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圣人

推荐阅读:我的哥哥是高欢斗罗:武魂黑龙,吾乃众神之主权宠悍妻我就刷个视频,怎么古人都破防了美漫:蝙蝠侠能有什么坏心思?重生不当冤大头,校花你着急啥?天赋百分比斩杀,我反手攻速拉满你也想养小恶龙吗?魔法帝国两万年我靠画像破案成了警界瑰宝[刑侦]

    【鹤仙并不反对儒学本身,但实际上,经过千年之久的演化,儒学已经被改成了圣人来了都不认识的程度,儒学,只是既得利益者需要的人造雕像,想刻成什么样,就雕琢成什么样。】
    【关键在于,这个既得利益者是谁呢?一开始,是皇帝,但随着历史的衍变,诶,攻守之势异也,皇帝,也得尊儒,因为朝堂,因为天下学子,都是儒生。】
    大梁各地的书院都早就嘈杂了起来,听到天幕最后一段话,更是义愤填膺。
    “这什么话,我们学成文武艺,不就是为了报效国家吗?怎么还成我们的不是了?”
    “不是儒生,难道还是法生不是?秦用法可是灭国了的!”
    这不能不急啊,他们学儒学了十几年了,要靠这个考科举的,要是真不用儒了,他们不是白学了吗?
    这可是实打实的切身利益相关。
    而真正聪明的,在孔家被抄家,太子举办百家文会后,就早已察觉不对,如今,不过是尘埃落定。
    【启朝以前,是世家的天下,启太宗一朝后,世家颓废,印刷术得以发展,同时将科举发扬光大,提拔寒门等底层读书人,以权衡没死绝的世家。
    思路是没问题的,但在官场竞争上,他们是对立的,却并不代表,所有情况下,他们都是对立的。
    科举的兴盛,同样带动了士绅的崛起。他们和世家,其实也没有本质的区别。】
    【儒学也好,圣人也罢,不过是他们加强话语权的,手中的泥塑,任他们揉捏。
    就像启朝某位儒学理论大家,还活着的时候,他的理论被人诟病,死后,理论便被刻意曲解,被尊崇成了大儒、贤者,因为死人不会辩驳。】
    “这不是玩儿不起吗?”
    大街上,有商贩听着觉得有意思,一不小心将自己想法给秃噜了出来。
    旁边的书生闻言,脸色涨红,“你个不读书的,你懂什么!名家经典,本就有不同的理解!”
    是我们儒生的问题吗?分明是为了服务君主,君主怎么能背刺我们呢?
    【可满朝都是儒士,天下皆是儒生,鹤仙又能怎么破局呢?
    就连元泰廿一年黄河案后的山东,孔家也不过受了一点皮毛伤害。
    有人造反可以镇压,可文化思想的侵蚀,无声无息。】
    可偏偏,太子已经通过“暴力手段”,给打开口子了,提前了天幕不知道多少年。
    文人学子,世家子弟,纷纷等着天幕揭露答案,他们自己也在推演,若是自己,该如何做,可再如何思考,他们也觉得如今儒学太势大了,难不成再来一次黄河石像?
    【弘德十六年。】
    “这不是你定太子那一年?”时间是不是靠得太近了?
    在元泰帝的心里,既然已经是变法不得不妥协,所以立太子了,那就应该暂时稳一手才对。
    毕竟小九在儒家上面,本来的想法就是慢慢来,所以,十六年这个时间点,是不是太早了些?
    而且还有一点他很好奇,是对儒家出手了,再立的太子,还是刚立了太子,就对儒家出手?这前后关系,还是很重要的。
    【鹤仙在年初定下了太子,因鹤仙要清丈田亩,改革税法等造成动荡的朝堂,总算是看似稳定了下来。】
    所以是刚立太子,小九就马上拿儒家开刀出气?
    你这……难怪人家登上皇位就想追封亲爹呢。这样一来,谁都清楚皇帝对太子是没什么好脸色的,太子日子能好过?
    看来,太子能安稳登上皇位,忍功还是了得的,怪不得后面憋不住了呢。
    哪怕偏心的元泰帝,此时也不得不承认,废帝是有点子苦的。
    【这一年科举,殿试的题目,全是鹤仙一个人出的,而这一届的科举,也是考生最倒霉,最不好答题的一届科举。】
    “莫非是出了法家或者其他学派的题目?”
    “我听闻当今太子重实践,莫非全是要实操的题,没有纯理论的?”
    “不过既然要对儒家出手,那肯定没有儒学的内容,考生可不倒霉吗?”
    然而天幕马上告诉他们,全都猜错了。
    【鹤仙重实用型人才,往年的科举,不论哪个出题官,都会顺着鹤仙的意思来,尽量避免纯理论不会办事的进士。可偏偏,这一年的殿试题目,鹤仙全出的理论题。】
    天幕上放出了三道大题,能看懂题目的人,要么傻了一样待在原地,要么冥思苦想,要么化身乐子人,还有的当场将题目抄下来准备破题,这可是真题啊,是太子的偏好啊!
    不说破题破得难受的学子,就是钦明殿的臣子,都觉得头疼,这叫什么?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阿婆主这里简单翻译总结一下。
    第一道题,是问考生,董仲舒说天人感应,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那该听谁的呢?】
    荀子是先贤,董仲舒是后人,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已经成了“君主”告罪的“圣书”,要说天人感应错了,荀子的才是对的,岂不是要自己放弃儒生的一把利剑?
    【第二道题相对就简单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何解。】
    这……意思简单,但好答吗?
    【第三道题没有矛盾点,问:如何理解荀子的师法之化,隆礼重法。】
    【三道题,全是理论题,擅长背书的学子们也是有福咯~】
    能进入殿试的,有不会背书的吗?这根本就不是会不会背书的问题,而是没有一道题是好答的,这是答题吗?这分明是学子站队,是要命!
    【据说当天殿试结束,学子们身子看起来都很虚弱。】
    姜衡则是觉得,自己还是没下狠手的嘛,这几道题,是有些为难人,但除了第一题,后面两道题还是很好糊弄考官的不是?
    他又不可能真靠一个科举就完成对“儒教”的打压,不过是开胃菜罢了,至于那么害怕吗?
    看着太子那轻松写意,还带着意犹未尽的神色,百官又觉得前途无“亮”了,天真的要塌了啊!自己还能跳去哪家来着?殿下似乎中意法家?
    【这一届的排名都是延期了几天才出的。但最精彩的,还是早朝,鹤仙的操作上。】
    【当阅卷官一个个战战兢兢,犹犹豫豫,把握不准皇帝的心思的时候,鹤仙作为贴心的君父,以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不用担心,科举只是吓吓你们,实战在朝堂呢。】
    百官笑不出来,这样的贴心,有些让人担惊受怕了。
    【鹤仙就说,前些日子给考生出题,翻阅了先贤经典,深受洗礼,觉得先贤们说得都太有道理了,所以呀,朕有一个想法。】
    你还是别有想法了。
    此时,无数学子恨不得让阿婆主闭上嘴,似乎阿婆主不说了,就不会发生。
    【朝臣就问,陛下有什么想法呀。
    鹤仙就说,朕觉得孟子与荀子,都是圣贤,只在孔庙从祀,有些太委屈了,朕打算追封二位先贤为圣人,单独建庙祭祀,你们帮朕想想,孟子荀子该称什么圣?】
    “陛……殿下大德啊!”
    山东,孟家族人此刻,恨不得仰天长啸,高歌一曲,他们祖宗,合该值得一个圣人之位!而且他们孟家家风可比孔家好多了!
    孟子在前朝入祀孔庙享受香火,但爵位乃是公爵,哪里比得了圣人?
    而在京城参加百家文会的孟怀书等孟家精英,一个个也是激动得不知该如何表达,好日子也是到他们头上了!
    圣天子!贤明的圣天子啊!
    元泰帝神情恍惚,这就是你的慢慢来?直接改养蛊了?
    【林相自然是无脑站鹤仙,鹤仙手里有兵权,武将也忠心于鹤仙。
    但问题在于,这件事的矛盾在文人内部,而且,武将也算兵家后人不是?文人一下子多了两个圣人,这还得了?
    大多文臣也不愿意呐,看起来是好事,可联想到还没出结果的殿试考题,联想到鹤仙的变法,这分明是想扶持孟子荀子一派的出来拉扯,这能行?
    孟子还不是圣人呢,鹤仙就清丈土地,践行民贵了,再以圣人之名为饵,拉拢孟子一派学子,还得了?
    最主要的是,儒学内部,本就相互打压得厉害。
    所以出现了弘德一朝难得一见的盛景,文武均劝谏鹤仙。】
    “卑鄙!”孟怀书低声骂道。
    【他们就说,陛下,这不好啊。
    荀子主张性恶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虽出身儒家,可思想偏向法家,更有韩非子与李斯两个法家代表的弟子,如何能尊为儒家圣人?
    孟子有继承发展孔圣人的理念,但若要与孔圣人并尊,前面还有颜子等几位先贤呢,不妥,不妥。】
    “呵,圣人尊位,能者居之,扯什么先后。”
    孙平不用扭头,就能想象出好友咬牙切齿的样子。
    【出乎意料,这次鹤仙很听劝,表示,那也行吧,就暂时搁置了。】
    孙平突然茅塞顿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十分想要战斗一番的孟怀书正处于热血上涌中,没太听清:“你说什么?”
    “九哥故意的,考题就是为了引起群臣的多思,让他们反对,”姜琦确认道,“九哥装都不装像一点。”
    九哥是很听劝的人吗?
    也就这群臣子信了,又或者,不得不信。
    【但是没过多久,各地就传出各种流言。
    比如之所以阻止孟子和荀子被追封圣人,是因为孔家后人有忝祖德,若孟子荀子同为圣人,他们根本比不过孟家与荀氏的子孙,会丢了祖宗的脸。】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645/6386332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