母亲之意,再与军长、夫人商议后续,定不负今日之约。”
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给出了明确的承诺“叁年后必再议”,稳住了宋家之心。
张佩如在一旁默默垂泪,听到儿子这番话,微微点了点头,用绢帕按了按眼角,声音哽咽道:“多谢…多谢宋军长、夫人体谅……”
吴灼低垂着头,对于“延期”的提议,她脸上没有任何明显的情绪波动,仿佛听到的是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巨大的丧父之痛和病后的虚弱,似乎已经抽干了她所有的力气和情绪,让她对未来的安排变得麻木。
一旁的宋华卓,在听到吴道时明确给出“延期”而非“取消”的承诺时,心中微微一怔,随即才感到一阵复杂的释然。
宋家数月前才因长子阵亡、举家守孝而推迟过婚期,如今吴家又逢大丧,再次提出延期,这接二连叁的变故,让这门亲事显得愈发坎坷,也让他所处的境地更加微妙难言。
因此,吴道时此刻口中吐出的“延期”二字,在他听来,分量重于千斤。他深知守孝延期的必要,也一直担忧此事会节外生枝。
以他对吴道时的了解,这位素来对妹妹有着超乎寻常保护欲、甚至隐约流露出某种不容他人觊觎之意的兄长,在此刻家族剧变、情感脆弱的关口,竟如此通情达理地应允了延期,而非借机彻底斩断这门亲事,这着实让他有些意外。
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份反常的克制背后,或许正藏着吴道时更为深沉的算计——在家族风雨飘摇之际,维持一个看似稳定的婚约,既是对外展示吴家尚有盟友的姿态,也是将吴灼暂时置于宋家未婚妻这层保护色下的权宜之计。
他看向吴灼,见她苍白的面容在重孝的映衬下更显脆弱,眼神中充满了疲惫与隐忍。他立刻明白了吴道时此举的用意——在巨大的家族责任和潜在危机面前,个人的情感纠葛必须暂时让位。
想到此节,阵阵酸楚便如这冰冷的雨水般,浸透了他的心肺。他此刻的如履薄冰,既是为家族关系、为这门亲事的前景,更是为风雨中那个他珍视却难以即刻呵护的身影。
宋元哲见吴家态度明确且知礼,满意地点点头:“如此甚好。道时世侄年轻有为,处事稳重,玉帅有后如此,亦可告慰。望府上节哀顺变,保重为上。日后若有任何难处,我二十九军上下,断无袖手旁观之理。”这句承诺饱含对吴道时这个新任吴家掌舵人的认可与支持。
又稍坐片刻,宋家便起身告辞。吴道时亲自送至府门。
临别时,宋华卓快步走到吴灼面前,声音低沉而急切,“灼灼,保重身体!万事有我。我等你!” 千言万语,最终化作这简短却郑重的承诺。
吴灼缓缓抬起眼帘,“多谢宋公子。”
汽车驶远,消失在雨幕中。吴道时站在门廊下,望着空荡荡的街道,他的目光,比雨水更冷。
******
夜色如墨,冬雨不知疲倦地敲打着什锦花园十一号的窗棂,声音细密而清冷,衬得整座宅邸愈发空旷死寂。
吴道时处理完军统站紧急公务,已是深夜。他心中萦绕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焦虑,白日墓地里吴灼苍白脆弱的模样,在他冷静表象下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划痕。他需要亲眼确认她是否安好。
院中灯火阑珊。他轻轻叩响吴灼的房门。
门开了。吴灼穿着一身素白寝衣,披着厚棉袍,脸色苍白脆弱。看到他,她眼中闪过一丝依赖与安心。
屋内炭盆驱散了些许寒意,空气里弥漫着药味。琉璃台灯的光晕映着她毫无血色的脸。
“哥,这么晚了,你怎么还没休息?”吴灼轻声问道。
吴道时没有立刻回答,目光仔细逡巡着她脸上的倦怠和哀戚。一种混合着心疼、责任与深重自责的情绪,在他心底翻涌。有些话,他憋了太久,几乎要将他的冷静撕裂。
“来看看你,”他声音低沉干涩,“今日又淋了雨,身体可还撑得住?药喝了吗?”
“我没事,”她垂下眼帘,“药待会就喝。”她在强撑,内心的惊涛骇浪几乎要将她吞噬。
吴道时走到桌边,试了试药碗的温度。“温度正好,趁热喝了吧。”语气不容置疑,是他习惯的保护方式。
吴灼顺从地端起药碗,闭眼一饮而尽。浓烈的苦味让她蹙紧眉头,身体微晃。
吴道时看着她微晃的身体,手几乎要伸出,却最终克制地垂回身侧。他必须让她学会坚强,而他自己,也必须先面对那个日夜啃噬他的真相。
喝完药,室内陷入沉默,只有雨声和炭盆的噼啪声。
这寂静压得人喘不过气。吴灼强撑的镇定、延期的麻木……所有被压抑的情绪,在此刻找到了决堤的缝隙。她抬起头,眼眶泛红,声音哽咽:
“哥……爹……爹他真的不在了吗?”她像一个迷失的孩子,渴望确认这只是一场噩梦。
这句话狠狠刺穿了吴道时的防线。他看着妹妹眼中纯粹的破碎感,胸腔内翻涌的悲恸、愤怒、忧虑,以及那份最深重的、几乎压垮他的自责,终于冲破了理智的堤坝。
他没有回答那个问题,而是向前迈了一步,声音沙哑得厉害,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近乎破碎的颤抖:
“灼灼……”他唤了她一声,喉结剧烈滚动了一下,眼中流露出深不见底的痛苦和悔恨,“是哥没用……是哥不够警觉……没能……没能护住父亲……”他艰难地吐出每一个字,仿佛有刀片在割裂喉咙,“我早就该察觉……日本人的动向……穆勒的异常……我本该……我本该阻止他去诊所的……是我……是我太疏忽了……”
他终于将这份日夜煎熬他的罪责,血淋淋地摊开在了妹妹面前。那个永远冷静、运筹帷幄的军统站长,此刻在至亲面前,卸下了所有铠甲,显露出内心最脆弱、最不堪一击的角落。他不仅仅是在向她坦白,更像是一种自我审判,渴望得到惩罚,或者……救赎。
吴灼惊呆了。她看着大哥眼中那深可见骨的痛苦和自责,听着他声音里的颤抖,心像被一只冰冷的手狠狠攥住,比失去父亲那一刻更让她窒息。她从未见过大哥如此模样。
下一秒,一种强烈的、超越自身悲伤的情绪攫住了她。她猛地摇头,泪水再次涌出,但这一次,不再是只为父亲,更是为了眼前这个将一切重担和过错都扛在自己身上的哥哥,“不!不是的!哥!”她急切地打断他,声音因激动而拔高,“不是你的错!是那些日本人!是他们的阴谋诡计!你怎么可能事事都能预料?父亲……父亲他决定的事,又有谁能轻易改变?”她向前一步,不仅没有因为他的“疏忽”而责怪,反而伸出双手,紧紧抓住了他冰冷颤抖的手臂,仿佛要将自己的力量传递给他。
她像小时候一样,用小手一下下摸着他的肩膀和手臂,安抚他,“哥,”她声音闷闷的,“我们一起……我们一起面对。爹的仇,我们一起去报。真正的仇人,我们一起去对付。你不要一个人扛着……我陪你。”
吴道时僵硬地站在原地,她的话语像一股暖流,猝不及防地冲入他的内心。他以为会看到失望或责备,却得到了最坚定的支持和共同承担的誓言。那双小手抚慰的不仅仅是他自责的外表更是给他冷硬的内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他伸出手,握住她的双手,将她的手合拢,仿佛是血脉相连的盟誓。他深吸了一口气,眼中的脆弱和痛苦被一种更加深沉、更加坚毅的光芒所取代。她的谅解和支持,让他从自责的泥沼中挣脱出来,将所有的痛苦和愤怒,转化为更清晰的目标。
“好。”他低声回应,只有一个字,却重如千钧,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我们一起。”
漫长的停灵期终于接近尾声。风水先生择定的吉日就在眼前,什锦花园上下为此已筹备月余。
天色未明,铅灰色的云层已低低压在北平城头,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土腥气。辰时刚过,冰冷的雨水便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及至巳时出殡吉辰,雨势不减反增,化为一场笼罩天地的绵密寒雨。雨水敲打着吴公馆的屋瓦庭树,冲刷着满园触目惊心的素白,在青石地面积起片片水洼。天地间一片灰蒙,肃杀之气弥漫。
尽管天公不作美,出殡的仪仗却早已按最高规制陈设完毕。府门内外,一切井然有序,显露出大家族治丧的严谨与底蕴。素彩牌楼在雨中静默矗立,垂下的巨幅白色挽联虽被雨水浸透,墨迹却愈发森然刺目。无数白纸灯笼在风雨中摇曳,发出惨淡的光晕。为应对大雨,仪仗队伍备足了油布、雨伞,杠夫们亦在孝服外罩上了蓑衣,确保仪式庄重进行,不因天气而潦草。
府门外,早已是人山人海,车马塞途。前来送殡的各方人士,无论身份尊卑,皆冒雨而立,黑压压一片肃穆的身影。雨水顺着帽檐、伞沿流淌,却无人喧哗躁动,唯有哀乐低回,混合着雨声,更添悲凉。
吉时将至,灵堂内烛火通明,香烟缭绕。
吴家主母张佩如身穿最重的“斩衰”孝服,由两名贴身嬷嬷一左一右稳稳搀扶着。连日悲恸与守灵已耗尽她的心力,面容枯槁,眼神空洞地望着夫君的棺椁,仿佛魂魄已随之而去大半。雨水敲打窗棂的急促声响,如同砸在她的心上,加剧着那份无处宣泄的凄楚与绝望。
长子吴道时,身为承重孙,亦服“斩衰”。他一身粗麻重孝,腰系麻绳,头戴麻冠,脚着草鞋,挺直如松地立于灵柩侧前。雨水带来的寒意涌入灵堂,他恍若未觉,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深不见底,将所有翻涌的情绪死死压住,冷静地掌控着全局。他是今日这场盛大葬礼的主心骨,不容有一丝一毫的差池。
长女吴灼,服“齐衰”孝服,麻布略细,缝边整齐。她脸色苍白,大病初愈的身体在湿冷空气中微微颤抖,一身缟素更显其身形纤弱。但她的眼神却异常坚定,紧抿的嘴唇透着一股与柔美外表不符的倔强。林婉清紧紧陪在她身侧,为其撑伞,并随时准备搀扶。
年仅十岁的吴树穿着合身的“齐衰”孝服,小脸紧绷,努力模仿着大哥的沉稳姿态,紧挨着母亲张佩如。他眼中除了悲伤,更多了一丝被这场严肃宏大场面催生出的紧张与超越年龄的懂事。
府门外,前来送殡的队伍绵延不绝。北洋旧部与挚友中,众多鬓发斑白的老者聚集在前,许多人老泪纵横,不顾雨水泥泞,坚持要送玉帅最后一程。他们的存在,是那个时代最后的背影。
二十九军军长宋元哲亲自率领高级将领代表团前来。他臂缠黑纱,神情肃穆庄重,与副军长佟麟阁、秦德纯等一同在灵前郑重行礼。佟麟阁目光如炬,举止间流露出职业军人的刚毅。他们的亲自到场,不仅是对一位军事前辈的告别,也体现了在华北局势紧张之际,中国军人对时局共同的忧患意识。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作为特使,率领一众官员前来,表情官方而凝重。此举意在安抚北方人心,也彰显中央权威。
宋夫人带着次子宋华卓、叁子宋华铮等家眷前来。宋华卓一身深色西装,面容沉痛,目光在与吴灼交汇时,流露出深深的担忧。吴灼微微垂眸,避开了他的视线。
贝满女中校长、教务长以及顾兰因前来致哀。顾兰因看着自己得意的学生遭受如此打击,眼中满是痛惜。林婉清、苏静文等吴灼的挚友也早早到来,林婉清更是寸步不离地陪在吴灼身边。
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及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也派来了代表,献上巨大的花圈。他们的出现,如同在一片素白中投入的浓重黑影。吴道时面对他们时,礼仪周全,面无表情,但眼底深处一闪而过的寒光,却冷过这冬日的雨水。
巳时正,杠头一声高亢而拖长的“起——灵——”号子响起,盖过了雨声。 六十四名杠夫同时发力,巨大的金丝楠木棺椁被稳稳抬起,在油布棺罩的庇护下,缓缓移出灵堂,通过临时雨棚通道,走向府门。
吴道时手持哭丧棒,迈出府门,率先踏入雨幕之中。他每一步都踏得极稳,雨水瞬间打湿了他的麻冠和厚重孝服,使其更显沉重,但他挺拔的身姿在雨中纹丝不动,如同定海神针。
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宛如一条在灰暗雨水中缓缓流动的白色长河。??尽管大雨滂沱,路祭依然如期进行。吴家早已派人在主要的路祭点搭起了坚固的雨棚,祭桌得以保持干燥,祭品摆放整齐。吊唁者可在棚内从容行礼,仪式一丝不苟。不少百姓自发冒雨驻足街道两旁,默默注视着这悲壮的送行队伍。
雨水冰冷刺骨,不断打在送葬人们的脸上、身上。 吴灼和林婉清一左一右,紧紧搀扶着几乎全靠本能移动的张佩如。小树则由吴碌紧紧牵着,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中。女眷们的哭声被压抑着,化作令人心碎的呜咽,消散在雨声里。
墓地选在西山一处僻静之所。当灵柩缓缓降至墓穴底部时,雨势骤然增大,如瓢泼一般。??一直强撑着的张佩如,在看到泥土即将掩埋棺木的最后一刻,积压数日的悲恸如山洪暴发。她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嚎,猛地挣脱搀扶,扑向墓穴。
吴灼和两位嬷嬷惊骇之下,急忙冲上前,几人合力才将几乎瘫软在泥水中的张佩如死死拉住、搀扶起来。她浑身泥泞,哭声由尖利转为绝望的抽噎。
而吴道时,自始至终挺直地站在墓穴前方,任由雨水冲刷。他朝着墓穴,深深地、郑重地叁叩首。??当他抬起头时,泥水混合着雨水从他额前流下。他的眼神在那一刻,穿透雨幕,变得无比锐利和冰冷,仿佛将眼前的悲恸与这冰冷的雨水一同冻结,化为更坚硬的什么东西。
小树看着大哥的动作,也学着样子,在泥泞中用力地磕头,小小的脸上满是雨水、泥点和泪水,却紧咬着嘴唇,不再发出大的哭声,只是肩膀剧烈地耸动着。
哀乐在暴雨中显得微弱而遥远。泥土开始掩埋棺椁,葬礼在极度压抑和混乱的情感爆发中走向终结。
大雨依旧没有停歇的迹象。
墓园里的人渐渐散去,黑色的汽车一辆接一辆驶离泥泞的道路,留下深深的车辙。宋元哲临走前,用力拍了拍吴道时的肩膀,什么也没说,但那沉重的力道已传递了千言万语。佟麟阁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眼神如磐石般坚定。褚民谊的安慰官样而疏离,很快也消失在雨幕中。
张佩如几乎是被嬷嬷和小树半搀半扶着离开的。她的哭声已经嘶哑,整个人像被抽走了筋骨,倚靠在小儿子单薄却努力支撑的肩膀上。小树回头望了哥哥姐姐一眼,那眼神里带着超越年龄的担忧和一丝茫然的无助,随即也转身,陪着母亲走向等待的汽车。
最后一批北洋旧部蹒跚着离去,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一步叁回头,雨水混着老泪纵横。偌大的墓园,转眼间就只剩下那座新垒的坟冢,以及坟前两个几乎被雨水浸透的身影。
哀乐早已停止,世界只剩下雨声。密集的雨点打在黑色的伞面上,发出单调而压抑的噼啪声,顺着伞骨汇成细流,不断滴落。脚下的新泥迅速变得泥泞不堪,浸湿了他们的鞋袜,寒意从脚底直往上窜。
墓前只剩下两道身影。
吴道时站在新垒的坟茔前,如同一尊被雨水冲刷的石像,久久未动。寒雨打在他挺直的脊背上,粗麻孝服早已湿透,紧贴肌肤,颜色深暗,沉重得仿佛要将人压垮。雨水顺着他瘦削的脸颊不断滑落,分不清是雨是泪,唯有那双眼,在雨幕中凝望着那片新土,深不见底,似有暗流汹涌,却又被一种可怕的意志力死死封存。
吴灼撑着油纸伞,默默陪在他身侧。她将伞面更多地倾向哥哥,自己的半边肩膀很快便被冰冷的雨水浸透,寒意刺骨,她却浑然不觉。她的目光始终落在吴道时紧绷的侧脸上,看着他下颌线如刀削般冷硬,看着他紧抿的、毫无血色的嘴唇,看着他湿透的肩线,看着他垂在身侧指节发白的手。一种巨大的、无声的悲伤像这漫天雨水一样包裹着她,沉重得让她几乎无法呼吸。
“哥……”她张了张嘴,声音沙哑得厉害,像被砂纸磨过。
吴道时没有回头,也没有应声。他只是极轻微地摇了一下头,动作小到几乎看不见。此刻,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安慰徒劳,倾诉无力,唯有这沉默的陪伴,是他们对父亲最后的告别,也是他们彼此之间唯一的支撑。
时间在雨水中仿佛凝固了。天地间一片灰蒙,远处的西山轮廓模糊,近处的松柏在雨中低垂着头。整个世界似乎都在这场无尽的雨中一同哀悼。
他的难过就像眼前这场下不完的雨,表面上沉默无声,只是冰冷地、持续地落下,浸透一切,无处可逃。外人只见他军统站长的冷峻与刚强,只见他操持葬礼的井井有条,唯有她,此刻离得这样近,才能感受到那无声雨幕下,弥漫在他周身、几乎令人窒息的悲恸与孤寂。这难过,不似母亲那般可以嚎啕宣泄,而是深沉内敛,渗入骨髓,化为一片无边无际、永无止境的潮湿与阴冷,将他整个人从头到脚都笼罩其中,看不到放晴的尽头。
雨水彻底打湿了他们的孝服,寒冷彻骨。但比雨水更冷的,是失去至亲后那弥漫在心底的无边孤寂,以及在这孤寂中,因仇恨和责任而悄然滋生的、更为冷硬的东西。
他们的悲伤,是一场更为漫长、更为寂静、也更为绝望的??雨殤??。
她仿佛能看见,他正独自站在他那片无边无际的雨幕中央,任由悲伤的雨水冲刷,却也将这雨水,一点点凝结成冰,铸成铠甲。
良久,久到吴灼几乎以为哥哥会永远站成一座雨中的碑时,他终于极缓极缓地转过身来。雨水顺着他额前湿透的发丝滴落,他看向她,目光穿过雨帘,异常平静,平静得仿佛刚才那几乎凝滞的悲伤从未存在过。
“走吧。”他开口,声音低沉,带着一丝被雨水浸泡过的沙哑,却异常清晰。
他伸出手,稳稳地扶住了她的手臂,传递过来一股支撑的力量。
吴灼点了点头,借着他的力道,迈动了几乎冻僵的双腿。
兄妹二人共撑着一把黑伞,缓缓转身,离开了那座新坟。
雨依旧在下,没有丝毫停歇的意思。它浸透了泥土,浸透了衣衫,也浸透了往后每一个没有父亲的日子。而这雨中的沉默,诉说着离别,也预示着,从此以后,风雨同舟的,只剩下他们彼此。
******
葬礼的喧嚣终于散去,什锦花园十一号吴公馆重归沉寂,只余下雨水敲打屋檐的单调声响和空气中挥之不去的香烛余味。宾客的车马俱已离去,唯有宋元哲一家的座驾还静静停在门廊下。
书房内,炉火驱散了些许寒意,但气氛依旧凝重得化不开。吴道时已换下湿透的孝服,穿着一件深色的长衫,双眼布满血丝,却强撑着精神。张佩如由吴灼和一位老嬷嬷搀扶着,坐在一张扶手椅里,面色惨白,眼神空洞,仿佛仍未从巨大的打击中回过神来。吴灼换上了一身素净的棉袍,默默立在母亲身侧,低垂着眼帘,脸色比身上的衣服还要白上几分。
宋元哲与夫人坐在对面,副军长佟麟阁静立一旁。宋华卓、宋华铮两兄弟则恭敬地站在父母身后。宋华卓的目光不时担忧地望向吴灼,却碍于场合,无法上前。
仆人奉上热茶,白瓷杯盏中的热气袅袅升起,却驱不散满室的悲凉。
宋元哲轻轻放下茶杯,打破了沉默。他看向吴道时和张佩如,声音低沉而充满诚意,带着军人特有的直率与厚重:“道时世侄,佩如夫人,请节哀,万万保重身体。”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憔悴的吴灼,继续道,““今日玉帅仙逝,山河同悲。我宋元哲与玉帅虽曾各为其主,但玉帅的为人风骨,哲元素来敬重。如今府上遭此大难,我心甚痛。”
他语气一转,切入正题,态度庄重而体贴:“今日留下,除表达哀思之外,还有一事需与世侄和夫人商议。原定于新年元日的订婚之喜,眼下府上孝期在身,人伦为大,礼不可废。我与内子的意思是,此事暂且延后,待玉帅丧期满后,再择佳期,不知世侄与夫人意下如何?”
他特意强调“延后”而非其他,语气诚恳,毫无犹豫或试探之意,充分表达了对吴家的尊重和对婚约的重视。
吴道时闻言,立即起身,向宋元哲深深一揖。他虽年轻,但此刻作为吴家新任家主,举止沉稳有度,言辞得体:
“宋军长、夫人深明大义,体恤晚辈家门不幸,道时代母亲及舍妹,感激不尽。”他直起身,目光坚定,“先父新丧,为人子女,守孝尽哀乃天经地义。灼灼与云笙的婚事,承蒙军长与夫人不弃,待叁年守制期满,道时必当遵循母亲之意,再与军长、夫人商议后续,定不负今日之约。”
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给出了明确的承诺“叁年后必再议”,稳住了宋家之心。
张佩如在一旁默默垂泪,听到儿子这番话,微微点了点头,用绢帕按了按眼角,声音哽咽道:“多谢…多谢宋军长、夫人体谅……”
吴灼低垂着头,对于“延期”的提议,她脸上没有任何明显的情绪波动,仿佛听到的是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巨大的丧父之痛和病后的虚弱,似乎已经抽干了她所有的力气和情绪,让她对未来的安排变得麻木。
一旁的宋华卓,在听到吴道时明确给出“延期”而非“取消”的承诺时,心中微微一怔,随即才感到一阵复杂的释然。
宋家数月前才因长子阵亡、举家守孝而推迟过婚期,如今吴家又逢大丧,再次提出延期,这接二连叁的变故,让这门亲事显得愈发坎坷,也让他所处的境地更加微妙难言。
因此,吴道时此刻口中吐出的“延期”二字,在他听来,分量重于千斤。他深知守孝延期的必要,也一直担忧此事会节外生枝。
以他对吴道时的了解,这位素来对妹妹有着超乎寻常保护欲、甚至隐约流露出某种不容他人觊觎之意的兄长,在此刻家族剧变、情感脆弱的关口,竟如此通情达理地应允了延期,而非借机彻底斩断这门亲事,这着实让他有些意外。
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份反常的克制背后,或许正藏着吴道时更为深沉的算计——在家族风雨飘摇之际,维持一个看似稳定的婚约,既是对外展示吴家尚有盟友的姿态,也是将吴灼暂时置于宋家未婚妻这层保护色下的权宜之计。
他看向吴灼,见她苍白的面容在重孝的映衬下更显脆弱,眼神中充满了疲惫与隐忍。他立刻明白了吴道时此举的用意——在巨大的家族责任和潜在危机面前,个人的情感纠葛必须暂时让位。
想到此节,阵阵酸楚便如这冰冷的雨水般,浸透了他的心肺。他此刻的如履薄冰,既是为家族关系、为这门亲事的前景,更是为风雨中那个他珍视却难以即刻呵护的身影。
宋元哲见吴家态度明确且知礼,满意地点点头:“如此甚好。道时世侄年轻有为,处事稳重,玉帅有后如此,亦可告慰。望府上节哀顺变,保重为上。日后若有任何难处,我二十九军上下,断无袖手旁观之理。”这句承诺饱含对吴道时这个新任吴家掌舵人的认可与支持。
又稍坐片刻,宋家便起身告辞。吴道时亲自送至府门。
临别时,宋华卓快步走到吴灼面前,声音低沉而急切,“灼灼,保重身体!万事有我。我等你!” 千言万语,最终化作这简短却郑重的承诺。
吴灼缓缓抬起眼帘,“多谢宋公子。”
汽车驶远,消失在雨幕中。吴道时站在门廊下,望着空荡荡的街道,他的目光,比雨水更冷。
******
夜色如墨,冬雨不知疲倦地敲打着什锦花园十一号的窗棂,声音细密而清冷,衬得整座宅邸愈发空旷死寂。
吴道时处理完军统站紧急公务,已是深夜。他心中萦绕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焦虑,白日墓地里吴灼苍白脆弱的模样,在他冷静表象下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划痕。他需要亲眼确认她是否安好。
院中灯火阑珊。他轻轻叩响吴灼的房门。
门开了。吴灼穿着一身素白寝衣,披着厚棉袍,脸色苍白脆弱。看到他,她眼中闪过一丝依赖与安心。
屋内炭盆驱散了些许寒意,空气里弥漫着药味。琉璃台灯的光晕映着她毫无血色的脸。
“哥,这么晚了,你怎么还没休息?”吴灼轻声问道。
吴道时没有立刻回答,目光仔细逡巡着她脸上的倦怠和哀戚。一种混合着心疼、责任与深重自责的情绪,在他心底翻涌。有些话,他憋了太久,几乎要将他的冷静撕裂。
“来看看你,”他声音低沉干涩,“今日又淋了雨,身体可还撑得住?药喝了吗?”
“我没事,”她垂下眼帘,“药待会就喝。”她在强撑,内心的惊涛骇浪几乎要将她吞噬。
吴道时走到桌边,试了试药碗的温度。“温度正好,趁热喝了吧。”语气不容置疑,是他习惯的保护方式。
吴灼顺从地端起药碗,闭眼一饮而尽。浓烈的苦味让她蹙紧眉头,身体微晃。
吴道时看着她微晃的身体,手几乎要伸出,却最终克制地垂回身侧。他必须让她学会坚强,而他自己,也必须先面对那个日夜啃噬他的真相。
喝完药,室内陷入沉默,只有雨声和炭盆的噼啪声。
这寂静压得人喘不过气。吴灼强撑的镇定、延期的麻木……所有被压抑的情绪,在此刻找到了决堤的缝隙。她抬起头,眼眶泛红,声音哽咽:
“哥……爹……爹他真的不在了吗?”她像一个迷失的孩子,渴望确认这只是一场噩梦。
这句话狠狠刺穿了吴道时的防线。他看着妹妹眼中纯粹的破碎感,胸腔内翻涌的悲恸、愤怒、忧虑,以及那份最深重的、几乎压垮他的自责,终于冲破了理智的堤坝。
他没有回答那个问题,而是向前迈了一步,声音沙哑得厉害,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近乎破碎的颤抖:
“灼灼……”他唤了她一声,喉结剧烈滚动了一下,眼中流露出深不见底的痛苦和悔恨,“是哥没用……是哥不够警觉……没能……没能护住父亲……”他艰难地吐出每一个字,仿佛有刀片在割裂喉咙,“我早就该察觉……日本人的动向……穆勒的异常……我本该……我本该阻止他去诊所的……是我……是我太疏忽了……”
他终于将这份日夜煎熬他的罪责,血淋淋地摊开在了妹妹面前。那个永远冷静、运筹帷幄的军统站长,此刻在至亲面前,卸下了所有铠甲,显露出内心最脆弱、最不堪一击的角落。他不仅仅是在向她坦白,更像是一种自我审判,渴望得到惩罚,或者……救赎。
吴灼惊呆了。她看着大哥眼中那深可见骨的痛苦和自责,听着他声音里的颤抖,心像被一只冰冷的手狠狠攥住,比失去父亲那一刻更让她窒息。她从未见过大哥如此模样。
下一秒,一种强烈的、超越自身悲伤的情绪攫住了她。她猛地摇头,泪水再次涌出,但这一次,不再是只为父亲,更是为了眼前这个将一切重担和过错都扛在自己身上的哥哥,“不!不是的!哥!”她急切地打断他,声音因激动而拔高,“不是你的错!是那些日本人!是他们的阴谋诡计!你怎么可能事事都能预料?父亲……父亲他决定的事,又有谁能轻易改变?”她向前一步,不仅没有因为他的“疏忽”而责怪,反而伸出双手,紧紧抓住了他冰冷颤抖的手臂,仿佛要将自己的力量传递给他。
她像小时候一样,用小手一下下摸着他的肩膀和手臂,安抚他,“哥,”她声音闷闷的,“我们一起……我们一起面对。爹的仇,我们一起去报。真正的仇人,我们一起去对付。你不要一个人扛着……我陪你。”
吴道时僵硬地站在原地,她的话语像一股暖流,猝不及防地冲入他的内心。他以为会看到失望或责备,却得到了最坚定的支持和共同承担的誓言。那双小手抚慰的不仅仅是他自责的外表更是给他冷硬的内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他伸出手,握住她的双手,将她的手合拢,仿佛是血脉相连的盟誓。他深吸了一口气,眼中的脆弱和痛苦被一种更加深沉、更加坚毅的光芒所取代。她的谅解和支持,让他从自责的泥沼中挣脱出来,将所有的痛苦和愤怒,转化为更清晰的目标。
“好。”他低声回应,只有一个字,却重如千钧,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我们一起。”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2465/6382941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