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178:韩三坪:我要搞新北影!
推荐阅读:疯癫1960:街溜子带偏四合院、996的福报从每天100万开始、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中医:直播看病观众都慌了、御兽修仙:我获得了灵宠天赋、一人成宗、从上海滩大亨到港岛豪门、诡秘:当愚者碰上假面愚者、从庆余年开始倒反天罡、心之怪盗!但柯南、
第180章 178:韩三坪:我要搞新北影!
一九九八年三月的京城。
空气中的躁动与文化领域的喧嚣交织在一起。
就在《快乐女声》的余热和张伯芝现象引发的讨论尚未完全平息之际,一则来自上层、影响更为深远的消息,如同一声春雷,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内部炸响。
原“广播电影电视部”被改组为更为人熟知的“总局”。
这一变动,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更改,更意味着管理体制、职能划分的深刻调整,标志着中国的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原有的部分行政职能划归新成立的信息产业部,而总局则将更侧重于行业的宏观管理、政策制定和内容监管。
消息传来,系统内各单位反应各异,有观望,有揣测,更有嗅觉敏锐者,从中嗅到了新一轮改革与布局的机遇。
在这新旧体制转换的微妙时刻,一次由广电系统内核心电影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旨在“畅谈未来改革发展”的内部研讨会,在京郊某处不显山露水的会议中心举行。
与会者囊括了各大电影制片厂、省级电影公司以及新成立的总局相关司局的负责人。
会场气氛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涌动,每个人都清楚,这既是对过去两年的总结,也可能决定着未来资源的流向和格局的划分。
北影厂厂长韩三坪自然是会场焦点之一。
他穿着一身深色中山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坐在标有“京城电影制片厂”的席位后,气度沉凝。
在过去两年里,他领导下的北影厂,凭借与王盛深度绑定的盛影传媒,通过婚庆录像、电视电影、影院大片乃至选秀节目,完成了一场令人瞠目的逆袭,从一个需要上级拨款、职工子弟就业都成问题的老牌国营厂,一跃成为全国电影系统内经济效益最好、市场活力最强的单位之一。
会议进行到各单位负责人发言环节。
轮到韩三坪时,他稳步走上发言席,调整了一下话筒。
他没有急于开口,而是用目光缓缓扫过全场,与朱泳德、中国电影公司老总佟刚等熟识或暗含较量的对手目光短暂相接,也看到了许多来自地方电影厂代表眼中混杂着羡慕、好奇乃至一丝嫉妒的情绪。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韩三坪的声音沉稳有力,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很高兴能在此新旧交替之际,与大家共同探讨我们电影事业的未来。首先,我代表京城电影制片厂,简单汇报一下我们近两年的工作情况与一些粗浅的思考。”
他并未拿出厚厚一迭稿纸,而是凭借清晰的记忆和数据,开始了他的陈述。
“过去的两年,对北影厂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两年,是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的两年。”
韩三坪开门见山:“在部里……哦,现在应该说是总局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面向市场的改革尝试。”
他首先提到了引发最初关注的“影像记忆业务”。
“这项由我厂职工子弟王盛同志率先发起并市场化运营的业务,截至目前,已成功拓展至津城、冀省,形成稳定的‘两地一省’市场格局。
仅1997年度,该项目就实现净利润超过两千万元,不仅有效解决了部分职工子弟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分红模式,让早期支持项目的职工家庭分享了改革发展的红利,极大地凝聚了人心。”
接着,他谈到了电视电影。
“依托‘电影厂联盟’的平台,我们联合三十余家兄弟单位,开发了‘周末影院’电视电影栏目。采用低成本、短周期、类型化的制作模式,至今已成功制作并播出包括《疯狂的彩票》、《婚纱》在内的‘开年八剑’等数百部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通过全国数百家电视台播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去年相关业务为北影厂带来直接收入超过三亿元,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锻炼了一支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熟悉类型片制作的年轻团队,为我们后续进军影院大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到影院大片,他自然提到了《30天》。
“这部由我厂与紫禁城影业联合出品,盛影传媒承制,王盛同志担任总制片的贺岁喜剧,在全国同仁的支持下,最终取得了九千一百九十六万元的票房成绩。
这个数字,证明了国产商业片的巨大潜力,也验证了分账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这部影片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撬开了僵化的发行体系,探索了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制片、发行、放映新模式。”
他还简要提及了在动画、电视节目制作等领域的布局,如与北电合作的《虹猫蓝兔三千问》动画项目,光线传媒的《快乐女声》和《京港爱情线》。
“综上所述,”
韩三坪总结道:“通过这两年多元化、市场化的探索,北影厂目前已经实现了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现金流的健康循环。
我们不仅不再需要上级的财政拨款,完全能够自负盈亏,而且已经具备了依靠自身利润进行设备迭代更新、技术改造升级的能力。
去年,我们已斥资数千万元,引进了数套先进的后期制作设备。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通过内部培训、项目实践以及与京城电影学院的合作,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既有艺术追求又懂市场规律的创作和管理队伍。”
他的汇报数据翔实,条理清晰,没有空话套话,全是硬邦邦的市场成绩和实实在在的效益。
台下不少人听得心潮澎湃,亦有人面色复杂。
韩三坪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深沉:“成绩属于过去,挑战在于未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单靠北影厂一家的力量,无论是在内容生产的规模上,还是在市场风险的抵御上,都仍然显得单薄。
尤其是在看到兄弟单位,比如魔都电影电视公司在朱泳德总经理的带领下,正在进行卓有成效的资源整合,意图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集团时,我们深感启发,也倍感压力。”
他特意提到了朱泳德和魔都电影电视公司,目光也顺势落到了朱泳德身上。
朱泳德面色平静,嘴角似乎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在说“洗耳恭听”。
韩三坪收回目光,看向主席台和会场内的众人,抛出了他深思熟虑的想法,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
“朱总他们在魔都整合资源,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我觉得非常好,是应对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
我们京城,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拥有北影厂、京城电影公司、青年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制片厂等诸多宝贵的电影资源,底蕴深厚,人才济济。然而,目前这些资源相对分散,未能形成合力。”
他稍微停顿,让所有人都能听清他接下来的每一个字:
“我在想,我们北影厂现在赚的这些钱,躺在账上只是数字,只有投入到更宏大的事业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我们完全有能力,也完全应该,效仿魔都的模式,但要走出一条符合京城特点的路子——那就是,以北影厂为核心,联合京城电影公司、儿童电影制片厂等单位,整合相关的制作、发行、放映资源,组建一个全新的、更具规模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北影集团!”
“北影集团”四个字一出,整个会场瞬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韩三坪这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提议震住了。
整合京城主要的电影资源,组建集团!
这不再是北影厂一家的小打小闹,而是涉及到多个同级单位、不同隶属关系的利益重组,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鱼吃小鱼”,是要重塑京城乃至全国电影产业的格局!
韩三坪仿佛没有看到众人的反应,继续阐述着他的构想,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
“组建北影集团,不是为了搞垄断,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恰恰相反,是为了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
我们可以将集团的业务划分为几个清晰的板块:以北影厂和儿童制片厂为主体的电影制片板块;整合京城电影公司的发行网络,形成专业的发行板块;联合市电影公司的优质影院,打造现代化的院线板块;再加上盛影传媒、光线传媒已经探索出的艺人经纪、电视节目、新媒体等业务板块。形成一个从内容创作、制作生产、宣传发行到终端放映、衍生开发的全产业链闭环!”
“我们可以用北影厂现有的利润和未来的预期收益作为启动资金和信用背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也可以为集团内其他暂时困难的单位输血,帮助他们转型升级。
我们可以统一规划项目,避免内部无序竞争;可以集中采购设备,降低成本;可以搭建共享的人才池和技术平台,提升整体效率!”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会场里回荡,充满了说服力和感染力,也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强势。
“这将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必然会触及一些固有的利益格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但是,”
韩三坪重重地说道:“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为了我们这些老牌电影厂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真正站稳脚跟,焕发新生,这条路必须走!也一定能走通!”
他最后看向主席台方向,语气诚恳而坚定:“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总局领导和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但我相信,唯有联合,方能强大;唯有改革,才有出路!”
发言完毕,韩三坪微微鞠躬,在一片死寂和无数道含义复杂的目光注视下,沉稳地走回自己的座位。
会场足足安静了十几秒钟,随后,“嗡”的一声,各种压抑的议论声如同潮水般爆发开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韩三坪、主席台领导、朱泳德以及京城电影公司等几位相关单位负责人的脸上来回逡巡。
(本章完)
一九九八年三月的京城。
空气中的躁动与文化领域的喧嚣交织在一起。
就在《快乐女声》的余热和张伯芝现象引发的讨论尚未完全平息之际,一则来自上层、影响更为深远的消息,如同一声春雷,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内部炸响。
原“广播电影电视部”被改组为更为人熟知的“总局”。
这一变动,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更改,更意味着管理体制、职能划分的深刻调整,标志着中国的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原有的部分行政职能划归新成立的信息产业部,而总局则将更侧重于行业的宏观管理、政策制定和内容监管。
消息传来,系统内各单位反应各异,有观望,有揣测,更有嗅觉敏锐者,从中嗅到了新一轮改革与布局的机遇。
在这新旧体制转换的微妙时刻,一次由广电系统内核心电影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旨在“畅谈未来改革发展”的内部研讨会,在京郊某处不显山露水的会议中心举行。
与会者囊括了各大电影制片厂、省级电影公司以及新成立的总局相关司局的负责人。
会场气氛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涌动,每个人都清楚,这既是对过去两年的总结,也可能决定着未来资源的流向和格局的划分。
北影厂厂长韩三坪自然是会场焦点之一。
他穿着一身深色中山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坐在标有“京城电影制片厂”的席位后,气度沉凝。
在过去两年里,他领导下的北影厂,凭借与王盛深度绑定的盛影传媒,通过婚庆录像、电视电影、影院大片乃至选秀节目,完成了一场令人瞠目的逆袭,从一个需要上级拨款、职工子弟就业都成问题的老牌国营厂,一跃成为全国电影系统内经济效益最好、市场活力最强的单位之一。
会议进行到各单位负责人发言环节。
轮到韩三坪时,他稳步走上发言席,调整了一下话筒。
他没有急于开口,而是用目光缓缓扫过全场,与朱泳德、中国电影公司老总佟刚等熟识或暗含较量的对手目光短暂相接,也看到了许多来自地方电影厂代表眼中混杂着羡慕、好奇乃至一丝嫉妒的情绪。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韩三坪的声音沉稳有力,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很高兴能在此新旧交替之际,与大家共同探讨我们电影事业的未来。首先,我代表京城电影制片厂,简单汇报一下我们近两年的工作情况与一些粗浅的思考。”
他并未拿出厚厚一迭稿纸,而是凭借清晰的记忆和数据,开始了他的陈述。
“过去的两年,对北影厂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两年,是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的两年。”
韩三坪开门见山:“在部里……哦,现在应该说是总局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面向市场的改革尝试。”
他首先提到了引发最初关注的“影像记忆业务”。
“这项由我厂职工子弟王盛同志率先发起并市场化运营的业务,截至目前,已成功拓展至津城、冀省,形成稳定的‘两地一省’市场格局。
仅1997年度,该项目就实现净利润超过两千万元,不仅有效解决了部分职工子弟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分红模式,让早期支持项目的职工家庭分享了改革发展的红利,极大地凝聚了人心。”
接着,他谈到了电视电影。
“依托‘电影厂联盟’的平台,我们联合三十余家兄弟单位,开发了‘周末影院’电视电影栏目。采用低成本、短周期、类型化的制作模式,至今已成功制作并播出包括《疯狂的彩票》、《婚纱》在内的‘开年八剑’等数百部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通过全国数百家电视台播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去年相关业务为北影厂带来直接收入超过三亿元,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锻炼了一支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熟悉类型片制作的年轻团队,为我们后续进军影院大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到影院大片,他自然提到了《30天》。
“这部由我厂与紫禁城影业联合出品,盛影传媒承制,王盛同志担任总制片的贺岁喜剧,在全国同仁的支持下,最终取得了九千一百九十六万元的票房成绩。
这个数字,证明了国产商业片的巨大潜力,也验证了分账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这部影片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撬开了僵化的发行体系,探索了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制片、发行、放映新模式。”
他还简要提及了在动画、电视节目制作等领域的布局,如与北电合作的《虹猫蓝兔三千问》动画项目,光线传媒的《快乐女声》和《京港爱情线》。
“综上所述,”
韩三坪总结道:“通过这两年多元化、市场化的探索,北影厂目前已经实现了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现金流的健康循环。
我们不仅不再需要上级的财政拨款,完全能够自负盈亏,而且已经具备了依靠自身利润进行设备迭代更新、技术改造升级的能力。
去年,我们已斥资数千万元,引进了数套先进的后期制作设备。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通过内部培训、项目实践以及与京城电影学院的合作,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既有艺术追求又懂市场规律的创作和管理队伍。”
他的汇报数据翔实,条理清晰,没有空话套话,全是硬邦邦的市场成绩和实实在在的效益。
台下不少人听得心潮澎湃,亦有人面色复杂。
韩三坪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深沉:“成绩属于过去,挑战在于未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单靠北影厂一家的力量,无论是在内容生产的规模上,还是在市场风险的抵御上,都仍然显得单薄。
尤其是在看到兄弟单位,比如魔都电影电视公司在朱泳德总经理的带领下,正在进行卓有成效的资源整合,意图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集团时,我们深感启发,也倍感压力。”
他特意提到了朱泳德和魔都电影电视公司,目光也顺势落到了朱泳德身上。
朱泳德面色平静,嘴角似乎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在说“洗耳恭听”。
韩三坪收回目光,看向主席台和会场内的众人,抛出了他深思熟虑的想法,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
“朱总他们在魔都整合资源,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我觉得非常好,是应对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
我们京城,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拥有北影厂、京城电影公司、青年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制片厂等诸多宝贵的电影资源,底蕴深厚,人才济济。然而,目前这些资源相对分散,未能形成合力。”
他稍微停顿,让所有人都能听清他接下来的每一个字:
“我在想,我们北影厂现在赚的这些钱,躺在账上只是数字,只有投入到更宏大的事业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我们完全有能力,也完全应该,效仿魔都的模式,但要走出一条符合京城特点的路子——那就是,以北影厂为核心,联合京城电影公司、儿童电影制片厂等单位,整合相关的制作、发行、放映资源,组建一个全新的、更具规模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北影集团!”
“北影集团”四个字一出,整个会场瞬间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韩三坪这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提议震住了。
整合京城主要的电影资源,组建集团!
这不再是北影厂一家的小打小闹,而是涉及到多个同级单位、不同隶属关系的利益重组,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鱼吃小鱼”,是要重塑京城乃至全国电影产业的格局!
韩三坪仿佛没有看到众人的反应,继续阐述着他的构想,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
“组建北影集团,不是为了搞垄断,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恰恰相反,是为了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
我们可以将集团的业务划分为几个清晰的板块:以北影厂和儿童制片厂为主体的电影制片板块;整合京城电影公司的发行网络,形成专业的发行板块;联合市电影公司的优质影院,打造现代化的院线板块;再加上盛影传媒、光线传媒已经探索出的艺人经纪、电视节目、新媒体等业务板块。形成一个从内容创作、制作生产、宣传发行到终端放映、衍生开发的全产业链闭环!”
“我们可以用北影厂现有的利润和未来的预期收益作为启动资金和信用背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也可以为集团内其他暂时困难的单位输血,帮助他们转型升级。
我们可以统一规划项目,避免内部无序竞争;可以集中采购设备,降低成本;可以搭建共享的人才池和技术平台,提升整体效率!”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会场里回荡,充满了说服力和感染力,也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强势。
“这将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必然会触及一些固有的利益格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但是,”
韩三坪重重地说道:“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为了我们这些老牌电影厂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真正站稳脚跟,焕发新生,这条路必须走!也一定能走通!”
他最后看向主席台方向,语气诚恳而坚定:“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总局领导和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但我相信,唯有联合,方能强大;唯有改革,才有出路!”
发言完毕,韩三坪微微鞠躬,在一片死寂和无数道含义复杂的目光注视下,沉稳地走回自己的座位。
会场足足安静了十几秒钟,随后,“嗡”的一声,各种压抑的议论声如同潮水般爆发开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韩三坪、主席台领导、朱泳德以及京城电影公司等几位相关单位负责人的脸上来回逡巡。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719/6389422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