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伯夷列传:理想主义者的故事
推荐阅读:仙人就该是这样、阵问长生、万灵仙族、两界:别叫我邪魔!、我的模拟长生路、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泼刀行、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山海提灯、
在商朝末年,有个神秘又古老的诸侯国——孤竹国,这地方大致就在今天的河北、辽寧一带。
別瞧这国名里带个“竹”字,可跟竹子没啥关係,毕竟那地儿气候乾燥寒冷,竹子可不爱待。
关於这国名的由来,说法五八门,有人说“孤竹”是“觚竹”的误写,“觚”是酒器,“竹”是竹简,代表这地儿文化发达;也有人觉得是跟图腾崇拜有关,这就有点神秘了。
孤竹国国君复姓墨胎,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墨胎允,字公信,諡號“夷”,后世称伯夷;三儿子叫墨胎智,諡號“齐”,也就是叔齐。这伯夷和叔齐,性格截然不同,伯夷忠厚老实,是个老好人;叔齐聪明机灵,脑瓜转得快。
老国君偏爱小儿子叔齐,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王位传给叔齐。
这可就麻烦了,按照当时的规矩,王位该是长子伯夷的,叔齐要是接了位,那可就坏了规矩。
可叔齐也是个实诚人,心里想:“长幼有序,这王位怎么也该是大哥的,我可不能坏了规矩。”
於是,他找到伯夷,一脸诚恳地说:“大哥,这王位是你的,我不能要。”
伯夷一听,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不行不行,这是父亲的遗命,我不能违背,还是你当国君吧。”
两人你推我让,谁也不肯鬆口。
这事儿在当时可太罕见了,別的地方为了爭王位,兄弟反目、大打出手的事儿多了去了,可这哥俩倒好,互相往外推。
爭来爭去没结果,伯夷心想:“我要是不走,弟弟肯定不肯当国君,这国家可不能没君主啊。”
於是,他趁著夜色,偷偷溜出了孤竹国。
叔齐发现大哥跑了,也不含糊,心说:“大哥走了,我要是当国君,那不是让人戳脊梁骨吗?”
二话不说,也追著大哥去了。
这下好了,孤竹国的百姓们傻眼了,两个继承人都跑了,这可咋办?没办法,大家一合计,只能把老二推上了王位。
伯夷和叔齐这一番“让国”操作,在当时那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在议论:“这俩公子,真是太奇怪了,放著好好的国君不当,跑出去干啥?”可他们不知道,这只是伯夷和叔齐传奇故事的开始,后面还有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等著呢。
伯夷和叔齐离开了孤竹国,可接下来去哪儿呢?这兄弟俩一合计,听说西边的周国,国君西伯昌是个大贤之人,特別敬重老人,在那儿生活肯定安稳又舒心。於是,他们怀著满心的期待,踏上了前往周国的路。
一路上,兄弟俩风餐露宿,饿了就啃几口乾粮,渴了就喝几口溪水,鞋子磨破了,就用野草简单绑一绑。路过一个小村子,瞧见村民们面黄肌瘦,衣衫襤褸,伯夷忍不住嘆气:“这世道,百姓过得太苦了。”叔齐拍拍他的肩膀:“大哥,別嘆气,等我们到了周国,说不定能过上好日子。”
也不知走了多久,终於到了周国的地界。可刚一落脚,就听到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西伯昌去世了!伯夷和叔齐当场就懵了,这怎么回事啊?满心的希望一下子落空,就像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还没等他们缓过神来,又听说周武王姬发,也就是西伯昌的儿子,正准备带著大军去討伐商紂王。这周武王也不含糊,把他父亲西伯昌的牌位供在战车上,说是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伯夷和叔齐一听,这可不行啊,他们心里一直信奉著“君君臣臣”那一套,觉得臣子怎么能去打君主呢,这不是大逆不道吗?而且,父亲刚去世就兴兵打仗,这也太不孝了。
周武王的大军,那可是浩浩荡荡,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步伐整齐有力,就像一条奔腾的巨龙,向著朝歌城汹涌而去。伯夷和叔齐一看这阵仗,心急如焚,也顾不上许多了,撒开腿就朝著武王的战车冲了过去。
“站住!你们是什么人?竟敢阻拦大军!”一个士兵眼尖,立刻大声呵斥道,手中的长矛一横,就要拦住他们。伯夷和叔齐却毫不畏惧,径直跑到武王的马前,伸手就拉住了马韁绳。这匹马被突然一拽,前蹄高高扬起,长嘶一声,差点把车上的武王给甩下来。
“大胆!”武王身边的將士们见状,顿时怒目圆睁,纷纷拔出刀剑,就要衝上去砍了这两个不知死活的傢伙。就在这千钧一髮之际,伯夷大声喊道:“武王,请听我们一言!”
武王皱了皱眉头,心里虽然恼火,但还是抬手示意將士们先別动手,冷冷地问道:“你们有何事?”
叔齐抢先说道:“武王,您父亲文王刚刚去世,还未入土为安,您就兴兵打仗,这能算是孝顺吗?”伯夷也接著说:“再者,商紂王再怎么昏庸,他始终是您的君主,您身为臣子,却要起兵討伐,这能叫做仁义吗?”
这话一出口,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將士们都被这大胆的言论惊得说不出话来。武王的脸色也变得十分难看,他心想:“这两个傢伙,真是迂腐至极,现在天下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討伐紂王,是为了拯救苍生,怎么能被这些陈规旧矩束缚住手脚呢?”
就在这时,一个白髮苍苍、仙风道骨的老人走了出来,正是姜子牙姜太公。他看了看伯夷和叔齐,眼中露出一丝讚赏,缓缓说道:“二位乃是义人,不可为难他们。”然后,他走上前去,轻轻地扶起伯夷和叔齐,把他们带到了一旁。
“两位,你们的忠义和正直,我姜子牙十分敬佩。”姜太公语重心长地说,“可是,如今商紂王暴虐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武王此举,是顺应天命,为天下百姓谋福祉啊。”
伯夷和叔齐却不为所动,伯夷摇头道:“不管怎样,臣子反叛君主,这就是大逆不道,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著这种事情发生。”叔齐也附和道:“是啊,我们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姜太公无奈地嘆了口气,知道再怎么说也劝不动他们,只好挥挥手,让人把他们送走了。伯夷和叔齐望著远去的大军,心中满是悲愤和无奈,他们知道,一场大战即將爆发,而他们坚守的道义,在这个动盪的时代里,似乎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力。
周武王可没管伯夷和叔齐那一套,带著大军风风火火地就把商朝给灭了,建立了周朝。这下,天下都成了周朝的地盘,老百姓们也都纷纷接受了这个新王朝。可伯夷和叔齐心里那道坎儿,怎么也过不去。
“大哥,这周朝是靠武力夺来的天下,咱们要是吃周朝的粮食,那不是背叛了自己的良心吗?”叔齐满脸愁容,看著伯夷说道。
伯夷重重地点点头:“贤弟说得对,咱不能做这昧良心的事儿。从今天起,咱就不吃周朝的粮食了!”
於是,兄弟俩一咬牙,离开了人群,跑到首阳山上隱居起来。这首阳山,在当时可是个荒山野岭,人跡罕至,除了偶尔有几个猎人路过,平时连个鬼影都见不著。伯夷和叔齐也顾不上这些,他们找了个山洞,简单收拾了一下,就住了下来。
刚开始的时候,日子还算过得去。山上到处都是野菜,他们每天天一亮,就拿著简陋的工具,漫山遍野地去找野菜。採薇、挖蕨菜,这些野菜虽然味道不怎么样,还带著一股苦涩味儿,但好歹能填饱肚子。有时候运气好,还能抓到几只野兔、山鸡,改善一下伙食。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野菜这东西,季节性强,到了冬天,漫山遍野一片白茫茫,野菜都被大雪给盖住了,根本找不到。
“大哥,这可怎么办啊?野菜都没了,我们吃什么呀?”叔齐饿得有气无力,声音都变得虚弱起来。
伯夷也是一脸无奈,他看著外面的大雪,嘆了口气:“別急,咱们再想想办法。实在不行,就吃树皮、啃草根吧。”
就这样,兄弟俩靠著吃树皮、啃草根,艰难地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他们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衣服也破破烂烂,补丁摞补丁,可他们的眼神却依然坚定,没有丝毫动摇。
有一天,一个当地的村民上山砍柴,偶然间发现了伯夷和叔齐。他看著这两个形容枯槁、瘦得皮包骨头的人,心里十分好奇,就上前问道:“你们是什么人啊?怎么会住在这荒山上?”
伯夷有气无力地回答道:“我们是伯夷和叔齐,耻食周粟,所以躲到这山里来了。”
村民一听,忍不住笑了起来:“你们这两个人,真是太傻了。这天下都已经是周朝的了,你们还守著那些老观念干嘛?再说了,你们吃的这些野菜,不也是长在周朝的土地上吗?”
这句话,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狠狠地刺痛了伯夷和叔齐的心。他们一直以为,只要不吃周朝的粮食,就是坚守了自己的气节,可没想到,这野菜也是周朝土地的產物。
等村民走后,伯夷和叔齐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他们坐在山洞前,望著远处的山峦,久久不语。最终,他们决定,连野菜也不再吃了。
“大哥,我们一生坚守道义,如今走到这一步,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叔齐的声音很平静,脸上却带著一丝解脱的微笑。
伯夷握住叔齐的手,用力地点点头:“对,我们寧死也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就这样,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上,不吃不喝,静静地等待著死亡的降临。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唱起了一首《採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適安归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歌声在山谷中迴荡,充满了悲凉和无奈。
几天后,当人们再次上山时,发现伯夷和叔齐已经饿死在山洞前。
他们的身体虽然已经冰冷,但脸上却依然保持著那份坚定和从容。
伯夷和叔齐用自己的生命,詮释了对道义的坚守,虽然他们的做法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有些迂腐,但这份坚守的精神,却永远地刻在了歷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人敬仰和討论的对象。
別瞧这国名里带个“竹”字,可跟竹子没啥关係,毕竟那地儿气候乾燥寒冷,竹子可不爱待。
关於这国名的由来,说法五八门,有人说“孤竹”是“觚竹”的误写,“觚”是酒器,“竹”是竹简,代表这地儿文化发达;也有人觉得是跟图腾崇拜有关,这就有点神秘了。
孤竹国国君复姓墨胎,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墨胎允,字公信,諡號“夷”,后世称伯夷;三儿子叫墨胎智,諡號“齐”,也就是叔齐。这伯夷和叔齐,性格截然不同,伯夷忠厚老实,是个老好人;叔齐聪明机灵,脑瓜转得快。
老国君偏爱小儿子叔齐,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王位传给叔齐。
这可就麻烦了,按照当时的规矩,王位该是长子伯夷的,叔齐要是接了位,那可就坏了规矩。
可叔齐也是个实诚人,心里想:“长幼有序,这王位怎么也该是大哥的,我可不能坏了规矩。”
於是,他找到伯夷,一脸诚恳地说:“大哥,这王位是你的,我不能要。”
伯夷一听,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不行不行,这是父亲的遗命,我不能违背,还是你当国君吧。”
两人你推我让,谁也不肯鬆口。
这事儿在当时可太罕见了,別的地方为了爭王位,兄弟反目、大打出手的事儿多了去了,可这哥俩倒好,互相往外推。
爭来爭去没结果,伯夷心想:“我要是不走,弟弟肯定不肯当国君,这国家可不能没君主啊。”
於是,他趁著夜色,偷偷溜出了孤竹国。
叔齐发现大哥跑了,也不含糊,心说:“大哥走了,我要是当国君,那不是让人戳脊梁骨吗?”
二话不说,也追著大哥去了。
这下好了,孤竹国的百姓们傻眼了,两个继承人都跑了,这可咋办?没办法,大家一合计,只能把老二推上了王位。
伯夷和叔齐这一番“让国”操作,在当时那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在议论:“这俩公子,真是太奇怪了,放著好好的国君不当,跑出去干啥?”可他们不知道,这只是伯夷和叔齐传奇故事的开始,后面还有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等著呢。
伯夷和叔齐离开了孤竹国,可接下来去哪儿呢?这兄弟俩一合计,听说西边的周国,国君西伯昌是个大贤之人,特別敬重老人,在那儿生活肯定安稳又舒心。於是,他们怀著满心的期待,踏上了前往周国的路。
一路上,兄弟俩风餐露宿,饿了就啃几口乾粮,渴了就喝几口溪水,鞋子磨破了,就用野草简单绑一绑。路过一个小村子,瞧见村民们面黄肌瘦,衣衫襤褸,伯夷忍不住嘆气:“这世道,百姓过得太苦了。”叔齐拍拍他的肩膀:“大哥,別嘆气,等我们到了周国,说不定能过上好日子。”
也不知走了多久,终於到了周国的地界。可刚一落脚,就听到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西伯昌去世了!伯夷和叔齐当场就懵了,这怎么回事啊?满心的希望一下子落空,就像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还没等他们缓过神来,又听说周武王姬发,也就是西伯昌的儿子,正准备带著大军去討伐商紂王。这周武王也不含糊,把他父亲西伯昌的牌位供在战车上,说是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伯夷和叔齐一听,这可不行啊,他们心里一直信奉著“君君臣臣”那一套,觉得臣子怎么能去打君主呢,这不是大逆不道吗?而且,父亲刚去世就兴兵打仗,这也太不孝了。
周武王的大军,那可是浩浩荡荡,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步伐整齐有力,就像一条奔腾的巨龙,向著朝歌城汹涌而去。伯夷和叔齐一看这阵仗,心急如焚,也顾不上许多了,撒开腿就朝著武王的战车冲了过去。
“站住!你们是什么人?竟敢阻拦大军!”一个士兵眼尖,立刻大声呵斥道,手中的长矛一横,就要拦住他们。伯夷和叔齐却毫不畏惧,径直跑到武王的马前,伸手就拉住了马韁绳。这匹马被突然一拽,前蹄高高扬起,长嘶一声,差点把车上的武王给甩下来。
“大胆!”武王身边的將士们见状,顿时怒目圆睁,纷纷拔出刀剑,就要衝上去砍了这两个不知死活的傢伙。就在这千钧一髮之际,伯夷大声喊道:“武王,请听我们一言!”
武王皱了皱眉头,心里虽然恼火,但还是抬手示意將士们先別动手,冷冷地问道:“你们有何事?”
叔齐抢先说道:“武王,您父亲文王刚刚去世,还未入土为安,您就兴兵打仗,这能算是孝顺吗?”伯夷也接著说:“再者,商紂王再怎么昏庸,他始终是您的君主,您身为臣子,却要起兵討伐,这能叫做仁义吗?”
这话一出口,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將士们都被这大胆的言论惊得说不出话来。武王的脸色也变得十分难看,他心想:“这两个傢伙,真是迂腐至极,现在天下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討伐紂王,是为了拯救苍生,怎么能被这些陈规旧矩束缚住手脚呢?”
就在这时,一个白髮苍苍、仙风道骨的老人走了出来,正是姜子牙姜太公。他看了看伯夷和叔齐,眼中露出一丝讚赏,缓缓说道:“二位乃是义人,不可为难他们。”然后,他走上前去,轻轻地扶起伯夷和叔齐,把他们带到了一旁。
“两位,你们的忠义和正直,我姜子牙十分敬佩。”姜太公语重心长地说,“可是,如今商紂王暴虐无道,百姓苦不堪言,武王此举,是顺应天命,为天下百姓谋福祉啊。”
伯夷和叔齐却不为所动,伯夷摇头道:“不管怎样,臣子反叛君主,这就是大逆不道,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著这种事情发生。”叔齐也附和道:“是啊,我们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姜太公无奈地嘆了口气,知道再怎么说也劝不动他们,只好挥挥手,让人把他们送走了。伯夷和叔齐望著远去的大军,心中满是悲愤和无奈,他们知道,一场大战即將爆发,而他们坚守的道义,在这个动盪的时代里,似乎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力。
周武王可没管伯夷和叔齐那一套,带著大军风风火火地就把商朝给灭了,建立了周朝。这下,天下都成了周朝的地盘,老百姓们也都纷纷接受了这个新王朝。可伯夷和叔齐心里那道坎儿,怎么也过不去。
“大哥,这周朝是靠武力夺来的天下,咱们要是吃周朝的粮食,那不是背叛了自己的良心吗?”叔齐满脸愁容,看著伯夷说道。
伯夷重重地点点头:“贤弟说得对,咱不能做这昧良心的事儿。从今天起,咱就不吃周朝的粮食了!”
於是,兄弟俩一咬牙,离开了人群,跑到首阳山上隱居起来。这首阳山,在当时可是个荒山野岭,人跡罕至,除了偶尔有几个猎人路过,平时连个鬼影都见不著。伯夷和叔齐也顾不上这些,他们找了个山洞,简单收拾了一下,就住了下来。
刚开始的时候,日子还算过得去。山上到处都是野菜,他们每天天一亮,就拿著简陋的工具,漫山遍野地去找野菜。採薇、挖蕨菜,这些野菜虽然味道不怎么样,还带著一股苦涩味儿,但好歹能填饱肚子。有时候运气好,还能抓到几只野兔、山鸡,改善一下伙食。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野菜这东西,季节性强,到了冬天,漫山遍野一片白茫茫,野菜都被大雪给盖住了,根本找不到。
“大哥,这可怎么办啊?野菜都没了,我们吃什么呀?”叔齐饿得有气无力,声音都变得虚弱起来。
伯夷也是一脸无奈,他看著外面的大雪,嘆了口气:“別急,咱们再想想办法。实在不行,就吃树皮、啃草根吧。”
就这样,兄弟俩靠著吃树皮、啃草根,艰难地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他们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衣服也破破烂烂,补丁摞补丁,可他们的眼神却依然坚定,没有丝毫动摇。
有一天,一个当地的村民上山砍柴,偶然间发现了伯夷和叔齐。他看著这两个形容枯槁、瘦得皮包骨头的人,心里十分好奇,就上前问道:“你们是什么人啊?怎么会住在这荒山上?”
伯夷有气无力地回答道:“我们是伯夷和叔齐,耻食周粟,所以躲到这山里来了。”
村民一听,忍不住笑了起来:“你们这两个人,真是太傻了。这天下都已经是周朝的了,你们还守著那些老观念干嘛?再说了,你们吃的这些野菜,不也是长在周朝的土地上吗?”
这句话,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狠狠地刺痛了伯夷和叔齐的心。他们一直以为,只要不吃周朝的粮食,就是坚守了自己的气节,可没想到,这野菜也是周朝土地的產物。
等村民走后,伯夷和叔齐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他们坐在山洞前,望著远处的山峦,久久不语。最终,他们决定,连野菜也不再吃了。
“大哥,我们一生坚守道义,如今走到这一步,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叔齐的声音很平静,脸上却带著一丝解脱的微笑。
伯夷握住叔齐的手,用力地点点头:“对,我们寧死也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就这样,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上,不吃不喝,静静地等待著死亡的降临。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唱起了一首《採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適安归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歌声在山谷中迴荡,充满了悲凉和无奈。
几天后,当人们再次上山时,发现伯夷和叔齐已经饿死在山洞前。
他们的身体虽然已经冰冷,但脸上却依然保持著那份坚定和从容。
伯夷和叔齐用自己的生命,詮释了对道义的坚守,虽然他们的做法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有些迂腐,但这份坚守的精神,却永远地刻在了歷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人敬仰和討论的对象。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11563/609612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