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174:剧本定调,名捕出世
推荐阅读:疯癫1960:街溜子带偏四合院、996的福报从每天100万开始、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中医:直播看病观众都慌了、御兽修仙:我获得了灵宠天赋、一人成宗、从上海滩大亨到港岛豪门、诡秘:当愚者碰上假面愚者、从庆余年开始倒反天罡、心之怪盗!但柯南、
第176章 174:剧本定调,名捕出世
一九九八年三月二日,星期二。
京城的清晨,昨夜一场悄然而至的春雨洗去了连日的尘埃,空气湿润而清新,带着泥土和嫩芽的气息。
虽春寒依旧,但枝头隐约的绿意已昭示着季节不可逆转的更迭。
北影厂会议室内。
长方形的会议桌旁,已经坐了不少人,空气中弥漫着新泡的茶香、淡淡的烟味,以及一种属于创作领域的、微妙的亢奋与期待。
今天会议的议题,是《四大名捕》剧版项目的首次正式剧本研讨会。
王盛坐在主位,依旧是简单的深色毛衣,神情专注地翻阅着面前厚厚一摞剧本初稿和设定集。
他来得最早,已经独自沉思了半晌。
陆续抵达的与会人员,构成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组合,体现了王盛乃至北影厂联盟如今在资源整合上的广度与深度。
导演李囯立和制片人蔡怡浓坐在王盛右手边。
李囯立年近四十,穿着合身的夹克,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中带着艺术家的执着,他此前在港岛已有不少成功的电视剧作品,尤其擅长驾驭类型片节奏,被王盛“招安”后,对开拓内地市场充满干劲。
蔡怡浓则是一身干练的职业套装,妆容精致,她是项目的具体操盘手,负责协调资源、控制预算,眼神中既有商人的精明,也有对项目的热忱。
坐在王盛左手边的,是北影厂联盟编剧团队“武侠组”的核心成员。
这个小组是王盛在去年确立“系列电视电影”和“剧版开发”战略时,特意从联盟内各厂抽调擅长古装、武侠题材的笔杆子组建的,由原北影厂资深编剧、同时也是温瑞安书迷的赵老师担任组长。
组内既有功底扎实的老编剧把持结构,也有思维活跃的年轻编剧注入新意。
他们负责将温瑞安洋洋洒洒的《四大名捕》系列小说,改编成符合电视剧播出要求、且具备商业爆款潜质的剧本。
此外,盛影传媒负责项目跟进的一位副总以及记录员也列席会议。
看到人都到齐了,王盛放下手中的材料,环视一圈,开门见山:“各位,人都到齐了,咱们开始吧。
《四大名捕》这个项目,从去年拿到改编权,到武侠组闭关打磨了大半年,今天算是第一次正式会诊。
李导,蔡制片,你们是港岛武侠剧领域的行家,经验丰富;赵老师,你们团队对原著的理解和内地观众的审美把握更深。
今天畅所欲言,目的只有一个,把剧本的基调和方向彻底定下来,为接下来的选角、筹备扫清障碍。”
他看向武侠组组长赵老师:“赵老师,您先介绍一下整体改编思路和目前完成的部分。”
赵老师扶了扶眼镜,他是个面容清癯、目光有神的中年人,此刻略显激动。
他清了清嗓子,拿起准备好的提纲:“王总,李导,蔡制片,各位同仁。我们武侠组接手《四大名捕》后,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几个核心改编原则。”
“第一,忠于原著精神,合理重构叙事。”他语气坚定:“温巨侠的原著人物魅力无穷,世界观宏大,但部分情节较为散漫,直接影视化难度大。
我们决定以‘京师篇’和‘逆水寒’为核心骨架,融合其他系列中的经典案件和人物出场,重新编织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四大名捕从建立、磨合到威震江湖的过程,同时穿插单元案件,保持节奏紧凑。
主线聚焦于他们对抗以蔡京为首的朝堂黑手及其勾结的江湖邪恶势力‘十三凶徒’等。”
“第二,人物塑造为先,凸显名捕魅力。”赵老师继续道:“无情(盛崖余)的智慧、冷静与身残志坚;铁手(铁游夏)的沉稳、厚重与仁义;追命(崔略商)的潇洒、不羁与追踪术;冷血(冷凌弃)的孤狼本性、剑术超群与情感转变。
这四人的个性必须鲜明立住,他们的兄弟情、师徒恩(与诸葛正我)、以及各自的情感纠葛(如无情与姬瑶、冷血与楚离陌等),将是吸引观众持续追看的关键。我们为每个角色都撰写了详细的人物小传,确保行为逻辑一致。”
“第三,武打设计理念前置。”他强调:“我们不是写小说,是写剧本。在分场大纲和具体场景描述中,我们已经初步考虑了视觉呈现。
无情的暗器机关、铁手的刚猛掌法、追命的轻功腿法、冷血的狠辣剑术,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和动作设计展现其独特性和美感,我们在文本阶段就留下了发挥空间,并与未来的武术指导进行了初步沟通。”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前二十集的分集大纲和前十集的完整剧本初稿。”赵老师最后总结道:“整体风格定位为:古装武侠侦探悬疑剧。既有江湖的热血豪情,也有朝堂的波谲云诡,更有抽丝剥茧的破案过程。”
赵老师汇报完毕,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都在消化这些信息。
李囯立导演率先开口,他普通话带着明显的港味,但表达清晰:“赵老师团队的思路很清晰,人物先行,这点我非常同意。
港岛拍武侠剧,很多时候也是靠鲜明的人物留住观众。不过,”
他话锋一转,提出了自己的顾虑:“我担心的是节奏。内地剧集通常篇幅较长,如果按照传统章回体的方式,一个案子拖好几集,恐怕会流失年轻观众。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借鉴一些美剧或日剧的节奏,比如一集解决一个小危机,两三集处理一个完整案件,同时埋下主线伏笔?确保每集都有钩子,让观众有追下去的动力。”
蔡怡浓也补充道:“李导说的节奏问题很重要。另外就是情感线的处理。原著中感情戏份相对含蓄,但电视剧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对情感共鸣的需求很高。
我们是否需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适当强化一些情感冲突和暧昧互动?比如冷血和楚离陌的相识相知过程,可以更细腻一些?当然,尺度要把握好,不能变成狗血言情剧。”
武侠组的一位年轻编剧忍不住插话:“李导,蔡制片,关于节奏,我们其实有考虑。我们设计的单元案件,基本控制在2-3集内解决,并且每个案件都与主线人物的成长或主线阴谋的推进有所关联。
比如第一个单元‘铜钱案’,看似是普通的江湖仇杀,实则牵扯出伪造官银的线索,背后隐约有蔡京的影子,同时也借此引出了追命的过往。”
另一位老编剧则对情感线持谨慎态度:“适当强化可以,但必须符合人物性格。无情因其经历,情感是内敛甚至封闭的,突然给他加很多感情戏,容易崩人设。冷血的感情更应该是从无到有、缓慢升温的过程,突兀的强化反而失真。”
讨论逐渐热烈起来,双方就剧本的节奏把控、情感戏份的浓淡、某些关键情节(如“逆水寒”中顾惜朝与戚少商的恩怨如何融入)的处理方式等细节,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偶尔也会有观点的碰撞。
王盛大部分时间在倾听,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关键点。
他看得出,李囯立和港岛团队带来的商业化、类型化叙事经验,与内地编剧对原著底蕴和人物内涵的坚持,正在产生有益的化学反应。
这种碰撞,正是他想要的。
争论暂告一段落时,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王盛身上,等待他最终定调。
王盛合上笔记本,目光沉稳地扫过众人,缓缓开口:
“刚才的讨论很好,既有共识,也有值得深入思考的碰撞。我都听到了。现在,我综合大家的意见,明确几点,作为我们《四大名捕》剧版创作的铁律。”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第一,人物是魂,决不能动。无情、铁手、追命、冷血,包括诸葛先生、反派如蔡京、十三凶徒等,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确定的人物小传来塑造,任何情节都不能以牺牲人物性格为代价。观众爱上的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情节的工具。”
“第二,节奏是骨,必须紧凑。我同意李导的看法。四十集的篇幅(暂定),我们要做到张弛有度,但绝不允许注水。采用‘主线贯穿,单元推进’的模式。
每个单元案件不超过三集,单元内要破案完整,单元结尾要留下与主线相关的悬念或线索。确保观众每集都能获得满足感,同时对接下来的发展保持期待。”
“第三,情感是血,要润物无声。”王盛看向蔡怡浓和那位老编剧:“感情戏要加,但不能硬加。所有的情感发展,无论是兄弟情、师徒情还是男女之情,都必须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
要的是细腻的互动、眼神的交汇、关键时刻的舍身相互,而不是直白的告白和狗血的误会。把心动藏在细节里,让观众自己品出来,那才高级,才长久。”
“第四,风格是皮,要独特鲜明。”他继续道:“我们要做的,不是又一部普通的武侠剧。‘武侠侦探悬疑’这个定位很好。武打设计要创新,要体现出四大名捕各自的特点,可以请最好的武术指导团队,结合威亚和实战,拍出美感与力量感。
画面要有电影质感,服装、化妆、道具要考究,营造出北宋末年那种繁华与危机并存的独特氛围。配乐也要精心打造,烘托情绪,强化记忆点。”
最后,王盛一锤定音:“总结一下,我们的《四大名捕》,要的是——人物立得住,节奏抓得人,情感动人心,风格打得响。
目标不仅是收视率,更要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武侠记忆,成为我们北影厂联盟和盛影传媒在电视剧领域的标杆之作!”
他看向李囯立和蔡怡浓:“李导,蔡制片,剧本后续的修改和完善,就按照这个方向,由你们牵头,与武侠组紧密合作,尽快拿出前二十集的修改稿。需要什么资源,直接向我或者盛影这边提。”
他又看向赵老师和他的团队:“赵老师,辛苦你们了。方向已定,大胆去改。既要吸收李导他们带来的先进制作理念,也要守住我们原著的内核精华。”
“明白,王总!”李囯立和蔡怡浓异口同声,眼中充满了被信任和明确方向后的干劲。
“王总放心,我们一定尽快拿出让您和大家满意的本子!”赵老师也激动地保证,身后的武侠组成员个个摩拳擦掌。
王盛站起身,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好!那今天就这样。《四大名捕》这把剑,能否在今年的电视荧屏上寒光出鞘,就看各位的了。散会!”
会议结束,众人带着明确的目标和饱满的热情离去。
(本章完)
一九九八年三月二日,星期二。
京城的清晨,昨夜一场悄然而至的春雨洗去了连日的尘埃,空气湿润而清新,带着泥土和嫩芽的气息。
虽春寒依旧,但枝头隐约的绿意已昭示着季节不可逆转的更迭。
北影厂会议室内。
长方形的会议桌旁,已经坐了不少人,空气中弥漫着新泡的茶香、淡淡的烟味,以及一种属于创作领域的、微妙的亢奋与期待。
今天会议的议题,是《四大名捕》剧版项目的首次正式剧本研讨会。
王盛坐在主位,依旧是简单的深色毛衣,神情专注地翻阅着面前厚厚一摞剧本初稿和设定集。
他来得最早,已经独自沉思了半晌。
陆续抵达的与会人员,构成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组合,体现了王盛乃至北影厂联盟如今在资源整合上的广度与深度。
导演李囯立和制片人蔡怡浓坐在王盛右手边。
李囯立年近四十,穿着合身的夹克,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中带着艺术家的执着,他此前在港岛已有不少成功的电视剧作品,尤其擅长驾驭类型片节奏,被王盛“招安”后,对开拓内地市场充满干劲。
蔡怡浓则是一身干练的职业套装,妆容精致,她是项目的具体操盘手,负责协调资源、控制预算,眼神中既有商人的精明,也有对项目的热忱。
坐在王盛左手边的,是北影厂联盟编剧团队“武侠组”的核心成员。
这个小组是王盛在去年确立“系列电视电影”和“剧版开发”战略时,特意从联盟内各厂抽调擅长古装、武侠题材的笔杆子组建的,由原北影厂资深编剧、同时也是温瑞安书迷的赵老师担任组长。
组内既有功底扎实的老编剧把持结构,也有思维活跃的年轻编剧注入新意。
他们负责将温瑞安洋洋洒洒的《四大名捕》系列小说,改编成符合电视剧播出要求、且具备商业爆款潜质的剧本。
此外,盛影传媒负责项目跟进的一位副总以及记录员也列席会议。
看到人都到齐了,王盛放下手中的材料,环视一圈,开门见山:“各位,人都到齐了,咱们开始吧。
《四大名捕》这个项目,从去年拿到改编权,到武侠组闭关打磨了大半年,今天算是第一次正式会诊。
李导,蔡制片,你们是港岛武侠剧领域的行家,经验丰富;赵老师,你们团队对原著的理解和内地观众的审美把握更深。
今天畅所欲言,目的只有一个,把剧本的基调和方向彻底定下来,为接下来的选角、筹备扫清障碍。”
他看向武侠组组长赵老师:“赵老师,您先介绍一下整体改编思路和目前完成的部分。”
赵老师扶了扶眼镜,他是个面容清癯、目光有神的中年人,此刻略显激动。
他清了清嗓子,拿起准备好的提纲:“王总,李导,蔡制片,各位同仁。我们武侠组接手《四大名捕》后,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几个核心改编原则。”
“第一,忠于原著精神,合理重构叙事。”他语气坚定:“温巨侠的原著人物魅力无穷,世界观宏大,但部分情节较为散漫,直接影视化难度大。
我们决定以‘京师篇’和‘逆水寒’为核心骨架,融合其他系列中的经典案件和人物出场,重新编织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四大名捕从建立、磨合到威震江湖的过程,同时穿插单元案件,保持节奏紧凑。
主线聚焦于他们对抗以蔡京为首的朝堂黑手及其勾结的江湖邪恶势力‘十三凶徒’等。”
“第二,人物塑造为先,凸显名捕魅力。”赵老师继续道:“无情(盛崖余)的智慧、冷静与身残志坚;铁手(铁游夏)的沉稳、厚重与仁义;追命(崔略商)的潇洒、不羁与追踪术;冷血(冷凌弃)的孤狼本性、剑术超群与情感转变。
这四人的个性必须鲜明立住,他们的兄弟情、师徒恩(与诸葛正我)、以及各自的情感纠葛(如无情与姬瑶、冷血与楚离陌等),将是吸引观众持续追看的关键。我们为每个角色都撰写了详细的人物小传,确保行为逻辑一致。”
“第三,武打设计理念前置。”他强调:“我们不是写小说,是写剧本。在分场大纲和具体场景描述中,我们已经初步考虑了视觉呈现。
无情的暗器机关、铁手的刚猛掌法、追命的轻功腿法、冷血的狠辣剑术,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和动作设计展现其独特性和美感,我们在文本阶段就留下了发挥空间,并与未来的武术指导进行了初步沟通。”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前二十集的分集大纲和前十集的完整剧本初稿。”赵老师最后总结道:“整体风格定位为:古装武侠侦探悬疑剧。既有江湖的热血豪情,也有朝堂的波谲云诡,更有抽丝剥茧的破案过程。”
赵老师汇报完毕,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都在消化这些信息。
李囯立导演率先开口,他普通话带着明显的港味,但表达清晰:“赵老师团队的思路很清晰,人物先行,这点我非常同意。
港岛拍武侠剧,很多时候也是靠鲜明的人物留住观众。不过,”
他话锋一转,提出了自己的顾虑:“我担心的是节奏。内地剧集通常篇幅较长,如果按照传统章回体的方式,一个案子拖好几集,恐怕会流失年轻观众。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借鉴一些美剧或日剧的节奏,比如一集解决一个小危机,两三集处理一个完整案件,同时埋下主线伏笔?确保每集都有钩子,让观众有追下去的动力。”
蔡怡浓也补充道:“李导说的节奏问题很重要。另外就是情感线的处理。原著中感情戏份相对含蓄,但电视剧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对情感共鸣的需求很高。
我们是否需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适当强化一些情感冲突和暧昧互动?比如冷血和楚离陌的相识相知过程,可以更细腻一些?当然,尺度要把握好,不能变成狗血言情剧。”
武侠组的一位年轻编剧忍不住插话:“李导,蔡制片,关于节奏,我们其实有考虑。我们设计的单元案件,基本控制在2-3集内解决,并且每个案件都与主线人物的成长或主线阴谋的推进有所关联。
比如第一个单元‘铜钱案’,看似是普通的江湖仇杀,实则牵扯出伪造官银的线索,背后隐约有蔡京的影子,同时也借此引出了追命的过往。”
另一位老编剧则对情感线持谨慎态度:“适当强化可以,但必须符合人物性格。无情因其经历,情感是内敛甚至封闭的,突然给他加很多感情戏,容易崩人设。冷血的感情更应该是从无到有、缓慢升温的过程,突兀的强化反而失真。”
讨论逐渐热烈起来,双方就剧本的节奏把控、情感戏份的浓淡、某些关键情节(如“逆水寒”中顾惜朝与戚少商的恩怨如何融入)的处理方式等细节,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偶尔也会有观点的碰撞。
王盛大部分时间在倾听,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关键点。
他看得出,李囯立和港岛团队带来的商业化、类型化叙事经验,与内地编剧对原著底蕴和人物内涵的坚持,正在产生有益的化学反应。
这种碰撞,正是他想要的。
争论暂告一段落时,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王盛身上,等待他最终定调。
王盛合上笔记本,目光沉稳地扫过众人,缓缓开口:
“刚才的讨论很好,既有共识,也有值得深入思考的碰撞。我都听到了。现在,我综合大家的意见,明确几点,作为我们《四大名捕》剧版创作的铁律。”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第一,人物是魂,决不能动。无情、铁手、追命、冷血,包括诸葛先生、反派如蔡京、十三凶徒等,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确定的人物小传来塑造,任何情节都不能以牺牲人物性格为代价。观众爱上的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情节的工具。”
“第二,节奏是骨,必须紧凑。我同意李导的看法。四十集的篇幅(暂定),我们要做到张弛有度,但绝不允许注水。采用‘主线贯穿,单元推进’的模式。
每个单元案件不超过三集,单元内要破案完整,单元结尾要留下与主线相关的悬念或线索。确保观众每集都能获得满足感,同时对接下来的发展保持期待。”
“第三,情感是血,要润物无声。”王盛看向蔡怡浓和那位老编剧:“感情戏要加,但不能硬加。所有的情感发展,无论是兄弟情、师徒情还是男女之情,都必须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
要的是细腻的互动、眼神的交汇、关键时刻的舍身相互,而不是直白的告白和狗血的误会。把心动藏在细节里,让观众自己品出来,那才高级,才长久。”
“第四,风格是皮,要独特鲜明。”他继续道:“我们要做的,不是又一部普通的武侠剧。‘武侠侦探悬疑’这个定位很好。武打设计要创新,要体现出四大名捕各自的特点,可以请最好的武术指导团队,结合威亚和实战,拍出美感与力量感。
画面要有电影质感,服装、化妆、道具要考究,营造出北宋末年那种繁华与危机并存的独特氛围。配乐也要精心打造,烘托情绪,强化记忆点。”
最后,王盛一锤定音:“总结一下,我们的《四大名捕》,要的是——人物立得住,节奏抓得人,情感动人心,风格打得响。
目标不仅是收视率,更要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武侠记忆,成为我们北影厂联盟和盛影传媒在电视剧领域的标杆之作!”
他看向李囯立和蔡怡浓:“李导,蔡制片,剧本后续的修改和完善,就按照这个方向,由你们牵头,与武侠组紧密合作,尽快拿出前二十集的修改稿。需要什么资源,直接向我或者盛影这边提。”
他又看向赵老师和他的团队:“赵老师,辛苦你们了。方向已定,大胆去改。既要吸收李导他们带来的先进制作理念,也要守住我们原著的内核精华。”
“明白,王总!”李囯立和蔡怡浓异口同声,眼中充满了被信任和明确方向后的干劲。
“王总放心,我们一定尽快拿出让您和大家满意的本子!”赵老师也激动地保证,身后的武侠组成员个个摩拳擦掌。
王盛站起身,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好!那今天就这样。《四大名捕》这把剑,能否在今年的电视荧屏上寒光出鞘,就看各位的了。散会!”
会议结束,众人带着明确的目标和饱满的热情离去。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719/6389421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