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格局
推荐阅读:华娱:流量我为王、重生:与天仙一起生活的日子、遮天之太古圣皇、莽荒纪之我是垒展、我在中世纪搭建庄园、东京:限制级家教、无限恐怖之无限逆转、这次,我不当魔王了、穿越萧炎舅舅,我获得二郎神模板、怪猎:荒野的指针、
第705章 格局
李孜省把徐保叫到他临时的巡抚衙门,劈头盖脸教训了一顿。
语气非常重,以至于覃昌站在旁边都想劝上两句……
咱再怎么说也得用本地人马来调查前线情报以及准备下一步与敌交战,你不能上来就把他一棍子打死吧?
等李孜省把徐保屏退。
覃昌终于忍不住走了过去,问道:“至于如此吗?话重了!容易让其心生逆反,别给我们找麻烦才好。”
“哼!”
李孜省冷冷道:“有麻烦让他尽管找。”
覃昌苦着脸道:“鞑子日益逼近,有一部距离偏头关也就二十多里地了,咱不是还得靠他们去打仗吗?骂不得啊。”
“指望他们?”
李孜省甩甩袖子,不屑一顾地道,“先前一次他们就没出手帮衬,难道这次就会了?就算我是本地巡抚,那也是流官,他们知我在偏关待不长久,根本就不会把我的话当成金科玉律,能糊弄就糊弄!”
覃昌好奇地问道:“那您……指望谁来打仗?”
“还能有谁?当然是目前的山西总兵官——保国公朱永啊!”李孜省道,“覃公公先前不是说,他已经领兵往关口来了吗?”
“他!?”
覃昌多少有些无语,提醒道,“先前朱永可是很不给您面子的,大有要跟您对着干的意思,现在听说您升了巡抚,他才眼巴巴地跑来帮忙!这种人,可信吗?”
李孜省耸耸肩,问道:“他可不可信,关我何事?”
“……”
覃昌觉得李孜省说话已经颠三倒四了。
你指望他帮你打仗,却不关心他可信与否?
李孜省笑眯眯地问道:“覃公公啊,你想再得一份军功吗?”
“谁不想?”
覃昌理所当然地道,“咱家想,保国公想,这偏关守军将士也都想啊!”
“欸,覃公公,你这话就不对了,想归想,但热衷程度始终是有差别的。”李孜省满含深意地看了覃昌一眼,续道,“你说这边关的老油子,有几个会跟王千户那样,真心实意给我们卖命的?我们在偏关外打了胜仗,偏关守军能给我们好脸色看?”
“这……”
“就算我是本地巡抚,他们也会拼命把我架空,让我有劲儿也使不上。再看看保国公,他与你我一样,都是个过客,他还想让他儿子在军中积累威望,难道说他保国公府不想当大明第一勋臣之家?”
覃昌笑道:“您这一说,还挺有道理的。但他麾下都是京营人马,说句难听的,那战力不行啊,远不及边军来得精锐。”
李孜省撇撇嘴道:“边军什么货色?你信他们?先前一战你也看到了,要说临阵退缩,无论边军还是京军,都一个鸟样!反倒是京营人马装备更为精良,看上去也更加唬人!我们要的是把鞑靼人吓走,你真以为后面还会有什么大战呢?
“这年头,谁不怕死?”
……
……
朱永带着京营人马,没有直接开进关口,而是在偏头关南门外一处山头驻扎。
军容还算齐整。
不过这对偏关内的守军来说,就显得很有压力了。
刚来个李孜省,还没怎么着呢就升了巡抚。
后续来个保国公又是新任山西总兵官……
感情我们这些边军将士,得受这么一群京师来的大佬统调?有功劳,这群大佬一定会拼命往自己怀里搂,送死的事一定是让我们去干……
随后朱永便让儿子朱晖守在军中,他自己则亲自进城来见李孜省。
李孜省和覃昌接见了朱永。
见到朱永,李孜省当即便问:“公爷,您押运的军粮可有随军带来?”
覃昌闻言不由一怔。
心说还是你李孜省说话直接……
可能咱都知道京营的人马在打硬仗的时候指望不上,所以眼下最重要的,却是朱永手头上运到西北来的那批军粮。
朱永拱手解释:“军情紧急,二十万石军粮,走到宣府城即卸去大半,随后我便领兵,马不停蹄驰援偏头关而来。”
覃昌一听急了,问道:“保国公,你把粮食卸在宣府城作甚?那批军粮又不是全给宣府镇的。卸掉一半……他们吃得下吗?”
“覃公公,话不能这么说。”
李孜省笑了笑,好像是在替朱永开脱,“公爷应该是听说我们这边爆发大战,不得已赶紧卸掉包袱,紧赶慢赶前来增援我们,不过是把押运的粮食暂时存放在宣府而已。”
覃昌闻言皱眉。
心想,感情我成唱黑脸的那个了?
你李道长做人不厚道啊。
李孜省笑问朱永:“剩下的一半,公爷都带来了吧?”
“是的。”
朱永显得有几分为难,“但李中丞,您该知晓,我军中毕竟有几千号人,这一路上吃喝拉撒耗费也不少。尤其是军马所用……”
覃昌气呼呼地道:“你就直说吧,二十万石粮食现在还剩下多少?”
显然以覃昌这样司礼监太监出身的人来说,根本不用给勋贵什么面子。
你们勋臣就算是世代显贵,但再显赫那也是外臣,我落魄的司礼监太监怎么也有三千钉,而你朱永算什么东西?
你有资格跟皇帝直接对话吗?
朱永道:“刨除军中的开销……大概还有四万石粮食可调配。”
“什么意思?”
覃昌问道。
李孜省笑着说道:“保国公所说的四万石,应该不包括你麾下人马开销所用,是这意思吧?”
“这个……”
朱永道,“七天内自然是不需要的,但过了七天,估计又要从中划拨了。”
覃昌道:“十万石粮食这么不经消耗吗?怎么就只剩下四万石了?”
李孜省置若罔闻般,赶紧道:“咱得赶紧让宣府那边把剩下的十万石粮食运过来。保国公您说呢?”
朱永道:“李中丞,您应该知晓,这粮食入库容易出库难。当时是卑职疏忽,想的是赶紧前来增援,就把粮食存在了宣府。眼下要调出来……”
“咋的,宣府还不给调,是吧?”覃昌生气地道,“信不信我去参劾他们,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朱永心想,你覃公公作为宫里的老人,有着那么高的身份和地位,难道就只会无能狂怒吗?
不过随即朱永便明白了什么。
你们这是唱双簧,故意表演给我看呢?
但就算我是国公,在您二位面前……地位还是远有不如,您二位实在没必要在我面前搞这套吧?
这是要演给谁看呢?
李孜省点头:“经公爷这一说,我倒是明白了许多。”
覃昌回头打量李孜省,好似在问,你又明白啥了?
李孜省道:“这粮食运到宣府,没用到宣府的人力、物力,直接就存到宣府粮仓内,自然没啥。但问题是支取的时候,就要包括卸货、装货的开销,涉及调用人力,以及雇佣车马等费用,再涉及衙门口的修缮,还有虫蛀损耗等等……十万石运到偏头关来,估计也就剩下个四五万石。”
覃昌心说,你还挺懂行的。
但咱能不能别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宣府那群人,就不能惯着他们!
毕竟咱这边马上要打硬仗,亟需大批粮食。
朱永补充道:“李中丞所言极是,他们一定会找各种理由克扣,其实还得刨除本来就要在宣府卸下的三万石粮食……可能运过来的,能有个三万石粮食就已经很好了。且还需要时间,十天半个月内怕是等不到了。”
覃昌责备道:“早知如此,你何必要在宣府卸货?运过来,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朱永无奈道:“覃公公,您不能怪卑职啊,要不是卑职将粮食卸掉,怎能轻装上阵?怕是如今还在赶来偏头关的路上。”
“走慢点儿,又死不了!”
覃昌显得很气恼,口中仍抱怨不休。
但似乎他自己也知道,这种埋怨毫无意义。
李孜省笑着说:“如果走得慢了,会让鞑靼人有机可趁。这粮食放到宣府,那也是给大明边军将士使用,总好过于被鞑靼人抢走吧?”
“是啊。”
朱永随声附和。
他突然觉得,李孜省还是很有人情味的。
就算是演戏,那话说出来,听着也让人觉得温暖。
李孜省道:“再说了,保国公带着人马前来,将极大地震慑鞑靼人,让敌人知晓我们与之对战的决心和勇气。
“正因为如此,鞑靼人才没有急着前来叩关乃至毁关,与我们对峙不出。若保国公迟几天来,我们是否能守住偏头关,还另说呢。”
覃昌道:“鞑靼人有那么大的胆量,敢来做扣关毁关之举?”
朱永急忙道:“覃公公,以卑职之前戍边多年的经验来看,鞑靼人报复心非常强,这次您跟李中丞让他们吃了大亏,他们一定会想办法报复。
“眼下已查到,鞑靼调拨大批人马正在往偏头关方向集结,卑职认为,以我军目前的人马数量,并不足以抵御。”
“保国公,你这是在跟咱家强调,你有治军的经验,而咱家没有?所以你比咱家说话更权威?”
覃昌听了越发来气。
朱永道:“卑职不敢。”
李孜省笑道:“有保国公在,始终能放心些。我已经在想办法筹措钱粮,目前偏头关内外能调用的粮食,我都已经征调上来了。眼下我们得赶紧想出对策来,将鞑靼人击退才是。”
这下覃昌和朱永同时打量李孜省。
心里都在想。
你李孜省果然“贼心”不死啊。
有了前一回偷袭成功的经验,还想如法炮制,来个第二次?
你可知人家鞑靼人有了防备?
要是第二次你偷袭不成,很可能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覃昌道:“现在城里能住人的地方已不多了,偏头关需要扩建。难道让保国公所部人马一直驻扎在城外?”
李孜省道:“鞑靼人目前没有进犯的迹象,人马不应全都蜷缩在城内。本官倒觉得,让保国公所部人马留守城外,也未尝不可。粮草什么的,也暂时存放于城外。”
“啊?”
覃昌一时间有些迷糊。
你让朱永统率的京营人马驻扎在城外,这可以理解。
毕竟京军跟边军间有利益冲突,强行挤在一块儿,肯定会爆发矛盾。
但你把粮食也放在城外,算几个意思?
不怕鞑靼人硬抢?
李孜省问道:“保国公,您觉得呢?”
“一切都听李中丞的。”
朱永笑道,“卑职都按您的吩咐行事。”
覃昌口中嘀咕:“早干嘛去了?”
李孜省道:“那好,粮食暂时不必往城里运。城内事务,你也不用多过问,只需整顿好麾下人马,随时听候调遣便可。咱争取再胜一阵,所有人都有军功!”
……
……
朱永拜会过两位实权人物后,赶紧带着亲随出城安排。
李孜省为表示自己的重视,甚至亲自送朱永出城。
等把人送走。
覃昌和李孜省立在城头,看着城外一里多远外半山腰旌旗招展的军营。
覃昌道:“粮食为何不运进城来?留在城外,怕不安稳啊。”
李孜省叹道:“咱不是得让城外的人马也感受到浓浓的信任?还有,如果粮食都运进城来了,这鞑靼人真要杀过来,咱调得动城里这群老爷兵吗?”
“呵。”
覃昌突然恍悟过来,道,“你的意思是说,城里的边军哪怕为了守住粮食,也得出城去拼命?”
“嗯。”
李孜省道,“这是一方面的原因。”
覃昌道:“还有旁的原因,为何不跟咱家说清楚呢?”
李孜省道:“覃公公,这批粮食可不是只供给偏关一地的。你要是把粮食运进关口来,鞑靼人又突然退兵了,你还能把粮食继续运往西北吗?偏关地方上,肯定也会跟宣府一样,想方设法把这批粮食给截留下来啊。”
“嘶……”
覃昌闻言吸了口凉气,道,“还是您李大人懂得官场的人情世故。不过嘛……”
李孜省笑着道:“覃公公请赐教。”
覃昌道:“你都是山西巡抚了,你不照顾山西本地将士,却是为西北其他地方的将士考虑?
“咱家现在也算是本地镇守中官,咱家倒觉得,这粮食留在偏关,没什么不好。”
李孜省感慨道:“咱们得讲格局啊。覃公公,要是鞑靼人撤走了,咱要么继续完成皇差,往西北运送军粮物资,要么就此打道回府。
“你还真想留在山西过日子呢?这地方……太过清苦。我这修道之人都受不了。我想,像覃公公这样养尊处优之人,就更不适应了吧?”
(本章完)
李孜省把徐保叫到他临时的巡抚衙门,劈头盖脸教训了一顿。
语气非常重,以至于覃昌站在旁边都想劝上两句……
咱再怎么说也得用本地人马来调查前线情报以及准备下一步与敌交战,你不能上来就把他一棍子打死吧?
等李孜省把徐保屏退。
覃昌终于忍不住走了过去,问道:“至于如此吗?话重了!容易让其心生逆反,别给我们找麻烦才好。”
“哼!”
李孜省冷冷道:“有麻烦让他尽管找。”
覃昌苦着脸道:“鞑子日益逼近,有一部距离偏头关也就二十多里地了,咱不是还得靠他们去打仗吗?骂不得啊。”
“指望他们?”
李孜省甩甩袖子,不屑一顾地道,“先前一次他们就没出手帮衬,难道这次就会了?就算我是本地巡抚,那也是流官,他们知我在偏关待不长久,根本就不会把我的话当成金科玉律,能糊弄就糊弄!”
覃昌好奇地问道:“那您……指望谁来打仗?”
“还能有谁?当然是目前的山西总兵官——保国公朱永啊!”李孜省道,“覃公公先前不是说,他已经领兵往关口来了吗?”
“他!?”
覃昌多少有些无语,提醒道,“先前朱永可是很不给您面子的,大有要跟您对着干的意思,现在听说您升了巡抚,他才眼巴巴地跑来帮忙!这种人,可信吗?”
李孜省耸耸肩,问道:“他可不可信,关我何事?”
“……”
覃昌觉得李孜省说话已经颠三倒四了。
你指望他帮你打仗,却不关心他可信与否?
李孜省笑眯眯地问道:“覃公公啊,你想再得一份军功吗?”
“谁不想?”
覃昌理所当然地道,“咱家想,保国公想,这偏关守军将士也都想啊!”
“欸,覃公公,你这话就不对了,想归想,但热衷程度始终是有差别的。”李孜省满含深意地看了覃昌一眼,续道,“你说这边关的老油子,有几个会跟王千户那样,真心实意给我们卖命的?我们在偏关外打了胜仗,偏关守军能给我们好脸色看?”
“这……”
“就算我是本地巡抚,他们也会拼命把我架空,让我有劲儿也使不上。再看看保国公,他与你我一样,都是个过客,他还想让他儿子在军中积累威望,难道说他保国公府不想当大明第一勋臣之家?”
覃昌笑道:“您这一说,还挺有道理的。但他麾下都是京营人马,说句难听的,那战力不行啊,远不及边军来得精锐。”
李孜省撇撇嘴道:“边军什么货色?你信他们?先前一战你也看到了,要说临阵退缩,无论边军还是京军,都一个鸟样!反倒是京营人马装备更为精良,看上去也更加唬人!我们要的是把鞑靼人吓走,你真以为后面还会有什么大战呢?
“这年头,谁不怕死?”
……
……
朱永带着京营人马,没有直接开进关口,而是在偏头关南门外一处山头驻扎。
军容还算齐整。
不过这对偏关内的守军来说,就显得很有压力了。
刚来个李孜省,还没怎么着呢就升了巡抚。
后续来个保国公又是新任山西总兵官……
感情我们这些边军将士,得受这么一群京师来的大佬统调?有功劳,这群大佬一定会拼命往自己怀里搂,送死的事一定是让我们去干……
随后朱永便让儿子朱晖守在军中,他自己则亲自进城来见李孜省。
李孜省和覃昌接见了朱永。
见到朱永,李孜省当即便问:“公爷,您押运的军粮可有随军带来?”
覃昌闻言不由一怔。
心说还是你李孜省说话直接……
可能咱都知道京营的人马在打硬仗的时候指望不上,所以眼下最重要的,却是朱永手头上运到西北来的那批军粮。
朱永拱手解释:“军情紧急,二十万石军粮,走到宣府城即卸去大半,随后我便领兵,马不停蹄驰援偏头关而来。”
覃昌一听急了,问道:“保国公,你把粮食卸在宣府城作甚?那批军粮又不是全给宣府镇的。卸掉一半……他们吃得下吗?”
“覃公公,话不能这么说。”
李孜省笑了笑,好像是在替朱永开脱,“公爷应该是听说我们这边爆发大战,不得已赶紧卸掉包袱,紧赶慢赶前来增援我们,不过是把押运的粮食暂时存放在宣府而已。”
覃昌闻言皱眉。
心想,感情我成唱黑脸的那个了?
你李道长做人不厚道啊。
李孜省笑问朱永:“剩下的一半,公爷都带来了吧?”
“是的。”
朱永显得有几分为难,“但李中丞,您该知晓,我军中毕竟有几千号人,这一路上吃喝拉撒耗费也不少。尤其是军马所用……”
覃昌气呼呼地道:“你就直说吧,二十万石粮食现在还剩下多少?”
显然以覃昌这样司礼监太监出身的人来说,根本不用给勋贵什么面子。
你们勋臣就算是世代显贵,但再显赫那也是外臣,我落魄的司礼监太监怎么也有三千钉,而你朱永算什么东西?
你有资格跟皇帝直接对话吗?
朱永道:“刨除军中的开销……大概还有四万石粮食可调配。”
“什么意思?”
覃昌问道。
李孜省笑着说道:“保国公所说的四万石,应该不包括你麾下人马开销所用,是这意思吧?”
“这个……”
朱永道,“七天内自然是不需要的,但过了七天,估计又要从中划拨了。”
覃昌道:“十万石粮食这么不经消耗吗?怎么就只剩下四万石了?”
李孜省置若罔闻般,赶紧道:“咱得赶紧让宣府那边把剩下的十万石粮食运过来。保国公您说呢?”
朱永道:“李中丞,您应该知晓,这粮食入库容易出库难。当时是卑职疏忽,想的是赶紧前来增援,就把粮食存在了宣府。眼下要调出来……”
“咋的,宣府还不给调,是吧?”覃昌生气地道,“信不信我去参劾他们,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朱永心想,你覃公公作为宫里的老人,有着那么高的身份和地位,难道就只会无能狂怒吗?
不过随即朱永便明白了什么。
你们这是唱双簧,故意表演给我看呢?
但就算我是国公,在您二位面前……地位还是远有不如,您二位实在没必要在我面前搞这套吧?
这是要演给谁看呢?
李孜省点头:“经公爷这一说,我倒是明白了许多。”
覃昌回头打量李孜省,好似在问,你又明白啥了?
李孜省道:“这粮食运到宣府,没用到宣府的人力、物力,直接就存到宣府粮仓内,自然没啥。但问题是支取的时候,就要包括卸货、装货的开销,涉及调用人力,以及雇佣车马等费用,再涉及衙门口的修缮,还有虫蛀损耗等等……十万石运到偏头关来,估计也就剩下个四五万石。”
覃昌心说,你还挺懂行的。
但咱能不能别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宣府那群人,就不能惯着他们!
毕竟咱这边马上要打硬仗,亟需大批粮食。
朱永补充道:“李中丞所言极是,他们一定会找各种理由克扣,其实还得刨除本来就要在宣府卸下的三万石粮食……可能运过来的,能有个三万石粮食就已经很好了。且还需要时间,十天半个月内怕是等不到了。”
覃昌责备道:“早知如此,你何必要在宣府卸货?运过来,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朱永无奈道:“覃公公,您不能怪卑职啊,要不是卑职将粮食卸掉,怎能轻装上阵?怕是如今还在赶来偏头关的路上。”
“走慢点儿,又死不了!”
覃昌显得很气恼,口中仍抱怨不休。
但似乎他自己也知道,这种埋怨毫无意义。
李孜省笑着说:“如果走得慢了,会让鞑靼人有机可趁。这粮食放到宣府,那也是给大明边军将士使用,总好过于被鞑靼人抢走吧?”
“是啊。”
朱永随声附和。
他突然觉得,李孜省还是很有人情味的。
就算是演戏,那话说出来,听着也让人觉得温暖。
李孜省道:“再说了,保国公带着人马前来,将极大地震慑鞑靼人,让敌人知晓我们与之对战的决心和勇气。
“正因为如此,鞑靼人才没有急着前来叩关乃至毁关,与我们对峙不出。若保国公迟几天来,我们是否能守住偏头关,还另说呢。”
覃昌道:“鞑靼人有那么大的胆量,敢来做扣关毁关之举?”
朱永急忙道:“覃公公,以卑职之前戍边多年的经验来看,鞑靼人报复心非常强,这次您跟李中丞让他们吃了大亏,他们一定会想办法报复。
“眼下已查到,鞑靼调拨大批人马正在往偏头关方向集结,卑职认为,以我军目前的人马数量,并不足以抵御。”
“保国公,你这是在跟咱家强调,你有治军的经验,而咱家没有?所以你比咱家说话更权威?”
覃昌听了越发来气。
朱永道:“卑职不敢。”
李孜省笑道:“有保国公在,始终能放心些。我已经在想办法筹措钱粮,目前偏头关内外能调用的粮食,我都已经征调上来了。眼下我们得赶紧想出对策来,将鞑靼人击退才是。”
这下覃昌和朱永同时打量李孜省。
心里都在想。
你李孜省果然“贼心”不死啊。
有了前一回偷袭成功的经验,还想如法炮制,来个第二次?
你可知人家鞑靼人有了防备?
要是第二次你偷袭不成,很可能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覃昌道:“现在城里能住人的地方已不多了,偏头关需要扩建。难道让保国公所部人马一直驻扎在城外?”
李孜省道:“鞑靼人目前没有进犯的迹象,人马不应全都蜷缩在城内。本官倒觉得,让保国公所部人马留守城外,也未尝不可。粮草什么的,也暂时存放于城外。”
“啊?”
覃昌一时间有些迷糊。
你让朱永统率的京营人马驻扎在城外,这可以理解。
毕竟京军跟边军间有利益冲突,强行挤在一块儿,肯定会爆发矛盾。
但你把粮食也放在城外,算几个意思?
不怕鞑靼人硬抢?
李孜省问道:“保国公,您觉得呢?”
“一切都听李中丞的。”
朱永笑道,“卑职都按您的吩咐行事。”
覃昌口中嘀咕:“早干嘛去了?”
李孜省道:“那好,粮食暂时不必往城里运。城内事务,你也不用多过问,只需整顿好麾下人马,随时听候调遣便可。咱争取再胜一阵,所有人都有军功!”
……
……
朱永拜会过两位实权人物后,赶紧带着亲随出城安排。
李孜省为表示自己的重视,甚至亲自送朱永出城。
等把人送走。
覃昌和李孜省立在城头,看着城外一里多远外半山腰旌旗招展的军营。
覃昌道:“粮食为何不运进城来?留在城外,怕不安稳啊。”
李孜省叹道:“咱不是得让城外的人马也感受到浓浓的信任?还有,如果粮食都运进城来了,这鞑靼人真要杀过来,咱调得动城里这群老爷兵吗?”
“呵。”
覃昌突然恍悟过来,道,“你的意思是说,城里的边军哪怕为了守住粮食,也得出城去拼命?”
“嗯。”
李孜省道,“这是一方面的原因。”
覃昌道:“还有旁的原因,为何不跟咱家说清楚呢?”
李孜省道:“覃公公,这批粮食可不是只供给偏关一地的。你要是把粮食运进关口来,鞑靼人又突然退兵了,你还能把粮食继续运往西北吗?偏关地方上,肯定也会跟宣府一样,想方设法把这批粮食给截留下来啊。”
“嘶……”
覃昌闻言吸了口凉气,道,“还是您李大人懂得官场的人情世故。不过嘛……”
李孜省笑着道:“覃公公请赐教。”
覃昌道:“你都是山西巡抚了,你不照顾山西本地将士,却是为西北其他地方的将士考虑?
“咱家现在也算是本地镇守中官,咱家倒觉得,这粮食留在偏关,没什么不好。”
李孜省感慨道:“咱们得讲格局啊。覃公公,要是鞑靼人撤走了,咱要么继续完成皇差,往西北运送军粮物资,要么就此打道回府。
“你还真想留在山西过日子呢?这地方……太过清苦。我这修道之人都受不了。我想,像覃公公这样养尊处优之人,就更不适应了吧?”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8113/556538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