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173:沉淀
推荐阅读:疯癫1960:街溜子带偏四合院、996的福报从每天100万开始、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中医:直播看病观众都慌了、御兽修仙:我获得了灵宠天赋、一人成宗、从上海滩大亨到港岛豪门、诡秘:当愚者碰上假面愚者、从庆余年开始倒反天罡、心之怪盗!但柯南、
第175章 173:沉淀
一九九八年的三月,在料峭春寒中如期而至。
席卷全国的《30天》观影热潮,如同它曾经势不可挡地崛起一般,在经历了票房巅峰和全国范围的广泛讨论后,其声量随着首轮放映的基本结束和盗版的全面侵蚀,不可避免地逐渐回落。
电影市场仿佛经历了一场盛大狂欢后的休憩期,重归一种表面的平静,只是这平静之下,由《30天》和北影厂联盟搅动的深层变革暗流,仍在悄然涌动,等待着下一次的喷发。
北影厂生活区内,属于年节的喜庆和分红的热闹已然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日常的奋斗氛围。
艺考初试的硝烟刚刚散去,范小胖和高媛媛还来不及品味或忐忑于考试结果,便立刻被投入了更加紧张、枯燥却也至关重要的文化课复习之中。
七月份的高考,如同一道明确的界碑,矗立在并不遥远的未来,距离现在,满打满算也只剩下四个多月的时间。
在盛影传媒安排的一间安静自习室里,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
高媛媛伏在案前,眉头微蹙,专注地演算着数学公式,偶尔抬起清亮的眸子,望向窗外抽出新芽的树枝,短暂放空一下紧绷的神经,随即又埋首于题海。
她的复习资料总是整理得井井有条,字迹娟秀,带着一种她特有的、安静而执拗的劲头。
而在她不远处,范小胖则显得更具“攻击性”一些。
她面前摊开的书本和试卷往往堆得稍显凌乱,右手飞快地转着笔,嘴里念念有词地背诵着历史年表或政治要点。
遇到难题时,她会不耐烦地抓抓头发,或者猛地灌上一大口浓茶,然后继续跟那些艰涩的概念“死磕”。
她那明艳的脸上,此刻少了些许考场外的锋芒,多了几分与知识搏斗的“狰狞”与专注。
王盛那句“谁先考上,资源倾斜”的话,如同悬在头顶的胡萝卜,驱动着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她们都知道,通往北电表演系的道路,才走完了一半。
专业考试那关凭借外形和天赋或许能占得先机,但文化课这道门槛,对许多艺术生而言同样是一道难过的坎。
公司虽然提供了最好的补习条件,但最终走进考场的,只能是她们自己。
……
三月一日,星期一。
清晨的阳光透过擦拭明亮的玻璃窗,洒进盛影传媒总经理办公室,驱散了些许早春的寒意。
王盛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正在审阅《那山那人那狗》剧组从湘西发回的最新简报。
办公室里暖气还没停,他只穿着一件浅灰色的羊绒衫。
这时,敲门声响起。
“请进。”
助理李婷婷引着一位戴着眼镜、气质文雅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
“王总,张记者到了。”
来人正是《中国青年报》的资深记者张建伟。
他脸上带着熟稔的笑容,快步上前与站起身的王盛握手。
“王总,恭喜啊!《30天》的成绩,真是石破天惊,给我们国内电影界打了一剂强心针!”张建伟的声音洪亮,带着记者特有的热情。
“张记者过奖了,请坐。”王盛微笑着请他到会客区的沙发落座,李婷婷熟练地泡上两杯热茶,然后悄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寒暄几句后,张建伟打开了录音笔和笔记本,进入了正题。
他这次专访的核心,就是围绕《30天》所取得的近亿票房成绩,探寻其背后的意义以及对行业的影响。
“王总,”
张建伟语气诚恳道:“首先,我必须再次祝贺您和您的团队。《30天》最终报收九千一百九十六万票房,这是一个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数字。
在您看来,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商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是周星星先生的号召力?是影片本身的质量?还是……如外界一些评论所说,是你们在发行和营销上的‘非常规’操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王盛身体微微后靠,双手交叉放在膝上,沉吟片刻,语气平和地回答道:“张记者,我认为,将成功归因于任何一个单一因素都是不全面的。《30天》的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结果,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产物。”
他条理清晰地阐述道:“首先,当然是影片本身。
我们有一个好故事,一个能引起内地观众广泛共鸣的、接地气的温情喜剧剧本。周星星先生的表演为影片注入了巨大的市场吸引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完成了成功的本土化改编,让‘星星’不再是悬浮的港式笑星,而是落在了京城胡同的烟火气里。
李晓冉等内地演员的出色发挥,也让影片更加真实可信。这是成功的根基——产品力。”
“其次,是发行模式的创新突破。”王盛继续道:“我们顶着压力,率先在更大范围内实践并推动了分账制。
这不仅仅是结算方式的变化,更是制片方与放映方关系的重构,它让市场效益能够更直接、更快速地反馈到生产环节,激发了各个环节的积极性。
没有这套更接近市场规律的机制,我们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回收如此庞大的资金。”
“第三,是营销与舆论的配合。”他坦然承认:“从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就非常注重市场预热和话题营造。”
“最后,”
王盛总结道:“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点,是时代赋予了我们机会。老百姓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提升,电影市场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窗口期。我们恰好在合适的时间,拿出了一部合适的产品,并用了一种相对合适的方式推向了市场。”
张建伟飞快地记录着,不时点头,接着追问道:“近亿的票房,无疑证明了国产商业片的巨大潜力。
但也有一些声音认为,这样的成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甚至担心这会引发盲目跟风,导致市场泡沫。
您如何看待这种担忧?《30天》的成功,究竟是个例,还是代表了一种可持续的模式?”
王盛笑了笑,眼神锐利:“任何一个单一项目的成功,都必然带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和一定的偶然性。指望完全复制《30天》的路径再创造一个近亿票房,是不现实的。但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坚定:“它所验证的方向——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内容生产、以市场规律为基础的发行放映、以整合营销为手段的宣传推广——这些是绝对可持续,并且必须坚持的。”
“它告诉我们,中国的观众愿意为高质量的国产电影买单,中国的电影市场远未达到天板。”
王盛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持续提供打动人心、制作精良的作品。跟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低质量的跟风。
如果《30天》的成功,能刺激更多的从业者去思考如何提升影片质量、如何创新运营模式,那对整个行业来说,就是最大的积极意义。
它应该是一个起点,一个拉升行业整体水准的标杆,而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终点,更不应是泡沫的开始。”
张建伟若有所思,继续问道:“谈到行业,《30天》在发行过程中,尤其是与各省级电影公司的博弈,引发了广泛关注。您如何看待目前国内电影发行体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这次‘撕开裂口’的经验,对未来的行业整合有什么启示?”
“旧的发行体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积累了不少沉疴。”
王盛直言不讳:“条块分割、效率低下、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确实制约了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30天》的经历表明,市场的力量正在倒逼改革。电影厂联盟的尝试,以及魔都等地自发进行的集团化整合,都是对出新路的探索。”
他稍作停顿,给出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判断:“我认为,未来的趋势必然是走向更集约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发行。
可能会出现全国性的、跨区域的强势发行主体,院线制改革也势在必行。只有打通渠道,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让优秀的影片能够更顺畅地抵达观众,让制片方的投资能够得到更合理的回报,整个产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那么,对于您个人和盛影传媒而言,《30天》这座高峰之后,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会感到压力吗?”张建伟问出了最后一个关键问题。
“压力自然是有,但更多的是动力。”
王盛坦然道:“《30天》是盛影传媒和北影厂联盟阶段性的一个成果展示,但它绝不是终点。
我们已经在布局后续的项目,比如霍健起导演正在湘西筹备的《那山那人那狗》,风格与《30天》截然不同,但我们相信其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
我们也在持续开发电视电影栏目,巩固基本盘,培养新人。此外,动画项目、艺人经纪、电视节目制作等业务板块也在同步推进。”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似乎看到了更远的未来:“盛影传媒的目标,从来不仅仅是制作一两部爆款电影。
我们希望在内容制作、发行渠道、人才培养、技术储备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个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体系。
中国市场很大,容得下多种类型的成功。
我们会继续探索,也许是不同类型的商业片,也许是具有作者表达的艺术片,也许是新的影视形态……总之,不会停下脚步。”
“……”
“最重要的是,拍电影,一定不要远离观众。”
专访在坦诚而深入的气氛中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本章完)
一九九八年的三月,在料峭春寒中如期而至。
席卷全国的《30天》观影热潮,如同它曾经势不可挡地崛起一般,在经历了票房巅峰和全国范围的广泛讨论后,其声量随着首轮放映的基本结束和盗版的全面侵蚀,不可避免地逐渐回落。
电影市场仿佛经历了一场盛大狂欢后的休憩期,重归一种表面的平静,只是这平静之下,由《30天》和北影厂联盟搅动的深层变革暗流,仍在悄然涌动,等待着下一次的喷发。
北影厂生活区内,属于年节的喜庆和分红的热闹已然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日常的奋斗氛围。
艺考初试的硝烟刚刚散去,范小胖和高媛媛还来不及品味或忐忑于考试结果,便立刻被投入了更加紧张、枯燥却也至关重要的文化课复习之中。
七月份的高考,如同一道明确的界碑,矗立在并不遥远的未来,距离现在,满打满算也只剩下四个多月的时间。
在盛影传媒安排的一间安静自习室里,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
高媛媛伏在案前,眉头微蹙,专注地演算着数学公式,偶尔抬起清亮的眸子,望向窗外抽出新芽的树枝,短暂放空一下紧绷的神经,随即又埋首于题海。
她的复习资料总是整理得井井有条,字迹娟秀,带着一种她特有的、安静而执拗的劲头。
而在她不远处,范小胖则显得更具“攻击性”一些。
她面前摊开的书本和试卷往往堆得稍显凌乱,右手飞快地转着笔,嘴里念念有词地背诵着历史年表或政治要点。
遇到难题时,她会不耐烦地抓抓头发,或者猛地灌上一大口浓茶,然后继续跟那些艰涩的概念“死磕”。
她那明艳的脸上,此刻少了些许考场外的锋芒,多了几分与知识搏斗的“狰狞”与专注。
王盛那句“谁先考上,资源倾斜”的话,如同悬在头顶的胡萝卜,驱动着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她们都知道,通往北电表演系的道路,才走完了一半。
专业考试那关凭借外形和天赋或许能占得先机,但文化课这道门槛,对许多艺术生而言同样是一道难过的坎。
公司虽然提供了最好的补习条件,但最终走进考场的,只能是她们自己。
……
三月一日,星期一。
清晨的阳光透过擦拭明亮的玻璃窗,洒进盛影传媒总经理办公室,驱散了些许早春的寒意。
王盛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正在审阅《那山那人那狗》剧组从湘西发回的最新简报。
办公室里暖气还没停,他只穿着一件浅灰色的羊绒衫。
这时,敲门声响起。
“请进。”
助理李婷婷引着一位戴着眼镜、气质文雅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
“王总,张记者到了。”
来人正是《中国青年报》的资深记者张建伟。
他脸上带着熟稔的笑容,快步上前与站起身的王盛握手。
“王总,恭喜啊!《30天》的成绩,真是石破天惊,给我们国内电影界打了一剂强心针!”张建伟的声音洪亮,带着记者特有的热情。
“张记者过奖了,请坐。”王盛微笑着请他到会客区的沙发落座,李婷婷熟练地泡上两杯热茶,然后悄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寒暄几句后,张建伟打开了录音笔和笔记本,进入了正题。
他这次专访的核心,就是围绕《30天》所取得的近亿票房成绩,探寻其背后的意义以及对行业的影响。
“王总,”
张建伟语气诚恳道:“首先,我必须再次祝贺您和您的团队。《30天》最终报收九千一百九十六万票房,这是一个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数字。
在您看来,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商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是周星星先生的号召力?是影片本身的质量?还是……如外界一些评论所说,是你们在发行和营销上的‘非常规’操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王盛身体微微后靠,双手交叉放在膝上,沉吟片刻,语气平和地回答道:“张记者,我认为,将成功归因于任何一个单一因素都是不全面的。《30天》的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结果,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产物。”
他条理清晰地阐述道:“首先,当然是影片本身。
我们有一个好故事,一个能引起内地观众广泛共鸣的、接地气的温情喜剧剧本。周星星先生的表演为影片注入了巨大的市场吸引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完成了成功的本土化改编,让‘星星’不再是悬浮的港式笑星,而是落在了京城胡同的烟火气里。
李晓冉等内地演员的出色发挥,也让影片更加真实可信。这是成功的根基——产品力。”
“其次,是发行模式的创新突破。”王盛继续道:“我们顶着压力,率先在更大范围内实践并推动了分账制。
这不仅仅是结算方式的变化,更是制片方与放映方关系的重构,它让市场效益能够更直接、更快速地反馈到生产环节,激发了各个环节的积极性。
没有这套更接近市场规律的机制,我们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回收如此庞大的资金。”
“第三,是营销与舆论的配合。”他坦然承认:“从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就非常注重市场预热和话题营造。”
“最后,”
王盛总结道:“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点,是时代赋予了我们机会。老百姓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提升,电影市场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窗口期。我们恰好在合适的时间,拿出了一部合适的产品,并用了一种相对合适的方式推向了市场。”
张建伟飞快地记录着,不时点头,接着追问道:“近亿的票房,无疑证明了国产商业片的巨大潜力。
但也有一些声音认为,这样的成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甚至担心这会引发盲目跟风,导致市场泡沫。
您如何看待这种担忧?《30天》的成功,究竟是个例,还是代表了一种可持续的模式?”
王盛笑了笑,眼神锐利:“任何一个单一项目的成功,都必然带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和一定的偶然性。指望完全复制《30天》的路径再创造一个近亿票房,是不现实的。但是,”
他话锋一转,语气坚定:“它所验证的方向——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内容生产、以市场规律为基础的发行放映、以整合营销为手段的宣传推广——这些是绝对可持续,并且必须坚持的。”
“它告诉我们,中国的观众愿意为高质量的国产电影买单,中国的电影市场远未达到天板。”
王盛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持续提供打动人心、制作精良的作品。跟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低质量的跟风。
如果《30天》的成功,能刺激更多的从业者去思考如何提升影片质量、如何创新运营模式,那对整个行业来说,就是最大的积极意义。
它应该是一个起点,一个拉升行业整体水准的标杆,而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终点,更不应是泡沫的开始。”
张建伟若有所思,继续问道:“谈到行业,《30天》在发行过程中,尤其是与各省级电影公司的博弈,引发了广泛关注。您如何看待目前国内电影发行体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这次‘撕开裂口’的经验,对未来的行业整合有什么启示?”
“旧的发行体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积累了不少沉疴。”
王盛直言不讳:“条块分割、效率低下、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确实制约了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30天》的经历表明,市场的力量正在倒逼改革。电影厂联盟的尝试,以及魔都等地自发进行的集团化整合,都是对出新路的探索。”
他稍作停顿,给出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判断:“我认为,未来的趋势必然是走向更集约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发行。
可能会出现全国性的、跨区域的强势发行主体,院线制改革也势在必行。只有打通渠道,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让优秀的影片能够更顺畅地抵达观众,让制片方的投资能够得到更合理的回报,整个产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那么,对于您个人和盛影传媒而言,《30天》这座高峰之后,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会感到压力吗?”张建伟问出了最后一个关键问题。
“压力自然是有,但更多的是动力。”
王盛坦然道:“《30天》是盛影传媒和北影厂联盟阶段性的一个成果展示,但它绝不是终点。
我们已经在布局后续的项目,比如霍健起导演正在湘西筹备的《那山那人那狗》,风格与《30天》截然不同,但我们相信其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
我们也在持续开发电视电影栏目,巩固基本盘,培养新人。此外,动画项目、艺人经纪、电视节目制作等业务板块也在同步推进。”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似乎看到了更远的未来:“盛影传媒的目标,从来不仅仅是制作一两部爆款电影。
我们希望在内容制作、发行渠道、人才培养、技术储备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个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体系。
中国市场很大,容得下多种类型的成功。
我们会继续探索,也许是不同类型的商业片,也许是具有作者表达的艺术片,也许是新的影视形态……总之,不会停下脚步。”
“……”
“最重要的是,拍电影,一定不要远离观众。”
专访在坦诚而深入的气氛中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719/6389421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