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177:对话小崔
推荐阅读:疯癫1960:街溜子带偏四合院、996的福报从每天100万开始、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中医:直播看病观众都慌了、御兽修仙:我获得了灵宠天赋、一人成宗、从上海滩大亨到港岛豪门、诡秘:当愚者碰上假面愚者、从庆余年开始倒反天罡、心之怪盗!但柯南、
第179章 177:对话小崔
一九九八年三月的华夏大地,春意渐浓,而一股源自南国星城、由一位十八岁港岛女孩掀起的娱乐旋风,其热度却远超季节的变换,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
张伯芝,这个名字伴随着《快乐女声》总冠军的桂冠,以及她那极具戏剧性的“逆境港岛玫瑰”形象,在总决赛落幕后的几天里,完成了从节目冠军到全国性文化现象的惊人跃迁。
其影响力,已然超出了单纯娱乐新闻的范畴。
总决赛次日起,全国各大媒体,尤其是那些嗅觉敏锐的都市报和晚报,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张伯芝夺冠的消息放在了文化娱乐版的头条。
《港岛女孩内地圆梦,张伯芝泪洒〈快乐女声〉夺冠夜!》
《“我要带妈妈弟弟来内地!”——新科冠军张伯芝的朴素愿望》
《从夜店被救到冠军加冕,张伯芝的传奇逆袭》……
类似的标题充斥报端,详尽报道了她夺冠的过程,复述着她那“赌鬼父亲、被追债、寻求安全感”的坎坷身世,以及那句“赚足够多的钱,把妈妈和弟弟接到内地来生活”的核心诉求。
然而,真正将这股热度推向顶峰,并赋予其特殊时代意义的,是来自官方媒体的背书。
就在三月九日,星期一,由某权威机构主管、面向全国发行的《中国青年报》,在其二版一个颇为显著的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快乐女声”与跨越海峡的情感共鸣》的评论员文章。
文章没有停留在对节目娱乐性的探讨,而是巧妙地将张伯芝的个人选择与港岛回归后的人心流向、内地改革开放带来的吸引力相结合。
文中写道:“一位在港岛复杂环境中成长、曾面临现实困境的少女,通过内地的文化平台实现了个人梦想,并表达了希望家人北上、共享安宁与发展的强烈意愿。
这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两地情感日益紧密、内地向心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生动缩影……《快乐女声》搭建的不仅是一个音乐舞台,更是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让更多人看到了内地社会的包容、活力与机遇。”
紧接着,泱视一套的《新闻30分》节目,在报道文化现象时,也以简讯形式提及了《快乐女声》总决赛及张伯芝夺冠的消息,镜头里短暂出现了张伯芝手握奖杯、激动落泪的画面。
虽然只是短短十几秒,但其象征意义巨大!
官方媒体的定调和曝光,如同给张伯芝的故事盖上了一枚“官方认证”的印章。
这使得各地媒体在跟进报道时更加大胆和深入,也使得张伯芝的形象超越了普通娱乐明星,带上了一层“时代典型”的光环。
民间舆论对此反响极其热烈。
在港岛回归尚不满一周年的背景下,张伯芝这个“逃离”港岛旧环境、向往内地新生活的“成功样板”,极大地满足了内地民众的自豪感与好奇心。
她的混血美貌、坚韧性格和凄惨身世,构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爽文”叙事,引发了从校园学生到街头巷尾普通民众的广泛讨论和同情。
“这姑娘太不容易了,还这么孝顺!”
“港岛那边看来也不是什么都好嘛,还是咱们内地安稳。”
“希望她早点把她妈妈接过来!”
类似的言论随处可见。
张伯芝的人气之高,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她夺冠时穿的同款银色亮片短裙,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南方沿海城市服装批发市场最紧俏的仿款。
她演唱的粤语版《爱你一万年》,虽然音质粗糙的盗版录音带早已遍布大街小巷,但正版音像公司还是迅速联系光线传媒,希望能够拿到授权,发行单曲ep。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堪称恐怖的关注度和随之而来的巨大商业机会,光线传媒内部既喜且忧。
喜的是节目大获成功,造出了一颗璀璨新星;忧的是公司初创的艺人经纪体系,几乎要被这海啸般的需求冲垮。
无数的广告代言邀请、商演报价、媒体专访请求、剧本递送……如同雪片般飞来,办公桌上的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
刚刚签下的一些其他优秀选手,在这股“张伯芝旋风”面前,几乎失去了声音。
意识到张伯芝已然成为公司乃至整个联盟现阶段最具商业价值和宣传意义的“王牌”,蔡怡浓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有些“屈尊”的决定。
她亲自暂代张伯芝的经纪人职务!
由她这位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直接负责张伯芝的一切经纪事务,包括筛选合作、谈判价格、安排行程、应对媒体。
“伯芝现在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也是我们这套造星模式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验证。”蔡怡浓在内部会议上神色严肃地对王长钿和王盛(通过电话)解释道:“必须由最有经验的人来掌舵,避免任何可能的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在她稳定下来,我们培养出足够专业的执行经纪团队之前,我来直接带她。”
王盛在电话那头只是简单回了一句:“你决定就好,记得出席活动,多带保镖,警告她不要单独行动。”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人们经常看到,干练精致的蔡怡浓亲自陪着略显青涩但已星味初显的张伯芝,出入各种场合,为她挡驾媒体,为她洽谈合同,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而《快乐女声》节目本身的后续价值,也随着张伯芝的爆红被无限放大。
总决赛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参与合作的六大分赛区电视台(湘省、京城、粤东、沪上、苏省、川省)就依据当初的协议,行使了优先购买权,以不菲的价格拿下了《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及部分精彩场次录播带的播出权。
所谓的“录播带”,即是电视台播出使用的主要介质,在数字播出系统尚未普及的九十年代末,这种物理磁带是节目流通的标准载体。
但这远远不够!
其他未能参与合作的地方电视台,眼见此节目热度空前,也纷纷挥舞着支票找上门来,希望能够购买重播权。
“老王,咱们是老朋友了,这次《快乐女声》的带子,无论如何要给我们台一份,价格好商量!”
“我们台观众呼声太高了,播不了直播,重播也行啊!”
王长钿办公室的电话几乎被打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抢购潮,光线传媒和湘省卫视迅速协商,制定了一个阶梯式的重播权价格体系。
即使价格不菲,订单依然纷至沓来。
从三月中旬开始,无论是在首轮合作电视台,还是在后续购买重播权的各地卫视、地方台,只要在晚间黄金时段或周末下午播出《快乐女声》的比赛录像,尤其是张伯芝相关的场次,收视率无一例外地飘红。
许多错过了直播,或者想重温比赛的观众,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
那种“已知结果”的观看,并未消减他们的热情,反而带着一种“见证传奇诞生”的参与感。
张伯芝在复活赛的惊险晋级、总决赛的摇滚献唱,每一次重播,都能在社交圈层中引发新一波的小范围讨论。
这股“重播热潮”持续蔓延,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工厂、企业的闭路电视系统中,也被作为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内容进行播放,其影响力真正深入到了基层。
然而,真正将张伯芝推向又一个舆论高峰,让她在1998年3月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是她受邀参加的一档泱视王牌谈话节目——《实话实说》。
此时的主持人,正是以其独特的“尴尬”幽默和犀利又不失温和的提问风格,深受观众喜爱的小崔。
节目录制当天,张伯芝在蔡怡浓的陪同下走进演播室。
她穿着一条简单的蓝色连衣裙,妆容清淡,与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样子判若两人,更像一个邻家女孩。
面对小崔和现场观众,她起初有些紧张,双手紧紧握着话筒。
小崔的开场一如既往的平易近人,没有直接触及她的身世,而是从参加比赛的感受聊起,慢慢引导她放松。
当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她的家庭和未来打算时,张伯芝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
“我参加比赛,就系想赚多啲钱。”她没有回避,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坦诚地说出了在当下语境下显得有些“直白”甚至“功利”的目标:“带我妈妈同细佬,离开港岛嗰个环境。嗰边……有啲人,有啲事,令我觉得好唔安全。”
现场一片寂静,观众们被她的直接和背后的沉重所触动。
小崔敏锐地抓住了关键,温和地追问:“所以,你的第一目的地,就是内地,是吗?”
张伯芝重重地点了点头,没有丝毫犹豫:“系!”
她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抬起头,目光清澈地看向小崔和镜头,继续说道:“其实,喺未被王生发掘,带我来内地之前,我谂过带屋企人去澳洲,或者英国生活。觉得嗰边可能……更远,更安全啩。”
她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由衷而温暖:“但系,来到内地之后,我发现……呢度同我想象中完全唔一样。”
她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发现的惊喜和真诚的赞叹:“呢度好大,好有活力,周围都喺度起楼,起路,好似每日都喺变化,有好多人为咗更好嘅生活喺度努力拼搏。最重要嘅系,我感觉好安全,好踏实。”
“夜晚行街,唔使惊遇到古惑仔;冇人会上门追债,恐吓你屋企人;周围嘅人,好似……好似都几友善,几热心。”她努力用有限的词汇描述着自己的感受:“虽然生活节奏可能冇港岛咁快,但系呢种安稳、有希望嘅感觉,先系我同我妈妈最需要嘅。”
“我喺度参加比赛,公司嘅人对我好好,帮我安排住宿,教我讲普通话,帮我应对记者……我觉得,呢度先系我可以重新开始,俾到家人真正安稳生活嘅地方。”
她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观察和真切的感受,但正是这份未经雕琢的真实,打动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
小崔也被她的坦诚所触动,总结道:“所以,不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是这里的发展、这里的安定、这里的人情味,真正吸引了你,让你觉得这里才是归宿。”
“系!就系呢个意思!”张伯芝用力点头,脸上露出了灿烂而释然的笑容。
这期《实话实说》在三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晚上播出后,再度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张伯芝那句“呢度先系我可以重新开始嘅地方”和她对内地“安全、踏实、有希望”的描述,通过官媒的平台,传入了千家万户。
官方媒体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号的积极意义,后续的一些报道中,更加突出地引用了她在节目中的言论,将她塑造为“用脚投票”、认同内地发展的港岛青年代表。
而在民间,她的形象也更加丰满和接地气。
人们欣赏她的孝顺和坚韧,也喜欢她的直率和坦诚。
“这姑娘实在,不装!”
“说得对啊,咱们这儿就是一天比一天好!”
“希望她在内地发展顺利,早点把家人接来团圆。”
张伯芝,这个十八岁的港岛女孩,凭借一档选秀节目起飞,借助官方媒体的东风,最终通过一次真诚的电视对话,成功地在一九九八年的三月,在无数华夏民众的心中,刻下了一道鲜明而独特的时代印记。
(本章完)
一九九八年三月的华夏大地,春意渐浓,而一股源自南国星城、由一位十八岁港岛女孩掀起的娱乐旋风,其热度却远超季节的变换,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
张伯芝,这个名字伴随着《快乐女声》总冠军的桂冠,以及她那极具戏剧性的“逆境港岛玫瑰”形象,在总决赛落幕后的几天里,完成了从节目冠军到全国性文化现象的惊人跃迁。
其影响力,已然超出了单纯娱乐新闻的范畴。
总决赛次日起,全国各大媒体,尤其是那些嗅觉敏锐的都市报和晚报,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张伯芝夺冠的消息放在了文化娱乐版的头条。
《港岛女孩内地圆梦,张伯芝泪洒〈快乐女声〉夺冠夜!》
《“我要带妈妈弟弟来内地!”——新科冠军张伯芝的朴素愿望》
《从夜店被救到冠军加冕,张伯芝的传奇逆袭》……
类似的标题充斥报端,详尽报道了她夺冠的过程,复述着她那“赌鬼父亲、被追债、寻求安全感”的坎坷身世,以及那句“赚足够多的钱,把妈妈和弟弟接到内地来生活”的核心诉求。
然而,真正将这股热度推向顶峰,并赋予其特殊时代意义的,是来自官方媒体的背书。
就在三月九日,星期一,由某权威机构主管、面向全国发行的《中国青年报》,在其二版一个颇为显著的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快乐女声”与跨越海峡的情感共鸣》的评论员文章。
文章没有停留在对节目娱乐性的探讨,而是巧妙地将张伯芝的个人选择与港岛回归后的人心流向、内地改革开放带来的吸引力相结合。
文中写道:“一位在港岛复杂环境中成长、曾面临现实困境的少女,通过内地的文化平台实现了个人梦想,并表达了希望家人北上、共享安宁与发展的强烈意愿。
这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两地情感日益紧密、内地向心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生动缩影……《快乐女声》搭建的不仅是一个音乐舞台,更是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让更多人看到了内地社会的包容、活力与机遇。”
紧接着,泱视一套的《新闻30分》节目,在报道文化现象时,也以简讯形式提及了《快乐女声》总决赛及张伯芝夺冠的消息,镜头里短暂出现了张伯芝手握奖杯、激动落泪的画面。
虽然只是短短十几秒,但其象征意义巨大!
官方媒体的定调和曝光,如同给张伯芝的故事盖上了一枚“官方认证”的印章。
这使得各地媒体在跟进报道时更加大胆和深入,也使得张伯芝的形象超越了普通娱乐明星,带上了一层“时代典型”的光环。
民间舆论对此反响极其热烈。
在港岛回归尚不满一周年的背景下,张伯芝这个“逃离”港岛旧环境、向往内地新生活的“成功样板”,极大地满足了内地民众的自豪感与好奇心。
她的混血美貌、坚韧性格和凄惨身世,构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爽文”叙事,引发了从校园学生到街头巷尾普通民众的广泛讨论和同情。
“这姑娘太不容易了,还这么孝顺!”
“港岛那边看来也不是什么都好嘛,还是咱们内地安稳。”
“希望她早点把她妈妈接过来!”
类似的言论随处可见。
张伯芝的人气之高,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她夺冠时穿的同款银色亮片短裙,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南方沿海城市服装批发市场最紧俏的仿款。
她演唱的粤语版《爱你一万年》,虽然音质粗糙的盗版录音带早已遍布大街小巷,但正版音像公司还是迅速联系光线传媒,希望能够拿到授权,发行单曲ep。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堪称恐怖的关注度和随之而来的巨大商业机会,光线传媒内部既喜且忧。
喜的是节目大获成功,造出了一颗璀璨新星;忧的是公司初创的艺人经纪体系,几乎要被这海啸般的需求冲垮。
无数的广告代言邀请、商演报价、媒体专访请求、剧本递送……如同雪片般飞来,办公桌上的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
刚刚签下的一些其他优秀选手,在这股“张伯芝旋风”面前,几乎失去了声音。
意识到张伯芝已然成为公司乃至整个联盟现阶段最具商业价值和宣传意义的“王牌”,蔡怡浓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有些“屈尊”的决定。
她亲自暂代张伯芝的经纪人职务!
由她这位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直接负责张伯芝的一切经纪事务,包括筛选合作、谈判价格、安排行程、应对媒体。
“伯芝现在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也是我们这套造星模式能否持续下去的关键验证。”蔡怡浓在内部会议上神色严肃地对王长钿和王盛(通过电话)解释道:“必须由最有经验的人来掌舵,避免任何可能的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在她稳定下来,我们培养出足够专业的执行经纪团队之前,我来直接带她。”
王盛在电话那头只是简单回了一句:“你决定就好,记得出席活动,多带保镖,警告她不要单独行动。”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人们经常看到,干练精致的蔡怡浓亲自陪着略显青涩但已星味初显的张伯芝,出入各种场合,为她挡驾媒体,为她洽谈合同,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而《快乐女声》节目本身的后续价值,也随着张伯芝的爆红被无限放大。
总决赛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参与合作的六大分赛区电视台(湘省、京城、粤东、沪上、苏省、川省)就依据当初的协议,行使了优先购买权,以不菲的价格拿下了《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及部分精彩场次录播带的播出权。
所谓的“录播带”,即是电视台播出使用的主要介质,在数字播出系统尚未普及的九十年代末,这种物理磁带是节目流通的标准载体。
但这远远不够!
其他未能参与合作的地方电视台,眼见此节目热度空前,也纷纷挥舞着支票找上门来,希望能够购买重播权。
“老王,咱们是老朋友了,这次《快乐女声》的带子,无论如何要给我们台一份,价格好商量!”
“我们台观众呼声太高了,播不了直播,重播也行啊!”
王长钿办公室的电话几乎被打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抢购潮,光线传媒和湘省卫视迅速协商,制定了一个阶梯式的重播权价格体系。
即使价格不菲,订单依然纷至沓来。
从三月中旬开始,无论是在首轮合作电视台,还是在后续购买重播权的各地卫视、地方台,只要在晚间黄金时段或周末下午播出《快乐女声》的比赛录像,尤其是张伯芝相关的场次,收视率无一例外地飘红。
许多错过了直播,或者想重温比赛的观众,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
那种“已知结果”的观看,并未消减他们的热情,反而带着一种“见证传奇诞生”的参与感。
张伯芝在复活赛的惊险晋级、总决赛的摇滚献唱,每一次重播,都能在社交圈层中引发新一波的小范围讨论。
这股“重播热潮”持续蔓延,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工厂、企业的闭路电视系统中,也被作为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内容进行播放,其影响力真正深入到了基层。
然而,真正将张伯芝推向又一个舆论高峰,让她在1998年3月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是她受邀参加的一档泱视王牌谈话节目——《实话实说》。
此时的主持人,正是以其独特的“尴尬”幽默和犀利又不失温和的提问风格,深受观众喜爱的小崔。
节目录制当天,张伯芝在蔡怡浓的陪同下走进演播室。
她穿着一条简单的蓝色连衣裙,妆容清淡,与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样子判若两人,更像一个邻家女孩。
面对小崔和现场观众,她起初有些紧张,双手紧紧握着话筒。
小崔的开场一如既往的平易近人,没有直接触及她的身世,而是从参加比赛的感受聊起,慢慢引导她放松。
当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她的家庭和未来打算时,张伯芝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
“我参加比赛,就系想赚多啲钱。”她没有回避,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坦诚地说出了在当下语境下显得有些“直白”甚至“功利”的目标:“带我妈妈同细佬,离开港岛嗰个环境。嗰边……有啲人,有啲事,令我觉得好唔安全。”
现场一片寂静,观众们被她的直接和背后的沉重所触动。
小崔敏锐地抓住了关键,温和地追问:“所以,你的第一目的地,就是内地,是吗?”
张伯芝重重地点了点头,没有丝毫犹豫:“系!”
她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抬起头,目光清澈地看向小崔和镜头,继续说道:“其实,喺未被王生发掘,带我来内地之前,我谂过带屋企人去澳洲,或者英国生活。觉得嗰边可能……更远,更安全啩。”
她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由衷而温暖:“但系,来到内地之后,我发现……呢度同我想象中完全唔一样。”
她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发现的惊喜和真诚的赞叹:“呢度好大,好有活力,周围都喺度起楼,起路,好似每日都喺变化,有好多人为咗更好嘅生活喺度努力拼搏。最重要嘅系,我感觉好安全,好踏实。”
“夜晚行街,唔使惊遇到古惑仔;冇人会上门追债,恐吓你屋企人;周围嘅人,好似……好似都几友善,几热心。”她努力用有限的词汇描述着自己的感受:“虽然生活节奏可能冇港岛咁快,但系呢种安稳、有希望嘅感觉,先系我同我妈妈最需要嘅。”
“我喺度参加比赛,公司嘅人对我好好,帮我安排住宿,教我讲普通话,帮我应对记者……我觉得,呢度先系我可以重新开始,俾到家人真正安稳生活嘅地方。”
她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素的观察和真切的感受,但正是这份未经雕琢的真实,打动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
小崔也被她的坦诚所触动,总结道:“所以,不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是这里的发展、这里的安定、这里的人情味,真正吸引了你,让你觉得这里才是归宿。”
“系!就系呢个意思!”张伯芝用力点头,脸上露出了灿烂而释然的笑容。
这期《实话实说》在三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晚上播出后,再度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张伯芝那句“呢度先系我可以重新开始嘅地方”和她对内地“安全、踏实、有希望”的描述,通过官媒的平台,传入了千家万户。
官方媒体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号的积极意义,后续的一些报道中,更加突出地引用了她在节目中的言论,将她塑造为“用脚投票”、认同内地发展的港岛青年代表。
而在民间,她的形象也更加丰满和接地气。
人们欣赏她的孝顺和坚韧,也喜欢她的直率和坦诚。
“这姑娘实在,不装!”
“说得对啊,咱们这儿就是一天比一天好!”
“希望她在内地发展顺利,早点把家人接来团圆。”
张伯芝,这个十八岁的港岛女孩,凭借一档选秀节目起飞,借助官方媒体的东风,最终通过一次真诚的电视对话,成功地在一九九八年的三月,在无数华夏民众的心中,刻下了一道鲜明而独特的时代印记。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719/638942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