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202:实话实说

推荐阅读:疯癫1960:街溜子带偏四合院996的福报从每天100万开始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中医:直播看病观众都慌了御兽修仙:我获得了灵宠天赋一人成宗从上海滩大亨到港岛豪门诡秘:当愚者碰上假面愚者从庆余年开始倒反天罡心之怪盗!但柯南

    第204章 202:实话实说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的第二周,京城彻底笼罩在岁末的寒意与《当幸福来敲门》引发的滚烫热议之中。
    票房数字如同被投入干柴的烈火,噼啪作响,迅猛燃烧。
    继首日103万的开门红后,十二月五日,周六,《当幸福来敲门》在“九地市场”报收约201万,十二月六日,周日,再收约184万。
    首周末三日,累计票房高达惊人的488万元!
    这个数字,虽未能超越去年《30天》同期的表现,但市场接受度并没有呈现出崩塌式下滑。
    在影院,《当幸福来敲门》的场次依旧被涂得密密麻麻。
    在售票窗口前,等待购票的观众排成长龙,讨论声中,“陈建国”、“下岗”、“幸福”成了高频词汇。
    然而,与票房攀升相伴的,是愈演愈烈的舆论风暴。
    京城作为全国媒体的中心,汇聚了无数嗅觉灵敏的记者和评论家。
    《当幸福来敲门》虽未在全国院线同步公映,但它在京城的每一场放映、每一个票房数据,都暴露在聚光灯下。
    《中国青年报》再次发力,延续了张建伟一贯支持王盛的立场,发表了题为《〈幸福〉敲门,叩问时代良心》的长篇评论。
    文章高度赞扬影片“以巨大的勇气和温情,直面了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记录了下岗工人这一群体的挣扎与坚韧”,认为王盛“用镜头承担起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观察报》则刊登了一篇更为犀利的评论,标题直接引用了《金陵日报》的“精神毒药”论,并进一步阐发:《“个人奋斗”的迷思与结构性困境——析〈当幸福来敲门〉的叙事陷阱》。
    文章逻辑严密地指出,影片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个人努力与否的道德命题,无形中削弱了对体制、政策等更深层次原因的追问,这种叙事在激发个体能动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推卸社会集体责任的借口。
    支持者认为影片真实、感人,给予了底层劳动者难得的关注和尊严;批评者则指责影片回避矛盾、美化现实,是一碗精心熬制的、麻痹痛苦的“精神毒药”。
    双方在报纸专栏、广播热线、乃至初兴的互联网论坛上,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剑。
    “王盛是在用电影记录真实!”
    “他这是在给伤口上撒,掩盖真正的问题!”
    “陈建国给了我们希望!”
    “那是虚假的希望!现实中几个人能靠一本词典进证券公司?”
    舆论喧嚣尘上,作为风暴眼的王盛,却始终保持着沉默。
    他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专访,没有对票房成绩发表看法,更没有回应那些尖锐的批评。
    这种沉默,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剧了外界的好奇与猜测。
    就在这时,一个邀请找到了沉默的王盛。
    泱视一套,王牌谈话节目《实话实说》,主持人小崔,邀请王盛作为嘉宾,录制一期特别节目。
    节目组给出的议题,直指当前热点:“电影与现实:《当幸福来敲门》的戏里戏外”。
    ……
    十二月九日,下午两点。
    泱视演播厅内,灯光柔和,观众席座无虚席。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们带着好奇、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质疑,等待着节目的开始。
    王盛穿着一件简单的深色高领毛衣,外搭休闲西装,坐在了那张熟悉的、印有《实话实说》logo的沙发上。
    他对面,是笑容略带几分腼腆,但言辞犀利的主持人,小崔。
    “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实话实说》。”
    小崔用他特有的、略带沙哑的嗓音开场:“最近有一部电影,相信很多观众朋友即使没看过,也一定听说过它的名字,那就是《当幸福来敲门》。
    这部电影票房挺不错,但引发的讨论,甚至可以说争议,也同样巨大。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这部电影的导演,也是盛影传媒的总经理,王盛先生!欢迎王盛!”
    掌声响起,镜头对准王盛。他面带微笑,向观众和主持人点头致意,从容不迫。
    “王导,您好。”
    小崔开门见山:“首先恭喜电影取得这么好的票房成绩。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关于这部电影,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它真实感人,也有人说它回避现实,甚至……是‘精神毒药’。您自己怎么看这些评价?”
    王盛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膝上,语气平和:“谢谢崔老师。首先,我认为有讨论是好事,说明大家关心这部电影,关心电影里反映的那些人和事。至于‘精神毒药’这个说法……”
    他顿了顿,露出一丝淡淡的苦笑:“我觉得言重了。电影不是教科书,也不是政策文件,它首先是一个故事,是艺术创作。它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物,传递情感,引发思考。”
    小崔敏锐地跟进:“那您希望通过陈建国这个故事,传递什么样的情感,引发什么样的思考呢?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很多家庭、很多工人都面临类似困境的时期。”
    “我想传递的,首先是一种‘不认命’的精神。”
    王盛的目光扫过观众席,声音沉稳而清晰:“陈建国失去了铁饭碗,家庭破裂,流离失所,这无疑是巨大的痛苦,是时代的伤痕。电影没有,也不可能回避这种痛苦。
    但我们更想展现的是,一个人在遭受重创后,如何依靠自己内心残存的力量——可能是知识,可能是技能,更可能仅仅是不想倒下的那股劲儿——去挣扎,去寻找哪怕一丝微光。”
    他顿了顿,继续道:“我不是想告诉观众,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一定能进证券公司。那不现实。我是想告诉观众,特别是在困境中的人,即使希望渺茫,挣扎本身也是有意义的。
    这种挣扎,是对命运的抗争,是对尊严的维护。陈建国最后的‘成功’,在电影里是象征性的,象征着他没有被生活彻底击垮,他守住了作为一个父亲、一个男人的底线。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现场很安静,观众们在认真倾听。
    小崔点点头,话锋一转:“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电影里陈建国赖以翻身的工具,是一本《英汉大词典》和金融知识。
    这是否在暗示,只有有文化、能抓住新兴行业机遇的人,才有出路?对于那些没有这样条件的普通工人,他们的‘幸福’又在哪里敲门呢?”
    这个问题很尖锐,直指“个人奋斗论”的局限性。
    王盛似乎早有准备,他轻轻摇头:“不,崔老师,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读。词典和金融知识,是陈建国这个“特定人物”拥有的特定武器。他曾经是技术骨干,有点文化底子,这是他的个人背景。
    电影想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词典’。可能是你熟练的车工技术,可能是你做一手好菜的本事,可能是你吃苦耐劳的品格,甚至只是你诚信可靠的口碑。
    在困境中,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并紧紧握住属于自己的那本‘词典’,在那个基础上,去寻找生机。”
    他语气诚恳地说:“电影无法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提供解决方案,那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工作。
    电影能做也该做的,是展现人在逆境中的精神状态,是传递一种不屈服的力量。
    如果观众能从陈建国身上,感受到一点点这种力量,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多一分坚持,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价值就达到了。”
    “所以您并不认同电影美化了现实,或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小崔追问。
    “我认为电影是‘提炼’了现实,而不是‘美化’。”
    王盛纠正道:“我们把很多下岗工人身上可能分散存在的坚韧、智慧集中到了陈建国身上,是为了戏剧效果,也是为了更强烈地传递那种精神。
    我们呈现了痛苦,也没有回避卖血、住澡堂这样的残酷细节。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陈建国只是融入了人海,未来依旧未知。
    这怎么能说是美化呢?这恰恰说明,个体的奋斗需要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前路依然漫长。”
    小崔若有所思,然后转向观众:“听了王导的解释,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一位中年男观众接过话筒,情绪有些激动:“王导,谢谢您拍了这部电影!我就是从东北下岗来的京城,电影里很多情节我看着都掉眼泪。有人说这是毒药,我不同意!它让我觉得,我还能拼,为了孩子,我也得拼下去!”
    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女性则提问:“王导,您好。我是一名记者。我想问,您认为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反映社会问题时,应该如何把握尺度?是应该更多地给予希望,还是应该更深刻地揭露矛盾?”
    王盛看向她,认真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深刻的揭露与温暖的希望并不矛盾。
    只揭露不给予希望,是冷酷的;只给希望而不触及真实,是虚浮的。《当幸福来敲门》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我们展现了伤痕,但更想传递的是疗愈的可能,是人性中不灭的光辉。这个尺度很难把握,但我们努力去做了。”
    问答环节气氛热烈,王盛的回答既有情感温度,又不乏理性思考,时而幽默,时而恳切,逐渐赢得了更多观众的理解和掌声。
    节目最后,小崔总结道:“感谢王盛导演今天来到《实话实说》,和我们分享了这么多创作背后的思考。
    电影是现实的镜像,也是理想的微光。无论外界评价如何,《当幸福来敲门》确实敲开了很多人的心门,引发了广泛的思考。这本身,或许就是电影艺术最大的价值所在。”
    ……
    十二月十三日,星期日早上,《实话实说》特别节目“电影与现实:《当幸福来敲门》的戏里戏外”如期播出。
    此时,《当幸福来敲门》上映已近两周,累计票房正向两千万关口稳步迈进,而关于它的争论仍未停歇。
    节目的播出,如同在王盛持续多日的沉默后,投下了一颗清晰有力的石子。
    王盛在节目中的表现,沉稳、真诚、言之有物,既没有回避争议,也没有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
    他关于“电影提炼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词典”、“挣扎本身具有意义”等观点的阐述,通过泱视的平台,传递到了千家万户。
    许多原本持批评态度的观众,在看完节目后,态度有所缓和。
    “原来他是这个意思……”
    “听他这么一说,好像更能理解这部电影了。”
    “至少他敢站出来说,而且说得在理。”
    当然,争议不会因一档节目而完全平息,但舆论的声浪中,开始出现更多理性讨论的声音。
    王盛的这次发声,是为自己和电影进行了一次强有力的“正名”,将公众的注意力,部分地从对电影叙事本身的争论,引导向了对其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更深层次探讨。
    《当幸福来敲门》的热度,因这次《实话实说》的播出,再次攀升。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719/6389857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