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玄幻小说 > 争雄十六国 > 第275章 崔顗劝贾

第275章 崔顗劝贾

推荐阅读:仙都无武江湖第五形态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我的公公叫康熙仙人消失之后拐个皇帝回现代集群重炮轰杀修仙者抗战之关山重重抗战:从周卫国参军开始

    第275章 崔顗劝贾
    襄陵通往邓氏坞的驛道上,贾氏宗长贾毅,携长子贾阳及数十名僮僕、私兵正在赶路。
    梁广在鼠喉谷动手当日,崔抵达贾氏主坞,向贾毅通报剿灭贺兰骑军一事。
    贾毅大惊,急忙召集族人商討应对之策,
    梁广对贺兰人动手,邓氏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出兵救援是必然的。
    崔直言相告,如果邓氏帮助贺兰人对抗郡府,梁广势必拿邓氏开刀。
    可贺兰人本就是邓氏请来,两千贺兰骑兵一旦有失,邓氏折断一条臂膀,更无实力与梁广对抗。
    这无关站队,纯粹是宗族核心利益问题。
    贾毅正在积极联络三家,准备与梁广举行第二轮商。
    不是贾氏非得巴结討好梁广,实在是宗族內部產生剧烈震盪,名下佃农越发不安分。
    平阳分田搞得火热,消息逐渐传至其余县乡坞堡所有佃户、庄客、部曲都在討论,就算当著主家面不敢明说,私底下的议论谁也制止不了。
    平阳郡府的政策很简单,只要重造版籍成为郡府直接管辖的民户,男女丁口就可以享受分田。
    如果选上府兵,同时具有民籍、兵籍,接受郡府、军府双重管辖,分田更多,且能享受府兵减免赋税的优厚待遇。
    暂时选不上也不要紧,民户也有机会再参加选拔,根据个人勇武、家財、丁口、有无刑役记录等等条件,只要不超过六十岁,都能参加选拔。
    当然,府兵年限也是六十岁,年纪过大就算选上也无意义,到了年限自动转为民户。
    对於广大佃户、失地流民来说,分田成为自耕农的诱惑根本抵挡不住。
    人身自由得到保障,赋税减轻不少,不比依附士族豪强要好?
    平阳各姓大族,对依附名下的佃户租税各不一样,总的来说大差不差。
    贾氏对名下佃户,按照人丁实际耕种收成来徵收田租,通常为当年收成的一半。
    年景好时,一亩上田能收未脱壳粟谷七八斛,得米率按五六成算,能有三四斛栗米收成。
    算下来,耕种一亩上田,佃农所得只有不到两解。
    农户负担不可谓不重。
    可对比同时期朝廷民户赋税,这些私税还算不得什么。
    秦国长安朝廷沿袭魏普旧制,按照每亩八升收缴。
    按照占田法计算,丁男一人课田五十亩,共缴税四斛。
    这只是平均定额,实际徵收时,州郡会按照本地区课田总亩数,计算出应徵总额,按照九品混通法,户等高的多缴、户等低的少缴。
    且农户缴纳户调,只能用绢,无形中文加重负担。
    户等评定完全掌握在地方官更手中,而地方官更则多出身当地大族。
    九品混通制度,只能沦为士族豪强躲避赋税的工具,劳动者负担日益加重。
    论剥削程度,南方普室朝廷也不落於人后。
    孝武太元二年(377年),建康朝廷废除度田收租制。
    度田收租这项政策,本意是从根本上变革赋税制度,按照占田者实际占有田亩数来徵税,取代原本的按照户等徵收。
    出发点无疑是好的,能极大减轻农户负担。
    税额也很低,起初规定,每亩田收米三升,平均下来相当於土地收成的十分之一。
    税製革新之初,普室朝廷尝到甜头,仓储国藏收入大大提高。
    可如此一来,却极大触动士族豪强利益。
    从隆和元年(362年)起,侨迁土族联合江南土族,公开抵制度田收租制。
    朝廷下詔降低税额,每亩减至两升。
    如此,士族豪强还是不满意,连年就此问题闹事。
    最终於太元二年正式废除此制。
    那一年,长乐公符不督军七万,歷时一年攻克襄阳。
    江淮战场,秦军付出丧师十方的沉重代价,拿下淮北全部土地,与普室划淮水对峙。
    建康朝廷面临覆灭之险,举国上下都知道,大秦天王符坚正在磨刀霍霍,准备倾举国之力南征。
    建康朝廷需要藉助士族豪强之力维繫国祚,不得不做出妥协,废除利民利国,唯独损害土族利益的田税制度。
    从此后,晋室田税走向极端。
    新制规定,除宗室公卿和劳役者,其余人口无论男女,无论有无田地,只要在课税年龄之內,都要等量缴纳田租,每口三斛。
    前年(383年),为应对秦军南征威胁,税额提高到五斛。
    世道丧乱,对底层劳动者的剥削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大家越比越烂。
    平阳郡府颁行的均田制度,犹如一股山间清流,无比突兀地流淌进泥石流里一户夫妇帛一匹,粟两斛的租调税额,简直不要太优惠。
    消息传开,平阳百姓用脚投票,自然应该知道怎么选。
    与其做个无地佃户,为何不去平阳郡府登造版籍,成为官府民户?
    自从首轮商破裂,贾毅回到坞堡仔细一盘算,才知道平阳郡府颁行的新田税制,对他们这些宗族豪强的打击有多沉重。
    面对官府给予的民籍身份,再加上如此优惠的税额,没有哪个佃农不心动。
    不到一个月,便出现一百多户潜逃人口,纷纷脱离贾氏前往平阳参加分由。
    再这样下去,宗族根基迟早崩塌。
    没有人口,掌握再多土地又能如何?
    何况各姓宗族名下土地,大多是趁慕容冲暴乱,平阳全郡权力真空之际侵占得来。
    梁广以郡府名义下令收回,本就合乎法理。
    在此局面下,平阳四姓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彻底归顺投靠梁广,让渡土地人口来换取宗族保留部分特权。
    二是不承认梁广的统治地位,集合四姓之力消灭平阳团伙。
    邓氏选择后者,贾氏徘徊不定,曲氏最弱只能隨大流。
    柴氏据有临汾、絳邑,远离平阳核心区,试图走第三条路,背靠河东势力,
    愿意向平阳提供一些好处,换取双方相安无事。
    贾毅本以为,梁广初来乍到根基不稳,不会贸然选择与四姓宗族翻脸。
    不想,此人之果决狠辣,犹在他预估之外。
    “崔君以为,梁使君魔下鲜卑军,能否一举消火两千贺兰骑军?
    邓氏號称三千甲士,虽有所夸大,但兵锋之盛不可小!”
    马车上,贾毅闭眼沉思许久,突然开口问道。
    崔与他共乘一车,对案而坐,闻言放下手中书简,神色古怪地看著他。
    “怎么?”
    贾毅满脸不解,“老夫所言有何不妥?”
    崔捻须,贾毅方才所言,让他觉得有些想笑。
    不知是什么误会,让这位贾氏老宗长,竟然得出“邓氏兵锋之盛不可小”
    的结论?
    崔轻咳一声,清河崔的教养让他不能当面嘲笑长者。
    “贾公...”
    崔斟酌话语,“实不相瞒,在梁使君及其魔下部將、僚属看来,邓氏私兵不过是乌合之眾,根本不足惧!”
    贾毅一愣,讶然道:“此话是否托大?”
    “不然!”
    崔摇摇头,“在晚辈看来,也是如此!或许邓氏私兵在平阳有些能耐,可相比起梁广和其魔下部曲,实在不值一提!”
    贾毅授著须,沉吟不语,似乎对此话有所怀疑。
    “敢问贾公,可还记得平阳郡上一次发生大战,是什么时候?”崔问道。
    贾毅想了想,“先帝皇灭燕国时,前將军杨安,统兵三万入河东攻平阳。
    当时的平阳太守张平不敌,弃城东逃上党。
    当年也是老夫牵头,联合各家出面搞劳秦军.....
    贾毅陷入了回忆。
    当年秦军之鼎盛,自入河东以来,郡县无不望风而降。
    唯独听说在薛氏堡吃了暗亏,也不知真假。
    薛强不愿彻底归附秦国,可也不敢阻拦秦军吞下并州。
    平阳太守张平是个反覆小人,原本承诺献城纳降,后来又反悔。
    秦军大將杨安,仇池杨氏郎君,杨定族叔,也是一位能征惯战之將。
    当年秦国强盛,平阳太守张平一跑路,本郡豪强哪还有能力对抗,自然是乖乖归降。
    崔笑道:“算来,那已是十五六年前之事。
    往后,并州、平阳承平多年,再无大的战事。”
    贾毅眼露疑惑,不是很明白,崔为何要说这些。
    崔不急不慢地道:“最近五年,天下最大的两场战事,一是荷皇南征,二是关中鲜卑之乱。
    梁使君正是从这两场大战中发跡起家,且都在其中立下主要战功。
    梁使君魔下部曲,也大多是从这两场大战里成长起来。
    不知贾公有无听说过,梁使君魔下虎賁军,两千军民死守井氏堡,面对十倍於己的鲜卑叛军,坚守近两个月不败!
    这些虎賁之士,也隨之来到平阳,成为军府第一批府兵!”
    崔显捻须笑道:“贾公现在知道,邓氏面对的是怎样一群骄兵悍將!
    在这群百战锐卒面前,邓氏难道不是乌合之眾?”
    贾毅脸色骤变,好一会才道:“贺兰人两千骑可不弱!”
    崔又摇头:“正面较量或许有一战之力。可梁使君魔下能人眾多,已有谋臣献上破敌之策,贺兰人必败无疑!”
    贾毅脸色一阵变幻,旋即苦笑一声:“照此说,老夫此去邓氏坞,只能向邓氏劝降了~”
    崔笑笑不说话。
    他还没告诉贾毅,平阳团伙已经有人喊出屠灭四姓的口號。
    鲜卑悍將悉罗多就是代表人物。
    幸亏梁广压下不允,否则他也就不用跑到贾氏主坞见贾毅。
    扫平邓氏、曲氏之后,必然轮到贾氏。
    以崔对梁广的了解,除非极端情况,否则绝不会轻易走这一步。
    一来大打出手,必然延误垦荒春耕计划。
    二来屠戮过重,也会放大梁广的“异族军阀”属性,不利於后续团结汉人群体。
    所谓极端情况,也就是四姓宗族铁了心联合对抗平阳政权。
    在崔看来,邓氏勾结贺兰人,的確应该予以严厉打击。
    贾氏、曲氏则是可以爭取的对象。
    至於临汾柴氏,与河东薛柳裴关係密切,不知道梁广又会如何对待...
    贾毅沉声道:“崔君,恕老夫直言,观梁使君行事,对我汉家士人並不友好不知崔氏为何会相中此人?”
    崔默然,这个问题让他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难道要说,根本不存在他清河崔相中梁广一事!
    他崔是被硬抢来的!
    若不是宝贝侄儿、宗族希望崔浩还被梁广扣在手里,说不定他早就求助河东薛氏脱身溜之大吉...
    清河崔氏原本打算脱离关中乱局,回到冀州暂时苟起来,慕容垂势大则投靠之,暂且棲身燕国。
    等慕容垂一死,燕国必定大乱,到时候再根据天下形势,选择最利於宗族的道路。
    中途惨遭掳劫,完全是意外啊!
    这事儿说起来有些丟脸,也有损清河崔之名望。
    传到梁广耳朵里也会惹其不喜,崔显打定主意,今后绝不对外人谈及此事,
    问起也不承认。
    “咳咳~”
    崔略显不自然地清清嗓,“实不相瞒,梁使君与吾兄崔宏交往多年,彼此投缘。
    自阳平公.:::.也就是扶风王符融伤残退出朝堂,身边公国府亲信、僚臣大多散去,自谋生路。
    吾兄与梁广交好,双方在朝堂上也算守望相助..:::
    有此基础,兄长便让我隨梁使君赴任平阳。
    崔氏已有族人受到关东燕国徵召入仕,我留在平阳也能为宗族多谋一条生路....”
    贾毅授须点点头,如此倒也说得通,符合世家大族多留后路的行事特点。
    “不知在崔氏或者崔君看来,梁使君其人究竟如何?”贾毅拱手诚心请教。
    贾氏已站在十字路口,该如何抉择,已经容不得他迟疑半分。
    崔正色道:“其人有梟雄之姿,早晚必成气候!据有州郡为一方诸侯不在话下,若是时运得当,成就或不在石世龙、先帝符皇之下!”
    贾毅倍感震惊,方没想到崔对梁广评价如此高。
    “贾公~”
    崔一脸诚恳,“晚辈只身前往贾氏主坞请见,就是为了不使贾氏做出错误选择!
    若是刀兵相见,贾氏必將陷自身於绝境,届时悔之晚矣!”
    贾毅脸色一阵变幻,“可均田制一启,士族再无土地人口之利,宗族如何维繫传承?”
    崔沉默片刻,这个问题也是他所忧虑的。
    可此问题最终决定权在梁广手中,在彻底弄清楚梁广態度之前,他也不敢轻易下定论。
    “梁使君对士族並不排斥,若他真想在乱世里有一番作为,必定知道,全盘否定士族存在,绝非明智之选!”
    崔话音低沉,“自司马氏代魏以来,士族与皇权共存本就是常態,此乃天理,不可违之!
    相信梁使君一定明白其道理,最终与我等士人定下一条共存之路!”
    贾毅嘆口气,细思其中利弊得失,仍不免忧心。
    崔也不再说话,车舆內陷入安静。
    他来劝说贾氏归附,也是想加强平阳团伙內部的士族力量。
    就目前而言,梁广势力团伙越强大,在平阳郡扎根越深,对他个人,对崔氏有百利而无一害。
    清河崔在平阳可没有土地人口,任你怎么均田也均不到自家头上。
    退一步说,就算梁广哪一日垮台,他崔显和崔浩丟了小命,清河崔也不会伤筋动骨。
    长安还有崔宏,关东燕国还有其余崔氏子弟,宗族总不至於灭绝。
    而若是梁广今后成就功业,有他崔在,崔氏也能从中分一杯羹。
    现在损失的利益,总会从其他方面补回来。
    平阳只是崔氏意外投下的一枚赌注,即便失败损失也不大。
    所以崔不遗余力地劝说贾毅归附梁广,本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
    清河崔选择颇多,而平阳贾却別无选择.....
    行路一日后,贾氏部曲探听到消息。
    鼠喉谷贺兰人全军覆没,大半数成了俘虏。
    邓炳战死,永安丟失,邓氏私兵惨败,折损上千数。
    杨县曲氏开城投降,宗长曲康已进入梁广军中拜见。
    梁广纠合兵马赶到邓氏坞,限邓氏五日內献出坞堡投降。
    贾毅获悉消息,久久沉默不语。
    隨即下令加快脚程,两日內务必赶到邓氏坞.....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964/6401765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