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白骨漫说菩萨事(4.5k)
推荐阅读:朋友妻、娇惯(校园1v1)、葬心雪 (古言H)、与你有关gl(高h)、五角游戏、温卿(伪骨1V1)、雌鲸湾、低俗万人迷(快穿np)小偶像篇、绝对服从(H)(L伦)、原著我俩都是炮灰(修仙 1v1)、
    第179章 白骨漫说菩萨事(4.5k)
闻老僧此言,金蝉子惊问:“大师所拜非西天如来否?”
老僧笑道:“你怎与愚僧一般见识?西天岂止一佛?抑或汝眼中惟见如来?”
金蝉子闻言一证,而后正色道:“贫僧一心向佛,志在西天,此心不改。”
老和尚闻言佛然道:“如来的经书有甚好的,如来经卷若真能度世,东土何故杀伐不休?佛门不度人,反要噬人哩!“
金蝉辩道:“此乃人心墮坠,与我佛何干?
2
老僧斥道:“好个愚昧不堪的和尚,愚执如此,似你这般被人卖了犹替人数钞!”
金蝉子嘆息道:“阿弥陀佛,看来你与贫僧並非同道中人,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老和尚道:“吾与你打个赌赛如何?”
金蝉子不听他讲完,拒曰:“贫僧自幼修佛,从不与人爭,不赌。”
老和尚呵道:“不敢便不敢,说甚么不爭。”
捲帘见二人爭执,劝道:“莫再相爭。休言渡河之险,即便过河,西天路远,见佛难矣。只怕千般辛苦,终成泡影。
捲帘大將虽早受李修安点拨,对於李修安的重返正道之言,只道是未来得玉帝开恩,能重返天庭,对於他二人佛言之爭並不上心,亦无太大兴趣,此与受观音点拨后的心態不同。
金蝉子闻言道:“尊神所言甚是,西天尚远,见佛难矣,这般虚空之辩,毫无益处,还请尊神渡我过河,贫僧感激不尽。”
捲帘大將頜首:“好说,吾既已应允,岂能反悔。”说著,便扶金蝉子上筏。
老僧亦施礼道:“请亦渡贫僧。”
捲帘大將一愜,而后道:“你当真要过河?”
老和尚頜首:“自然,烦请你多渡一人。”
捲帘大將道:“此筏多立一人,倒也不是不可,然其中凶险你却不知,说句忠言逆耳之话,渡此河怕是九死一生也。”
此前他曾猜度取经人或许是前后世的关係,然这会又多了个取经人,反教他捉摸不定,一时猜不透。
老和尚淡然道:“他是取经人,吾亦是取经人,能渡他,岂有渡不得我之理。”
捲帘思付有理,但仍告诫道:“若生不测,阴司相见,你莫怪於我。”
老和尚道:“常言道:生死由天,人各有命;怪你怎的?”
捲帘大將頜首,老和尚亦不需要他扶,自跃上筏。
又是一番叮嘱,捲帘潜身筏下,推波前进。
与方才不同,此番金蝉子垂首默然,任老僧如何言语,只不接话。
见金蝉子好似个闷葫芦一般,老僧甚觉无趣,便转问水下的捲帘大將:“你说此前取经人皆遇了险,不知何险?”
水下捲帘大將回道:“此说来话长,当中因果却也不好明辨。”水下的捲帘大將一边护持他二人,一边娓娓道来。
老僧听罢沉默片刻,暗:“十世不改?亦或三三之数?待我试之。”
念及此,老和尚默念咒语,暗掐指,那浮在河面的髏筏绳索断裂分开,然其並非从中间断裂,亦非从结头处断裂,而是左右断裂,恰把两人分开,髏筏虽散,他二人脚下仍有两只髏穿在一起,恰好足放两只脚,二人急被浪滔一左一右冲开。
突遭此变,金蝉子好似大浪上的孤舟,大风吹动下的一叶,摇晃不止,急得他大呼:“尊神救我耶!”
捲帘大將亦是一惊,这等变故他还是第一次遇见,正欲拨开水浪前去救人。
然隨浪浮飘到另一端的老和尚亦高呼:“你岂能顾此失彼,救他不救我耶?”
又高呼:“那和尚,吾听闻释迦摩尼修行时曾割肉餵鹰、捨身餵虎,汝既有度世之心,可愿度我?”
他此话一出,只听那头噗通一声,金蝉子已没入波涛,也不知是主动跳水,还是波浪太急,將他打翻入水。
此流沙河平素鹅毛飘不起,芦定底沉;落水的金蝉子直沉到底,瞬间便引来数不尽的鲤、龟鱉电电、红虾紫蟹,哪里还有活命机会。
这金蝉子当真是十世不离水劫。
见此,捲帘大將嘆息一声,不敢再有犹豫,急拨开水浪,来到老和尚处,水下托住骷髏。
待稳住后,捲帘大將忍不住埋怨道:“虽说贪生怕死、求生求活乃人之天性,然你是位高僧,怎能教他人送死,却来成全你自己?”
这会他心中自有一桿秤,偏同情方才的金蝉子。
然而水面上却是无人回应,捲帘大將觉髏轻了许多,顿感奇怪,钻出水面查看,发现髏上空无一人,大惊不已,心道:“莫非是吾那番话令他羞愤,跳河自尽了?若真是这般,我倒有罪哩。”
念及此,捲帘大將潜入河底搜寻,竟无踪跡。惟见九个骷髏浮沉,恰应前数。
他把九个骷髏重新收拢,依九宫方位排列,重新穿作一个骷髏筏子。
捲帘大將盯著那九宫骷髏筏,心中疑惑难解,喃喃自语道:“若那老和尚也跌进我这流沙河,就算他並非诚心取经,髏不肯浮起,总该留下几根骨头罢?却怎得连个影子也无?”
“怪哉,怪哉,真箇是大白天撞鬼了不成?莫非真是天意如此?看来这取经人若真想取得真经,尚需那西天的佛祖发话哩。”
“也不知那说话不著边的老和尚究竟是何来歷?怎就这般凑巧?”
他思来想去,终究理不出头绪,只得嘆道:“罢了,罢了,此事又与我有何相干?在他二人渡河之前,我已將其中利害说得分明,是他自家不听劝告。”
言罢,捲帘大將正要潜入流沙河中,却听得河面上空传来嗖嗖声响,似风吹枯枝,又如利箭破空。
这声音他曾闻之丧胆,岂会忘记?登时嚇得魂飞魄散,抬头一看,不是那斩业飞剑又是甚么!
原来他自受李修安点拨,幡然醒悟,改邪归正之后,那斩业飞剑最初每七日便来一次,穿其胸胁百余下。自他归正以来,飞剑降临的间隔果然逐渐延长,数百年间,从七日一次渐次变为一月一次、三月一次、半年一次、一年一次,直至如今,已是三年方来一回,穿胸之数也减至十余下。
正因如此,他一时竟未想起今日正是飞剑穿胸之期。此刻猛然醒悟:即便没有老和尚那番话,没有绳索断裂意外,倘若渡河之时突遇飞剑穿身,自己必难再於水下护持。这流沙河向来波涛汹涌,浊浪滔天,那取经的和尚终究还是要落水。
看来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至此,捲帘大將心中再无怀疑:那取经的和尚果然因果缠身,一饮一啄,皆是前定。此番种种,必是前世今生的牵连。
其实按西游原本所述,捲帘大將一听他是东土来的取经人,便知前九世取经人皆是他前世。有原诗为证:“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
只不过沙僧与八戒性情迥异,素来沉默寡言,只將此事埋在心里,从未说破罢了。
正是:九世禪心沉浪底,不知磨劫有深缘。
待得十世金蝉现,万里西行见真玄。
话说有始必有终,再表这溶威城。
人皆道昔日的威城能变为今日万眾敬仰的娑婆城,是因有活菩萨降临,得菩萨庇佑之故。然实则不尽然。
其能崛起为一方雄城,乃至开邦立国,实与东土渊源颇深。
缘由有二:其一,东土南北朝时,佛法日益兴盛,此城曾有活菩萨现世的消息传至东土,崇佛之国纷纷遣使来朝,亦有寺院僧侣前来朝圣讲经。
且不言別处,那数万里外的祭赛国,仅因宝塔舍利放光,便有四方小国岁岁朝贡,国王便自翊为天朝上邦;何况此地有真菩萨临凡,声名自然远播,地位日隆。
其二,东土长期动盪,战乱不休,百姓生计艰难,为谋生路,甚多之人遂从河州等地西迁,至此定居。由此,威城从人口流失、日渐衰微,转而人口匯聚,復兴渐盛。
至於那第二次寒热瘟疫流行,本是有人暗中操纵。木叉那日被城主之子擒拿关入牢中,不过是变了个假身顶替,真身早出牢笼,除了解救那些被驯养的飞禽走兽,更將避瘟药方传遍全城,甚至早已传入东土。故而那寒热疫病已不再如以往般致命,亦不成气候。
然世事总有两面,正如道经所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相生,难以预料。
东土佛法既盛,佛寺规制也隨之传来。然今日局面,细究起来也不能全归於此,终究是人心难测,本性使然。
此城因佛而兴,亦凭佛名开邦立国,佛教僧眾自然地位尊崇,与东土无异:不事生產,却占大量田產牲畜,甚而掌控全城经济命脉。
城中百姓每年除常规赋税外,尚需额外“布施”,输钱纳粮,服役应差,名虽布施,实同苛捐。
僧眾日益增多,寺院愈建愈广,百姓苦不堪言。
金蝉子初至此城,见寻常百姓衣不蔽体,骨瘦如柴,贫苦之状尤甚东土所见,因而心中感慨,看清此城本质,更坚定了西行取经之志。
此城穷苦人中,颇多原是五瘟庙管事者的后代,且多为旧城居民,如今地位顛倒,心中自然更是愤满难平。
金蝉子离去几年后,娑婆国国君颁下一道法令:不仅允僧人入朝为官,更准僧人娶妻生子。
虽此前早有僧人暗养家眷,但如此明令公然,顿时掀起轩然大波,百姓愈发不满。
正如前文所言,这些人见识有限,不敢怨天恨佛,便將憎恨转向寺院僧侣及国君百官,转而暗中支持另一教派以为依仗。
譬如东土北周武帝灭佛之前,亦曾屡次组织辩经,明確儒为先、道为次、佛为末。
娑婆城中非僧非宦的平民生活愈艰,渐生怀旧之心,五瘟教遂死灰復燃,如春雨后笋。
他们暗中宣扬:瘟神曾真救一城百姓,岂可忘本忘根,尽被佛教蒙蔽?
起初只是偷偷供奉五瘟神,然隨著佛教盘剥日重,数十年间,信眾迅速增加,渐转为公开反佛。
一座佛城竟涌现大量反佛之人,自然遭朝廷与佛门势力打压。
双方由是爆发流血衝突,和平近百年的姿婆国自此陷入內乱。
正所谓天若无神佑,大乱必生妖。
隨著民间对五瘟神的信仰从復甦至復兴,连早年的年惊禪也一併被供奉起来。
他们反而期盼天神再降神兽,將这些打著佛號的“外来邪徒”逐出威城,还我净土爭斗持续十数年,期间有一妖物,生得独脚、黑毛、猴脸、赤目,名唤独脚五郎,不知被何人於深山发现,被反抗军迎入城中,奉若神兽。
此妖虽无大神通,却善控人心,製造幻境,尤以邪法为能,目放绿光便可操纵他人心智,其害远胜昔年年惊惮。
在狂热信徒辅佐下,不出半年,大半城民皆被其操控,听命於它。它在此地比在深山快活何止百倍?
它自个儿恣意妄为,又招来同党,携一眾小妖进驻城中,四方妖怪闻风来投。不过数年,一座佛城竟成妖窟。
你道天上神仙为何不闻不问?原来独脚五郎初入城为害时,便有城隍、土地奏报天庭,请诛妖邪。
奏摺层层上述,直达玉帝御前。玉帝见奏中提及溶威城,觉名甚熟,细想之下记起前因,急命查实。
得知来龙去脉后,玉帝勃然怒道:“此城民愚不可及!观音大士慈悲,前番两度相救,后更亲身降临,然彼等仍不敬天地,不尊神佛,反以妖邪为尊,大建淫祠,反覆无常!今日之果,实乃自作自受。既如此,不必再管它!”
大天尊金口一开,谁敢不遵?故而此番无神下界降妖。
妖邪素以食人为常,如同人食牛羊,却不懂休养之道。加之此城失天佑后,灾祸连连,非旱即涝,饿孵遍野,人口锐减。不过十年,满城白骨累累。
待吃尽一城人,群妖觉此死城无趣,遂各回山林,分据洞府。此地便是后来的双叉岭。
这也是为甚李修安初时拜师途经此地,只遇三怪;而在五庄观修行四百余载后,下山了缘再经故地,已是群妖横行。
彼时李修安心中不解,救治了刘伯钦之父,报了恩情,诛灭狐妖后,曾问本处山神。
山神回道:“西境三百里原有雄城,奈何百年征伐,盗匪横行。愚民毁庙瀆神,自造杀孽,终致天纲紊乱,妖孽丛生。如今人烟凋,实乃咎由自取。”
“所谓神仙无过,罪在自身!正是如此。”
正是这番因果,山神方有此言。
而金蝉子第十世一一即今日的唐僧出大唐边界后,被寅將军(虎精)、特处士(牛精)捉拿,只食其从人,却放过了唐僧。一则是因唐僧本性元明,二妖对活菩萨临凡之事有所耳闻,心存忌惮。
二则,李修安前番刚诛灭熊黑精,正因曾被其所擒之故。虎牛二妖寧愿不食唐僧,也不愿结此恶缘。
当然,最重要者,此时尚未有吃唐僧肉可长生之说流传於世。
也因此太白金星救了唐僧后才道:“此地左右妖邪,尽都是山精树鬼,怪兽苍狼。”
前些年,善財龙女隨菩萨化身人间行走,再经此地,菩萨谈及此城兴亡史,嘆道:“经云:眾生如恶露聚————””
侍立一旁的善財龙女闻之,联想菩萨所言正信、邪信之辨,亦感慨万千。
正是:白骨漫说菩萨事,空余荒城咽河声。
				
				闻老僧此言,金蝉子惊问:“大师所拜非西天如来否?”
老僧笑道:“你怎与愚僧一般见识?西天岂止一佛?抑或汝眼中惟见如来?”
金蝉子闻言一证,而后正色道:“贫僧一心向佛,志在西天,此心不改。”
老和尚闻言佛然道:“如来的经书有甚好的,如来经卷若真能度世,东土何故杀伐不休?佛门不度人,反要噬人哩!“
金蝉辩道:“此乃人心墮坠,与我佛何干?
2
老僧斥道:“好个愚昧不堪的和尚,愚执如此,似你这般被人卖了犹替人数钞!”
金蝉子嘆息道:“阿弥陀佛,看来你与贫僧並非同道中人,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老和尚道:“吾与你打个赌赛如何?”
金蝉子不听他讲完,拒曰:“贫僧自幼修佛,从不与人爭,不赌。”
老和尚呵道:“不敢便不敢,说甚么不爭。”
捲帘见二人爭执,劝道:“莫再相爭。休言渡河之险,即便过河,西天路远,见佛难矣。只怕千般辛苦,终成泡影。
捲帘大將虽早受李修安点拨,对於李修安的重返正道之言,只道是未来得玉帝开恩,能重返天庭,对於他二人佛言之爭並不上心,亦无太大兴趣,此与受观音点拨后的心態不同。
金蝉子闻言道:“尊神所言甚是,西天尚远,见佛难矣,这般虚空之辩,毫无益处,还请尊神渡我过河,贫僧感激不尽。”
捲帘大將頜首:“好说,吾既已应允,岂能反悔。”说著,便扶金蝉子上筏。
老僧亦施礼道:“请亦渡贫僧。”
捲帘大將一愜,而后道:“你当真要过河?”
老和尚頜首:“自然,烦请你多渡一人。”
捲帘大將道:“此筏多立一人,倒也不是不可,然其中凶险你却不知,说句忠言逆耳之话,渡此河怕是九死一生也。”
此前他曾猜度取经人或许是前后世的关係,然这会又多了个取经人,反教他捉摸不定,一时猜不透。
老和尚淡然道:“他是取经人,吾亦是取经人,能渡他,岂有渡不得我之理。”
捲帘思付有理,但仍告诫道:“若生不测,阴司相见,你莫怪於我。”
老和尚道:“常言道:生死由天,人各有命;怪你怎的?”
捲帘大將頜首,老和尚亦不需要他扶,自跃上筏。
又是一番叮嘱,捲帘潜身筏下,推波前进。
与方才不同,此番金蝉子垂首默然,任老僧如何言语,只不接话。
见金蝉子好似个闷葫芦一般,老僧甚觉无趣,便转问水下的捲帘大將:“你说此前取经人皆遇了险,不知何险?”
水下捲帘大將回道:“此说来话长,当中因果却也不好明辨。”水下的捲帘大將一边护持他二人,一边娓娓道来。
老僧听罢沉默片刻,暗:“十世不改?亦或三三之数?待我试之。”
念及此,老和尚默念咒语,暗掐指,那浮在河面的髏筏绳索断裂分开,然其並非从中间断裂,亦非从结头处断裂,而是左右断裂,恰把两人分开,髏筏虽散,他二人脚下仍有两只髏穿在一起,恰好足放两只脚,二人急被浪滔一左一右冲开。
突遭此变,金蝉子好似大浪上的孤舟,大风吹动下的一叶,摇晃不止,急得他大呼:“尊神救我耶!”
捲帘大將亦是一惊,这等变故他还是第一次遇见,正欲拨开水浪前去救人。
然隨浪浮飘到另一端的老和尚亦高呼:“你岂能顾此失彼,救他不救我耶?”
又高呼:“那和尚,吾听闻释迦摩尼修行时曾割肉餵鹰、捨身餵虎,汝既有度世之心,可愿度我?”
他此话一出,只听那头噗通一声,金蝉子已没入波涛,也不知是主动跳水,还是波浪太急,將他打翻入水。
此流沙河平素鹅毛飘不起,芦定底沉;落水的金蝉子直沉到底,瞬间便引来数不尽的鲤、龟鱉电电、红虾紫蟹,哪里还有活命机会。
这金蝉子当真是十世不离水劫。
见此,捲帘大將嘆息一声,不敢再有犹豫,急拨开水浪,来到老和尚处,水下托住骷髏。
待稳住后,捲帘大將忍不住埋怨道:“虽说贪生怕死、求生求活乃人之天性,然你是位高僧,怎能教他人送死,却来成全你自己?”
这会他心中自有一桿秤,偏同情方才的金蝉子。
然而水面上却是无人回应,捲帘大將觉髏轻了许多,顿感奇怪,钻出水面查看,发现髏上空无一人,大惊不已,心道:“莫非是吾那番话令他羞愤,跳河自尽了?若真是这般,我倒有罪哩。”
念及此,捲帘大將潜入河底搜寻,竟无踪跡。惟见九个骷髏浮沉,恰应前数。
他把九个骷髏重新收拢,依九宫方位排列,重新穿作一个骷髏筏子。
捲帘大將盯著那九宫骷髏筏,心中疑惑难解,喃喃自语道:“若那老和尚也跌进我这流沙河,就算他並非诚心取经,髏不肯浮起,总该留下几根骨头罢?却怎得连个影子也无?”
“怪哉,怪哉,真箇是大白天撞鬼了不成?莫非真是天意如此?看来这取经人若真想取得真经,尚需那西天的佛祖发话哩。”
“也不知那说话不著边的老和尚究竟是何来歷?怎就这般凑巧?”
他思来想去,终究理不出头绪,只得嘆道:“罢了,罢了,此事又与我有何相干?在他二人渡河之前,我已將其中利害说得分明,是他自家不听劝告。”
言罢,捲帘大將正要潜入流沙河中,却听得河面上空传来嗖嗖声响,似风吹枯枝,又如利箭破空。
这声音他曾闻之丧胆,岂会忘记?登时嚇得魂飞魄散,抬头一看,不是那斩业飞剑又是甚么!
原来他自受李修安点拨,幡然醒悟,改邪归正之后,那斩业飞剑最初每七日便来一次,穿其胸胁百余下。自他归正以来,飞剑降临的间隔果然逐渐延长,数百年间,从七日一次渐次变为一月一次、三月一次、半年一次、一年一次,直至如今,已是三年方来一回,穿胸之数也减至十余下。
正因如此,他一时竟未想起今日正是飞剑穿胸之期。此刻猛然醒悟:即便没有老和尚那番话,没有绳索断裂意外,倘若渡河之时突遇飞剑穿身,自己必难再於水下护持。这流沙河向来波涛汹涌,浊浪滔天,那取经的和尚终究还是要落水。
看来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至此,捲帘大將心中再无怀疑:那取经的和尚果然因果缠身,一饮一啄,皆是前定。此番种种,必是前世今生的牵连。
其实按西游原本所述,捲帘大將一听他是东土来的取经人,便知前九世取经人皆是他前世。有原诗为证:“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
只不过沙僧与八戒性情迥异,素来沉默寡言,只將此事埋在心里,从未说破罢了。
正是:九世禪心沉浪底,不知磨劫有深缘。
待得十世金蝉现,万里西行见真玄。
话说有始必有终,再表这溶威城。
人皆道昔日的威城能变为今日万眾敬仰的娑婆城,是因有活菩萨降临,得菩萨庇佑之故。然实则不尽然。
其能崛起为一方雄城,乃至开邦立国,实与东土渊源颇深。
缘由有二:其一,东土南北朝时,佛法日益兴盛,此城曾有活菩萨现世的消息传至东土,崇佛之国纷纷遣使来朝,亦有寺院僧侣前来朝圣讲经。
且不言別处,那数万里外的祭赛国,仅因宝塔舍利放光,便有四方小国岁岁朝贡,国王便自翊为天朝上邦;何况此地有真菩萨临凡,声名自然远播,地位日隆。
其二,东土长期动盪,战乱不休,百姓生计艰难,为谋生路,甚多之人遂从河州等地西迁,至此定居。由此,威城从人口流失、日渐衰微,转而人口匯聚,復兴渐盛。
至於那第二次寒热瘟疫流行,本是有人暗中操纵。木叉那日被城主之子擒拿关入牢中,不过是变了个假身顶替,真身早出牢笼,除了解救那些被驯养的飞禽走兽,更將避瘟药方传遍全城,甚至早已传入东土。故而那寒热疫病已不再如以往般致命,亦不成气候。
然世事总有两面,正如道经所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相生,难以预料。
东土佛法既盛,佛寺规制也隨之传来。然今日局面,细究起来也不能全归於此,终究是人心难测,本性使然。
此城因佛而兴,亦凭佛名开邦立国,佛教僧眾自然地位尊崇,与东土无异:不事生產,却占大量田產牲畜,甚而掌控全城经济命脉。
城中百姓每年除常规赋税外,尚需额外“布施”,输钱纳粮,服役应差,名虽布施,实同苛捐。
僧眾日益增多,寺院愈建愈广,百姓苦不堪言。
金蝉子初至此城,见寻常百姓衣不蔽体,骨瘦如柴,贫苦之状尤甚东土所见,因而心中感慨,看清此城本质,更坚定了西行取经之志。
此城穷苦人中,颇多原是五瘟庙管事者的后代,且多为旧城居民,如今地位顛倒,心中自然更是愤满难平。
金蝉子离去几年后,娑婆国国君颁下一道法令:不仅允僧人入朝为官,更准僧人娶妻生子。
虽此前早有僧人暗养家眷,但如此明令公然,顿时掀起轩然大波,百姓愈发不满。
正如前文所言,这些人见识有限,不敢怨天恨佛,便將憎恨转向寺院僧侣及国君百官,转而暗中支持另一教派以为依仗。
譬如东土北周武帝灭佛之前,亦曾屡次组织辩经,明確儒为先、道为次、佛为末。
娑婆城中非僧非宦的平民生活愈艰,渐生怀旧之心,五瘟教遂死灰復燃,如春雨后笋。
他们暗中宣扬:瘟神曾真救一城百姓,岂可忘本忘根,尽被佛教蒙蔽?
起初只是偷偷供奉五瘟神,然隨著佛教盘剥日重,数十年间,信眾迅速增加,渐转为公开反佛。
一座佛城竟涌现大量反佛之人,自然遭朝廷与佛门势力打压。
双方由是爆发流血衝突,和平近百年的姿婆国自此陷入內乱。
正所谓天若无神佑,大乱必生妖。
隨著民间对五瘟神的信仰从復甦至復兴,连早年的年惊禪也一併被供奉起来。
他们反而期盼天神再降神兽,將这些打著佛號的“外来邪徒”逐出威城,还我净土爭斗持续十数年,期间有一妖物,生得独脚、黑毛、猴脸、赤目,名唤独脚五郎,不知被何人於深山发现,被反抗军迎入城中,奉若神兽。
此妖虽无大神通,却善控人心,製造幻境,尤以邪法为能,目放绿光便可操纵他人心智,其害远胜昔年年惊惮。
在狂热信徒辅佐下,不出半年,大半城民皆被其操控,听命於它。它在此地比在深山快活何止百倍?
它自个儿恣意妄为,又招来同党,携一眾小妖进驻城中,四方妖怪闻风来投。不过数年,一座佛城竟成妖窟。
你道天上神仙为何不闻不问?原来独脚五郎初入城为害时,便有城隍、土地奏报天庭,请诛妖邪。
奏摺层层上述,直达玉帝御前。玉帝见奏中提及溶威城,觉名甚熟,细想之下记起前因,急命查实。
得知来龙去脉后,玉帝勃然怒道:“此城民愚不可及!观音大士慈悲,前番两度相救,后更亲身降临,然彼等仍不敬天地,不尊神佛,反以妖邪为尊,大建淫祠,反覆无常!今日之果,实乃自作自受。既如此,不必再管它!”
大天尊金口一开,谁敢不遵?故而此番无神下界降妖。
妖邪素以食人为常,如同人食牛羊,却不懂休养之道。加之此城失天佑后,灾祸连连,非旱即涝,饿孵遍野,人口锐减。不过十年,满城白骨累累。
待吃尽一城人,群妖觉此死城无趣,遂各回山林,分据洞府。此地便是后来的双叉岭。
这也是为甚李修安初时拜师途经此地,只遇三怪;而在五庄观修行四百余载后,下山了缘再经故地,已是群妖横行。
彼时李修安心中不解,救治了刘伯钦之父,报了恩情,诛灭狐妖后,曾问本处山神。
山神回道:“西境三百里原有雄城,奈何百年征伐,盗匪横行。愚民毁庙瀆神,自造杀孽,终致天纲紊乱,妖孽丛生。如今人烟凋,实乃咎由自取。”
“所谓神仙无过,罪在自身!正是如此。”
正是这番因果,山神方有此言。
而金蝉子第十世一一即今日的唐僧出大唐边界后,被寅將军(虎精)、特处士(牛精)捉拿,只食其从人,却放过了唐僧。一则是因唐僧本性元明,二妖对活菩萨临凡之事有所耳闻,心存忌惮。
二则,李修安前番刚诛灭熊黑精,正因曾被其所擒之故。虎牛二妖寧愿不食唐僧,也不愿结此恶缘。
当然,最重要者,此时尚未有吃唐僧肉可长生之说流传於世。
也因此太白金星救了唐僧后才道:“此地左右妖邪,尽都是山精树鬼,怪兽苍狼。”
前些年,善財龙女隨菩萨化身人间行走,再经此地,菩萨谈及此城兴亡史,嘆道:“经云:眾生如恶露聚————””
侍立一旁的善財龙女闻之,联想菩萨所言正信、邪信之辨,亦感慨万千。
正是:白骨漫说菩萨事,空余荒城咽河声。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047/6421052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