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203:官方定调

推荐阅读:人生三十疯癫1960:街溜子带偏四合院996的福报从每天100万开始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中医:直播看病观众都慌了御兽修仙:我获得了灵宠天赋一人成宗从上海滩大亨到港岛豪门诡秘:当愚者碰上假面愚者从庆余年开始倒反天罡

    第205章 203:官方定调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的华夏,寒意深重。
    在“九地市场”斩获近两千万票房的《当幸福来敲门》,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成为一桩备受瞩目的社会文化事件。
    关于影片是“现实镜鉴”还是“精神毒药”的争论,从报纸专栏蔓延至街头巷尾,从学者书斋扩散到寻常百姓的饭桌,构成了岁末年尾一道独特的舆论景观。
    就在这纷纷扰扰之中,十二月十四日,周一,一场低调却至关重要的协调会议,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某间会议室里举行。
    与会者包括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中影公司代表、以及北影厂厂长韩三坪。
    会议的议题,正是如何应对《当幸福来敲门》引发的广泛社会关注,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电影市场新动向。
    窗外的北京城笼罩在冬日的薄霾中,会议室内的气氛则严肃而审慎。各方意见被摆上台面:有对影片直面现实勇气的肯定,也有对其可能激化社会情绪的担忧;有对“九地市场”探索精神的赞许,也有对打破传统发行秩序的疑虑。
    争论的焦点,最终落在了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将这部影片推向全国市场。
    韩三坪作为北影厂和影片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此刻展现出了与平日的果决锋芒有所不同的沉稳。
    他没有过多强调影片的艺术成就或商业潜力,而是将近期收集的、来自“九地”之外众多城市观众的强烈观影诉求,以及部分地方电影公司希望引进该片的报告,作为主要论据。
    他着重指出,《当幸福来敲门》所引发的讨论,其核心并非否定改革,而是呼唤在时代变革中对个体命运给予更多关注与关怀,这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倡导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内在一致。
    “电影引发了思考,这是好事。”
    一位总局领导沉吟着说道:“关键在于引导。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片子,参与到这场关于奋斗、关于责任的讨论中来,或许比让它局限在部分区域,任其争议发酵,更能凝聚共识。”
    中影公司的代表则从市场角度提出了看法:“《当幸福来敲门》在‘九地’的成功,证明了这类现实题材影片拥有广泛的市场基础。全国范围内的发行放映,不仅能满足观众需求,也能进一步激活略显沉闷的国产片市场,为探索符合国情的分账制改革提供更多实践经验。”
    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
    最终,在权衡了社会效益、市场需求与意识形态安全等多重因素后,与会各方达成了共识:由总局出面协调,中影公司牵头,联合北影厂、紫禁城影业等出品方,启动《当幸福来敲门》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映工作。
    上映时间,就定在四天后的十二月十八日,星期五。
    ……
    全国各大城市的影院经理们则迅速行动起来。
    拷贝调度、排片安排、宣传物料更新……一系列繁琐而高效的工作在短短几天内紧锣密鼓地展开。
    许多影院嗅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和社会关注度,不约而同地给出了极高的排片率,海报栏、电子屏上,《当幸福来敲门》的预告片和宣传语迅速占据了最醒目的位置。
    十二月十八日,星期五。
    《当幸福来敲门》全国公映首日。
    从冰天雪地的冰城,到温暖如春的羊城,从东海之滨的魔都,到西部腹地的蓉城,成千上万的观众走入了电影院。
    他们中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中年人,有满怀好奇与探究欲的年轻人,也有被舆论吸引而来的各界人士。
    银幕上,葛尤饰演的陈建国,带着他那本《英汉大词典》和手绘的k线图,将他那充满辛酸与坚韧的奋斗故事,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影院里,啜泣声、叹息声、以及看到希望时会心的低语声,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放映厅里同步上演。
    陈建国的命运,仿佛一根无形的线,牵动了无数颗感同身受的心。
    公映后的几天,票房数据如同滚雪球般攀升,迅速突破了“九地”市场的范畴,向着更高的纪录发起冲击。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的讨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争论影片是否“真实”或“毒药”,而是开始更深入地探讨下岗再就业的途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个人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把握机遇等更为具体和建设性的话题。
    就在这舆论热度达到新一轮高峰时,官方的“定调”如约而至。
    十二月二十一日,星期一。
    《人民x报》在第二版要闻版,刊发了一篇题为《〈当幸福来敲门〉:一部展现时代精神与个体奋斗的现实主义力作》的评论员文章。
    文章开篇肯定了影片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反响,称其“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塑造了陈建国这样一个在改革阵痛中不屈不挠、奋力前行的普通工人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接着,文章着重阐述了影片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影片没有回避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阶段性困难,而是将镜头对准了身处其中的普通人,真实反映了他们在逆境中的迷茫、痛苦与挣扎。
    更为可贵的是,影片着力挖掘和颂扬了主人公身上那种‘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断焕发生机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
    对于影片引发的关于“个人奋斗”与“社会责任”的讨论,文章也给予了回应:“我们倡导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的个人奋斗,是个体能动性与社会支持体系的有机结合。
    《当幸福来敲门》中陈建国的经历,启示我们既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也要不断完善社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健全保障体系,为每一个努力奔跑的追梦人创造更加公平、更有希望的环境。”
    文章最后总结道:“《当幸福来敲门》的成功,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胜利。它说明,真正优秀的作品,必然根植于火热的生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这部影片对于激励人们直面挑战、坚定信心,对于营造关注民生、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篇评论员文章,立场鲜明,措辞严谨,既有肯定也有引导,迅速被全国各大媒体转载,广播、电视新闻中也进行了摘播。
    它的出现,如同为持续了半个多月的舆论争辩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也为《当幸福来敲门》这部影片定下了一个积极、正面的基调。
    尽管私下里,关于影片艺术处理、价值导向细节的讨论仍会存在,但在公开层面,那种尖锐的“精神毒药”论调逐渐淡出了主流视野。
    取而代之的,是对影片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和艺术成就更为主流化的解读与推广。
    《当幸福来敲门》全国公映的浪潮,在官媒定调的加持下,声势愈发浩大。
    陈建国和他的那本《英汉大词典》,已然超越了银幕,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持续叩击着无数人的心门,引发着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深远回响。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719/6389857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