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捅向苏联的第一把尖刀
推荐阅读:家族修仙:我靠抽卡发展家族、签到百年,我种出通天灵族、冻死风雪夜,重生真嫡女虐翻全家、美利坚打猎:从荒野独居开始、大唐:刑部之主,不科学破案、千面之龙、重生1977大时代、向哥布林复仇的少女勇者、兽世万人迷:娇软美人多子多福、哈利波特:我和无数个我速通诸天、
第179章 捅向苏联的第一把尖刀
安徽国投面对西南开发集团和远东贸易抛出的橄榄枝,内部经历了激烈的讨论和谨慎的评估。
正如赵东来所说的那样,在国产汽车品牌领域,这本就是一个广阔的蓝海。
对于决心寻求产业突破的安徽而言,投资这样一家企业,其对省内、尤其是对芜湖及周边县市的产业拉动效应将是惊人的。
整车制造将带动上下游庞大的产业链——钢铁、橡胶、玻璃、塑料、电子电气、精密加工……
无数工厂将因此获得订单,无数就业岗位将被创造出来。
当然,这一切美好愿景的前提都建立在“这家国产汽车品牌能够获得成功”的基础上。
能成功吗?
能吗?
詹夏来在深思熟虑后,认为“能”,而且“很有可能成功”。
远东贸易从苏联进口的汽车都能在国内引发抢购潮。
这充分证明了市场对高性价比汽车的渴求程度,远未被满足。
更关键的是,这个项目背后所代表的。
是激活芜湖乃至安徽工业潜能的历史性机会。
是盘活安徽作为中部省份纽带作用的战略举措。
当一汽、二汽、上汽、北汽等“国家队”都在忙着与外国巨头合资,用市场换技术时。
没有传统汽车工业基础的安徽,想要异军突起,只能另辟蹊径,走一条更艰难却也可能更自主的道路。
与远东贸易、以及西南开发集团合作,无疑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
只不过这么大的事情,投资几千万甚至几亿的决定,不是嘴皮子一碰就能做出来的。
经过几天的研讨。
上报到各级机关,最后终于汇总了一致的意见。
投资!
安徽国投与西南开发集团,远东贸易合作,投资这家全新的汽车制造企业。
没有人才?
不怕!
从全国各大车企高薪挖角。
同时向散落在全国的安徽籍汽车工业人才发出号召:“回家乡,干一番事业!”
没有技术?
引进!
同步从欧美和苏联寻找成熟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
缺少零部件基础?
那就合作!
初期从各大配套厂引进,逐步培养本土供应链。
至于车企的名字.
“就叫奇瑞吧!”
秦远看向太子带过来的赵东来道:“奇遇祥瑞,我相信我们这群人聚在一起,注定能创造一个奇迹。”
秦远觉得,有些事情还是得信一点“命”。
既然历史绕了一个圈,最终还是选择了在安徽这片土地上孕育自主汽车品牌,那么“奇瑞”这个名字,理应延续它的传奇。
根据赵东来的汇报,他们的团队也去了浙江寻求合作,但对方态度暧昧,并未给予明确支持。
这也不奇怪,此时的浙江民营经济活力四射。
乡镇企业、个体经济遍地开。
一个温岭的摩托车厂就能引来外资关注。
这个浙江温岭摩托车就是后来的钱江摩托,更别提还有个吉利李书福在台州虎踞龙盘。
他们不搭理,实属正常。
相比之下,安徽省内缺乏重磅产业,求发展、谋突破的愿望更为迫切。
而远东贸易在国内闯下的赫赫名头,以及其背后隐约展现的打通苏联市场的强大能力,为这个合作方案增添了至关重要的光环和政治筹码。
安徽方面愿意合作,某种程度上也是抱着“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的决心。
“李总,”秦远看向太子李楚泽:“现在招牌有了,政策支持和启动资金也有了着落。”
“但我们几个,说实话,都不懂如何具体造车。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内行,一个能掌舵的帅才。”
李楚泽立刻问道:“你有合适的人选?”
从他与秦远接触看来,他觉得秦远这个人,做每一件事之前,都会想好之后的具体步骤。
造车,建立国产汽车自有品牌这种大事,肯定也会有一番规划。
“人选我有,就在一汽。”
秦远道:“不过,这位大才,可能需要你亲自再跑一趟东北,拿出最大的诚意,三顾茅庐也要把他请出来。”
“没问题,不就是请个人吗?”
李楚泽没有含糊,此刻在他心里造车这件事排在首位。
别说是去东北请大才了,就是让他给对方当一段时间助理学习,他都能干。
李远潮和宋濂完成的史诗级成就对他的影响太大了。
他坚定认为,如果将奇瑞这个牌子立了起来,将其打造为第一家民营企业国产汽车品牌,绝对有资格触发另一个史诗级成就!
有了目标,就有动力。
怕就怕无头苍蝇,没有目标。
以前他就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秦总,那我应该干什么?是回安徽,在当地和安徽国投商议奇瑞的组建吗?”
赵东来也有心做一番事业,在西南开发集团他虽然总揽大局。
但盘子太小了,没有他施展的空间。
哪像造车,像汽车这个行业啊!
市场庞大,工业全产业链。
而且还和他的专业有一些相关性。
但秦远对于他,却另有大用。
“赵经理,安徽那边,现在安徽国投比我们还着急奇瑞落地。”
“常规的筹建工作,我们派一个精干的团队配合他们就行,办理各项手续、证件,他们比我们在行。”
秦远目光炯炯地看着他:“至于你,我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想交给你,就看你愿不愿意接下这个挑战。”
“秦总您说!”赵东来神情一怔。
“我想派你去一趟欧洲,德国、法国,你愿意去吗?”秦远缓缓说道。
“欧洲?”
赵东来瞪大了眼,有些错愕。
太子也是一脸疑惑的向他看来。
“没错,欧洲。”
秦远走到墙上的世界地图前,手指点向德国和法国。
“正如我之前所说,造车,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简单在于,它本质上是四个轮子加一个壳子。但困难之处在于其核心的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
“这些核心技术,一汽、上汽他们为了获取,不得不拿出巨大的市场去和外资交换。”
“我们要得到自然千难万难。”
“不过.”秦远目中锋锐无比,“这倒也不是没有空子可钻。”
“在欧洲,尤其是在汽车工业底蕴深厚的德国和法国,除了那些声名显赫、技术壁垒高筑的大集团,还存在着大量中小型汽车公司或者独立设计公司、工程公司。”
“这些公司可能规模不大,品牌不响,但它们往往掌握着一些特色技术、成熟平台或者优秀的设计能力,并且在经营上可能遇到困难,更有合作或出售技术的意愿。”
“你这趟欧洲之行,目标就是这些‘小而美’或者陷入困境的企业。”
“去接触他们,谈判,尽可能买断或者授权引进他们的发动机技术、底盘平台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乃至整车设计!”
“咱们造的车,首先要有名头,其次才是能跑。”
“奇瑞与欧洲车企合作,引进关键技术,就是我们对外宣传的名头。”
赵东来和李楚泽都不是愚钝之人,立刻明白了秦远的深意。
这是典型的“借壳生蛋”、“借船出海”策略!
用相对较小的代价,获取欧洲的技术背书和部分核心资源,快速搭建起奇瑞的技术框架和品牌形象,避开与巨头的正面专利和技术壁垒冲突!
“我明白了!”赵东来的眼睛亮了起来,他兴奋道:“秦总,这个任务我接了。”
“我一定尽我所能,从欧洲给您带回我们需要的东西!”
而李楚泽则同样兴奋。
从东北挖顶尖人才负责生产制造和质量管控。
从全国车企挖角成熟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从欧洲获取技术设计和核心部件支持。
再有安徽举全省之力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奇瑞,这家新成立的汽车公司,就在秦远这三言两语间,走上正轨了啊!
等到他们两人走去。
一直在办公室站着的武卫国忍不住问道:“远哥,咱们……真要大张旗鼓地造车吗?”
“我打听过,这造车可不是卖衣服罐头,从建厂到研发再到出车,没个五六年根本见不到成效。”
“您……等得了那么久吗?《纵横商海》这个副本,您不打算尽快通关了?”
在他看来,以秦远如今火箭般的崛起速度,通关应该是这一两年内的事情,何必再去折腾一个周期如此之长、投入如此之巨的实业项目?
“造车是肯定要造的”秦远笑了声,转而:“国产汽车品牌,这么大的名头摆在这里,咱们不占,其他人也会占。”
“更何况,我们能通过这个招牌,撬动起更加庞大的资本。”
在资本的世界里,最经典、最暴利的操作是什么?
是画一个足够大、足够诱人、足够代表未来的“饼”,然后用这个“饼”,去撬动投资人、银行、乃至地方政府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
现如今,造车,就是秦远要给苏联画的又一张大饼。
没错,不是内地。
而是苏联。
在内地,这样的操作需要谨小慎微,严守规则。
但是,在另一个即将发生剧变的地方——苏联。
那里的玩法,可就完全不同了。
如何在那只即将轰然倒下的北方巨熊身上,割下最肥美、最丰厚的那几块肉?
首先,你需要一把足够锋利、足够坚硬、并且名正言顺的“餐刀”。
此前,无论是格瓦斯还是真维斯,都不过是开胃的甜点,是小试牛刀。
而“造车”,这个看似投入巨大、周期漫长的实业计划。
它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和带来的光环效应,才是秦远精心打磨,准备用来割向苏联庞大遗产的……
第一把尖刀。
(本章完)
安徽国投面对西南开发集团和远东贸易抛出的橄榄枝,内部经历了激烈的讨论和谨慎的评估。
正如赵东来所说的那样,在国产汽车品牌领域,这本就是一个广阔的蓝海。
对于决心寻求产业突破的安徽而言,投资这样一家企业,其对省内、尤其是对芜湖及周边县市的产业拉动效应将是惊人的。
整车制造将带动上下游庞大的产业链——钢铁、橡胶、玻璃、塑料、电子电气、精密加工……
无数工厂将因此获得订单,无数就业岗位将被创造出来。
当然,这一切美好愿景的前提都建立在“这家国产汽车品牌能够获得成功”的基础上。
能成功吗?
能吗?
詹夏来在深思熟虑后,认为“能”,而且“很有可能成功”。
远东贸易从苏联进口的汽车都能在国内引发抢购潮。
这充分证明了市场对高性价比汽车的渴求程度,远未被满足。
更关键的是,这个项目背后所代表的。
是激活芜湖乃至安徽工业潜能的历史性机会。
是盘活安徽作为中部省份纽带作用的战略举措。
当一汽、二汽、上汽、北汽等“国家队”都在忙着与外国巨头合资,用市场换技术时。
没有传统汽车工业基础的安徽,想要异军突起,只能另辟蹊径,走一条更艰难却也可能更自主的道路。
与远东贸易、以及西南开发集团合作,无疑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
只不过这么大的事情,投资几千万甚至几亿的决定,不是嘴皮子一碰就能做出来的。
经过几天的研讨。
上报到各级机关,最后终于汇总了一致的意见。
投资!
安徽国投与西南开发集团,远东贸易合作,投资这家全新的汽车制造企业。
没有人才?
不怕!
从全国各大车企高薪挖角。
同时向散落在全国的安徽籍汽车工业人才发出号召:“回家乡,干一番事业!”
没有技术?
引进!
同步从欧美和苏联寻找成熟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
缺少零部件基础?
那就合作!
初期从各大配套厂引进,逐步培养本土供应链。
至于车企的名字.
“就叫奇瑞吧!”
秦远看向太子带过来的赵东来道:“奇遇祥瑞,我相信我们这群人聚在一起,注定能创造一个奇迹。”
秦远觉得,有些事情还是得信一点“命”。
既然历史绕了一个圈,最终还是选择了在安徽这片土地上孕育自主汽车品牌,那么“奇瑞”这个名字,理应延续它的传奇。
根据赵东来的汇报,他们的团队也去了浙江寻求合作,但对方态度暧昧,并未给予明确支持。
这也不奇怪,此时的浙江民营经济活力四射。
乡镇企业、个体经济遍地开。
一个温岭的摩托车厂就能引来外资关注。
这个浙江温岭摩托车就是后来的钱江摩托,更别提还有个吉利李书福在台州虎踞龙盘。
他们不搭理,实属正常。
相比之下,安徽省内缺乏重磅产业,求发展、谋突破的愿望更为迫切。
而远东贸易在国内闯下的赫赫名头,以及其背后隐约展现的打通苏联市场的强大能力,为这个合作方案增添了至关重要的光环和政治筹码。
安徽方面愿意合作,某种程度上也是抱着“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的决心。
“李总,”秦远看向太子李楚泽:“现在招牌有了,政策支持和启动资金也有了着落。”
“但我们几个,说实话,都不懂如何具体造车。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内行,一个能掌舵的帅才。”
李楚泽立刻问道:“你有合适的人选?”
从他与秦远接触看来,他觉得秦远这个人,做每一件事之前,都会想好之后的具体步骤。
造车,建立国产汽车自有品牌这种大事,肯定也会有一番规划。
“人选我有,就在一汽。”
秦远道:“不过,这位大才,可能需要你亲自再跑一趟东北,拿出最大的诚意,三顾茅庐也要把他请出来。”
“没问题,不就是请个人吗?”
李楚泽没有含糊,此刻在他心里造车这件事排在首位。
别说是去东北请大才了,就是让他给对方当一段时间助理学习,他都能干。
李远潮和宋濂完成的史诗级成就对他的影响太大了。
他坚定认为,如果将奇瑞这个牌子立了起来,将其打造为第一家民营企业国产汽车品牌,绝对有资格触发另一个史诗级成就!
有了目标,就有动力。
怕就怕无头苍蝇,没有目标。
以前他就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秦总,那我应该干什么?是回安徽,在当地和安徽国投商议奇瑞的组建吗?”
赵东来也有心做一番事业,在西南开发集团他虽然总揽大局。
但盘子太小了,没有他施展的空间。
哪像造车,像汽车这个行业啊!
市场庞大,工业全产业链。
而且还和他的专业有一些相关性。
但秦远对于他,却另有大用。
“赵经理,安徽那边,现在安徽国投比我们还着急奇瑞落地。”
“常规的筹建工作,我们派一个精干的团队配合他们就行,办理各项手续、证件,他们比我们在行。”
秦远目光炯炯地看着他:“至于你,我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想交给你,就看你愿不愿意接下这个挑战。”
“秦总您说!”赵东来神情一怔。
“我想派你去一趟欧洲,德国、法国,你愿意去吗?”秦远缓缓说道。
“欧洲?”
赵东来瞪大了眼,有些错愕。
太子也是一脸疑惑的向他看来。
“没错,欧洲。”
秦远走到墙上的世界地图前,手指点向德国和法国。
“正如我之前所说,造车,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简单在于,它本质上是四个轮子加一个壳子。但困难之处在于其核心的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
“这些核心技术,一汽、上汽他们为了获取,不得不拿出巨大的市场去和外资交换。”
“我们要得到自然千难万难。”
“不过.”秦远目中锋锐无比,“这倒也不是没有空子可钻。”
“在欧洲,尤其是在汽车工业底蕴深厚的德国和法国,除了那些声名显赫、技术壁垒高筑的大集团,还存在着大量中小型汽车公司或者独立设计公司、工程公司。”
“这些公司可能规模不大,品牌不响,但它们往往掌握着一些特色技术、成熟平台或者优秀的设计能力,并且在经营上可能遇到困难,更有合作或出售技术的意愿。”
“你这趟欧洲之行,目标就是这些‘小而美’或者陷入困境的企业。”
“去接触他们,谈判,尽可能买断或者授权引进他们的发动机技术、底盘平台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乃至整车设计!”
“咱们造的车,首先要有名头,其次才是能跑。”
“奇瑞与欧洲车企合作,引进关键技术,就是我们对外宣传的名头。”
赵东来和李楚泽都不是愚钝之人,立刻明白了秦远的深意。
这是典型的“借壳生蛋”、“借船出海”策略!
用相对较小的代价,获取欧洲的技术背书和部分核心资源,快速搭建起奇瑞的技术框架和品牌形象,避开与巨头的正面专利和技术壁垒冲突!
“我明白了!”赵东来的眼睛亮了起来,他兴奋道:“秦总,这个任务我接了。”
“我一定尽我所能,从欧洲给您带回我们需要的东西!”
而李楚泽则同样兴奋。
从东北挖顶尖人才负责生产制造和质量管控。
从全国车企挖角成熟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从欧洲获取技术设计和核心部件支持。
再有安徽举全省之力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奇瑞,这家新成立的汽车公司,就在秦远这三言两语间,走上正轨了啊!
等到他们两人走去。
一直在办公室站着的武卫国忍不住问道:“远哥,咱们……真要大张旗鼓地造车吗?”
“我打听过,这造车可不是卖衣服罐头,从建厂到研发再到出车,没个五六年根本见不到成效。”
“您……等得了那么久吗?《纵横商海》这个副本,您不打算尽快通关了?”
在他看来,以秦远如今火箭般的崛起速度,通关应该是这一两年内的事情,何必再去折腾一个周期如此之长、投入如此之巨的实业项目?
“造车是肯定要造的”秦远笑了声,转而:“国产汽车品牌,这么大的名头摆在这里,咱们不占,其他人也会占。”
“更何况,我们能通过这个招牌,撬动起更加庞大的资本。”
在资本的世界里,最经典、最暴利的操作是什么?
是画一个足够大、足够诱人、足够代表未来的“饼”,然后用这个“饼”,去撬动投资人、银行、乃至地方政府几十亿、上百亿的资金!
现如今,造车,就是秦远要给苏联画的又一张大饼。
没错,不是内地。
而是苏联。
在内地,这样的操作需要谨小慎微,严守规则。
但是,在另一个即将发生剧变的地方——苏联。
那里的玩法,可就完全不同了。
如何在那只即将轰然倒下的北方巨熊身上,割下最肥美、最丰厚的那几块肉?
首先,你需要一把足够锋利、足够坚硬、并且名正言顺的“餐刀”。
此前,无论是格瓦斯还是真维斯,都不过是开胃的甜点,是小试牛刀。
而“造车”,这个看似投入巨大、周期漫长的实业计划。
它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和带来的光环效应,才是秦远精心打磨,准备用来割向苏联庞大遗产的……
第一把尖刀。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3043/637413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