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拜非一佛,求非一经 (4k)
推荐阅读:朋友妻、娇惯(校园1v1)、葬心雪 (古言H)、与你有关gl(高h)、五角游戏、温卿(伪骨1V1)、雌鲸湾、低俗万人迷(快穿np)小偶像篇、绝对服从(H)(L伦)、原著我俩都是炮灰(修仙 1v1)、
    第178章 拜非一佛,求非一经 (4k)
话说南瞻部洲东土之地,正值南北朝中后期,干戈扰攘,征伐不息,黎民涂炭。
西魏都城长安有座净觉寺,原是北魏道武帝敕建之宝剎,至西魏时,朝廷崇佛之风犹盛。此寺歷两朝皇恩,地位自是尊隆无比。
后遭北周灭佛之厄,殿宇倾颓;直至唐太宗朝时,晋王李治为报母恩,敕令重建,更名为慈恩寺。
玄奘即金蝉子的第十世正是在此寺主持寺务,领管佛经校译,此是后话,表过不提。
正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那金蝉子第九世托生为此寺僧人,平日乐善好施,素有贤名。
是年夏秋之交,长安郊野蝗灾大作,数不尽的田禾遭毁,近半佃户颗粒无收。
然净觉寺却坐拥良田百顷,平素又兼得皇家赏赐、信眾供奉,仓积粟霉烂无数。
九世金蝉子见灾民悽苦,遂向住持恳请开仓賑济,减免佃租,以彰佛法慈悲。
然被主持断然拒绝,住持摇首道:“汝怀善念固然可嘉,却不知世事如阴阳相生。若开此例,灾民必如蝗蚁蜂拥而至,纵有金山银山,亦难填欲壑。”
“你虽有善念,佛法亦精,却也不懂世道人心。”
金蝉子合掌辩道:“人非草木,岂可类同虫?贫僧愿联袂诸寺,奏请朝廷共行賑济,既解民困,又护寺產,岂非两全?”言毕又呈上连夜所擬賑灾章程。
住持却警也不警,抚其肩嘆道:“此事实难矣。汝当以校译佛经为本业,莫再妄议。
待你功成时,圣上定然龙顏大悦,必有嘉奖重赏,此方是你之本职。”
言罢,不等金蝉子再言,自个径去。
金蝉佇立良久,唱然长嘆:“校译佛经,弘扬佛法,本为教化世人,稳定人心,劝人行善,如今自家这般见死不救,漠然冷漠,有违教旨,又何以教化世人?正所谓度人需先度己。阿弥陀佛!”
嘆息良久,金蝉子又来后院找管事长老,本意欲与管辖寺庙土地的圆明长老商议,即便不能免去佃租,唯愿至少减去一半。
他方踏入院子,恰见一队灾民正苦苦哀求管事长老减免部分今年的佃租,因实在是交不上。
长老却是无动於衷,呵斥佃户道:“有佃有还,此乃天经地义之事,若今日答应了你等,彼等佃户见了亦皆求减免,然吾寺庙比丘三千,一人一嘴亦有三千张嘴吃饭,皆赖此生存,吾不曾要求你等额外布施已是开恩,怎能反教吾减免粮食耶?”
言罢,竟唤武僧驱赶百姓,那长老犹不放心,又唤来领头武僧,叫他等带人前往佃户家中催收,若他等不及时交粮,便儘早將由地收回。
金蝉子睹此情形,磋嘆不已,幡然醒悟:一寺眾人,耽於私利,贪图享乐,与世俗世家兼腐吏何异?心中何曾真存我佛!
於此,后世有诗名《弓僧》日:靡靡步康衢,碟碟问流俗。
谁將今日財,愿易来世福。
休论身善恶,佛眼重金玉。
金蝉子对此好不失望,往后又拜访长安城其他寺庙,因当朝支持,佛教地位崇高,寺庙兴盛,仅长安城的大寺大院便有四百座以上。
金蝉子却是愈发失望,那些寺庙一眾僧人与净觉寺大同小异,乃一丘之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金蝉子嘆日:“以佛名行敛財之事,非我佛门弟子,实波旬门徒耳。其害之烈,尤胜蝗灾。”
平心而论,这一世的金蝉子看得透彻,果不其然,数十年后北周武帝灭佛,盖因全国寺庙四万,僧侣逾二百万,而民户不过千万。
金蝉子见此遂上书朝廷,请汰劣僧,还田於民。
这封书信在僧人眼中可谓是大逆不道,自然不曾递到皇帝手中,净觉寺主持更是认定他离经叛道,夺了他僧,將他赶出寺庙,亦不准他再留在长安。
金蝉子本不欲留,唯忧佛门积弊,世道日下,人心涣散,苦思之下,决意西行天竺求真经以正教化。
他志心坚定,再次做了苦行僧,独自一人往西而去。
这一次,出了河州,儘管山路难走,倒不曾遇到山贼,他偶遇一猎户,与他相伴而行了一段路。
听那猎户所言,此山西北有雄城,本名溶威,因昔有活菩萨现身救难,香火鼎盛,今名娑婆城,已成佛国都城。
金蝉子闻言颇有兴趣,尤其是听到有菩萨现身。
金蝉子礼问道:“敢问施主,那娑婆城曾解救眾生的菩萨是哪一位?”
猎户摇首:“老朽不知,有传言是那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你既是来自东土的长老,何不亲自前去参拜一番?”
原来那日菩萨虽二度解救了这一城百姓,与木叉腾云而去,但並未现出真身,对於活菩萨的身份有各般猜测。
金蝉子頜首,他正有此意,遂谢过猎户,逕往那娑婆城而去。
待到了娑婆城外,金蝉子抬头一看,城门端的是十分气派,但见那城门楼:高耸十丈,金钉朱户,玉砌雕栏。
檐角飞翘,如龙腾凤舞之势;城砖垒就,似虎踞龙盘之形。
城门高阔,能容八马並行。鎏金烫字,上书“娑婆城“三个大字。
此城虽是一座佛城,尤为敬僧,然金蝉子却来自东土他国,既无通关文,又失僧籍证明,守城官不敢擅决,奏报国君。
此城较之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无论规模繁华皆胜以往。
前番城中尚有外城他邦之人,见过活菩萨后,將此传开,周遭他邦他城皆敬之,年年有使来贺,更有各方信徒前来参拜,由此由衰转盛。
如今此城已立为国,名为娑婆国,故城名改成了如今的娑婆城。
那守城官领著金蝉子到了朝门外,见了黄门官,言明情况。
黄门官遂上朝向国君通报,国君將信不信,但又怕他是哪座寺庙里的高僧,恐一时怠慢於他,坏了佛城的名声。
时有官员建议道:“常言道:事越辩越明,理越辩越清。何不招他上殿,与我佛寺僧人辩经,一试便知。
国君闻言甚觉有理,赞同道:“爱卿说的极是,他若真是个德高望重的长老,寡人自当敬为上宾,若是个招摇撞骗的,亦不可轻易放过他。”遂下旨召金蝉子面圣。
国君赐座,遣来本国寺一位长老,叫金蝉子与他辩经。
金蝉子自幼出家,饱读经书,又兼校译佛经典籍,各类小乘佛法信手拈来,阔阔而谈,一番道理文是振聋发,辩得那位长老哑口无言,羞愧难容。
国君大喜,认为这东土来的和尚诚为有德行有禪心的高僧。
当场下令大开宴席,又欲將他留在本国,弘扬佛法。
金蝉子哪里会肯,在寺庙参拜过菩萨后,真诚拜谢国君,告知他自己欲往西天参佛求取真经。
国君更是肃然起敬,钦佩不已,当场与他结拜为异姓兄弟,封他为大禪师,並愿资助他,派遣卫兵隨他前往西天,一来感菩萨先前之恩;二来亦想弘扬佛城之名,若真取来了真经,也好將来教天下之人皆来此朝拜。
此与他第十世之情状何其相似,然金蝉子却婉言相拒,盖因他慧眼明心,看清了此国之民生状况,与彼时的东土之地何其相似,佛教高高在上,百姓苦不堪言,更不用说他之目的並非真为教化世人,而是为扬威天下,彰显名声,诚然不离名利二字。
金蝉子婉言相劝道:“贫僧一介苦行僧,无功不受禄。陛下若能敬佛恤民,自然德被苍生。”
这番前来,於金蝉子而言,其实並无真正受益,亦不闻真正佛法,便向国王请辞,放他离去。
国君只得作罢,又赠他许多財帛,挑选一支卫队护送,皆被金蝉子谢绝。
那国君嘆道:“果是真有德行有诚心的高僧!然这西天路广遥远,寡人送你一匹宝马充当脚力,待他日你若真见到了佛祖,取得了真经,径返时,还请復来此一趟,將真经抄录一份,留於此,亦好传世真经,弘扬佛法。”
金蝉子虽不看好此国,但確也受了人家恩情,便一口答应。
国王得此承诺,十分欢喜,与百官亲送金蝉子出城。
然世事难全,福祸相倚。金蝉子此行前路,犹有万千险阻待其经歷。正是:
慧剑斩迷途,孤身涉险程。
未求真法諦,岂惧磨层层?
却说金蝉子辞別王驾,牵著骏马迤通西行。
那马虽是龙驹俊骨,终究是凡间牲畜,离了官道,但见峰峦叠嶂,崎嶇难行。不过数日,马儿早已筋软力疲。行至一处险岭,任他鞭策拉拽,那马只是昂首悲鸣,蜘不前。
一番折腾,金蝉子筋疲力竭,汗透僧衣,无奈嘆道:“果然与人一般,你我亦非同心同德,如此焉能成事?也罢,贫僧不迫你也,你自归去罢,惟愿路上谨慎,莫遭虎狼之口。”
言毕,解了鞍,轻拍马颈。那马竟似通晓人意,转头循原路奔去。
金蝉子只得孤身前行。这番劳顿,饥渴交加,方行数里,取了乾粮略充飢肠,倚树歇息。忽闻人语:“那和尚莫在此停留,当心林中毒虫猛兽!”
金蝉子急起身视之,见一老樵引少年樵子走来,忙整衣施礼问路。
老樵將他端详几眼,闻说欲往西天,劝道:“长老呵,老朽常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恐有去无回,性命难保。吾闻身后有座佛城,凡有才德真僧,入得此城,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不如转投佛城,安享富贵,岂不美哉?”
金蝉子摇首道:“贫僧动身前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便永墮沉沦地狱。大抵是天命在身,见不得人心涣散,即便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贫僧亦绝不退缩。”
老樵夫闻此言,夸讚不尽道:“果是有志气有禪心的大法师!”隨即为他指明路径金蝉子合掌谢过,继续赞程。
老樵夫望其背影嘆道:“虽有心志,机缘未至。愿你来世仍存此心。若此番过得流沙河,吾当以真身与汝一见。”
言罢,二人现出本相,腾云而起,正是观音菩萨与惠岸行者。
云间,木叉道:“菩萨前番所救小城,今已成雄伟佛城。”
菩萨嘆道:“此佛非彼佛也。佛应在心中,彼等所拜非佛,乃权柄虚荣耳。”
木叉闻听,皱眉道:“既如此,可需弟子前往点拨?”
菩萨微摇首:“前两次背后皆有妖邪作崇,然此番与东土无二。人心难测,若无正信,终难归正。”
木叉頜首,隨菩萨径返普陀岩。
却说金蝉子別过樵夫,翻山越岭,终至流沙河岸。忽见河底钻出一將,面如蓝靛,发似硃砂,嚇得金蝉子面无人色。
那捲帘大將却似见惯,开口道:“岸上那长老,可是欲往西天取经之人?”
金蝉子闻言大惊,頜首道:“正是,正是,敢问尊神何以知之?”
捲帘道:“不瞒你说,此前已有八位取经人至此,皆求我渡河,然皆在此遭难,沉尸河底,惟余骷髏浮水不沉。”
金蝉子闻之又悚又喜:悚者前路凶险,喜者此怪非恶,且有渡河之法。遂深施一礼:“恳请尊神慈悲渡吾过河,他日见得佛祖,必彰汝德。”
捲帘大將摇首,具陈渡河之险,並细说八人遇难始末。
金蝉子虽惧,然弘愿在身,岂肯回头。
捲帘知多劝无益,应其所请,嘱其在岸等候,自入河底取来骷髏结筏,他亦好奇此番这长老能否顺利渡河。
他正欲扶金蝉子上筏,忽闻一声:“且慢!”
金蝉子与捲帘大將好奇望去,但见一訥衣老僧自林间转出,你看他怎生模样:额阔顶平涵慧光,眉分远山黛色长。
目澄秋水明如镜,鼻耸悬胆正气藏。
朱唇未启禪机现,威仪自在訥衣扬,捲帘大將甚是疑惑,遂问道:“你又是哪里来的长老,来此何干?”
老僧合十道:“贫僧亦向东来,欲求真经。万望行个方便。“
金蝉子闻此大喜,直念阿弥陀佛,欢喜道:“原来大师与我是同道中人,亦来自东土,看来你我志同道合,如此不如结伴而行。”
然老和尚摇首道:“不尽然也,吾虽拜佛取经,然你我拜非一佛,求非一经。”
				
				话说南瞻部洲东土之地,正值南北朝中后期,干戈扰攘,征伐不息,黎民涂炭。
西魏都城长安有座净觉寺,原是北魏道武帝敕建之宝剎,至西魏时,朝廷崇佛之风犹盛。此寺歷两朝皇恩,地位自是尊隆无比。
后遭北周灭佛之厄,殿宇倾颓;直至唐太宗朝时,晋王李治为报母恩,敕令重建,更名为慈恩寺。
玄奘即金蝉子的第十世正是在此寺主持寺务,领管佛经校译,此是后话,表过不提。
正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那金蝉子第九世托生为此寺僧人,平日乐善好施,素有贤名。
是年夏秋之交,长安郊野蝗灾大作,数不尽的田禾遭毁,近半佃户颗粒无收。
然净觉寺却坐拥良田百顷,平素又兼得皇家赏赐、信眾供奉,仓积粟霉烂无数。
九世金蝉子见灾民悽苦,遂向住持恳请开仓賑济,减免佃租,以彰佛法慈悲。
然被主持断然拒绝,住持摇首道:“汝怀善念固然可嘉,却不知世事如阴阳相生。若开此例,灾民必如蝗蚁蜂拥而至,纵有金山银山,亦难填欲壑。”
“你虽有善念,佛法亦精,却也不懂世道人心。”
金蝉子合掌辩道:“人非草木,岂可类同虫?贫僧愿联袂诸寺,奏请朝廷共行賑济,既解民困,又护寺產,岂非两全?”言毕又呈上连夜所擬賑灾章程。
住持却警也不警,抚其肩嘆道:“此事实难矣。汝当以校译佛经为本业,莫再妄议。
待你功成时,圣上定然龙顏大悦,必有嘉奖重赏,此方是你之本职。”
言罢,不等金蝉子再言,自个径去。
金蝉佇立良久,唱然长嘆:“校译佛经,弘扬佛法,本为教化世人,稳定人心,劝人行善,如今自家这般见死不救,漠然冷漠,有违教旨,又何以教化世人?正所谓度人需先度己。阿弥陀佛!”
嘆息良久,金蝉子又来后院找管事长老,本意欲与管辖寺庙土地的圆明长老商议,即便不能免去佃租,唯愿至少减去一半。
他方踏入院子,恰见一队灾民正苦苦哀求管事长老减免部分今年的佃租,因实在是交不上。
长老却是无动於衷,呵斥佃户道:“有佃有还,此乃天经地义之事,若今日答应了你等,彼等佃户见了亦皆求减免,然吾寺庙比丘三千,一人一嘴亦有三千张嘴吃饭,皆赖此生存,吾不曾要求你等额外布施已是开恩,怎能反教吾减免粮食耶?”
言罢,竟唤武僧驱赶百姓,那长老犹不放心,又唤来领头武僧,叫他等带人前往佃户家中催收,若他等不及时交粮,便儘早將由地收回。
金蝉子睹此情形,磋嘆不已,幡然醒悟:一寺眾人,耽於私利,贪图享乐,与世俗世家兼腐吏何异?心中何曾真存我佛!
於此,后世有诗名《弓僧》日:靡靡步康衢,碟碟问流俗。
谁將今日財,愿易来世福。
休论身善恶,佛眼重金玉。
金蝉子对此好不失望,往后又拜访长安城其他寺庙,因当朝支持,佛教地位崇高,寺庙兴盛,仅长安城的大寺大院便有四百座以上。
金蝉子却是愈发失望,那些寺庙一眾僧人与净觉寺大同小异,乃一丘之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金蝉子嘆日:“以佛名行敛財之事,非我佛门弟子,实波旬门徒耳。其害之烈,尤胜蝗灾。”
平心而论,这一世的金蝉子看得透彻,果不其然,数十年后北周武帝灭佛,盖因全国寺庙四万,僧侣逾二百万,而民户不过千万。
金蝉子见此遂上书朝廷,请汰劣僧,还田於民。
这封书信在僧人眼中可谓是大逆不道,自然不曾递到皇帝手中,净觉寺主持更是认定他离经叛道,夺了他僧,將他赶出寺庙,亦不准他再留在长安。
金蝉子本不欲留,唯忧佛门积弊,世道日下,人心涣散,苦思之下,决意西行天竺求真经以正教化。
他志心坚定,再次做了苦行僧,独自一人往西而去。
这一次,出了河州,儘管山路难走,倒不曾遇到山贼,他偶遇一猎户,与他相伴而行了一段路。
听那猎户所言,此山西北有雄城,本名溶威,因昔有活菩萨现身救难,香火鼎盛,今名娑婆城,已成佛国都城。
金蝉子闻言颇有兴趣,尤其是听到有菩萨现身。
金蝉子礼问道:“敢问施主,那娑婆城曾解救眾生的菩萨是哪一位?”
猎户摇首:“老朽不知,有传言是那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你既是来自东土的长老,何不亲自前去参拜一番?”
原来那日菩萨虽二度解救了这一城百姓,与木叉腾云而去,但並未现出真身,对於活菩萨的身份有各般猜测。
金蝉子頜首,他正有此意,遂谢过猎户,逕往那娑婆城而去。
待到了娑婆城外,金蝉子抬头一看,城门端的是十分气派,但见那城门楼:高耸十丈,金钉朱户,玉砌雕栏。
檐角飞翘,如龙腾凤舞之势;城砖垒就,似虎踞龙盘之形。
城门高阔,能容八马並行。鎏金烫字,上书“娑婆城“三个大字。
此城虽是一座佛城,尤为敬僧,然金蝉子却来自东土他国,既无通关文,又失僧籍证明,守城官不敢擅决,奏报国君。
此城较之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无论规模繁华皆胜以往。
前番城中尚有外城他邦之人,见过活菩萨后,將此传开,周遭他邦他城皆敬之,年年有使来贺,更有各方信徒前来参拜,由此由衰转盛。
如今此城已立为国,名为娑婆国,故城名改成了如今的娑婆城。
那守城官领著金蝉子到了朝门外,见了黄门官,言明情况。
黄门官遂上朝向国君通报,国君將信不信,但又怕他是哪座寺庙里的高僧,恐一时怠慢於他,坏了佛城的名声。
时有官员建议道:“常言道:事越辩越明,理越辩越清。何不招他上殿,与我佛寺僧人辩经,一试便知。
国君闻言甚觉有理,赞同道:“爱卿说的极是,他若真是个德高望重的长老,寡人自当敬为上宾,若是个招摇撞骗的,亦不可轻易放过他。”遂下旨召金蝉子面圣。
国君赐座,遣来本国寺一位长老,叫金蝉子与他辩经。
金蝉子自幼出家,饱读经书,又兼校译佛经典籍,各类小乘佛法信手拈来,阔阔而谈,一番道理文是振聋发,辩得那位长老哑口无言,羞愧难容。
国君大喜,认为这东土来的和尚诚为有德行有禪心的高僧。
当场下令大开宴席,又欲將他留在本国,弘扬佛法。
金蝉子哪里会肯,在寺庙参拜过菩萨后,真诚拜谢国君,告知他自己欲往西天参佛求取真经。
国君更是肃然起敬,钦佩不已,当场与他结拜为异姓兄弟,封他为大禪师,並愿资助他,派遣卫兵隨他前往西天,一来感菩萨先前之恩;二来亦想弘扬佛城之名,若真取来了真经,也好將来教天下之人皆来此朝拜。
此与他第十世之情状何其相似,然金蝉子却婉言相拒,盖因他慧眼明心,看清了此国之民生状况,与彼时的东土之地何其相似,佛教高高在上,百姓苦不堪言,更不用说他之目的並非真为教化世人,而是为扬威天下,彰显名声,诚然不离名利二字。
金蝉子婉言相劝道:“贫僧一介苦行僧,无功不受禄。陛下若能敬佛恤民,自然德被苍生。”
这番前来,於金蝉子而言,其实並无真正受益,亦不闻真正佛法,便向国王请辞,放他离去。
国君只得作罢,又赠他许多財帛,挑选一支卫队护送,皆被金蝉子谢绝。
那国君嘆道:“果是真有德行有诚心的高僧!然这西天路广遥远,寡人送你一匹宝马充当脚力,待他日你若真见到了佛祖,取得了真经,径返时,还请復来此一趟,將真经抄录一份,留於此,亦好传世真经,弘扬佛法。”
金蝉子虽不看好此国,但確也受了人家恩情,便一口答应。
国王得此承诺,十分欢喜,与百官亲送金蝉子出城。
然世事难全,福祸相倚。金蝉子此行前路,犹有万千险阻待其经歷。正是:
慧剑斩迷途,孤身涉险程。
未求真法諦,岂惧磨层层?
却说金蝉子辞別王驾,牵著骏马迤通西行。
那马虽是龙驹俊骨,终究是凡间牲畜,离了官道,但见峰峦叠嶂,崎嶇难行。不过数日,马儿早已筋软力疲。行至一处险岭,任他鞭策拉拽,那马只是昂首悲鸣,蜘不前。
一番折腾,金蝉子筋疲力竭,汗透僧衣,无奈嘆道:“果然与人一般,你我亦非同心同德,如此焉能成事?也罢,贫僧不迫你也,你自归去罢,惟愿路上谨慎,莫遭虎狼之口。”
言毕,解了鞍,轻拍马颈。那马竟似通晓人意,转头循原路奔去。
金蝉子只得孤身前行。这番劳顿,饥渴交加,方行数里,取了乾粮略充飢肠,倚树歇息。忽闻人语:“那和尚莫在此停留,当心林中毒虫猛兽!”
金蝉子急起身视之,见一老樵引少年樵子走来,忙整衣施礼问路。
老樵將他端详几眼,闻说欲往西天,劝道:“长老呵,老朽常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恐有去无回,性命难保。吾闻身后有座佛城,凡有才德真僧,入得此城,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不如转投佛城,安享富贵,岂不美哉?”
金蝉子摇首道:“贫僧动身前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便永墮沉沦地狱。大抵是天命在身,见不得人心涣散,即便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贫僧亦绝不退缩。”
老樵夫闻此言,夸讚不尽道:“果是有志气有禪心的大法师!”隨即为他指明路径金蝉子合掌谢过,继续赞程。
老樵夫望其背影嘆道:“虽有心志,机缘未至。愿你来世仍存此心。若此番过得流沙河,吾当以真身与汝一见。”
言罢,二人现出本相,腾云而起,正是观音菩萨与惠岸行者。
云间,木叉道:“菩萨前番所救小城,今已成雄伟佛城。”
菩萨嘆道:“此佛非彼佛也。佛应在心中,彼等所拜非佛,乃权柄虚荣耳。”
木叉闻听,皱眉道:“既如此,可需弟子前往点拨?”
菩萨微摇首:“前两次背后皆有妖邪作崇,然此番与东土无二。人心难测,若无正信,终难归正。”
木叉頜首,隨菩萨径返普陀岩。
却说金蝉子別过樵夫,翻山越岭,终至流沙河岸。忽见河底钻出一將,面如蓝靛,发似硃砂,嚇得金蝉子面无人色。
那捲帘大將却似见惯,开口道:“岸上那长老,可是欲往西天取经之人?”
金蝉子闻言大惊,頜首道:“正是,正是,敢问尊神何以知之?”
捲帘道:“不瞒你说,此前已有八位取经人至此,皆求我渡河,然皆在此遭难,沉尸河底,惟余骷髏浮水不沉。”
金蝉子闻之又悚又喜:悚者前路凶险,喜者此怪非恶,且有渡河之法。遂深施一礼:“恳请尊神慈悲渡吾过河,他日见得佛祖,必彰汝德。”
捲帘大將摇首,具陈渡河之险,並细说八人遇难始末。
金蝉子虽惧,然弘愿在身,岂肯回头。
捲帘知多劝无益,应其所请,嘱其在岸等候,自入河底取来骷髏结筏,他亦好奇此番这长老能否顺利渡河。
他正欲扶金蝉子上筏,忽闻一声:“且慢!”
金蝉子与捲帘大將好奇望去,但见一訥衣老僧自林间转出,你看他怎生模样:额阔顶平涵慧光,眉分远山黛色长。
目澄秋水明如镜,鼻耸悬胆正气藏。
朱唇未启禪机现,威仪自在訥衣扬,捲帘大將甚是疑惑,遂问道:“你又是哪里来的长老,来此何干?”
老僧合十道:“贫僧亦向东来,欲求真经。万望行个方便。“
金蝉子闻此大喜,直念阿弥陀佛,欢喜道:“原来大师与我是同道中人,亦来自东土,看来你我志同道合,如此不如结伴而行。”
然老和尚摇首道:“不尽然也,吾虽拜佛取经,然你我拜非一佛,求非一经。”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047/6421052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