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216:《红旗》
推荐阅读:人生三十、我,巫师,愚痴佛祖、截教扫地仙的诸天修行、万国之国、致命游戏:全能大佬搞钱攻略、黄泉逆行、赛博英雄传、吞噬进化:我重生成了北极狼、我在九叔世界做大佬、异度旅社、
第218章 216:《红旗》
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四日,晨光熹微。
王府饭店行政套房的厚重窗帘缝隙间,透进几缕京城初春略显苍白的阳光,在奢华的地毯上投下狭长的光带。
大床上,张伯芝像只慵懒的猫,呼吸均匀绵长。
王盛生物钟精准,到点便醒。
他刚一动弹,怀里的张伯芝便不满地嘤咛一声,手臂收得更紧,脸颊在他胸膛上依赖地蹭了蹭,含糊嘟囔着:“盛哥……唔……再睡一会儿嘛……”
嗓音带着沙哑和浓浓的睡意。
王盛拍了拍她光滑的脊背:“该起床咯。”
“不要……”张伯芝半梦半醒,耍着赖,闭着眼睛在他身上摸索,带着孩子气的占有欲。
又温存嬉闹了一个小时,王盛才终于从这温柔乡里脱身。
……
上午九点,京信大厦九楼。
王盛走进办公室,身上还带着一丝室外清冽的空气。
李婷婷照例送来需要他过目的文件和一杯热茶。
王盛指示道:“叫历史正剧组的组长过来一趟。”
“好。”
很快,历史正剧组的组长周放,走进了办公室。
周放约莫四十岁年纪,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朴素,身上带着一股书卷气。
他原是金陵电影厂文学部的资深编剧,擅长驾驭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细腻叙事,文字功底扎实,对史料考据严谨,之前参与过几部历史题材电视电影的剧本创作,表现稳健。
“王总,您找我?”周放语气恭敬,带着知识分子的沉稳。
“坐。”王盛示意周放在对面坐下,开门见山:“有个紧急任务,需要你们历史组优先处理。”
周放立刻挺直了背脊,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准备记录。
“我打算做一部主旋律电视电影,暂定名《红旗》。”
王盛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沉静:“背景设定在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核心故事,聚焦于为保障广场旗杆顶端那个简单的电动升旗装置能万无一失,而在幕后默默奉献、克服重重困难的一群普通人。”
他脑海中浮现的是《我和我的祖国》中《前夜》单元的经典框架,但需要根据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叙事节奏和审查环境进行改编和填充。
“主角可以设定为一个对技术有着近乎偏执严谨的工程师,或者经验丰富的工匠。”王盛继续勾勒着故事轮廓:“他临危受命,负责确保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必须顺利、准时、毫厘不差地升起。过程中,他会遇到材料短缺、技术瓶颈、时间紧迫、甚至身边人的不理解等各种困难。”
“故事要突出的是什么?”周放一边飞快记录,一边抬头问道,眼神专注。
“突出的是‘敬畏’与‘执着’。”王盛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强调道:“对历史的敬畏,对责任的执着。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只是在历史洪流的某个节点上,一群小人物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意义非凡的任务,倾尽全力的赤诚。
情感要真挚,细节要经得起推敲,要能让观众感受到,共和国的旗帜之所以能迎风飘扬,离不开这些无名者的汗水与智慧。”
他看向周放:“你们先去探访故事原型,等敲定好再动笔。”
周放合上笔记本,推了推眼镜,语气坚定:“王总,这个题材很有意义,我们组保证完成任务!”
“好,去吧。”
……
傍晚,华灯初上。
王府饭店“江南阁”包间内,古色古香的装饰透着雅致,窗外是京城渐起的璀璨夜景。
王盛在蔡怡浓的陪同下准时抵达。
包间里,一位约莫三、四十岁、梳着油亮背头、穿着考究西装的男人早已等候在此,见到王盛进来,立刻满面笑容地起身相迎,步伐迅捷,姿态放得很低。
此人正是宝岛知名经纪人兼制片人夏雨顺。
“王总!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真是夏某的荣幸!”夏雨顺双手热情地握住王盛的手,用力摇晃,语气恭维,带着明显的宝岛口音。
他的目光快速扫过王盛,带着审视与评估,但更多的是一种面对强势地头蛇的谨慎。
“夏先生,幸会。”王盛与他握了握手,态度平和,不卑不亢。
几人分宾主落座。
夏雨顺显然做足了功课,姿态摆得极正。
他没有像在一些宝岛饭局上那样高谈阔论、彰显资历,反而像个恭敬的后辈。
“王总年轻有为,短短两三年时间,就在内地创下如此基业,捧出张伯芝小姐这样的现象级偶像,制作出《四大名捕》、《30天》这样的爆款,夏某在宝岛听闻,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夏雨顺端起酒杯,敬向王盛。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夏雨顺话锋一转,提到了近期在内地热度持续攀升的《还珠格格》。
“不瞒王总,这次过来,正好看到《还珠格格》在几家地方台播出,反响真是热烈。”
夏雨顺语气带着感慨,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何制片那边运作得确实不错。不过……”
他略微压低了声音,带着点分享内幕消息的亲昵:“我也听说了一些拍摄期间的波折,演员阵容临阵换将,也是不易。何制片能和王总您这边达成合作,顺利打开内地市场,实在是明智之举。”
王盛淡淡一笑,并未接这个话茬。
夏雨顺见状,心领神会,不再多言,而是拍了拍手。
等候在包间外的助理立刻捧着两个看起来就价值不菲的长条形锦盒走了进来。
“王总,初次见面,一点小小意思,不成敬意,还望王总笑纳。”夏雨顺亲自打开锦盒。
第一个盒子里,是一支通体漆黑、笔尖金光闪耀的派克世纪元首款钢笔,低调而奢华。
第二个盒子里,则是一幅卷轴。夏雨顺小心展开,竟是一幅当代著名画家范曾的《牧童骑牛图》,笔墨酣畅,意趣盎然,市场价值不菲。
“听闻王总平日里需要批阅文件,这支笔或许能用得上。这幅画嘛,聊作欣赏,给王总办公室添点文气。”夏雨顺笑容可掬。
这份“拜码头”的厚礼,既考虑了实用,又兼顾了风雅,可见其用心。
王盛目光扫过礼物,脸上依旧带着浅淡的笑意,既未推辞,也未表现出过多欣喜,只是平和道:“夏先生太客气了。”
他让随行的助理将礼物收下。
见王盛收下礼物,夏雨顺脸上的笑容更真诚了几分,知道这第一步算是走通了。
接下来的谈话,主要围绕着《绝代双骄》的合作展开。
夏雨顺再次强调了正隆国际对这次合作的重视,以及他们拥有的“授权文件”的“有效性”,并表示会全力配合盛影传媒这边的制作要求。
“林志银和苏友朋那边,档期和意向都已经确认,随时可以配合签约进组。”
夏雨顺保证道:“其他角色,全凭王总和蔡总定夺。”
话题也延伸到了宝岛娱乐圈的一些现状和艺人。
夏雨顺如数家珍地介绍了他旗下“夏家班”的一些艺人,以及宝岛目前一些有潜力的新人,言语之间,透露出希望能与盛影传媒建立长期合作,将他旗下的艺人更多地引入内地市场的意愿。
但他很懂分寸,并未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直接替手下艺人讨要角色资源,只是不断地强调“日后还要多多仰仗王总”、“希望有机会能多合作”、“内地市场广阔,需要王总这样的领军人物提携”之类的话。
整个饭局,气氛看似热络,实则主动权始终牢牢掌握在王盛手中。
夏雨顺这位在宝岛娱乐圈颇有地位的“夏哥”,在面对王盛这位手握庞大内地市场资源和渠道的“地头蛇”时,表现出了足够的恭敬与识趣。
晚上八点半左右,饭局结束。
王盛和蔡怡浓将夏雨顺送至饭店门口。
“王总留步,留步!今日承蒙款待,夏某感激不尽!《绝代双骄》的事,我会全力跟进,随时向蔡总汇报!”夏雨顺再次双手合十,微微躬身。
看着夏雨顺乘坐的轿车汇入车流,蔡怡浓轻声道:“这个夏雨顺,在宝岛圈内是出了名的能折腾,人脉广,但也有些跋扈。今天倒是收敛得很。”
王盛望着京城璀璨的夜色,语气平淡:“强龙不压地头蛇。他看得清形势。合作可以谈,但规矩,得按我们的来。”
“明白。”蔡怡浓点头。
(本章完)
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四日,晨光熹微。
王府饭店行政套房的厚重窗帘缝隙间,透进几缕京城初春略显苍白的阳光,在奢华的地毯上投下狭长的光带。
大床上,张伯芝像只慵懒的猫,呼吸均匀绵长。
王盛生物钟精准,到点便醒。
他刚一动弹,怀里的张伯芝便不满地嘤咛一声,手臂收得更紧,脸颊在他胸膛上依赖地蹭了蹭,含糊嘟囔着:“盛哥……唔……再睡一会儿嘛……”
嗓音带着沙哑和浓浓的睡意。
王盛拍了拍她光滑的脊背:“该起床咯。”
“不要……”张伯芝半梦半醒,耍着赖,闭着眼睛在他身上摸索,带着孩子气的占有欲。
又温存嬉闹了一个小时,王盛才终于从这温柔乡里脱身。
……
上午九点,京信大厦九楼。
王盛走进办公室,身上还带着一丝室外清冽的空气。
李婷婷照例送来需要他过目的文件和一杯热茶。
王盛指示道:“叫历史正剧组的组长过来一趟。”
“好。”
很快,历史正剧组的组长周放,走进了办公室。
周放约莫四十岁年纪,戴着黑框眼镜,穿着朴素,身上带着一股书卷气。
他原是金陵电影厂文学部的资深编剧,擅长驾驭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细腻叙事,文字功底扎实,对史料考据严谨,之前参与过几部历史题材电视电影的剧本创作,表现稳健。
“王总,您找我?”周放语气恭敬,带着知识分子的沉稳。
“坐。”王盛示意周放在对面坐下,开门见山:“有个紧急任务,需要你们历史组优先处理。”
周放立刻挺直了背脊,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准备记录。
“我打算做一部主旋律电视电影,暂定名《红旗》。”
王盛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沉静:“背景设定在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核心故事,聚焦于为保障广场旗杆顶端那个简单的电动升旗装置能万无一失,而在幕后默默奉献、克服重重困难的一群普通人。”
他脑海中浮现的是《我和我的祖国》中《前夜》单元的经典框架,但需要根据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叙事节奏和审查环境进行改编和填充。
“主角可以设定为一个对技术有着近乎偏执严谨的工程师,或者经验丰富的工匠。”王盛继续勾勒着故事轮廓:“他临危受命,负责确保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必须顺利、准时、毫厘不差地升起。过程中,他会遇到材料短缺、技术瓶颈、时间紧迫、甚至身边人的不理解等各种困难。”
“故事要突出的是什么?”周放一边飞快记录,一边抬头问道,眼神专注。
“突出的是‘敬畏’与‘执着’。”王盛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强调道:“对历史的敬畏,对责任的执着。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只是在历史洪流的某个节点上,一群小人物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意义非凡的任务,倾尽全力的赤诚。
情感要真挚,细节要经得起推敲,要能让观众感受到,共和国的旗帜之所以能迎风飘扬,离不开这些无名者的汗水与智慧。”
他看向周放:“你们先去探访故事原型,等敲定好再动笔。”
周放合上笔记本,推了推眼镜,语气坚定:“王总,这个题材很有意义,我们组保证完成任务!”
“好,去吧。”
……
傍晚,华灯初上。
王府饭店“江南阁”包间内,古色古香的装饰透着雅致,窗外是京城渐起的璀璨夜景。
王盛在蔡怡浓的陪同下准时抵达。
包间里,一位约莫三、四十岁、梳着油亮背头、穿着考究西装的男人早已等候在此,见到王盛进来,立刻满面笑容地起身相迎,步伐迅捷,姿态放得很低。
此人正是宝岛知名经纪人兼制片人夏雨顺。
“王总!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真是夏某的荣幸!”夏雨顺双手热情地握住王盛的手,用力摇晃,语气恭维,带着明显的宝岛口音。
他的目光快速扫过王盛,带着审视与评估,但更多的是一种面对强势地头蛇的谨慎。
“夏先生,幸会。”王盛与他握了握手,态度平和,不卑不亢。
几人分宾主落座。
夏雨顺显然做足了功课,姿态摆得极正。
他没有像在一些宝岛饭局上那样高谈阔论、彰显资历,反而像个恭敬的后辈。
“王总年轻有为,短短两三年时间,就在内地创下如此基业,捧出张伯芝小姐这样的现象级偶像,制作出《四大名捕》、《30天》这样的爆款,夏某在宝岛听闻,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夏雨顺端起酒杯,敬向王盛。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夏雨顺话锋一转,提到了近期在内地热度持续攀升的《还珠格格》。
“不瞒王总,这次过来,正好看到《还珠格格》在几家地方台播出,反响真是热烈。”
夏雨顺语气带着感慨,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何制片那边运作得确实不错。不过……”
他略微压低了声音,带着点分享内幕消息的亲昵:“我也听说了一些拍摄期间的波折,演员阵容临阵换将,也是不易。何制片能和王总您这边达成合作,顺利打开内地市场,实在是明智之举。”
王盛淡淡一笑,并未接这个话茬。
夏雨顺见状,心领神会,不再多言,而是拍了拍手。
等候在包间外的助理立刻捧着两个看起来就价值不菲的长条形锦盒走了进来。
“王总,初次见面,一点小小意思,不成敬意,还望王总笑纳。”夏雨顺亲自打开锦盒。
第一个盒子里,是一支通体漆黑、笔尖金光闪耀的派克世纪元首款钢笔,低调而奢华。
第二个盒子里,则是一幅卷轴。夏雨顺小心展开,竟是一幅当代著名画家范曾的《牧童骑牛图》,笔墨酣畅,意趣盎然,市场价值不菲。
“听闻王总平日里需要批阅文件,这支笔或许能用得上。这幅画嘛,聊作欣赏,给王总办公室添点文气。”夏雨顺笑容可掬。
这份“拜码头”的厚礼,既考虑了实用,又兼顾了风雅,可见其用心。
王盛目光扫过礼物,脸上依旧带着浅淡的笑意,既未推辞,也未表现出过多欣喜,只是平和道:“夏先生太客气了。”
他让随行的助理将礼物收下。
见王盛收下礼物,夏雨顺脸上的笑容更真诚了几分,知道这第一步算是走通了。
接下来的谈话,主要围绕着《绝代双骄》的合作展开。
夏雨顺再次强调了正隆国际对这次合作的重视,以及他们拥有的“授权文件”的“有效性”,并表示会全力配合盛影传媒这边的制作要求。
“林志银和苏友朋那边,档期和意向都已经确认,随时可以配合签约进组。”
夏雨顺保证道:“其他角色,全凭王总和蔡总定夺。”
话题也延伸到了宝岛娱乐圈的一些现状和艺人。
夏雨顺如数家珍地介绍了他旗下“夏家班”的一些艺人,以及宝岛目前一些有潜力的新人,言语之间,透露出希望能与盛影传媒建立长期合作,将他旗下的艺人更多地引入内地市场的意愿。
但他很懂分寸,并未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直接替手下艺人讨要角色资源,只是不断地强调“日后还要多多仰仗王总”、“希望有机会能多合作”、“内地市场广阔,需要王总这样的领军人物提携”之类的话。
整个饭局,气氛看似热络,实则主动权始终牢牢掌握在王盛手中。
夏雨顺这位在宝岛娱乐圈颇有地位的“夏哥”,在面对王盛这位手握庞大内地市场资源和渠道的“地头蛇”时,表现出了足够的恭敬与识趣。
晚上八点半左右,饭局结束。
王盛和蔡怡浓将夏雨顺送至饭店门口。
“王总留步,留步!今日承蒙款待,夏某感激不尽!《绝代双骄》的事,我会全力跟进,随时向蔡总汇报!”夏雨顺再次双手合十,微微躬身。
看着夏雨顺乘坐的轿车汇入车流,蔡怡浓轻声道:“这个夏雨顺,在宝岛圈内是出了名的能折腾,人脉广,但也有些跋扈。今天倒是收敛得很。”
王盛望着京城璀璨的夜色,语气平淡:“强龙不压地头蛇。他看得清形势。合作可以谈,但规矩,得按我们的来。”
“明白。”蔡怡浓点头。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719/6389858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