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171:魔都电影人的格局
推荐阅读:疯癫1960:街溜子带偏四合院、996的福报从每天100万开始、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中医:直播看病观众都慌了、御兽修仙:我获得了灵宠天赋、一人成宗、从上海滩大亨到港岛豪门、诡秘:当愚者碰上假面愚者、从庆余年开始倒反天罡、心之怪盗!但柯南、
第173章 171:魔都电影人的格局
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底的魔都,阴冷的细雨笼罩着外滩,寒意浸入骨髓。
然而,魔都电影电视公司会议室里,气氛却并非仅仅因为天气而显得沉闷,更掺杂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困惑与不解。
椭圆形的红木会议桌旁,围坐着公司几位核心高管和发行部门的负责人。
窗外是朦胧的黄浦江景,窗内则弥漫着香烟与绿茶交织的气息,但主导这一切的,是端坐主位、面色平静如古井的朱泳德。
他面前摊开着几份今天刚送到的全国性报纸和沪上本地主流媒体,头版或娱乐版头条,无一例外地用着惊叹甚至夸张的标题,报道着同一个消息——北影厂出品、王盛主导的《30天》全国票房累计达九千一百九十六万,逼近亿元大关,被誉为“国产电影票房奇迹”、“贺岁片之王”。
“朱总。”
终于,一位分管发行的副总忍不住开口,打破了沉默,他指着《文汇报》上那醒目的数字,语气带着浓浓的不解和一丝心疼道:“我还是想不通。咱们魔都单独报上去八百万,是不是……太高了?就算实际票房有这么多,咱们稍微‘技术处理’一下,压到六七百万,甚至五百万,谁又能说什么?这下好了,白白给他们送了这么大一个噱头,帮他们把声势造到天上去了!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
他的话引起了在场不少人的共鸣。
众人纷纷低声议论,都觉得这笔账算得亏。
北影厂联盟如今风头太盛,已然对魔都这边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这时候还“资敌”,实在让人憋屈。
朱泳德慢条斯理地端起面前的紫砂茶杯,吹了吹浮沫,呷了一口醇厚的普洱,这才将目光从报纸上移开,缓缓扫过在场诸人。
他的眼神依旧精明,却并无太多愠色,反而带着一种洞悉局后的淡然。
“竞争归竞争。”朱泳德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现场的杂音,语气平淡得听不出什么情绪:“但说到底,韩三坪、王盛,他们也是内地的电影人。《30天》这片子,我看了,质量确实过硬,周星星的转型,李晓冉的表现,故事的本土化,都做得不错。更重要的是,”
他顿了顿,手指在报纸那个“九千一百九十六万”的数字上轻轻敲了敲:“他们这一步,不容易啊。”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朱泳德,等待他的下文。
“你们以为,这九千多万的票房,单靠一部电影好看就能拿到?”朱泳德嘴角勾起一丝略带嘲弄的弧度:“他们是踩在风口上了,而且是把能踩的风口,几乎都踩了一遍。”
他开始如数家珍般地分析,条理清晰,显然早已深思熟虑:
“第一,分账制改革的风口。他们这是拿着部委原则上同意的尚方宝剑,硬生生用一部成功的电影,在全国大部分市场把分账制这块硬骨头给啃下了一个缺口。
以前制片方拿三成还得看人脸色,求爷爷告奶奶等着回款,他们现在敢喊出四成,要求三个月内结清。
这是制度红利的初步释放,他们抓住了,而且用票房证明了这条路可行。”
“第二,电视电影反哺影院的风口。北影厂联盟搞的那个‘周末影院’,用低成本、短周期的电视电影培养观众,锻炼队伍,积累资本,最后用成熟的团队和充足的资金来打造《30天》这样的影院大片。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让他们规避了直接制作大片的高风险,积累了经验和市场嗅觉。”
“第三,港星北上与本土化结合的风口。周星星的票房号召力毋庸置疑,但他们没用纯粹的港式无厘头,而是做了扎实的本土化改编,讲了一个内地观众能深切共鸣的温情故事。
这既利用了港星的知名度,又避免了‘水土不服’。
王盛签下张伯芝,参与《京港爱情线》,都是在打通这条通道。”
“第四,媒体舆论与新兴平台联动的风口。从最早的‘天价婚礼’炒作,到后来关于电影发行体制的大讨论,再到利用《快乐女声》这样的新兴选秀节目为旗下艺人造势,与湘省卫视这类崛起中的卫星平台深度绑定……
他们玩转了舆论,把媒体和新兴电视平台都变成了他们的宣传阵地和变现渠道。
尤其是那个《快乐女声》,一个张伯芝,带动了多少话题和收视率?这背后的联动效应,不可小觑。”
朱泳德的分析让在座不少人陷入了沉思。
这些因素他们或多或少都看到了,但如此清晰地被总结出来,还是让人感到震撼。
北影厂联盟,或者说王盛,确实是把能利用的时代机遇,都用到了极致。
“所以说,”
朱泳德总结道:“他们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一点敢闯敢干的魄力,才撞出了这个近亿的票房。我估计,这个成绩,在未来几年内,都将是内地电影人很难达到的一个高峰,是吃尽了这一波改革和市场空窗期红利的产物。往后,竞争会更激烈,模式会被模仿,再想复制这样的成功,难了。”
他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变得深邃:“既然如此,我们扶上一把,把这个数字做实、做高,又有什么不好?”
他看着众人疑惑的眼神,缓缓道出真正的意图:
“第一,结份香火情。都是在一个锅里舀饭吃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们魔都这边,上影厂底蕴还在,制作能力不弱,未来我们出品的片子,无论是想在他们的基本盘——那首轮九地,还是在他们联盟影响下的其他市场发行,有了这份‘主动帮衬’的情谊在,他们还好意思像防贼一样防着我们?
还好意思给我们设置比给那些僵化保守的省级公司更高的门槛?大家一起把市场的蛋糕做大,总好过我们单打独斗,或者跟那些脑子里还想着统购统销的省级公司动脑筋、磨嘴皮子要强吧?”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把那七家反王的市场,给我抢回来!”
“苏省那七个城市,本来是我们魔都市场的天然腹地!结果呢?上次被王盛和那个向前进搞了个‘观影直通车’,硬生生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把观众拉走了,还上了报纸打了我们的脸!这笔账,能就这么算了?”
朱泳德的语气终于带上了一丝厉色:“他们能用好片子、新渠道抢我们的市场,我们为什么不能?今年,我们魔都电影电视公司,也要大干一场!”
他目光灼灼地扫视全场:“我们也要拍贺岁电影!不仅要拍,还要拍得比《30天》更有话题,更符合沪上乃至全国观众的胃口!剧本、导演、演员,都要最好的!资金、资源,公司全力支持!目标就是明年春节,正面打擂台!”
“而且,”
他抛出了一个让在座部分人感到些许陌生的词汇,“我们还要拍一部瞄准‘暑期档’的电影!**”
“暑期档?”一位老成持重的部门经理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略带疑惑。
“没错,暑期档。”
朱泳德肯定地点点头,耐心解释道:“这个概念在好莱坞已经非常成熟了。主要是指每年六月底到八月底,趁着学生放长假,针对青少年和家庭观众推出的高概念、大制作、强娱乐性的商业大片。像《侏罗纪公园》、《独立日》这些,都是暑期档的常客,在全球都取得了巨额票房。”
他进一步阐述其可行性:“我们国内,虽然还没有明确形成‘暑期档’的概念,但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漫长的暑假,孩子们、年轻人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他们需要娱乐消费。电影院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之前我们没有系统地去开发这个市场,但北影厂联盟用电视电影培养了观众的观影习惯,现在正是我们抓住这个空窗期,率先树立‘暑期档’概念的好时机!”
朱泳德的眼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光芒:“我们的暑期档电影,预计七月底、八月初上映。题材要轻松、活泼,视觉冲击力强,或者喜剧元素足,要能吸引年轻人。这不仅能开辟一个新的黄金票房周期,也能让我们在一年中有两个重要的发力点,不再仅仅依赖春节这一个档期。”
他最后环视全场,语气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竞争,不是把自己关起门来生闷气。而是要看准对手的路数,吸取他们的长处,然后在更高的层面,用更强的实力打回去。
北影厂和王盛给我们上了一课,也指了一条路。
现在,该我们出招了。今年,贺岁档和暑期档,我们魔都电影电视公司,必须拿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把失去的市场夺回来,把我们的声音,响彻全国!”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随即,众人的眼神从最初的困惑不解,逐渐变得明亮和坚定起来。
他们明白了朱泳德的深意——这并非单纯的退让或讨好,而是一次基于长远战略考量的精准出击,是一次融合了人情世故与市场野心的阳谋。
其实,朱泳德还有一点没说。
他太欣赏王盛了,这小子要是来魔都求自己合作,只要他开口,一定帮!
(本章完)
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底的魔都,阴冷的细雨笼罩着外滩,寒意浸入骨髓。
然而,魔都电影电视公司会议室里,气氛却并非仅仅因为天气而显得沉闷,更掺杂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困惑与不解。
椭圆形的红木会议桌旁,围坐着公司几位核心高管和发行部门的负责人。
窗外是朦胧的黄浦江景,窗内则弥漫着香烟与绿茶交织的气息,但主导这一切的,是端坐主位、面色平静如古井的朱泳德。
他面前摊开着几份今天刚送到的全国性报纸和沪上本地主流媒体,头版或娱乐版头条,无一例外地用着惊叹甚至夸张的标题,报道着同一个消息——北影厂出品、王盛主导的《30天》全国票房累计达九千一百九十六万,逼近亿元大关,被誉为“国产电影票房奇迹”、“贺岁片之王”。
“朱总。”
终于,一位分管发行的副总忍不住开口,打破了沉默,他指着《文汇报》上那醒目的数字,语气带着浓浓的不解和一丝心疼道:“我还是想不通。咱们魔都单独报上去八百万,是不是……太高了?就算实际票房有这么多,咱们稍微‘技术处理’一下,压到六七百万,甚至五百万,谁又能说什么?这下好了,白白给他们送了这么大一个噱头,帮他们把声势造到天上去了!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
他的话引起了在场不少人的共鸣。
众人纷纷低声议论,都觉得这笔账算得亏。
北影厂联盟如今风头太盛,已然对魔都这边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这时候还“资敌”,实在让人憋屈。
朱泳德慢条斯理地端起面前的紫砂茶杯,吹了吹浮沫,呷了一口醇厚的普洱,这才将目光从报纸上移开,缓缓扫过在场诸人。
他的眼神依旧精明,却并无太多愠色,反而带着一种洞悉局后的淡然。
“竞争归竞争。”朱泳德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现场的杂音,语气平淡得听不出什么情绪:“但说到底,韩三坪、王盛,他们也是内地的电影人。《30天》这片子,我看了,质量确实过硬,周星星的转型,李晓冉的表现,故事的本土化,都做得不错。更重要的是,”
他顿了顿,手指在报纸那个“九千一百九十六万”的数字上轻轻敲了敲:“他们这一步,不容易啊。”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着朱泳德,等待他的下文。
“你们以为,这九千多万的票房,单靠一部电影好看就能拿到?”朱泳德嘴角勾起一丝略带嘲弄的弧度:“他们是踩在风口上了,而且是把能踩的风口,几乎都踩了一遍。”
他开始如数家珍般地分析,条理清晰,显然早已深思熟虑:
“第一,分账制改革的风口。他们这是拿着部委原则上同意的尚方宝剑,硬生生用一部成功的电影,在全国大部分市场把分账制这块硬骨头给啃下了一个缺口。
以前制片方拿三成还得看人脸色,求爷爷告奶奶等着回款,他们现在敢喊出四成,要求三个月内结清。
这是制度红利的初步释放,他们抓住了,而且用票房证明了这条路可行。”
“第二,电视电影反哺影院的风口。北影厂联盟搞的那个‘周末影院’,用低成本、短周期的电视电影培养观众,锻炼队伍,积累资本,最后用成熟的团队和充足的资金来打造《30天》这样的影院大片。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让他们规避了直接制作大片的高风险,积累了经验和市场嗅觉。”
“第三,港星北上与本土化结合的风口。周星星的票房号召力毋庸置疑,但他们没用纯粹的港式无厘头,而是做了扎实的本土化改编,讲了一个内地观众能深切共鸣的温情故事。
这既利用了港星的知名度,又避免了‘水土不服’。
王盛签下张伯芝,参与《京港爱情线》,都是在打通这条通道。”
“第四,媒体舆论与新兴平台联动的风口。从最早的‘天价婚礼’炒作,到后来关于电影发行体制的大讨论,再到利用《快乐女声》这样的新兴选秀节目为旗下艺人造势,与湘省卫视这类崛起中的卫星平台深度绑定……
他们玩转了舆论,把媒体和新兴电视平台都变成了他们的宣传阵地和变现渠道。
尤其是那个《快乐女声》,一个张伯芝,带动了多少话题和收视率?这背后的联动效应,不可小觑。”
朱泳德的分析让在座不少人陷入了沉思。
这些因素他们或多或少都看到了,但如此清晰地被总结出来,还是让人感到震撼。
北影厂联盟,或者说王盛,确实是把能利用的时代机遇,都用到了极致。
“所以说,”
朱泳德总结道:“他们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一点敢闯敢干的魄力,才撞出了这个近亿的票房。我估计,这个成绩,在未来几年内,都将是内地电影人很难达到的一个高峰,是吃尽了这一波改革和市场空窗期红利的产物。往后,竞争会更激烈,模式会被模仿,再想复制这样的成功,难了。”
他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变得深邃:“既然如此,我们扶上一把,把这个数字做实、做高,又有什么不好?”
他看着众人疑惑的眼神,缓缓道出真正的意图:
“第一,结份香火情。都是在一个锅里舀饭吃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们魔都这边,上影厂底蕴还在,制作能力不弱,未来我们出品的片子,无论是想在他们的基本盘——那首轮九地,还是在他们联盟影响下的其他市场发行,有了这份‘主动帮衬’的情谊在,他们还好意思像防贼一样防着我们?
还好意思给我们设置比给那些僵化保守的省级公司更高的门槛?大家一起把市场的蛋糕做大,总好过我们单打独斗,或者跟那些脑子里还想着统购统销的省级公司动脑筋、磨嘴皮子要强吧?”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把那七家反王的市场,给我抢回来!”
“苏省那七个城市,本来是我们魔都市场的天然腹地!结果呢?上次被王盛和那个向前进搞了个‘观影直通车’,硬生生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把观众拉走了,还上了报纸打了我们的脸!这笔账,能就这么算了?”
朱泳德的语气终于带上了一丝厉色:“他们能用好片子、新渠道抢我们的市场,我们为什么不能?今年,我们魔都电影电视公司,也要大干一场!”
他目光灼灼地扫视全场:“我们也要拍贺岁电影!不仅要拍,还要拍得比《30天》更有话题,更符合沪上乃至全国观众的胃口!剧本、导演、演员,都要最好的!资金、资源,公司全力支持!目标就是明年春节,正面打擂台!”
“而且,”
他抛出了一个让在座部分人感到些许陌生的词汇,“我们还要拍一部瞄准‘暑期档’的电影!**”
“暑期档?”一位老成持重的部门经理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略带疑惑。
“没错,暑期档。”
朱泳德肯定地点点头,耐心解释道:“这个概念在好莱坞已经非常成熟了。主要是指每年六月底到八月底,趁着学生放长假,针对青少年和家庭观众推出的高概念、大制作、强娱乐性的商业大片。像《侏罗纪公园》、《独立日》这些,都是暑期档的常客,在全球都取得了巨额票房。”
他进一步阐述其可行性:“我们国内,虽然还没有明确形成‘暑期档’的概念,但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漫长的暑假,孩子们、年轻人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他们需要娱乐消费。电影院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之前我们没有系统地去开发这个市场,但北影厂联盟用电视电影培养了观众的观影习惯,现在正是我们抓住这个空窗期,率先树立‘暑期档’概念的好时机!”
朱泳德的眼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光芒:“我们的暑期档电影,预计七月底、八月初上映。题材要轻松、活泼,视觉冲击力强,或者喜剧元素足,要能吸引年轻人。这不仅能开辟一个新的黄金票房周期,也能让我们在一年中有两个重要的发力点,不再仅仅依赖春节这一个档期。”
他最后环视全场,语气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竞争,不是把自己关起门来生闷气。而是要看准对手的路数,吸取他们的长处,然后在更高的层面,用更强的实力打回去。
北影厂和王盛给我们上了一课,也指了一条路。
现在,该我们出招了。今年,贺岁档和暑期档,我们魔都电影电视公司,必须拿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把失去的市场夺回来,把我们的声音,响彻全国!”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随即,众人的眼神从最初的困惑不解,逐渐变得明亮和坚定起来。
他们明白了朱泳德的深意——这并非单纯的退让或讨好,而是一次基于长远战略考量的精准出击,是一次融合了人情世故与市场野心的阳谋。
其实,朱泳德还有一点没说。
他太欣赏王盛了,这小子要是来魔都求自己合作,只要他开口,一定帮!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719/638942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